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外国散文,题目叫“铃兰花”,你知道这种花吗?(图片:花朵娇小柔美如白色的铃铛,味香形雅,圣洁美丽。)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对花儿有着特殊的情感,也赋予了花众多美好的精神象征,比如梅花的高洁坚贞,荷花的素雅清廉,等等。铃兰花是南斯拉夫、芬兰、瑞典、法国的国花,是纯洁美丽吉祥幸福的象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著名作家沃兰茨的散文《铃兰花》。
二、文本研读
1、请同学们给课文的每一段标上小标号。默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有关“铃兰花”的什么“难以忘怀”的故事?
【明确】“我”为母亲摘了一大把铃兰花。
(2)“我”怎么会想到要为母亲采铃兰花?
【明确】母亲深深叹息,说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
(3)铃兰花长在哪里呢?我对这个地方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地狱”。惧怕(恐惧)。
2、“我”为什么惧怕“地狱”?“地狱”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请学生朗读第1小节)“地狱”是一个洼地,形似深锅,长满杂树荒草,人迹罕至,阴森可怖,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泉声又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2)赏析:此段写景(层次、顺序、角度)有何特点?
【明确】先总写介绍“地狱”(洼地,形似深锅),接着自上而下写它的环境(山坡上杂乱的树木、林丛间蔓生的荒草、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的泉水),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极力渲染“地狱”的人迹罕至、阴森可怖、神秘,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恐惧。
(3)除了客观环境的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明确】(第4小节)“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这首先应该归咎于它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当地的‘地狱’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然后又尽快跑开。”——“地狱”不恰当的名称和幼年接受的宗教观念的糅合,造成我主观上对“地狱”的恐惧心理。
3、其实,为母亲采铃兰并不是“我”第一次去“地狱”,在我还不到六岁的时候就曾去过一次。那么第一次“我”为什么要去“地狱”呢?
【明确】(第5小节)父亲要我到那里去放牧;(第3小节)“那地方还是用来放牧最理想,……草虽然长得不高,但多汁,牲口很乐意吃”。
4、显然,这对“我”而言“真是一个可怕的考验”。请同学们自读第9-19小节,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说作者如何细腻生动、形神兼备地塑造这个恐惧万分的小男孩的形象的。
【明确】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只好赶着牲口,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来,也不敢回头好好地看四周。……响彻整个洼地的淙淙声使我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我越来越害怕,都被吓呆了,终于控制不住,大声哭叫着从这里跑开了。跑到上面还收不住脚步,一直顺着田野,泪流满面地朝父母正在耕种的地头跑去。……我号啕大哭,把眼泪都哭干了,浑身仍哆嗦了好一阵,一直也平静不下来,我又可怜又绝望,只好揪着心等待回家时刻的到来。)
5、第一次去“地狱”的结局如何?
【明确】落荒而逃,又因撒谎而被父亲推下山坡。(第10节:“我越来越害怕,都被吓呆了,终于控制不住,大声哭叫着从这里跑开了。跑到上面还收不住脚步,一直顺着田野,泪流满面地朝父母正在耕种的地头跑去。”第17节:“但刹那间他像是悟出了我撒谎的缘由,怒气冲冲地一把揪住我的头发,顺势往坡下一推,我便朝下滚去。”)
6、读到这里,老师心里总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第17小节)“但刹那间他像是悟出了我撒谎的缘由,怒气冲冲地一把揪住我的头发,顺势往坡下一推,我便朝下滚去。”父亲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他不爱我吗?
——爱的本质是相同的(第13小节“父亲的脸色陡然变得铁青,接着温和地挥了挥手”),但相对母亲而言,父亲的爱的表现(施爱方式)可能是简单、强硬的。所以明知“我”怕“地狱”,却还要逼迫“我”去。
7、我对“地狱”的恐惧由来已久,又有第一次去“地狱”的可怕经历,所以第二次去“地狱”,虽然是主动的、自愿的,但作为孩子的“我”依然恐惧(从何得知?——紧闭着双眼走向“地狱”,始终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这一次的结局又怎样?
【明确】摘到一大把铃兰花,带着激动和喜悦跑回家,得到了母亲的爱抚。
8、对比两次去“地狱”的不同结局,是什么使“我”完成了由恐惧到勇敢的飞跃呢?(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加以归纳)
【明确】(1)“我特别喜欢铃兰”(第26节),其中可能有对铃兰的幸福寓意的追求;(2)“在我内心深处回响着母亲的叹息声。”“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这个可怕的地方老在我眼前浮现。我内心深处却回想着母亲的叹息声。”“我来到了院子里站下,仿佛还处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尽管这对我还是下意识的感觉。”“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
爱母亲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母亲都是“下凡的仙女”。第31节就写道:“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
(投影)美国心理学家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对六岁半到十岁前的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的问题只是被爱的问题——不论是谁都要被爱的问题。……当他被爱时,他会做出感激而欢乐的反应。在儿童发展的这个阶段,人们会注意到一个新的事实: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创造爱的一种新情感的事实。在儿童的生活中,爱的思想第一次由被爱变成爱人,由接受爱变成创造爱。”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在成长的转折点,他的爱的思想会“第一次由被爱变成爱人,由接受爱变成创造爱”。为母亲采铃兰花,是“我”为了实施爱母亲的行动而自主创造的对母亲的爱,是“我”“成长”的表现。
9、那么,这里有没有父母的有意安排、良苦用心呢?
【明确】可以看作有。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黄昏,父亲又特意点明只有“地狱”有,作为大人来说,他们知道所谓的“地狱”是不存在的,父亲说过“这个地狱里没有鬼”,可见,他们要实现这样的心愿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现在已是黄昏,去哪个晦暗之地似乎又显得不切实际,故而留下了所谓的遗憾,母亲也深深地叹息。这一切可以看作是父母故意说给“我”的。(结尾部分,母亲满心高兴地伸手接过花束,捧到脸边。但在吸进那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之前,她先看了看我。似乎母亲并没有那么在意铃兰花。)父母用心良苦地给了“我”一次战胜自己的机会。
10、这正是文章藏露有致、匠心独运之处。表面上文章的笔墨都集中在“我”这一方,但如果没有父母的巧妙激励和不着痕迹的启发的“藏”,我最终能战胜恐惧就会变得很突兀、缺乏可信度,而前文关于“我”的种种惧怕的铺垫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和不着边际。
也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藏”与铺垫,“当我捧着铃兰向她跑去,一边还得意地大喊着:‘妈妈,妈妈……铃兰……’”的画面才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她满心欢喜地接过花束,捧到脸边。”才成为艺术的定格,如一幅光彩照人的画面,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11、“一切景语皆情语”。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第二次去“地狱”,“我”眼中的景物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齐读第28小节:“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仿佛大自然背负着沉沉的重担。”
【明确】开头因为“我”内心恐惧,景物是——阴森恐怖的,而此刻“我”有“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故而所见之景也就变得明亮、美丽。
12、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1)勇敢接受考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完成人生的飞跃。
(1)爱的力量能战胜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3)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种无可企及的力量,拥有这一力量,就可以战胜一切磨难。)
(4)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亲人的鼓励安慰,都是我们战胜恐惧的力量。
……
13、可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当别的地方都没有铃兰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地势低洼的“地狱”里有呢?
(1)如何理解“地狱”深处有铃兰?(排除地理层面的因素)
【明确】世上最美的东西往往藏在貌似可怕的地方(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2)联系作者的人生背景,再思考。
(投影:沃兰茨(1893-1950),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多年。后秘密回国。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小说《纵火者》(1939)描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小说《妙龄》(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小说《小坑》(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活。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1946)、《我们的界石》(1946)等。本文正是写于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
【明确】虽然时代是阴森的,战争是恐怖的,生活是艰难的,但我们不能一味恐惧,而要看到希望,看到“地狱”深处还有一大片馥郁芬芳的铃兰。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心中有爱有对美的追求,就能走出眼前的困境或地狱,抵达幸福的天堂。——“地狱”深处有铃兰,铃兰花不仅仅是“幸福之花”,也是“天堂之梯”。
15、悟一悟,写一写。
不变的是 ,改变的是 。
【明确】不变的是景物,改变的是看景物的心情(不变的是环境,改变的是自己的心境)。不变的是爱的本质,改变的是施爱的方式(教育的方式)。……
16、结语: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幽深的“地狱”,只是在不被人知的心灵深处,不知是否还开着如此的铃兰。老师相信,读了这篇文章的我们会有更多感悟,也会有所改变,真希望我们心中永远有铃兰!
17、补充准备:本文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少了最后的4段,你觉得两种结尾哪个更好?
观点1:这个“尾声”多余,这使我们联想起《项链》中的结尾,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含蓄而隽永。
观点2:加上这个结尾更好,使文章结构更显完整,小男孩体会到的幸福感在母亲的抚慰下得到更好的渲染。另了外别忘了,本文是按照不到六岁的小男孩的眼光来写的,他必须有个圆满的结果,从母亲的抚慰中得到胜利的喜悦,他要享受“幸福”。去掉这个尾声,就显得太成人化了。
二种评说都有道理,而第二种更是另辟蹊径,道出了他人所不能道的思考,确实是高见。语文的学习就需要这样的不断探索,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
【板书设计】
铃
兰
花 == 幸福之花、天堂之梯
明亮美丽 (2)采铃兰 成
“地狱” “我”
阴森恐怖
(1)放牧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