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27 17: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2、理解本次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其哲理
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千古奇才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1、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苏 诗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零三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首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 ,词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此词咏孤雁,寄托词人情思。请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
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