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介绍作者曾巩(1019~1083) ????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有摇曳曲尽之妙。《越州赵公救灾记》,将纷繁杂乱的事项写得条理分明,练达晓畅。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曾巩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就“八大家”而论,其诗不如韩、柳、欧、苏和王安石,但胜过苏洵、苏辙。
??? 曾巩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阅读第一段,归纳大意。 赵公初到灾区,就着手受灾地区、粮食贮备情况的调查,显示了赵公是一位有远见,有策略的官员。第一段1、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词句梳理第一段2、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词句梳理第一段3、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词句梳理第一段3、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词句梳理阅读第二段,归纳大意。 具体叙述赵公颁布的救灾措施。第二段1、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词句梳理第二段2、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词句梳理第二段3、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词句梳理第二段4、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词句梳理第二段5、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词句梳理第二段6、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词句梳理第二段7、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词句梳理第二段8、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词句梳理第二段9、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词句梳理第二段10、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词句梳理第二段11、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词句梳理阅读第三段,归纳大意。 开设病坊,应对瘟疫。第三段1、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第二年春天,瘟疫盛行,于是官府又设立了收养病人的处所,来收养无家可归的病人。词句梳理第三段2、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他还找来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有所依靠。词句梳理第三段3、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凡是死去的人,让所在地随时将其收殓埋葬。词句梳理阅读第四段,归纳大意。 赵公在救灾过程中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并尽心尽力,事必躬亲,出私钱给病人治病,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好处。第四段1、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止。
按规定,遇灾年只给穷人发放三个月的救济粮,这一年却发了五个月。词句梳理第四段2、而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烦其属。
凡是不合公文规定需要处理的事情,赵公都揽到自己身上了,不想使下属官员受到连累。词句梳理第四段3、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下面向他请示的事情,只要对救灾有好处,就立即批准施行。词句梳理第四段4、公于此时,早夜惫心力不少懈,事巨细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身心疲惫、劳心费力从来都没有松懈过,事无论巨细一定亲自去办。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都是他自己出的。词句梳理第四段5、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殓埋,皆公力也。
百姓不幸遭遇上旱灾和瘟疫,能够避免在逃亡、流浪中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葬身野外,都是赵公的努力。词句梳理阅读第五段,归纳大意。 点明写作此文的目的,强调赵公的做法值得地方官吏们学习借鉴。第五段1、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这时,干旱、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饱受饥荒、瘟病的折磨,人口减半,这是最大的一次灾情。词句梳理第五段2、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天子为此忧劳,州县推广布施皇上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能力。词句梳理第五段3、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赵公对百姓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抚慰,百姓都觉得自己有了依靠和归宿了。词句梳理第五段4、所以经营绥辑,先后始终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赵公对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各件事的轻重缓急以及如何开始和结束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非常周到细致,考虑周全。词句梳理第五段5、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他的德政虽然只限于越州,但他的仁爱之心却可以作为天下人的示范;他的措施虽然只是适合于短时间,但是他的方法值得传给后人。词句梳理第五段6、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对于灾害的发生,即使在太平时期也是没办法避免的,只是能够预先对其做些防备。词句梳理第五段7、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等老百姓受了灾,出于困境之后再来想办法,和事先就谋划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不经过学习就去办事情,和平时注意学习、积累经验,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词句梳理第五段8、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把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整理下来,并高兴地把它详细记载下来,我这样做仅仅是抚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吗,词句梳理第五段9、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
我是想让那些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时,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并得到实践的办法,词句梳理第五段10、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这样一来救灾的章程条例就会很快制定出来,那么赵公的恩泽还能说只是很小、只影响眼前吗!词句梳理阅读第六段,归纳大意。 简略交代了赵公的任职情况及为人。第六段1、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
元丰二年,赵公被封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归家还乡在衢州。词句梳理第六段2、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他在朝廷上的直道正行的品德,在身上体现出的和乐平易的德行,这里不再记载。词句梳理第六段3、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记述了他值得效法的救灾措施和政绩,把它作为《越州赵公救灾记》。词句梳理问题讨论一、赵公在越州采取了哪些救灾措施?1、调查灾情
2、筹集粮食
3、发放救济粮
4、政府雇工
5、开设病坊二、赵公的这些做法体现了他哪些精神?1、尽心尽力
2、敢于承担责任
3、出私钱(舍己为人)问题讨论归纳本文主旨 全文通过对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尽心尽力、千方百计救济灾民的活动的详细记述,塑造了一个关心百姓,无私奉献的封建官吏的形象,提出有志于民的官吏向他借鉴学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