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后赤壁
苏 轼东坡赤壁全景
图 《自题金山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生平的逆境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 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
?????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逆境中的创作黄州被贬时期却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
散文——前、后《赤壁赋》,诗——《寒食雨二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无喜无悲、超脱旷达、泰然自适、处变不惊、笑对人生 听朗诵,读准字音1.虬龙
2.栖鹘
3.戛然
4.翩跹
5.揖予而言曰
6.惊寤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鲈lú巉chán 栖qī 鹘hú 冯píng
划huà 悄qiǎo 凛lǐn缟gǎo? 戛jiá? 揖yī 俛fǔ
翩piān? 跹xiān? 裳cháng?
读准字音整体感知第一段:夜游黄泥坂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第一段:积累词语从:跟从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知识小积累(1):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弹指 未几
已而 少顷 一炷香 逝者如斯 白驹过隙 昙花一现 旦日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平静的乐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 刘禹锡
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
——南宋 杨万里
第二段:积累词语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岸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反:同“返”,返回
听:任凭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宁静清幽)(特点:险峻、冷清、深幽)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历史背景
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与自然成为一体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无奈、惊叹
激昂的乐 悲伤、恐惧随遇而安的淡泊第三段:积累词语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飘然起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乎知识小积累(2):
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吧”
例如: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例如:噫嘘唏 ,危乎高哉。
4)用在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或不翻译。
例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乎二、作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时间。“在”“到”。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给”“向”“跟”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示比较。“比”
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 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怀古》“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清夜录》
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后赤壁赋,情随景变,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