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游褒禅山记》课件(8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游褒禅山记》课件(8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25 13: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游 褒 禅 山 记 第一课时
王 安 石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学习本文步骤:
1 阅读课文。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 背诵。课文诵读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6 背诵。初读课文朗读正音1、庐冢(zhǒng)
2、盖音谬(miù)也
3、窈(yǎo)然
4、咎(jiù)
5、无物以相(xiàng)之
6、何可胜(shē ng)道
7、王回深父(fǔ)
8、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实”之“华(huá )”者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齐读课文文言文学习要点 字字落实
句句解疑
熟读背诵  第一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
舍: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址:山脚
卒:死后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这里作“在”讲。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第二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
侧: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以:与 “上”“下”“东”“西”连用,表示  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形容词
作动词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或:有的人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第三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
观(于天地……):观察
非常:不同寻常(古今异义)
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至于:到达。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对象。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第四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 于:对于
(古书)之(不存):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存:保存
后世:后代的人
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传:动词作名词, 指流传的文字
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此所以……: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学者:求学的人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父:通“甫”。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5)以上几种情况兼用,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创立纪年的先例。第五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作业1、熟读课文,落实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3、完成知识点表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二课时
重点语句 翻译检查 1、其 下 平 旷, 有泉 侧 出, 而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
记游者 甚众 —— 所谓前洞也。
(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2、问 其 深, 则 其 好 游 者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
不能穷 也—— 谓之后洞。
不能走到尽头—— (人们) 叫它后洞。
3、入 之 愈深,其进 愈难, 而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
其见 愈奇。
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4、盖 余所至, 比 好 游 者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
尚不能 十一
来说)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5、盖 其又深,则 其 至 又加 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6、方 是 时, 余之力 尚足以 入, 火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也)
尚足以 明 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① → ②③→
④ →
⑤→ ⑥
?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




图思考题:
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褒



口空间方位图第二自然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第二自然段平旷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悔 思考题:
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呢?可以分成几层?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1)
(2)
(3)
(4)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第三自然段思考题:
1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明确结构余之所得3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论:要有志第三自然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议论一正一反 写游山心得:

治学之理: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学问要“深思慎取”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音谬游后洞记游议论.音谬
怠而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见闻 感受借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记游为辅议论为主阐明提出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三课时
重点语句 翻译检查 1、其 下 平 旷, 有泉 侧 出, 而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
记游者 甚众 —— 所谓前洞也。
(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2、问 其 深, 则 其 好 游 者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
不能穷 也—— 谓之后洞。
不能走到尽头—— (人们) 叫它后洞。
3、入 之 愈深,其进 愈难, 而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
其见 愈奇。
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4、盖 余所至, 比 好 游 者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
尚不能 十一
来说)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5、盖 其又深,则 其 至 又加 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6、方 是 时, 余之力 尚足以 入, 火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也)
尚足以 明 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研读课文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第五自然段1、这一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游褒禅山 记记叙议论介绍山、碑介绍洞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洞入之愈深→ 愈难 →愈奇 余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夫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总结中心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 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名活动,筑舍定居名活动,命名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从侧面词类活用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动词作名词,到来的人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9、火尚足以明也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形容词作动词,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古今异义1、非常:
2、至于:
3、学者:通假字父: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求学的人通“甫”。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其孰能讥之乎
9既其出那,指褒死时那 ,指禅院它,仆碑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这 ,指褒禅山自己他们,指古人 难道试解释各句中的“其”字助词,无义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 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总结 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复读课文游





山褒



口褒禅山褒禅寺华阳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