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留侯论》课件(6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留侯论》课件(6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25 17: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4张PPT。留侯论
苏 轼学习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的风格特色。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题 解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这是一篇史论散文,是作者早年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1.卒( )然临之
2.圯( )上老人
3.刀锯鼎镬( )
4.贲( )育
5.倨( )傲鲜( )腆( )
6.肉袒( )
7.彼其( )
8.不称( )其志气cùyíhuòbēnjùxiǎntiǎntǎnjìchèn正字音⑴必有过人之节( )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 /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
⑿非有平生之素( )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 )重点词语节操、操守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通“猝”,突然怎么,哪里隐约利用副词,实在只是与“迎”是同义,欢迎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就、完成名词,早有的交情保全一词多义⑴过
①必有过人之节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⑵见
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彼其能有所忍
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非子房其谁全之?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
⑶其身之可爱( )
⑷其君能下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 古今异义人之常情怀有的抱负值得爱惜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使…信服,为…所用固定短语所以
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⑵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以为
⑴以为子房才有余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⑵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重点语句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
可乘。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
年而不倦。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
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⑶臣妾于吴者
⑷油然而不怪者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
不能怒也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自读检 测1.指出通假字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卒:猝见:现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1.必有过人之节
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5.子房以盖世之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7.彼其能有所忍也
8.然后可以就大事气度、节操
告诫
太,过分

超(胜)过
只,仅仅
如果
成就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义):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持有怀有 (抱负)可贵,值
得珍惜把(他)看作用来 ……的代“富贵人家”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过人之节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以匹夫之力
匹夫见辱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超过,超越)(错)平民百姓,指一般人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被表现5.特 殊 句 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3)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留侯世家》)资料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喏。” ……资料链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便道破的深意,是有大智者在相互进行着揣摩和试探。世俗之见把圮上老人看作鬼神本来就已经错了,还把老人的用意看作是向张良授书就更不对了。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的确势不可挡,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在一次阻击之中逞强。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像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圮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在他面前摆出高傲无礼的姿态,让他受到狠狠地刺激,如果能够忍受下去,他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才说:“这小子是可以教好的!”?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容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
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自读4~6段: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讨论、质疑。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词类活用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一词多义怪: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奇怪)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用来 ……的)(……的原因)古今异义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下:居于……之下;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少年:年轻人3.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气:志向,气度特 殊 句 式(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3)而命以仆妾之役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判断句状语后置省略兼状语后置句被动兼状后句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楚庄正在宣公十二年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着上身,牵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于是他下令退兵言和。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少时张良虽有复仇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谋略。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 现在来看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虽然所向无敌,但他滥用武力任性暴怒终归失败。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这完全是张良给他谋划的结果。后来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面部表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及时劝阻他能最终获得胜利么??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司马迁曾想象张良是一位高大奇特的人物,后来才知道他长得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相貌与他的志向和气节一定也不相称,其实这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概括4~6节的大意;4.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
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 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鬼物,谷城山下的黄石;预见张良“后十年兴”。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有兵书貌柔不称其志气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且其意不在书。”“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因“能忍”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总结课文: 1.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一下作者有哪些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作者有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1)张良成功的原因:
苏轼 :能忍; 前人:得神奇之书
(2)圯上老人身份:
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前人:鬼物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
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治学精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自抒新见。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4.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写了大批历史人物
荆轲、聂政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
项籍
刘邦衬 托都是为了衬托张良。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正反对比论证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
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
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
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
的才能和“能忍”,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
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不忍 → 能忍 → 用忍(结合书后《评语选粹》)一字立骨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寒山 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福”
(《增广贤文》)一“忍”成名:
韩信胯下之辱
张良圯上拾履
娄师德唾面自干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人,他官至同平章事,一生为将相30多年,稳而不倒。其诀窍是能忍受任何侮辱而不动声色。  有一次,他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临行时来向娄师德辞行。他便问弟弟:“你我受国家的恩宠太多,显荣太过,很容易招惹别人的妒忌,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他的弟弟说:“往后即使有人唾口水在我面上,我也只把它揩干而已。”娄师德说:“这还不行。人家唾你的脸,就因为他对你生气了,如果你把唾沫揩去的话,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不要去揩,而要让它自己干,并且要面带笑容承受,这才对呢!”1、要做人,先学忍。(《劝忍百箴·忍经》元代许名奎、吴亮 )
2、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
4、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 。
5、忍是积德门,善为传家宝 。忍1、士可杀,不可辱。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4、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不忍美国二战时对日本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给日本人施加侮辱,只要达到中国人的十分之一,就会立即导向战争”。(邓蜀生:《美国与移民》)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为名誉而战,为名誉而死”
“当它最终死亡时,是死在美与力之中。”(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毫无节制、无条件性的忍,要求子民忍受人世间一切苦难与不公,形成一种胆小怕事,忍气吞声,独善其身的国民劣根性特征。没有血性,决不犯上作乱,死也不抗争,“反抗也是死,何必反抗”?谁也不会因忍无可忍“去闯祸”,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是根本用不着出鞘的,在“以强凌弱”的、“残忍”的恶势力与官府面前,成了任人宰割的可怜虫。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恶势力的毫无顾忌与官府的肆无忌惮,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冷漠、懦弱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卑微、渺小意识。 有限度的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怀高远、旨在将来的谋略。
无限度的忍是一种怯懦,是一种软弱,是目光短浅、毫无原则的退让。 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
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不管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客观性,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把读者引向对事物和事件公正和准确的评判,让我们当代人可以窥见到历史上那种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历史戏剧性事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