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同步课件:《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同步课件:《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8: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1张PPT。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盛唐诗简介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唐诗迎来了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唐人殷藩《河岳英灵集序》称: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他们的诗歌充满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像,闪耀着诗意人生的光辉。盛唐诗的总体特征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诗风骨:
①诗人能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②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与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与高洁品质,他们追求功名少的是庸俗,多的是理想。由四首诗的标题可以分别推断出哪些内容?1、《望月怀远》标题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先望月后怀远。明确了诗歌的主要意象“月”。推断出诗歌的主旨:思念远方的亲人。2、《与诸子登岘山》推断诗歌的基本内容:借登山抒发感情。再结合与岘山有关的历史人物羊祜,判断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诗。3、《?山居秋暝》判断诗的类型:山水田园诗。明确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推断诗的基本内容:写秋天山野傍晚的景色。4、《燕歌行》燕:今河北省一带地区,这里泛指东北边塞。《燕歌行》是乐府旧题,歌行是一种诗歌体。判断诗的类型:边塞诗。望月怀远张九龄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体会诗歌雄浑阔大的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问题1:诗歌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将句中“生”字,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进行比较,说明它的妙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问题2: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问题3: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里?试用你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问题4: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问题5:综合全诗说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小结这首诗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意境雄浑豁达。送魏万之京—李颀作者及背景简介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 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骊歌
骊驹在门,
仆夫具存。
骊驹在路,
仆夫整驾。【骊歌】告别之歌。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骊歌”。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昨夜微霜渡河而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导入新课 唐代有哪两个诗歌流派?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代表诗人有哪些?你读过他们的哪些诗作?现在我们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1)注意理解下列词语:
① 谙:熟悉。
② 小姑:丈夫的妹妹。
③代谢:交替,轮换。
④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⑤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⑥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阳县南。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问题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你能结合该诗谈谈吊古伤今诗的特点吗?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问题2:诗歌首联富含哲理,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问题3:颔联紧承首联,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胜迹”这一句暗寓一个故事,你能联系全诗说出这个故事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问题4:第三联诗人写登山所见。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浅”和“深”字?这一联作者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 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问题5:“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吗?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 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找出意境阔大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体会阔大的意境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讲述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地流着。首联凭空落笔,初看好像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和全诗貌离神合。 吊古伤今。“古”指古迹羊公碑,“今”指作者的身世。“羊工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概括诗的主要内容,找出能体现主旨的诗句。 第七句“羊工碑尚在”中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间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工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而名垂千古,与山具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工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此,就有了第八句的“读罢泪沾襟”了。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小结 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清?沈德潜 山居秋暝

王 维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背景介绍。
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解题--山居秋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体会诗歌轻盈淡远、缥缈空灵的意境 “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在这里能作“空空荡荡”理解吗?不能,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两字此处有如世外桃源。从而创设了轻盈淡远、缥缈空灵的意境。 概括诗歌主旨,品味“诗中有画”。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组合画面的? 明月、松树、清泉、喧竹、浣女、动莲、渔舟为了表达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诗人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觉,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取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富有动感的景象来表现山居的寂静的。这些意象是怎样组合在一起,来表现“空”、“静”之美的?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哪里?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⑴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⑵意思是,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⑶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的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关于“意象” “意境”。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小结 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本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燕 歌 行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背景介绍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战役的全过程。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师 失利 被围 结局(心愿)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齐读,注意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句子。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凄清、苍凉、开阔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可以想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士兵的心情如何? 凄凉、悲伤诗中还有哪些语句直接体现这种凄凉悲伤之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这种凄凉悲伤之情。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诗中哪些是“沉痛语”? 鉴赏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手法?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败的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讽刺那些身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 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
“对比”这一修辞方法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知识要点,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善恶或憎悯。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小结 这首诗记述了边塞上一次战役的全过程,描写了苍凉开阔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兵士的同情,对不体恤兵士的将军的讽刺和愤恨。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或雄浑阔大,或意境阔大、“语淡而味不薄”,或淡远空灵,或开阔苍凉,这就是盛唐诗的“风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简介边塞诗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概与必胜信心。《走马川行》就是一首代表作。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象。这完全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构成"盛唐气象"的主体精神。
解题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   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 (行军的路线):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请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一川碎石”,说明石头之多,“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2)分析第二部分。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 (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3)分析第三部分。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写 (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 (“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 (“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 (“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奇寒,“旋”是 (“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 (“凝”) 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就更有说服力。至于
(“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 (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 (“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5)总结全诗。
诗成功地运用了 (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 (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 (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 (夸张)与贴切的 (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5.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全诗谢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