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语言准确、深刻的特点
2、感受语言背后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鲁迅语言准确、深刻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背后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见附录(学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1936年3月11日晚,窗外下着雨。萧红和萧军来看鲁迅,之后他又复了两个人的信。濯足,开始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可鲁迅却曾说过:“我是不赞成作序的。”而且当时鲁迅的身体也很不好,就在这一年10月19日他逝世了。我查过他写这篇序文前的13篇日记,7次提到当时正患气喘病,整夜整夜睡不好,又正值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这些惆怅的原因第一段也有提到,当时鲁迅已经是惆怅的不得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白莽会令他“更加惆怅”?我们先对文章做一个整体的了解,后面再讨论这个问题。文章大家课前也预习过了,请个同学来说说文章的思路。
【生】1、写作的缘由。2、作者的情况以及与作者的关系。3、写作的背景——难以评析。4、对白莽及其诗作的评价。5、强调《孩儿塔》出版的价值,揭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巨大的生命力。
【师】在对文章思路有了了解以后,今天我带大家来看看鲁迅的手稿。从手稿来看,他对多处语言进行了增补和删改,为什么要特意改动呢?这其中一定有着他的深思熟虑。今天我们就对照着鲁迅的手稿,来探讨他是如何锤炼语言来更好地表情达意的。
二、 结合第二段及手稿修改处,分析鲁迅是如何用词以更好地表达情感的
【师】白莽是怎样的?找出写白莽的句子。
【生】“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师】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这几句写了一个怎样的白莽?
【生】乐观、豁达。
【师】哪里体现“乐观”?
【生】“第三回”了还是“笑笑”。
【师】这是“第三回”了,阅读资料一中提到,第一次被捕差点被枪决,一直到第三次被捕又遭受毒打,白莽却还是“笑笑”,真的很乐观。只是天性乐观吗?(什么让他连死都不畏惧?)
【生】乐观背后其实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定,所以就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
【师】请位同学来读一读殷夫在牢狱中写的诗《死神未到来之前》(资料一)。
生:“朋友,有什么呢?革命的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牢狱应说是我们的家庭,我们应该完结我们的生命,在森严的刑场上,我的眼泪决不因恐惧而洒淋!……让血染成一条出路,引导着同志们向前进行!”
【师】革命本身就是牺牲,牢狱是我们的家庭,多么坚定的一个革命青年。鲁迅继续写道:“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手稿本没有“却”,为什么要加一“却”字?“却”表达什么含义?
【生】转折:他不叫徐培根,却叫徐白。
【师】除了转折,却在这里还表达什么含义?
【生】虽是同根生的兄弟,但他们的身份、阶级是不同的,更是对立的,一个是国民党反动派,一个是共产党,弟弟要推翻的就是哥哥所维护的国民党。“却”字强调白和哥哥人生道路的不同。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白莽与哥哥人生道路不同的?
①“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进一步问:为何要干涉他?干涉他搞革命。
②“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
③“徐白”:是他在革命组织内部使用的姓名,也是他在秘密刊物上写作的署名(见资料一注释2)。鲁迅此处不用原名而用徐白显然是特意强调其地下党身份,正是身份与哥哥对立所以用了“却”。
④还有一处值得关注:大热天穿棉袍,在资料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棉袍也是问狱友借的,说明已经山穷水尽了,如此困窘的境遇你会找谁?家人。为何找鲁迅?与哥哥路不同。
⑤鲁迅原稿写到“他的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他却叫徐白”,为什么要改成“这”?——鲁迅要划清他和哥哥的关系,说明路不同。
【师】“却”字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干涉”、“殊途”、“徐白”、“打热天穿棉袍”、“这哥哥”一起都在强调白莽与哥哥人生道路不同。
【师】哥哥是国民党高官,而白莽却选择做无产阶级革命者。靠哥哥完全可以过上高官厚禄的生活,他却放弃了这些;哥哥跟他的感情也很好,从小长兄为父,他竟写了首诗《别了,哥哥》宣布与哥哥彻底断绝关系,这些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投身革命事业非常坚定,非常彻底(有产者的义无反顾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他却叫徐白”中蕴含了鲁迅对他怎样的情感?
【生】敬佩。
“却”小结:
(1)(句中意思)“却”在句中表转折:①显示名字不同:哥哥叫徐培根,他却叫徐白②显示前后身份不同。
(2)(句中作用)强调白莽与哥哥阶级身份的不同。
(3)(与其他词语关系)“却”与“徐白”、“干涉”、“殊途”、“这哥哥”、“热天穿大棉袍”一起,共同强调白莽与哥哥政治立场不同。
(4)(表达的情感)而白莽在哥哥是国民党高官的情况下却选择革命,“却”字不仅显示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钦佩。
【师】在对白莽有了了解后,我们回到前面作者提起白莽时说:“他们就义了已足有五个年头了”,为何特意加了一个“足”字?“足”是什么意思?
【生】“足”是“整整”的意思,足足有五个年头突出“时间之久”,这么久却没忘,表达了对他们难以忘怀(怀念)。
【师】“足有五个年头了”,手稿原写的是“已有五年了”,哪个好?
【生】五个年头好,强调时间之久,记得很清晰。
【师】还有哪个词也体现时间久?
【生】“早又”。
“足”小结:
(1)“足”字在句中意思是“整整”。
(2)句中作用是强调时间之久。
(3)(与其他词语关系)又与下文“…个…头”及“早又”有关联,都强调“时间之久”。
(4)(表达的情感)而这么久却没忘表达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之情。
总结与过渡:
回到开头问题:第二段写了一个怎样的一个白莽?鲁迅并不是枯燥地写乐观或坚定这个概念,而是用“热天穿棉袍、满脸油汗,却还是笑笑”这些词写他的肖像,突出乐观憨厚;用“第三回、不去通知他”这些词写他的语言,突出意志坚定;用“却、徐白、这哥哥、殊途”这些词交代他身份,突出意志坚定的根源是对革命的坚定,在鲁迅心中,白莽是一个外表天真乐观,但对革命无比坚定的人,坚定到为了革命放弃更好的生活,斩断亲情,甚至牺牲生命,这让鲁迅不得不钦佩,而这么好的青年却过早地被杀害了,所以鲁迅更加惆怅。而这种情感在写作的时候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他加了个“足”,加了个“却”,又加了“个”和“头”,又改了“这”,这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强调他对白莽的喜欢、欣赏、怀念,所以与其说我们品味的是鲁迅的语言,不如说品味的是鲁迅情感的足迹。
那么,对白莽其人是如此,那么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三、结合第四段及手稿修改处,运用所学方法探究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更好地表达情感的
【师】分组讨论。明确要求:①每组探讨一个词,可以是修改处,也可以是其他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②运用所学方法分析。③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④时间5分钟。⑤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1、明确字词中体现的“赞美”
A现在一般的:
句中意思:写“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的诗人
句中作用:强调白莽诗集的别一种意义:革命意义。
情感义:赞美
B东方的微光
句中意思:打破黑暗的微光
句中作用:白莽诗是打破黑暗社会的一丝希望
情感义:赞美
C林中的响■箭
句中意思:打破寂静丛林的鸣镝,用来发信号
句中作用:白莽诗给革命发信号的作用
情感义:赞美
D■冬末的萌芽
句中意思:打破冰冷的萌芽,春天要来了
句中作用:白莽诗是冰冷社会环境的希望
情感义:赞美
E进■军的第一步
句中作用:白莽诗的开创性意义、开拓意义
情感义:赞美
F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句中意思:军中号召作战的军旗
句中作用:体现对前驱者的爱的大旗,说白莽诗号召、激励革命的意义
情感义:赞美
G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句中意思:记载伟大功业的石碑,比喻不朽杰作
句中作用:白诗永远记录了对摧残者的憎,故而成了不朽杰作
情感义:赞美
2、明确用词、句式、修辞中体现的高度赞美
师:我们一起朗诵第四段,注意重要的词语。
【生】朗读。
【师】赞美的程度怎么样?
【生】强烈。
【师】这种强烈的赞美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生】手法上:排比、博喻、对偶。句式上:整句。用词上:“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反复强调“打破”现在状态,即革命;“微光”、“萌芽”反复强调诗集是希望,“响箭”、“大纛”反复强调诗集号召革命的作用,从而表达了鲁迅对白莽诗集的高度赞美。
四、 全文总结
其实,无论是对作品的高度的赞美,还是对白莽的深深怀念,这种浓浓的情感在作者写作时都是凝结在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的,所以我们在分析词语的时候才要从这几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分析,但无论如何最终都会指向作者的主旨情感。最后我们再来充满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二段和第四段。
五、 作业布置
请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手稿中其他的修改处,或选一处你认为的精彩处加以分析。
(【
】为加入部分,划线处为被删部分)
(段①)修改处一: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他们俩是【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③)修改处二: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④)修改处三:【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写得好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选)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1:板书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
却:转折 强调身份不同 “干涉”、“殊途”、 敬佩
“徐白”、“这哥哥”
白莽其人
足:整整 强调时之久 “早又”、“五个年头” 怀念
东方的微光
林中的响箭
白莽其诗 冬末的萌芽 高度赞美
进军的第一步
……
附2: 《白莽作<孩儿塔>序》学案
一、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深夜了,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1933年4月鲁迅发表《为了忘却的记念》怀念他们,1936年写《白莽作〈孩儿塔〉序》,是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疯狂进行两个“围剿”。鲁迅抱着有病之身,始终斗争在文化战线的前列。从1936年春开始,他的病情加重,常常需要卧床。3月10日接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请他给《孩儿塔》诗集写序,他“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当天夜里,“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3月12日便寄出了。
二、思考题
1、 梳理思路,填写各段段意。
第一段: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并查阅字典,解释词语。
(1)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殊途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一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别一种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响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资料一、二、三,思考作者为何在原稿中加入了以下加粗词语?
(1)“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
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资料
资料一:有关殷夫①
一、“殷夫,一名白莽;并常用文雄,白②,沙菲,洛夫等笔名;姓徐。一九零九年生于浙江省象山县的乡下,家庭是中产农家。父亲是个医生,但在殷夫还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就死了,母亲现在(此时为1931年)还健在的,是一个异常和善而于殷夫特别关心的母亲。她知道殷夫参加革命活动,并且很活跃,但她没有阻止他,只对他说:‘一切你自己小心!’”
二、“殷夫尚有两个哥哥,但十分不同,他们是南京政府的官吏。”
三、“十九岁时到上海,先在民立中学读书,一年余,转学至浦东中学,这时和革命运动开始发生关系。”
四、“一九二七年四月,因一个国民党员的告密而被捕(第一次被捕),几被枪决,后因囚禁三月;关于这事,他有很长的叙事诗(《在死神未到之前》:“朋友,有什么呢?革命的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牢狱应说是我们的家庭,我们应该完结我们的生命,在森严的刑场上,我的眼泪决不因恐惧而洒淋!……让血染成一条出路,引导着同志们向前进行!”)。释放后,他进了同济大学,在那里读了将近两年的书,学得了可以自由看读的德文。自一九二九年脱离了学校,便专心参加共产党革命工作,特别是青年工人运动。”
丁景唐按:在一九二八年秋季第二次被捕,原因不详。不久,也经由他大哥保释出来,又受到徐培根的“干涉”,把他软禁在象山县城(丹城)大嫂家中。
五、一九二九年九月,他在丝厂罢工被捕(第三次被捕),并且毒打了,但没有杀死他,放了他出来。
丁景唐按:在这次被捕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周年时,他曾写了一首《别了,哥哥》(“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会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的阶级交了战火。”),表示决心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高级官吏的大哥决裂,“此后各走前途”,与反动哥哥所隶属的统治阶级交战到底。他这样宣告,他也这样实践了。
……殷夫第三次出狱后,很快恢复了工作,从事青年反帝大同盟、共青团和青年工人运动,并参加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
六、一九三○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了,殷夫为发起人之一。他为左联的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和李一氓编的《巴尔底山》等写了不少红色鼓动诗和一些散文、随笔和小说,成为“左联”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七、“他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和左联其他一些同志一齐被捕,也同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年才二十二岁!在他死的前两天,他有一个小条子送给朋友,在那上面写了许多小字,但丝毫没有说到他的情况;他只说要一些钱。从这小条子看来,他底心境和一切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样,是异常平静的。”
①参考阿英《殷夫小传》、丁景唐《阿英<殷夫小传>校读杂记及其他》,有删改。阿英(1900-1977),钱杏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与殷夫有多方面的接触。
②“徐白则既是他在革命组织内部使用的姓名,也是他在秘密刊物上写作的署名。”转引自丁景唐、陈长歌《诗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纪念殷夫烈士诞生七十周年。
资料二:《为了忘却的记念》
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
资料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繁难的象形字,又使他们不能有自修的机会。智识的青年们意识到自己 的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这战叫和劳苦大众自己的反叛的叫声一样地使统治者恐怖,走狗的文人即群起进攻,或者制造谣言,或者亲作侦探,然而都是暗做,都是匿名,不过证明了他们自己是黑暗的动物。
统治者也知道走狗的文人不能抵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于是一面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著作家,一面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未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如传略②所罗列,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然而我们的这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若干的损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我们的同志的血,已经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
现在,军阀的报告,已说虽是六十岁老妇,也为“邪说”所中,租界的巡捕,虽对于小学儿童,也时时加以检查,他们除从帝国主义得来的枪炮和几条走狗之外,已将一无所有了,所有的只是老老小小——青年不必说——的敌人。而他们的这些敌人,便都在我们的这一面。
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署名L.S.。
②传略指刊登在《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的“左联”五烈士的小传。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上鲁迅先生的白莽作《孩儿塔》序。有同学知道鲁迅先生是什么时候逝世的吗?
【生】1936年10月。
【师】这篇文章写在1936年的3月11日,也就是说是在鲁迅先生生命的倒数200多天的时候写的。那天晚上,窗外下着雨。萧红和萧军来看鲁迅,之后他又复了两个人的信。濯足,开始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可鲁迅却曾说过:“我是不赞成作序的。”而且当时鲁迅的身体也很糟糕,就在这一年10月19日他逝世了。我查过他写这篇序文前的13篇日记,7次提到当时正患气喘病,整夜整夜睡不好,这个时候又是正值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这些惆怅的原因第一段也有提到,当时鲁迅已经是惆怅的不得了,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白莽会令他“更加惆怅”?我们先对文章的整体思路有个整体的了解,后面再具体说说这个问题。文章大家课前也预习过了,请个同学来说说文章的思路。
【生】第一段写了写作的缘由;第二段是对白莽音容笑貌的回忆;第三段写要为亡友的遗诗写序,但又不能;第四段写对白莽诗集《孩儿塔》的创作意义;第五段写了《孩儿塔》的价值。
【师】概括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第二段写作者的情况以及与作者的关系。第三段交代写作的背景——难以评析。第四段对白莽及其诗作的评价。第五段强调《孩儿塔》出版的价值。在对文章思路有了了解以后,今天我带大家来看看鲁迅的手稿。请个同学来谈谈对手稿的感受。
【生】他对很多地方进行了修改。
【师】这位同学留意到他做了多处修改。为什么要特意改动呢?这其中一定有着他的用意。今天我们就对照着鲁迅的手稿,来探讨他是如何锤炼语言来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首先看一下第二段,这里写到了白莽。白莽是怎样的?找出写白莽的句子。
【生】“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还有阅读资料《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穿着一件大棉袍,衣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师】他不仅读了课文中的白莽,同时还注意到了“热天穿着大棉袍”这个细节,并结合阅读资料作了补充。那么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这几句话写了一个怎样的白莽?
【生】他在热天穿着大棉袍……
【师】他“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吗?
【生】……
【师】好的,坐下再思考一下。你来说(指另一位学生)。
【生】说到了他是个革命者,被捕了三次,说明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
【师】坚定,好的,旁边同学再说说?
【生】不知道……
【师】好的,你来说(指另一位学生)
【生】资料中说他是个革命者……
【师】资料都读得很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笑笑,说第三回了,第三回干嘛?
【生】进监狱。
【师】从狱中出来。大家也看过资料了,第一次被捕差点被枪决,一直到第三次被捕又遭受毒打,而且这次进监狱也不是关了几天就出来的,而是关了一年左右才出来,出来后却还是“笑笑”,说明他怎样?
【生】乐观。
【师】好的,乐观。那么只是他天性乐观吗?
【生】信念!
【师】我听到很多同学说信念,很好。正是因为信念,所以他对死都毫不畏惧。我们一起来看殷夫在牢狱中写的诗《死神未到来之前》(资料一),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朋友,有什么呢?革命的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牢狱应说是我们的家庭,我们应该完结我们的生命,在森严的刑场上,我的眼泪决不因恐惧而洒淋!……让血染成一条出路,引导着同志们向前进行!”
【师】非常好!他对革命的定义是什么?是牺牲。他对牢狱的定义又是什么?是我们的家庭。可见他是多么坚定的一个革命青年。然后鲁迅继续写道:“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在手稿中本来是没有“却”的,这里为何加入“却”字?“却”是什么意思?
【生】前面自己猜错了,所以加一个“却”字。然后徐白这个名字比较朴实。
【师】好的,请坐。他说是因为猜错了,哥哥叫徐培根,然而他叫徐白,表示转折。那么这里这个转折只是显示名字的不同吗?
【生】还表现了他和哥哥身份的对立。他是革命党人,而哥哥是国民党的。
【师】他说不仅是名字的不同,更是身份的不同。那在这里加入却的作用是什么?
【生】写出了他的惋惜。
【师】他一下跳到了情感上。还有吗?
【生】说明他们的决裂。
【师】在强调他跟哥哥的决裂。好的,这个却是转折的意思,不仅表示名字不同,然而名字只是个代号,这里更表示身份上的不同。而为什么加入这个却字?目的是强调这种不同。还有哪里也在强调两人的身份、政治立场不同?
【生】“殊途”。
【师】“殊途”强调人生道路不同。还有吗?
【生】“干涉”。
【师】为什么干涉?
【生】因为白莽是革命党。
【师】好的,这位同学说到他是革命党,所以哥哥要干涉他,暗示两人的立场不同。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他却叫徐白”的“徐白”,前面有同学说到这个名字很朴实。再来细读一下资料一,看看还有什么关于“徐白”这个名字的说法。
【生】这个名字是他在革命组织内部使用的,是在秘密刊物上发表时的笔名。(见资料一注释)
【师】很好。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名字其实是在暗示他的身份——共产党人,也是在说他和哥哥的不同。还有这里(指ppt),鲁迅本来写的是“他的哥哥才是徐培根”,后来改成“这哥哥才是徐培根”,为什么偏要改成“这”呢?
【生】因为白莽和哥哥已经决裂了,他们已经没有兄弟关系了,所以删掉了“他的”。
【师】也就是说鲁迅在这里要干嘛?要划清他和哥哥的关系,也显示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不同的。还有一个地方,前面同学也提到的——“热天穿着大棉袍”,这个细节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提到,为什么热天要穿棉袍啊?是因为当时他的衣服和书都被没收了,就跟狱友借了一件大棉袍。你想想,你在衣服都没有的情况下,说明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生】山穷水尽。
【师】你在山穷水尽的地步首先想到谁?
【生】亲人。
【师】而他找的是谁?
【生】鲁迅。
【师】朋友——鲁迅。为什么?——他跟他哥哥决裂了,也暗示两人的不同。所以这个“却”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这个点、这个点、这个点(指黑板上“干涉”、“徐白”、“这哥哥”、“热天穿大棉袍”等词)一起强调他与哥哥阶级身份的不同。而哥哥是国民党高官,白莽却选择做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他靠哥哥完全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他却放弃了这些。他跟哥哥的感情也很好啊,文中也说两次都是他哥哥保出来的,他哥哥是什么身份啊?国民党的高官。要保出一个革命份子,这是冒着多么大的生命危险,冒着多么大的压力在做的啊!而且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死了,长兄为父。他没有靠哥哥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放弃了,他跟哥哥的感情也很好,他也放弃了,他还写了一首诗叫《别了,哥哥》,资料中也有,诗里说“再见即战场”宣布与哥哥决裂关系,说明什么?
【生】对革命很坚定。
【师】很好,体现了他对革命非常坚定,对自己的信仰非常确信。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哥哥才是徐培根,他却叫白莽”中作者对白莽的情感?
【生】敬佩。
【师】敬佩!我们来总结一下:“却”字在句中的意思是表转折。为什么加入“却”?它的作用是强调身份不同。而且这个“却”字并不是孤立的,它与这些词(“干涉”、“徐白”、“这哥哥”等)在一起,都在强调同一个“不同”。而哥哥是一个高官,他却选择做一个革命者,体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佩。我们注意一下,在分析一个词的时候,可以注意这几个方面:句中的意思,句中的作用,与其他词语的关系以及表达的情感。
【师】在对白莽有了了解后,我们回到前面作者提起白莽时说:“他们就义了已足有五个年头了”,为何特意加了一个“足”字?
【生】表示他们就义时间已经很长了,过了五年但是鲁迅仍是忘不了。
【师】忘不了,体现了鲁迅对他的怀念,或者说是难以忘怀。文中写道:“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其实他在手稿中不仅加入“足”字,还加入了“个”和“头”,你看看是“已经足有五年了”好还是“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好?
【生】我觉得“五个年头”了好,因为更能强调五年的时间长。
【师】他在这里强调时间之久,本来在这里是“足足、整整”的意思,同时“…个…头”也在强调时间之久,还有别的吗?
【生】“早又”。
【师】好的,“早又”也在强调时间久,时间这么久还记得这么清楚表达了对白莽的怀念。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段讲了一个怎样的白莽。鲁迅并不是枯燥地写乐观或坚定这个概念,而是用“热天穿棉袍、满脸油汗,却还是笑笑”这些词写他的肖像,突出乐观憨厚;用“第三回、不去通知他”这些词写他的语言,突出意志坚定;再用“却、徐白、这哥哥、殊途”这些词交代他身份,突出意志坚定的根源是对革命的坚定,坚定到为了革命放弃更好的生活,放弃亲情,甚至放弃生命,这让鲁迅不得不钦佩,而这么好的青年却过早地被杀害了,所以鲁迅的心中是更加惆怅。而这种情感在写作的时候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他加了个“足”,加了个“却”,又加了“个”和“头”,又改了“这”,这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强调他对白莽的喜欢、欣赏、怀念,所以与其说我们品味的是鲁迅的语言,不如说品味的是鲁迅情感的足迹。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诵一下第二段。“说起白莽来”预备起——
【生】朗读第二段。
【师】好!那么,对白莽其人是如此,那么对他作品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这里我们结合第四段及手稿修改处,运用所学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更好地表达情感的。我们分一下组,两列一来,前面两排为一组,后面三排为一组。讨论的要求是:①每组探讨一个词,可以是修改处,也可以是其他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②运用刚学的角度分析。③有一个同学作记录。④时间为5分钟。
【生】讨论……
【师】请个小组来说一说。
【生】我们找的是“林中的响箭”。我们觉得箭是很锐利的,能冲破一切阻碍。响箭我觉得是视觉和听觉兼并,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师】好的,她前面讲到的是响箭的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有力的。
【师】有没有补充?响箭本来是什么意思?用来干嘛的?
【生】发信号的。
【师】好的,是用来发信号的。那么为什么要把白莽的诗比作林中的响箭呢?
【生】是革命的信号。
【师】好的!他的诗是给革命发信号的。那么表达了作者对他诗集怎样的情感态度?
【生】赞美。
【师】是赞美的。这里还要注意:为什么是“林中的”?在什么情况下你才能听得到响箭啊?
【生】寂静。
【师】好的,所以说它是打破寂静的信号。那么“东方的微光”?
【生】是黑暗的一丝光。
【师】是冲破黑暗的一丝光。那为什么要把他的诗集比作东方的微光?
【生】光明。
【师】是光明,是希望,是黑暗中的希望。这个黑也不仅指的是天,也指社会。这(指“微光”)是打破黑暗的希望,这(指“响箭”)是打破寂静的信号,那么“冬末的萌芽”是什么?打破冬末的寒冷,带来新生的力量。那么冬末的萌芽,也就意味着春天要来了,也暗示着希望。还有别的词语吗?
【生】别一世界,是革命的世界。
【师】好的。这里不仅仅说到了一个“别一”,还有“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是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的世界,那么“别一种意义”指的是革命的意义。我们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赞美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四段。
【生】朗读。
【师】我们感受到这种赞美是怎样的?
【生】强烈。
【师】哪里体现强烈?除了用词还有什么?
【生】排比。
【师】排比作用是什么?
【生】强调情感。
【师】不仅是强调情感,同时也增强了气势。修辞手法上有排比,有对偶,句式上是一连串的整句。用词上鲁迅反复用一系列的词语都来强调同一个意思:微光是打破黑暗的,响箭是打破寂静的,萌芽是打破冰冷的,都是“打破”!也就是强调他诗集打破现状的意义。微光是希望,萌芽也是希望,都在强调希望!响箭是信号,大纛是军旗,都在强调号召革命的作用!鲁迅不仅从用词上,也从句式上,从修辞上,都在强烈地表达这样一种高度赞美的情感!不仅仅是赞美,而且是高度赞美!而这一点鲁迅的研究者也说过,在他的作品中这样高度的赞美是绝无仅有的!
师总结:其实,无论是对作品的高度的赞美,还是对白莽的深深怀念,这种浓浓的情感在作者写作时都是凝结在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的,所以我们在分析词语的时候才要从这几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去分析,但无论如何最终都会指向作者的主旨情感。
【师】作业布置:最后是作业。运用所学的角度分析手稿中其他的修改处,或选一处你认为的精彩的地方分析。这里除了词语的修改以外,还有标点符号如破折号,语气词“罢”等,这些都值得品味,大家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思考。
--教学反思--
说起这堂课设计的初衷,要回到一个多月前的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在大家讨论“他却叫徐白”这句话的时候,范老师说这个“却”其实是鲁迅先生后来加上去的。后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就问范老师要了手稿,也给到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对这个手稿很感兴趣,他们不仅觉得先生的字迹很工整,而且很好奇——原来鲁迅这样的大家写文章也是要经过一番精心修改的。于是我就想到,是不是我也能够尝试着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去探讨鲁迅先生是如何锤炼语言来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修改和试讲,也在学习了几位前辈的经验之谈后,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三点:
在教学设计上,无论目标是内容理解还是语言鉴赏,都应放在全文的背景下进行探究。比如我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是围绕第四段鲁迅的语言进行探究的,高度赞美是分析出来了,然而鲁迅先生为何对白莽的诗集有这样高度的赞美?这就一定要结合全文来分析。第三段中先生提到自己“简直不懂诗”,他当然懂诗,不懂的是那些写“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的诗人,是那些经历了”九·一八”、“一·二八”,经历了国民党残酷镇压后仍见花落泪、见风伤感的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才会对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孩儿塔》诗集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如果不放在全文的背景下分析,学生就不能理解鲁迅高度赞美背后的深刻原因,也就停在了“写什么”而不知道“为何这样写”的肤浅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引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分引导学生趋向自己预设的答案,而应从学生的碰壁处出发,帮助他们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种种疑惑。比如在讨论“足”和“却”的时候,可多关注学生预习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尽管这些答案不那么“完美”。比如有的学生在作业中提出“却”这个表转折的连词用在这里是有语病的,这时不仅不应批评他,反而应肯定他敏锐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问:明明不该用,鲁迅为何偏要用?哪里发生了转折?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老师也都是从学生过来的,只有从学生碰壁的地方开始,引导他思考的方向,才能让他学会分析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不仅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应在此基础上将他们的思维能力往前推进一步。本堂课我将重点放在语言辨析这一知识技巧层面,但思维方面的训练相对弱了一些。比如在学生把握全文内容及思想情感后,可进一步提问学生:其一,鲁迅为何要为白莽写序?其二,为何要对白莽的诗集作出这么高的评价?已有研究者指出,如此强烈的溢美之词在鲁迅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对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文学评价和欣赏的水平。基于此,可尝试围绕“鲁迅的评价是否名副其实”这个主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形式激发同学们去阅读《孩儿塔》诗集、鲁迅的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和论证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以上几点不仅是我感受较深的几点,也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教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可变的。然而教学的道路也是富有挑战性且充满乐趣的,因为教学的方式是可变的。而唯有一切从学生出发才是教学中的那个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