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留侯论
苏 轼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对照注释,疏通课文1~3节。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自读检测1.指出通假字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卒:猝见:现2.指出以下画线词语的含义。1.必有过人之节
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5.子房以盖世之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7.彼其能有所忍也
8.然后可以就大事气度、节操
警醒、告诫
太
正
超(胜)过
只,仅仅
如果
成就3.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词):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持有怀有 (抱负)可贵,值
得珍惜把(他)看作用来 ……的代“富贵人家”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过人之节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以匹夫之力
匹夫见辱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超过,超越)(错)平民百姓,指一般人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被表现5.特 殊 句 式(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2)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6.翻译句子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非常高远。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喏。” ……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资料链接1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留侯世家》 )
资料链接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容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
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大家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丈赠书的事,也够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
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事,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自读4~6段: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讨论、质疑。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词类活用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一词多义怪: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奇怪)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用来 ……的)(……的原因)古今异义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下:居于……之下;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少年:年轻人3.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气:志向,气度特 殊 句 式(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3)而命以仆妾之役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判断句状语后置省略兼状语后置句被动兼状后句高祖发怒,见于词色。子房教之资料链接3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作用: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概括4~6节的大意;4.极写子房之能忍,忍小忿而就大谋。
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
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
受书圯上老人
辅佐高祖取胜
说汉王忍韩信理解评析文章内容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作者以“忍”字立论,并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全文围绕“忍”字议论, “忍”是全文的骨架,这种笔法叫做“一字立骨”法。
不忍 → 能忍 → 用忍
(结合书后《评语选粹》)一字立骨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 3、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衬托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③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课文拓展: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一下作者有哪些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作者有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1)张良成功的原因:
苏轼 :能忍; 前人:得神奇之书
(2)圯上老人身份:
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前人:鬼物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
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治学精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自抒新见。写作启示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探究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寒山 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福”
(《增广贤文》)一“忍”成名:
韩信胯下之辱
张良圯上拾履
娄师德唾面自干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人,他官至同平章事,一生为将相30多年,稳而不倒。其诀窍是能忍受任何侮辱而不动声色。 有一次,他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临行时来向娄师德辞行。他便问弟弟:“你我受国家的恩宠太多,显荣太过,很容易招惹别人的妒忌,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他的弟弟说:“往后即使有人唾口水在我面上,我也只把它揩干而已。”娄师德说:“这还不行。人家唾你的脸,就因为他对你生气了,如果你把唾沫揩去的话,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不要去揩,而要让它自己干,并且要面带笑容承受,这才对呢!”1、要做人,先学忍。(《劝忍百箴·忍经》元代许名奎、吴亮 )
2、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
4、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 。
5、忍是积德门,善为传家宝 。忍唐代养生家张公《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林冲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林冲忍了!事实证明:林冲的忍绝对是错的!不仅没有保住妻子,差点连自己也丢了小命!逼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动手杀人!怒气不可遏,火并王伦。
?吴三桂不忍!历史证明:吴三桂的不忍绝对是错的!落得个"冲天一怒为红颜"的千古笑柄!即使后来起兵反清依然洗刷不了汉奸的罪名!?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1、士可杀,不可辱。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4、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不忍不平则鸣与忍气吞声,谁更高? 20多年前(1984),30出头的大学教师龙应台在《中 国时报》副刊上发表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痛陈,“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睛假寐。”文中指出,正是台湾人懦弱怕事逆来顺受的性格(似乎是中国人传统的国民性), 面对强权恶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敢“生气”,导致了社会无法进步,不公不义横行。通过抨击中国人不愿生气、乐于忍气吞声的陋习,号召中国人要做到不平则鸣,勇敢“生气”。龙应台之问及其建议中国人,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我们都有生气的责任和义务 有限度的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怀高远、旨在将来的谋略。
无限度的忍是一种怯懦,是一种软弱,是目光短浅、毫无原则的退让。课后作业1.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2.就本篇课文写一则短评。(不少于500字) 2、纵观这三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
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然后作者先说黄石以“忍”教张良,次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 3、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4、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5、说说下面这段话的含义和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与‘忍’相关不紧” ,但并不离题。是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是上文的进一步申发,是文章极尽曲折变化后的“余波”含蓄而余味无穷。也暗合文章的开头。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总结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