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总第 课时
课题
与诸子登岘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重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小结: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
导入。一.由初中学过的《过故人庄》导入。1. 背诵2.回顾孟浩然诗歌特点: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二、 知人论世。
四、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讨论后明确: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讨论后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讨论后明确: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三、课堂练习: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四、布置作业1.抄写、默写古诗,2.完成“积累运用”第二、三、四题。
?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效果如何?让学生讨论。
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
板书
作业
背诵赏析诗歌
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