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学习目标:
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3、学习本诗的构思特点。
学习重点:
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潺潺(
)孱头(
)阑珊(
)无耻谰言(
)波澜(
)斑斓(
)
阑珊(
)姗姗来迟(
)删除(
)一饷贪欢(
)晌午(
)
2.词语解释
(1)【潺潺】
。
(2)【阑珊】
。
(3)【罗衾】
。
(4)【不耐】
。
(5)【身是客】
。
(6)【一饷】
。
(7)【贪欢】
。
(9)【流水落花】
。
(10)【天上人间】
。
3.名句默写
⑴
,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
⑵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
4.诗歌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不要(或“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5.文题·背景
《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等唐教坊曲名,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这首词,一般编辑者都认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这大致是不错的。李煜不堪被俘之后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在这首小令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也有人说这是南唐后主入宋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如斯。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上片:
。
下片:
。
【情感赏析】
认真研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
分析:
。
【深度赏析】
1.“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答:
。
2.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你能用词中的内容来诠释吗。
答:
。
3.探究:不同的版本对“莫”与“暮”的选用不同,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的你看法。
答:
。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林花谢了春红,太勿勿
B.
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C.
帘外雨孱孱,春意阑珊
D.
罗衾不耐五更寒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李煜《浪淘沙令》一词,回答下面问题。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说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答:
。
3.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答:
。
4.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答:
。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5.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答:
。
6.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潺潺(chán)孱头(càn)阑珊(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斑斓(lán)
阑珊(shān)姗姗来迟(shān)删除(shān)一饷贪欢(xiǎng)晌午(shǎng)
2、词语解释
(1)【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
(2)【阑珊】衰残、凋落。
(3)【罗衾】丝绸被子。
(4)【不耐】忍受不了。
(5)【身是客】指身为俘虏,远离故国。
(6)【一饷】片刻、一会儿。饷,一作“晌”。
(7)【贪欢】指梦里相会。
(9)【流水落花】落花随流水而去。
(10)【天上人间】这里有迷茫邈远,难以寻觅的意思。
3、名句默写
⑴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一饷贪欢
⑵独自莫凭阑
无限江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上片:写其某一生活片断及感受,采用倒叙手法。
“帘外”一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
“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几句交待了感觉到这一现象的人。意思是:这个人在睡梦中,由于感到寒冷,冻醒了,梦破了。于是听见了“帘外雨潺潺”,从雨声想到春天将过,“春意阑珊”。先点出景,再交待观景的人。而这个人却有着特殊身份——亡国之君。作为失去自由的人,他是多么留恋那梦里一刹那的欢乐啊!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下片:从上片的偶然触发、感兴,写出了必然的、盘旋不去的深愁。
“独自莫凭阑”这是自我劝戒,意为不要凭栏远眺了。为什么这样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因为“无限江山”已经全部属于他人。作为亡国之君,已成囚徒,他是再也看不到故国了。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无限江山”一句,虚实结合,江山是实物,无限是虚指,里面含有多少耐人咀嚼的情意。这种离别的悲痛,即不能抑止,又不能解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说:“《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今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李后主盖用此语耳。故长短句云:‘别时容易见时难’。”由此可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对普遍存在的离愁别恨的高度概括,这又正是它千百年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包括暗含的人也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词就这样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情感赏析】
全词写出了南唐后主被囚后的一腔悲怨之情。文字比较浅显,而意义却很深厚。
【艺术手法赏析】
1.采用倒叙手法。
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
突出了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2.情景交融
全词只首句“帘外”句写实景,其余都抒情,而在抒情中,景也自寓其中,写得无处不是情,也无处不是景。情景交融,自然妙合。
3.白描手法
“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之,运用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深度赏析】
1.答: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说明:有的同学认为梦欢是主,现实是宾,这种理解与全词的主旨不能较好的契合,故为不妥。
2.答: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但李后主对故国之思,只限于对淫靡的荒唐生活的回忆,只表达了亡国之悔之痛,全没有对之所以亡国的深刻反省,因而不为阅世深者,全凭一腔真情。
3.答:“莫”好:
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暮”好:
A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现实的凄凉。
B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
D(A.
勿勿-匆匆;B.
常-长;C.孱孱-潺潺)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答:“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之,运用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3.答: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4.答: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引导学生比较“客”的含义)虚实结合
【课外阅读】
5.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6.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