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梁武帝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学习重点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
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自读思考: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银烛、明月、晓天 离堂、别路、金樽 夜晚→拂晓 室内→室外 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首联:
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感伤心绪和寂静状态。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2、颔联中的“琴瑟” “山川”有何意?颔联: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万千。 3、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这一联精于练字,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颈联:
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浩浩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缓缓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4、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古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5、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整首诗抒发感情有何特色?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作业:1、背诵这首诗,自读其余三首。
2、预习《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