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导入新课唐代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声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价极高,他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宗师。他就是孟浩然。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悲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学习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重点:?诗歌鉴赏之句意理解型要点掌握。??
难点:?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诗歌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
感情真挚动人,
以平淡深远见长。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后疽发背而卒。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其“学不攻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杜甫也称赞他:“吾友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忆襄阳》)。
由此可见其为人和诗作均甚为当时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园诗很有名,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朗读诗歌,初探诗意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因山上有名胜古迹思考 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萧条、悲凉、邈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湮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借古抒怀,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孟诗特点) 1.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2. 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三读诗歌,品味语言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首联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中仅有的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衬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1.颈联中, 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 好?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
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帆首山上,令人敬仰。
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羊祜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 3.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是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让自己的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4.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展示讨论??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展示讨论?2、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小结】作者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这种情感的?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
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伤感;
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名家点评 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李景白《唐诗鉴赏辞典》)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从静悟中得之,语淡而味终不薄”。 首联:凭空落笔 貌离神合
颔联:由虚入实 与上粘连
颈联:远近景物 一片萧条
尾联: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引导梳理?句意理解型鉴赏要点?(一)设题形式?1、某句诗的妙处。?2、某句诗含有什么深意。??(二)答题模式?1、结合全诗阐明诗句意思。?2、点明所用艺术手法。?3、揭示作用:?表达感情、渲染气氛、?烘托对象、营造意境、等等。总结: 孟浩然长于五言,《与诸子登岘山》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清淡幽雅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迁移创新?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要点??山水田园诗情感大致分类:?
?①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迁移创新??②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感。??
③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大家熟知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传达了这种情感。??迁移创新??④歌颂劳动生活,赞颂与农人的深情厚谊。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披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荷锄归来的诗人形象。写得情趣盎然,充满喜悦,带有赞美之意。??
⑤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苦与人民生活的贫困。??迁移创新?⑥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如杜甫的《江村》。??
⑦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对禅意的寄托。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王维的《过香积寺》等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禅意感悟。作业1、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史印迹,才来登山)。
2、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