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后赤壁赋》课件(9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后赤壁赋》课件(9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25 11: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2张PPT。后赤壁赋苏 轼学习目标: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鉴赏写景、体悟情感意境。
◇品读黄州的苏轼。目标一检查自学效果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生 字过黄泥之坂
有酒无肴
履巉岩
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岩
俯冯夷之幽宫
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
羽衣翩跹
俛而不答bǎn,通“阪”,山坡yáo,菜肴chán,山势高险qiú,有角的小龙hú,隼sǔn的别名,一种猛禽píng,冯夷,水神gǎo,白色丝绸jiá,鸟的叫声piān,xiān,舞蹈fǔ,通“俯”2.重点字词是岁十月之望
霜露既降
顾而乐之
如此良夜何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顾安所得酒乎
四顾寂寥
道士顾笑
归而谋诸妇
披蒙茸
攀栖鹘之危巢这;十五已经环顾对待------怎么办在时间词后,的时候。接近表轻微转折,可是,却环顾,回头看兼词,之于披:拨开;蒙茸:草木。“披绣闼”高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臣微志
适有孤鹤
畴昔之夜
予亦惊寤
已而叹曰听凭,听任恰好,刚好从前醒不久3.词类活用步自雪堂
顾而乐之
履巉岩
横江东来
掠予舟而西也
名做动,步行形意动,以-----为乐名做动,登上名作状,从东方名做动,西飞4.特殊句式步自雪堂
复游于赤壁之下
曾日月之几何
揖予而言曰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而顾而乐之
归而谋诸妇
反而登舟
听其所止而休焉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摄衣而上
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
掠予舟而西也
揖予而言
俛而不答
飞鸣而过我者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表修饰表修饰表修饰其他虚词将归于临皋
今者薄暮
顾安所得酒乎
以待子不时之须
复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
盖二客不能从焉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放乎中流到用在时间名词后,的时候疑问代词,哪里连词,表目的,用来在于是,就代词 “我”形容词尾,------的样子介词,同“于”目标二鉴赏写景 体悟情感意境 文本探究1、熟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
2、文本探究,赏景悟情。 后 赤 壁 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读一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赏景悟情默读第一段,思考:
(1)把握本段所蕴含的情感,并简要分析。

(2)通过主、客、妇之间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有客、有酒、有肴、有“如此良夜”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赏析感叹之语。
3、找出作者月夜登山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4、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美景;
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赏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翻译
(2)内涵及情感
欢乐 忧伤
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
曲笔双关,寓情颇深。 3、找出作者月夜登山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登山之路艰险无别,阴森、恐怖。
一系列动词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豪情壮志,把景物与行动融为一体,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性。

“盖二客不能从焉”
险峻、阴森、恐怖——孤独、苦闷
4、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乐—— 本段作者的情感变化。悲平静(随遇而安)——研习第三段,品读苏轼。 梦见道士化鹤,及醒来寻找道士。
思考:
1、孤鹤和道士是什么关系?有何象征意义?
2、作者将现实与幻想虚无相结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道士不知所踪?目标三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 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 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明确: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如何理解作者寻找道士和道士不知所踪?想解脱而不得的矛盾后赤壁赋,情随景变,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 ①学会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
②学会从现实的困顿中自我调整;
③多角度看问题,不把问题绝对化;
④理性对待生活,把握短暂的人生;
⑤正视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
(旷达,不偏执)
作业:
完成《优化训练》本课课后拓展题提炼观点,升华话题。2、“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那么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3、谈谈你对“梦中道士化鹤”的理解。 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应是因现实中与杨道士同游赤壁而引起的想像。梦境描写缥缈而神秘,而当作者醒后,“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奇幻空灵,耐人寻味。
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 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不禁让人感叹人生如梦,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再联系《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思想,理解此
文道士化鹤的寓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考点知识;
2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技巧;
3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身处困境而超脱的本色。学习目标一基础知识积累第一段:积累词语黄泥坂:
顾而乐之:
已而: 何:
薄暮: 顾安所得酒乎:
谋诸妇:
断岸千尺:
不时之须:
曾几何时:山坡,斜坡环顾四周 意动,以之为乐不久,一会儿怎么办迫近可是兼词,相当于“之于”阻绝通“需”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知识小积累(1):
学过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弹指 未几 已而 少顷 逝者如斯 白驹过隙
昙花一现 旦日 第二段:积累词语摄衣而上:
履巉岩:
披蒙茸:披荆斩棘
踞虎豹:
危:
危如累卵 正襟危坐
二客不能从焉:
悄然:
反而登舟:
听其所止:整理,此解释为提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名词作动词 ,登、踏
拨开 披荆斩棘
蹲坐

危险 端正
人称代词,译为“我”
忧愁样子
通“返” 听其所止:听凭、任凭第三段:积累词语 适有孤鸿:
玄裳:
缟衣:
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
羽衣翩跹:
畴昔:
寤:
恰好古人穿的下衣原指白绢,此指白色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过去,以前睡醒,与“寐”相对,例: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形容嘹亮的鸟鸣声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1).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又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昨天夜里,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1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考点知识;
2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技巧;
3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身处困境而超脱的本色。一读2、文章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 孤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在寂寥无声的深夜里,苏轼孤单无依,前途难料。满腹经纶的他,却屡遭排挤,但在贬谪地仍坚持筑长堤、治黄河、兴教化。 附: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和“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处涸辙而犹欢” 自超脱胸怀。(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行为上务实,精神上超脱。)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平静的乐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宁静清幽)(特点:险峻、冷清、深幽)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历史背景
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无奈、惊叹

激昂的乐 悲伤、恐惧随遇而安的淡泊 一粒长仅4.5厘米,宽只2厘米的榄核底部,竟能刻出全首《后赤壁赋》,合共357个字,这件罕有珍品,乃出自清朝的吊饰。这件珍品会在星期六(2002年6月8日)的香港艺术珍宝周末拍卖会上出售,底价为4000-4500万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 轼 黄庭坚 (诗) “苏黄” 辛弃疾 (词) “苏辛”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散文) “欧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苏 轼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后赤壁赋宋·苏轼 初品美文再品美文三品美文听录音赏析课文翻译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后 赤 壁 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诸”字的用法诸1)形容词:众多,各
2)兼词:“之于”“之乎”
3)第三人称代词。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 用法:
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
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课后练习题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
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思考: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
了具体的描写.如何理解: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阅读前两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里面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那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内 容:月、水、风、舟 ?
景物 ? ?
   ?色 彩:淡雅朦胧 ?
? 整体效果:人与自
   ? 外貌、神态 ? 然之间是那样和
人物 ? 活动 ? 谐亲近
   ? (体现出来的感情) ?

自读第三自然段,复述它的内容.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
梦会道士两件事。 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鹤的?
2 对鹤和道士的描写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3 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何也? 讨论 探究 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谢谢大家!比较阅读:三读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清新明丽凄惨悲凉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
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
 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3) 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限于舟中 主要写岸上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主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前赋 后赋
点 景 重 情 形式、思想:
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前人点评:
“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焉也。”
(《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古文观止》:“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讨论:你认为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
  1. 景、情、理的交融
2. 语言上骈散结合
苏轼的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4、文中为什么要用上“盖二客不能从焉”这句话?有何用意?
因为作者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
  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7、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即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