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唐诗宋词选读》同步备课 专题2:山居秋暝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唐诗宋词选读》同步备课 专题2:山居秋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09:4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课题
山居秋暝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
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难点
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法
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
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在这首诗中,诗
教学过程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
2.具体分析,
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2)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 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
板书
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
教后札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