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韩愈《进学解》不平则鸣见《增广贤文》韩愈治学名联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韩愈名言散文的发展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
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
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的散文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古代散文的发展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
王安石。
提纲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官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走
近
韩
愈生平 韩愈之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杜牧称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走
近
韩
愈苏轼曾经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评价走
近
韩
愈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等文学主张,代表名篇作有《原道》、《师说》、《进学解》、《杂说》等。作品现存有《韩昌黎文集》。主张及代表作 三试不第走
近
韩
愈唐贞元二年(788年)韩愈20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
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两次贬官走
近
韩
愈他一生用世之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这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漩涡中屡受打击。
如贞元十九年(803)因上书言关中旱饥,触怒权要,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又因上疏谏迎佛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南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殇,以是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xiù )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 一则佛经《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当时韩愈担任国子博士之职。韩愈自视颇高,却屡遭贬黜,十年之间,三任博士。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此年“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仕途坎坷,几起几落,长期郁积于胸中的不平之鸣,到这时便借《进学解》一文倾吐了出来。在这篇文章中,融进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反映了一个比较正直的封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背景累被摈黜而牢骚满腹,一吐为快听朗诵,思考:找出今天还用的成语?找出韩愈提出的教育观点?思
考:
题
名
《
进
学
解
》
什
么
意
思?
“进”,即增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题解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
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
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篇题《进学解》决定了本文的层次结构。第一段为论——假借国子先生的教诲引出全篇的议论。第二段为驳——假借太学生的嘲笑反驳先生的议论。第三段为解——以先生自嘲的口吻对学生的驳难进行辩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第一段第一段为论——假借国子先生的教诲引出全篇的议论。先生对学生教诲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阐明进学的道理。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第二层:陈明形式,
指出前途。方今圣贤相逢,……孰云多而
不扬?第二层:提出希望。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第二段闳中肆外 第二段为驳——假借太学生的嘲笑反驳先生的议论。学生反驳的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到“可谓成矣”针对先生结论中的“业患不能精”、
“行患不能成”进行反驳从先生的“业”、“儒”“文”、“为人”
说明先生已经做到了业精行成。
第二部分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到“而反教人为”针对先生结论中的“无患有司之不明”、
“无患有司之不公”进行反驳
得出与第一段针锋相对的结论:业不患不能精,
却患有司之不明;行不患不能成,却患有司之不公!以先生自己的不幸遭遇
前后两个部分,先扬后抑,两相对照,这样写,对比鲜明,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先生曰:“吁(xū),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yū)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第三段先生训解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以孟、荀先贤作比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再说自己的待遇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知足者常乐?还是无怨无悔吧!第三段为解——以先生自嘲的口吻对学生的驳难进行辩解。
首先,作者以“匠氏之工”和“医师
之良”两个比喻引出正面意思: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
校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说明执政者是量才录用,以此作为自我解嘲的前提。其次,再引述孟子“卒老于行”和
荀子“废死兰陵”的遭遇为例证。作为自我解嘲的陪衬紧接着,与学生反驳的两部分内容相应,
一则从“学”、“言”、“文”、“行”四方面自责。同时,以“月费俸钱……兹非其幸欤”云云
来自我安慰。表面上自慰自责,为执政者极力开脱,
实质是进一步指责了执政者的不明、不公。
艺术特色1、反话正说,曲折含蓄文章开头盛赞“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际是指
责当时社会黑暗腐朽。
说自己无德无才,安作而食,“圣主不加诛,宰臣不加
斥”是幸运,实际是说自己才华很高,却屡次被贬,穷
困潦倒。艺术特色2、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整。辞采丰富作者不仅创造性地使用了古人的语言
而且善于吸收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俚语,
使之成为新的文学语言。如“钩玄提要”
“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同工异曲”等。音节铿锵本文在语言的使用上:以骈偶为主,骈散相间。
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讲究文章的音节气韵。对偶工整文中四六句和对偶句很多,具有骈文的
节奏感。1.韩愈《进学解》一文哪些地方谈到了学习问题?这些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2.韩愈《进学解》为什么把牢骚不平之语借弟子之口说出,而自己却心平气和地自慰自责?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课堂讨论 文中既正面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又涉及到学习方法问题:而在“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至于“提要”、“钩玄”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也很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精读和泛读的关系。1.参考答案进学解学习问题2.【参考答案】??迂回曲折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含蓄,
使文章平添了辛辣讽刺意味,韵味深长;
同时又回避了直接指斥朝廷和自矜自夸的嫌疑。
名句成语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钩玄提要
3、贪多务得 4、细大不捐
5、焚膏油以继晷——焚膏继晷
6、回狂澜于既倒——力挽狂澜
7、含英咀华 8、佶屈聱牙
9、同工异曲 10、动辄得咎
11、各得其宜——各得其所
12、俱收并蓄——兼收并蓄课后练习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於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
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结合“业患不能精,不患有司
之不明;行患不能成,不患有司
之不公”这句话,谈谈如何树立
正碓的就业观。
3、背诵并翻译第一段;翻译最后
一段的“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到最后一句。
1、背诵并翻译《大学》(节选)。
2、背诵《长恨歌》中的佳句。
3、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背诵《相信未来》。补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