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黄州 哉亭记》快苏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3.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背景介绍回顾与发现 苏轼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本文标题为“黄州快哉亭记”,请回顾以下文章的内容,然后说说:“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桃花源记》
……文体:“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沅(yuán)??? 沔(miǎn?)????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è??)?????? 风开云阖(?hé??)????
变化倏(shū)忽???????????舟楫(?jí)
草木行(?háng?)列???????皆可指数(shǔ)?????
睥(pì??)睨(nì)?? 骋(chěng) 骛(wù)????
飒(?sà?)然????????? 而风何与(yù?)焉????
会(?kuài?)计????? 蓬户瓮(wèng)牖(yǒu?)????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2、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快”——快乐、快活、愉快、痛快……
“快哉”——快乐啊、痛快啊……取其“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快哉亭”——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的黄州长江边上的一个亭子。《黄州快哉亭记》——苏辙(苏轼之弟)所写的一篇游记。3、朗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读出?“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4、概括每段大意,并以“快”字为线索,理顺文章脉络。(1)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2)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4)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二、课堂学习:研读第一、二段。1.疏通字词,解释划线的词语,翻译划线的句子。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江:长江。始:开始。南、北:向南,向北。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浸灌:意思都是“注”。相若:差不多。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 。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盖:大概。阖:通“合”,消失。状语后置。 动 、骇:使动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
所以……者:……的原因。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这两句不仅点出了造亭的目的和题意,而且提示了作者一上来写江水的用意,造此亭是为了观赏长江流水的美景从而引起快感,从江水着笔自然顺理成章。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请找出本段描写“江流”的句子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江流三变”浩淼水面,壮阔气势?开头真是
起笔不凡,
不落俗套!第二段,描写亭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
冈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
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命名“快哉”的原因水色、山光登临者“快哉”历史遗迹世俗者“称快”2.反复诵读文章第一、二两段,体会字里行间的“快哉”之情,说说作者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讨论:
登临“快哉亭”,昼夜可以于“几席之上”尽情览赏雄壮景色,放眼四周,可见西边武昌冈陵起伏的诸山,草木成排成行,渔夫樵夫的屋舍,清晰可数。此“快哉”之一。
沿江两岸的沙洲,正是当年曹操、孙权注目的战略要地,也是周瑜、陆逊为争夺此地奔走劳形的地段,三、巩固提升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合沅、湘 合:汇合
B.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时机,得到重用
C. 为何适而非快 适:安适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胜景,景观
答案C(往,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赤壁之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玉之言盖有讽焉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案 C(前为大概,后是表原因连词。A是“到了……”B是却、竟然D均表示“……原因”。)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海相若 /若入前为寿
B、盖亭之所见 / 鱼,我所欲也
C、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举目而足/ 位尊而无功 /奉厚而无劳
答案 :B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动词。像。/你。C连词。顺承关系:就,便。/表示判断关系。可译为“就是”。D连词。表示相承。就。/连词。表转折关系。)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亭的建造和命名写起,极力描绘渲染江景的壮观,以及观览江景,凭吊古迹的快意
B. 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C. 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
D. 文章辞采精美,排比对偶的运用,使文章婉约含蓄,表现作者“不以物伤性”的乐观情绪。
E、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答案:D(“婉约含蓄”应为“雄放雅致”。)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3. 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一、课前学习:研读第三、四段1. 疏通字词,解释划线的词语,翻译划线的句子。(B级)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从:带领。
披:敞开
当:迎着。
痛快呀,这阵风!
这只是大王您才享有的雄风罢了
盖:大概。 讽:讥讽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遇:被重用。 变:不同。
与:参与。 自得:舒畅
病:忧愁。 性:本性
适:往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把……当作
患:病,忧愁,患难。
窃:偷得,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剩余时间
濯:洗濯。
穷:尽享
自适:自求安适。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振:吹拂。
乌:哪里3.诵读第三、四段,比较这两段与前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此段转入议论。)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1、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主旨句)2.文章提到了宋玉《风赋》的典故,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典故?宋玉对楚襄王进行微妙的讽刺,借风之雄雌来说明人有遇与不遇之别(一般人的忧乐观),地位处境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由此引出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忧乐观”一般人:“人有遇、不遇之变”苏 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学习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四段,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上段中提出的人生态度作出肯定。4、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季羡林有仁爱之心,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关爱备至。对世间万物充满感情,正如太史公所说:“仁者爱万物。”天下凡怀有博爱之心,富于感情的人,才会具有“爱万物”的高尚情操,正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苏辙认为人的心本来是平静如水的,因为有了外界的影响与自身贪嗔痴等因素,会使我们失去客观公正的认识理解,而后因为自我的见解而执著而烦恼。其实在该停的时候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动。即不是静如止水,也不是动如波涛,如同水的流动一样,自然、随顺,不去刻意的控制,不执著于任何意念,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这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一想,这种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何启发?快 哉阔达自适留不住的是痕迹留住的是快乐二、课堂学习:情感延伸
通读全文,你认为苏辙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总难永远一帆风顺,当你面对困境,背负巨大压力的时候,你又会怎么排解呢?试举一二名人事例,再结合自己经历谈谈自己的想法。(写一段250字以上的感想)三、巩固拓展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有兴趣的同学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深入研究下去,写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