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长安晚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2: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5《长安晚秋》共1课时
学案(《唐诗宋词选读·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2、熟练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赵嘏(
)瑕疵(

名闻遐迩(
)应接不暇(
)宫阙(
)阙疑(
)昏厥(
)横塞(
)堵塞(
)顿开茅塞(
)倚楼(
)绮丽(
)渚莲愁(
)储藏(

2、词语解释
(1)云物:

(2)拂曙:

(3)汉家宫阙:

(4)动高秋:

(5)横赛:

(6)紫艳:

(7)篱菊:

(8)红衣:

(9)渚莲:

(10)鲈鱼正美:

(11)南冠楚囚:

3、名句默写
⑴云物凄凉拂曙流,





。鲈鱼正美不归去,

4、诗歌译文
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5、了解作者
赵嘏(gǔ),生卒年不详,字承祐,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市)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生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有《渭南集》。
6、文题·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不可考,从诗中可知,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生活,认为与其在宦海沉浮,不如辞官归乡,颐养天年,因而登高赏景之时,看到萧瑟的深秋景象,勾起了作者的乡思,写下了这语意清幽深远,耐人寻味的诗篇。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情感赏析】
认真研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至少写出三种表现手法)
1、手法:

分析:

2、手法:

分析:

3、手法:

分析:

4、手法:

分析:

【深度赏析】
1、首联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颔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赵嘏(xiá)
瑕疵(xiá)
名闻暇迩(xiá)应接不暇(xiá)
B.蜡炬(là)
腊祭(là)
措辞(cuò)
厝火积薪(là)
C.鹓雏(yuān)扼腕(wàn)
紫菀(wǎn)
婉转(wǎn)
D.扁舟(biǎn)扁平(biǎn)骗子(piàn)
偏向(piān)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càn)
璀璨(càn)
韩绰(zhuó)
悼念(dào)
B.水迢迢(tiáo)笤帚(tiáo)
草未凋(diāo)
碉堡(diāo)
C.宫阙(quē)
阙疑(què)
昏厥(jué)
汀洲(tīng)
D.横塞(sài)
堵塞(sāi)
顿开茅塞(sāi)
迢递(tiáo)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赵嘏的《长安晚秋》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
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

【课外阅读】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5.有人说“月光如水水如天”一句最妙,你认为它妙在什么地方?
答:

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7、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
】、【
】的特点。
答:

8、“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
答: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赵嘏(gǔ)瑕疵(xiá)
名闻遐迩(xiá)应接不暇(xiá)宫阙(què)阙疑(quē)昏厥(jué)横塞(sài)堵塞(sāi)顿开茅塞(sè)倚楼(yǐ)绮丽(qǐ)渚莲愁(zhǔ)储藏(chǔ)
2、词语解释
(1)云物:即天上漂浮的云雾。
(2)拂曙:拂晓。
(3)汉家宫阙:此指唐朝的宫殿。
(4)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5)横赛:越过关塞。
(6)紫艳:艳丽的紫色。
(7)篱菊:即篱笆旁边的菊花。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8)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9)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
(10)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11)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视察军府,见到钟仪,问别人说:“戴着楚冠而被囚禁的人是谁?”下属回答说“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了,召见并安慰了他。后人用“南冠”指代囚徒或战俘。
3、名句默写
⑴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⑵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空戴南冠学楚囚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点题。总写深秋都城长安之景。
深秋的拂晓,诗人登高而望,天空中云雾飘浮,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眼前萌动着萧瑟凄清而又迷蒙的深秋景象。这是唐皇宫的特有景色,也是寄居长安的诗人的特殊感受。“汉家宫阙”,指唐皇宫。唐诗中以汉喻唐已成习惯。这里指建筑物。“高秋”即深秋。“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这二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写仰望所见、所闻。
作者仰望天空,黎明时分仅留下几点残星,避寒的大雁成群结队的横渡关塞向南飞去,而较近的楼阁上有人倚着栏杆吹奏长笛,诗人似乎悟出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韵。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具体表现了深秋凄清的色调。勾起了寄寓异乡者的乡思,深化了诗人的思绪,委婉含蓄,不言归而归绪自见。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赞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诗人俯视所见。
诗人的情感总是随视觉所摄取的客体的变换在不断变化。此时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清晰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娴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仅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篱菊”二字,又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同时读者面前也会矗立起一位高风亮节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归隐三井的事迹,千古传诵。诗人在此暗用此典,透露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
尾联:直抒归隐之情,升华诗的主题。
“鲈鱼”,用张翰典,表示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用一“空”字,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疑,否则将会虚度光阴,贻误人生。诗人登高望远,仰视俯察,各种秋景,触动了思乡之情,激动不已,不仅脱口而出: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情感赏析】
这首七律诗,些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海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艺术手法赏析】(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渲染烘托,隐喻托意。
分析:诗的颔联和颈联,将典型景物和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隐喻思乡归隐的情绪。寥落的残星、悠长的笛声,渲染烘托了拂曙凄清的气氛。
2、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
分析: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仅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3、用典
分析:颈联中“篱菊”二字,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同时读者面前也会矗立起一位高风亮节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归隐三井的事迹,千古传诵。诗人在此暗用此典,透露了他的超凡脱俗、高风亮节的价值取向。
尾联上句用张翰典,表示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用一“空”字,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疑,否则将会虚度光阴,贻误人生。
4、以动衬静。
颔联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
【深度赏析】
1、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
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答: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视听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
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
韵味清远的缘故。
3、答: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答: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C(A.赵嘏:xiá-gǔ,名闻暇-遐;B.厝火积薪:là-cuò;D.扁舟:biǎn
-piān)
2、B(A.韩绰(zhuó-chuò;C.宫阙:quē-què,阙疑:què-quē;D.
顿开茅塞:sāi-sè)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1、答: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答: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答: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答: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声色、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课外阅读】
5、运用比喻手法营造了月光、水和天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意境。
6、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孤独寂寞的情怀。
7、清、寒(冷、凉)
8、通过“一”字写出了雁的孤单,而“雁度南楼”又是写孤雁向南方飞去,使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