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君子之风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杀身成仁”: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
则,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舍弃
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喻:懂得,知道。 晋·范宁说:“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孔子的义、利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名家解读: 这样也才与孔子讲的“庶之、富之、教之”相吻合。孔子多讲仁,礼;孟子大讲仁、义。但“礼”“义”与“利”不能完全没有关系,正如“君子”“小人”一样,“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孟子》)。所以孔子也并不讳言“利”,只是“罕言”而已。
——李泽厚 名家解读: 孔子从不标榜自己不喜欢名利,他也喜爱富贵,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说什么样的富贵名利我都要,这是小人的行径。”这是一个圣人的自白,也是一个正人君子所应秉持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南怀瑾 见利思义见利忘义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
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4.16)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韩非子的“义利观”完全的功利主义,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它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它把人们追求势力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一些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1)志:追求(名作动)
(2)耻:以……为耻(意动)
(3)恶:坏,不好。
(4)足:值得。「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1)鄙夫:庸俗浅薄的人。
(2)事:侍奉(名作动)
(3)苟:如果。
(4)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朱熹说:“鄙夫,庸恶陋劣之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
(《论语集注》卷九) 清梁章钜《论语集注旁证》说:“志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6.11)本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7.19)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求知的勤奋。孔子从三层次解剖自己的为人,重点则在于“好学”:一、在未得知识以前,好学不厌,几至废寝忘食的地步,可见其学习之刻苦。二、在已得知识以后,快乐得忘记忧愁,可见其乐道而不忧贫,为人之旷达。三、努力求学而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其自强不息、专志追求的精神风貌。 清·刘宝楠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乃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
——(《论语正义·述而第七》)
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
钱穆《论语新解》孔子好学之风,令人感动,为人楷模。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8) (14.28)本章孔子从仁、智、勇三者严格要求自己,以成仁道。
孔了提出仁、知、勇三者作为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他自谦说尚未做到。其目的在于勉励学生,从仁、知、勇三个方面去培养仁德,成为仁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读解:
仁者足以爱人,故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私利而忧愁;
智者足以明礼,故能克己复礼,故不为一己私利而迷惑;
勇者出自礼仁,大义凛然,杀生成仁,故不因一己私利而畏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 (6.23)本章孔子分析智者和仁者的性格差别及其作用。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评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者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7)(1)弘毅:弘,广大。毅,坚毅。宽宏坚毅。(2)仁以为己任 : (宾语前置)(3) 已:罢休,停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
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
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8.7)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 宋?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论语集注》卷四)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这就是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 语源。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12.8)本章叙述子贡矫正棘成子的偏见,阐明文采和本质,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12.8) 思考:
君子需不需要文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翻译: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名家解读: 如果毫不重视仪表文采,那么虎豹犬羊的皮便都是一样了,因为都是皮。鞟是去了毛的皮。这即是说,必须各有不同礼仪文采等外在形式,来确定和表达尊卑长幼等等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位置、秩序,才能维系社会的存在,这也就是礼制,所以礼与仪不可分,尽管“礼”并不等于“仪”,但无“仪”,“礼”也无法体现。
——李泽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孔子眼中的“君子”小结: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成语,并理解背诵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杀身成仁 未得到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昧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患得患失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后多含贬义。无所不至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任重道远道不远人
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
学习成长于丹心语课文解读(一)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形象地表述空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子。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我(“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浮云”比喻义的理解: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现代人的“患得”:
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
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课文解读(二)课文解读(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课文解读三)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吏事:做官为吏之事。 及:等到。
释:放下。
私第:官员自己所置的住宅。
阖户:关门。 竟日:整天。
如流:像流水一样顺畅。
薨:对诸侯或大官死的委婉说法。
发:打开。文言练习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岸谷:高深的山谷。比喻高傲。忌克:心存妒忌而凌驾于人。比:类比。颜色:脸色。卒:终于。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一至六课的问字句有:第一课:子贡问政、哀公问于有若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第二课:颜渊问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子夏问孝、宰我问
第四课:使子路问津曰、问于桀溺、子路问曰
第五课:子张问曰
第六课:叶公问空子于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