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总第 课时
课题 燕歌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重点 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难点 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鉴赏边塞诗
一、导入:
二、诵读(散读)
三、思考讨论:
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2.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四、课外延伸
五、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直前。
板书
作业
教后札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