商山早行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山早行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2: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商山早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
2、弄清诗人是如何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3、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弄清诗人是如何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2、熟练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弄清诗人是如何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征铎(
)驿站(
)翻译(
)悦怿(
)演绎(
)槲叶(
)斗斛(

觥筹交错(
)觞咏(
)凫雁(
)袅娜(
)枭雄(

2、词语解释
(1)征铎:

(2)槲:

(3)枳花明驿墙:

(4)凫:

(5)回塘:

3、名句默写

,客行悲故乡。




。因思杜陵梦,

4、诗歌译文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槲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景色:一群群凫雁,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5、了解作者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下笔万言。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讽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咸通七年,为国子助教,后人又称“温助教”。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其诗词藻华艳,堪为晚唐华艳诗风代表。其中间不乏名作,如《利州南渡》《过陈琳墓》《经五丈原》《苏武庙》等诗。又是花间词派之鼻祖。其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惝恍怅惘之情,风格秾艳绮丽,深细婉约。温庭筠实为将“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关键人物,在词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有《温飞卿诗集》。
6、文题·背景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本来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经过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商山,又名上阪、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此诗就是作者离开长安路经此地时所写的。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情感赏析】
认真研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手法:

分析:

2、手法:

分析:

3、手法:

分析:

【深度赏析】
1、“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特点和意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征铎(duó)驿站(yì)
悦怿(yì)
演绎(yì)
B.槲叶(hú)斗斛(hú)
觞咏(hú)觥筹交错(gōng)
C.凫雁(fú)袅娜(niǎo)凫雄(xiāo)
殷红(yīn)
D.倚楼(qǐ)绮丽(qǐ)
渚莲愁(zhǔ)储藏(chǔ)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
3、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
5、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课外阅读】
阅读温庭筠的《赠少年》回答问题
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6、“月照高楼”与
“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
答:
7、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征铎(duó)驿站(yì)翻译(yì)悦怿(yì)演绎(yì)槲叶(hú)斗斛(hú)
觥筹交错(gōng)觞咏(shāng)凫雁(fú)袅娜(niǎo)枭雄(xiāo)
2、词语解释
⑴征铎:系在车马上的铃。铎,大铃。
⑵槲:木名,即松樠(mán),商县、洛南一带较多,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⑶枳花明驿墙:墙边枳树的花使驿站的墙都显得明艳。枳,木名,即枸橘、臭橘,在商县、洛南一带生长颇多。早春即开花,多白色。诗人在《送洛南李主簿》利用“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来写商洛地区的早春景色。
⑷凫:野鸭。
⑸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3、名句默写
⑴晨起动征铎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⑵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凫雁满回塘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写“早行”。写出旅客在外凌晨即起的辛苦。
“动征铎”,指车行铃响。诗人凌晨起床,这时旅店里外及车马大道上,牵马声、套车声及车马铜铃声,已杂沓纷呈,不绝于耳。上句写耳闻,渲染了旅店凌晨的繁闹环境。下句直抒感慨。如果在家里,此时还在温暖的梦乡中。“客行”与“故乡”相对比照,自然生出“悲情”来。
颔联:写“早行”情景。这两句十个字全是名词,组合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形象。“鸡声”和“月’,点明是早晨;“茅店”点明是乡村;“板桥”点明是野外。上句写旅客在旅店里听到鸡叫声就爬起来看望天色,见月朗天晴即穿衣整理行装的情形;下句写凌晨行于野外的凄凉感受。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的选择配置,突出其意义,从而以精简的笔墨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这是一种纯用名次组合而构成典型环境的艺术手段。多为后人效仿。
颈联:直承上联,写刚上路的景色。槲、枳在商县、洛南一带较多,枳树春季开白花,在晨光微亮时,白花显眼,故曰“明”。诗人继而抓住这一特点,写出商山春季清晨的典型景观。
尾联:遥承首联,回扣“悲”字。“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安家之地。“回塘”,曲折的池塘。两句补写出昨夜在旅店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春水渐暖,杜陵一带的池塘中,凫雁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在回塘中嬉戏,自得其乐。“因思”二字,表明了此联与中二联的因果关系:旅途羁苦是因,思梦中悠闲甜美是果。现实与梦境对比,以乐景衬托哀情,更衬托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眼中景如此,心中景如彼,里外结合,与全诗虚实相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情感赏析】
此诗是温庭筠离开长安经商山时所作。诗人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的表达了羁旅愁思。
【艺术手法赏析】(至少写出一种表现手法)
1、纯用名词组合成典型环境
颔联写“早行”情景。这两句十个字全是名词,组合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形象。“鸡声”和“月’,点明是早晨;“茅店”点明是乡村;“板桥”点明是野外。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的选择配置,突出其意义,从而以精简的笔墨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这是一种纯用名次组合而构成典型环境的艺术手段。多为后人效仿。
2、虚实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尾联两句补写出昨夜在旅店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春水渐暖,杜陵一带的池塘中,凫雁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在回塘中嬉戏,自得其乐。与旅途中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思”二字,表明了此联与中二联的因果关系:旅途羁苦是因,思梦中悠闲甜美是果。现实与梦境对比,以乐景衬托哀情。眼中景如此,心中景如彼,里外结合,与全诗虚实相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深度赏析】
1、答:“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2、答: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富有音乐美,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创造出凄清、悲凉的意境。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3、答: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4、答: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5、答: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此为虚写,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A(B.
觞咏:hú-shāng;C.凫-枭雄,殷红:yīn-yān;D.倚楼:qǐ-yǐ)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答: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4、答:“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5、答: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课外阅读】
6、“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
7、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别”字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