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进学解》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进学解》课件(4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31 17:0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进学解
韩 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写作背景 韩愈仕途坎坷,大起大落,而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心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最终遭受打击。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所谓“自嘲”,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 “进学”,指增进学问,为使学业有所进。“学”包括两方面意思,它既指一般的学业,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业”与“行”两个方面。
“解”,即辩解,论析,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的名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论、说、议、辨、原)
“进学解”,指解释增进学业和品德修养。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题 解检查课前预习 ▲ 给划线字注音:
抉(jué) 晷(guǐ) 兀(wù) 攘(rǎng)
罅(xià) 姒(sì) 跋(bá) 踬(zhì)
冗(rǒng) 杗(máng) 桷(jué) 欂(bó)
栌(lú) 侏(zhū)儒 椳(wēi) 扂(diàn)
楔(xiē) 纡余(yū) 卓荦(luò) 校(jiào)对
辙(zhé) 廪(lǐn) 踵(zhǒng) 庳(bēi)
杙(yì) 楹(yíng ) 瑕疵(xiá cī)
訾(zī) 豨(xī)苓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名句成语韩愈不但是唐代的大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一位语言大师。他一方面响亮地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和文从字顺等口号,一方面又以“善造语”著称于世,提炼和创造了大量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为我们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成语。就连只有千字的短文《进学解》,光成语就有二十余个。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
1、【业精于勤】 2、【行成于思】
3、【爬罗剔抉】 4、【刮垢磨光】
5、【贪多务得】 6、【细大不捐】
7、【含英咀华】 8、【佶屈聱牙】
9、【同工异曲】 10、【动辄得咎】
11、【牛溲马勃】 12、【俱收并蓄】
13、【投闲置散】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
1、【提要钩玄】
〖解释〗总结其纲要,探索其深义。
〖原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2、【焚膏继晷】
〖解释〗膏:点灯用的油;晷:日影。点上灯以接替日光。
〖原文〗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3、【力挽狂澜】
〖解释〗挽:挽救,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原文〗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4、【闳中肆外】
〖解释〗闳:博大;肆:奔放。形容文章内容博大,文笔又酣畅淋漓。
〖原文〗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例句〗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不仅内容丰富,文笔也十分流畅。
5、【啼饥号寒】
〖解释〗啼:啼哭;号:哭喊。为饥饿寒冷折磨得无法忍受而哭喊。形容缺衣少食的惨状。
〖原文〗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
1、【跋前踬后】
〖解释〗跋:踩,践踏;踬: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语本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疐,跌倒。诗的原意是说,狼向前走,便踩着颈下肉;往后走,则被尾巴拌倒。韩愈将《诗经》中这两句话,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用来比喻进退两难。
〖例句〗见到自己的两位领导因为自己的问题激烈地争执起来,他~,非常狼狈。2、【各得其宜】
〖解释〗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出处〗语源于《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
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课文解读——第一段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学舍)下,诲之曰:业精于(由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形作名,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相逢,治具(法令)毕张(全部实施),拔去凶邪(形作名,奸邪小人),登崇畯(俊)良(优秀人才)。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站在学舍之下,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由于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法令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小人,提拔优秀人才。(由于)(形作名,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形作名,奸邪小人)占小善者率以录(被录用),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被提拔举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选拔人才的官员)之不明(明察);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公平)。
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会被任用。梳理搜罗选拔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推举的人呢?只怕你们的学业不够精通,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不能明察;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被录用)(被任用)(被提拔举用)⑴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明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
⑵找出本节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明确: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先生训示 称颂政治清明
有司选拔任用公正细致
对英才的教化得法
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 “进学”。
这段极力颂扬当今圣君贤臣的话,说他们千方百计网罗造就人才有大功大德。说他们又公又明是障眼法,真正用意是放一个破绽,让学生抓住把柄,当靶子打。课文解读——第二段言未既(结束),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停止)吟于(引出对象,不译)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尽)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立论的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没有日光,就燃起灯烛,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的学业,可以说够勤奋了吧。 (结束)(引出对(停止)象,不译)(尽)抵排异端,攘(驱除)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
(深奥)眇(微小);寻(钻研)坠绪之茫茫,独旁搜(发掘)而远绍,障(阻止,拦截) 百川而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 之,回(使动)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立功劳)矣。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向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 (使动,使……止)(钻研)(微小)(发掘)(驱除)(深奥)(名作动,向东流入)(使动)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谨严,《左传》又是多么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少始知(懂得)学,勇于敢为(实践);长通于方(礼法),左右具宜(得体):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完美、成熟)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踩)前踬(绊倒)后,动辄得咎。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又通晓礼义,且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了吧。可是,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任,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暂为御史,遂窜(贬谪)南夷;三年博士,冗(闲散)不见(现)治(政绩);命与仇谋(谋合),取(招致)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缺损),竟死何裨(补益)。不知虑此,反教人为(句末语气词)?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敌相谋合,早晚总要遭逢失败的结果。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⑴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可分为几层?
明确: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成矣”。?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从“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⑵“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
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 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一样的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⑶对比诵读1、2节,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确:第一节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第二节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课文解读——第三段先生曰:吁(唉),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建设)以成室者,匠氏之工(技巧)也;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缺漏)者,医师之良也;登(选拔)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屈曲,委婉)为妍(美好),卓荦为杰,校(较)短量长,惟器(才能)是适(合理使用)者,宰相之方也。 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尿、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朴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的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宾语前置句)昔者孟轲好辩,孔道(学说)以明(阐明),辙(车辙)环天下,卒老(终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弘扬),逃谗于楚,废(丢官)死兰陵: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遭人谗毁,逃往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是(这)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超越)类离(超越)伦(同类),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出类拔萃,优异到进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课文解读——第四段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同“由”,符合,合乎)其统,言虽多而不要(把握)其中(要旨),文虽奇而不济(帮助)于用,行虽修而不显(突出)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消耗)廪(粮仓)粟;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没有符合什么系统,言论虽然多却不能把握儒家的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徒,安坐而食,踵(跟随)常途之促促(劳苦),窥陈(陈旧)编以盗窃(抄袭剽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处罚),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本分,分内)之宜。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粗俗劳苦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这难道不是很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若夫商(谋算)财贿之有亡(无),计班资(班列资格)之崇(高)庳(卑,低下),忘己量之所称,指(指摘)前人(上司)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小木桩)为楹(大柱子),而訾(批评)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课文解读——第五段至于商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厅堂的柱子,或批评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推荐他的猪苓啊! 研读3-5节 作者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
明确: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思想价值首先,文章涉及到发现、培养、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他主张用贤去愚,拔去凶邪,登崇俊良;还主张唯才是举,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登明选公,杂进巧拙;并认为应精心选就人才,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同时也涉及到朝廷在用人方面的弊端和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此进行了揭露、斥责,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不平。 其次,文章也谈到了学习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必得,细大不捐。学习内容方面,则要求知古博今,广收博采,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这些都是韩愈的经验之谈、甘苦之言。就今天而言对我们学习仍有启发意义。 写作特色一、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第一段解释进学道理,指陈形势,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的正面道理。这是障眼法,从文章结构来说,是为下文树立了一个反面的靶子。第二段学生进行辩解,推翻进学的正面道理。这是作者借学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把自命不凡、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倾吐,实际得出有司既不明又不公的结论。后三段,先生自我解嘲,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谦逊的自慰口气,更深一层的含而不露的发泄牢骚不平。文中正面褒扬之语,皆可从反面思而得之。二、反话正说,曲折含蓄文章开头称赞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际是指责当时社会黑暗腐朽。说自己无德无才,安作而食,圣主不加诛,宰臣不加斥是幸运,实际是说自己才华很高,却屡次被贬,穷困潦倒。这里没有什么公开的愤怒呐喊,也没悲哀的倾诉,有的只是自满自足,安分守己的语气,但这正是貌似满足的论述之中,却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不平和愤慨。为什么要反话正说?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含蓄,使文章平添了辛辣讽刺意味,韵味深长;同时又回避了直接指责朝廷和自负自傲、自我夸耀的嫌疑。三、铺叙排偶,疏密相间 《进学解》把整齐美寓于参差之中,使二者很好的谐调起来。如第二段弟子颂扬老师的四个方面,以辞赋的基本形式尽量铺陈叙写。
同时大量运用排偶句,句式两两相对,整齐和谐;又在这样的句子中穿插一些摇曳荡漾、变化多端的散句。奇偶相间,骈散兼行,协调统一,使文章非常富有表现力。
务去陈言,力求创新,创造了不少概括性很强,形象性也很强的词语。其中多数已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至今还鲜活于人们的口头。 实词—— 幸、毕1、治具毕张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3、众妙毕备 4、六王毕,四海一
5、毕其功于一役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全部 2、结束,完毕 3、全、都
4、灭亡,了结 5、结束,完成 6、终究,到底1、盖有幸而获选 2、兹非其幸欤
3、妇女无所幸 4、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5、幸灾乐祸 6、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而君幸于赵王 8、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1、侥幸 2、幸运 3、帝王宠爱 4、幸运
5、高兴 6、皇帝到某处 7、宠幸 8、特地实词—— 适、见1、惟器是适者 2、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3、少无适俗韵 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处分适兄意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7、适可而止 8、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1、合理使用 2、刚才 3、适应 4、流放
5、依照 6、到、往 7、适当 8、出嫁1、私不见助于友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3、冗不见治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府吏见叮咛 6、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1、被 2、拜见 3、同“现”,显现 4、被
5、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6、见面虚词—— 于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3、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4、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5、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因为,由于 2、在 3、到 4、对,对于
5、向 6、从,自//比 7、被 8、对,对于作业布置1、整理《进学解》一文的成语;
2、根据个人对《进学解》一文的理解(特别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