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学习目标:
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胭脂(
)(
)妍媸(
)苦心孤诣(
)凋谢(
)舞榭歌台(
)李煜(
)熠熠生辉(
)
2、词语解释
(1)林花谢了春红:
。
(2)胭脂泪:
。
(3)相留醉:
。
(4)重(chóng):
。
3、名句默写
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
⑵
,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诗歌译文
林花调谢,失去了春天的艳红,未免过于匆匆。无奈摧残她的,有那朝来的寒雨和晚来的风。风雨中的残花,像女子脸带胭脂把泪淌,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人生长恨,自象那流水长向东。
5、了解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李璟第六子,公元961年继位,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宋破金陵,国亡,李煜被俘入宋,过了三年的囚禁生活,978年,被毒而死。时年42岁,李煜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经史诗文俱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多写宫廷宴乐、艳情、闲愁,多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有动人的艺术力量。他的词突破晚唐、五代的传统,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其语言朴素,形象鲜明,意境深沉,对后代颇有影响。
“相留”,原本做“留人”,据他本改。
6、文题·背景
《乌夜啼》原系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又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词在被俘入宋后,多转为抒发亡国之痛,对屈辱的囚徒生活极其愤懑、感伤,风格沉郁凄怆。因此从本词内容看,可以认定是其被俘后所作。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上片:
。
下片:
。
【情感赏析】
认真研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
分析:
。
【深度赏析】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林花春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
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
。
3.作者与林花为何能“流泪”“相留醉”。
答:
。
4.“几时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
5.谈谈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广意义。
答:
。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憔悴(cuì)
苍萃(cuì)
荟翠(cuì)
苦心孤诣(yì)
B.浣溪沙(huàn)皖南(wǎn)
莞尔(wǎn)
婉言微词(wǎn)
C.菡萏(hàn)
内涵(hán)
李煜(yù)
熠熠生辉(yì)
D.胭脂(yān)
妍媸(yán)
凋谢(xiè)
舞榭歌台(xiè)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李璟《浣溪沙》一词,回答下面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林花春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
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
。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4.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
。
5.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胭脂(yān)(zhi)妍媸(yán)苦心孤诣(yì)凋谢(xiè)舞榭歌台(xiè)李煜(yù)熠熠生辉(yì)
2、词语解释
(1)林花谢了春红:林间诸花凋落,已经失去了春天的红艳。谢,辞。此处是飘落、凋零的意思。
(2)胭脂泪:形容落花遭雨打湿,兼写女子脸上流过泪水。胭脂,脸上涂的红色脂粉。
(3)相留醉:留恋雨中落红,伤感凄迷如醉。
(4)重(chóng):重逢,再度想见。
3、名句默写
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⑵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上片:写景为主,但夹杂议论,且景中融情,抒发了无可奈何的失落、叹息之情。
“林花谢了春红”句描写了林间诸花凋落,谢去了春天的红艳色彩。“太匆匆”是议论,极为传神,写尽了目睹群芳凋零者嫉妒的惊叹、惋惜之情。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交待了“太匆匆”的原因:早早晚晚风雨的摧残,致使春花凋零。“朝”“晚”二字相对,形容风雨来的频繁,摧花凋零。“无奈”二字夹杂了作者的主观评论,体现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的感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个上片描写了看似互不相干的林花、寒雨、晚风等,读完却觉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让人觉得那份面对寒雨、凄风摧落春红而无可奈何的失落、叹息之情是何等的凄婉。
下片:点明人事,写了胭脂泪、人生、水。以花落之易,触及人别离之易,花不得重上故枝,人亦不易重逢。故人生苦闷,叹恨如“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意思是:春花易残,人生好景不长,即“太匆匆”,故人生的恨却同江河东去一般,长的没有尽头。其中的“自是”二字尤能揭示出人生苦闷的意蕴。这九个字以重笔收束,表现了一个极为深广的主题思想,它把自然现象与个人感情结合在一起,极富艺术感染力,是词人作为一个失国者概括出来的人生哲理。
【情感赏析】
李煜的这首词,表面看来是咏别情,如“无奈”的怨恨、珍惜怜爱之情,“几时重”等字蕴含不易重逢之意。但细作探求,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叹,又决非一般的闺怨、离情,其伤春、伤别可说是“刻意为之”,其中大有寄托之意。若为降宋后作,则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上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因而“长恨”“长东”,悲愤难平。全词借助林花、寒雨、风、胭脂泪、人生、水等看似互不相干、实则血肉相连的事物,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而又如泣如诉地把一个丧失自由又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艺术手法】
1、比兴手法
本篇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有正比,也有反比,每一个比喻都十分生动、准确,使作品中的形象更突出、更完美。例如“朝”“晚”二字相对,形容风雨来的很频繁,摧春花凋零。“林花”“春红”是暗喻以前的欢乐,但好景不长,所以“太匆匆”,相反,被俘虏后生活却遥遥无期,故而人生的长恨如同长江水东去,长的没有尽头,一短一长,首尾照应,深沉悲切,催人泪下。
2、白描手法
采用白描手法,突出体现了李煜词清丽疏淡的风格,丝毫没有雕琢之痕。作品中“秋风”“流水”“落花”等简单的词语,在他的巧妙连缀之下,组成为素雅的语言,咏叹着自己的如“水长东”的哀愁,刻画出了委婉缠绵的情致,从而开拓了词的新的境界,给人以感人的艺术力量,充满着勃勃的生命力。
3、状物与抒情,主客观结合完美
本篇状物与抒情,客观与主观的结合都很完美。从首句写景转入次句,即以“太匆匆”、“无奈”等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有客观写景转为主观感受,下片又从自然转向人事,更见哀痛之情,“泪”“醉”“几时重”“长恨”等语,是感情更真切,形象也更鲜明突出。
【深度赏析】
1.答:伴随春花凋零,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林花春红,象征着生命的鲜艳和美丽。
2.答:林花谢去,是因为朝朝暮暮的风吹雨打,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也是因为过多地人生风雨打击。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3.答:作者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林花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4.答:表达了作者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5.答:“人生长恨”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
B.(A.
苍萃-翠
荟翠-萃C.
李煜:yì-yùD.
.胭脂:yīn-yān)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答:伴随春花凋零,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林花春红,象征着生命的鲜艳和美丽。
3.答:林花谢去,是因为朝朝暮暮的风吹雨打,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也是因为过多地人生风雨打击。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课外阅读】
4.【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5.【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