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苏教版)之3不虚美 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苏教版)之3不虚美 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7 13:40:55

文档简介

李将军列传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诗中塑造了一位高度警觉、指挥若定、刚毅果断的边关主将形象。前两句景物描写渲染了边关阴沉肃穆的气氛,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显示主将能准确掌握时机和敌情,极其警觉敏感;后两句写战事按主将部署顺利展开,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性格和必胜的信心。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睨(nì)     
辄(zhé)    
麾下(huī)
愠怒(yùn)
遁走(dùn)
自刭(jǐnɡ)
上诫(jiè)
讷口(nè)
没镞(zú)
骠骑将军(piào)
糒醪(bèi)(láo)
悛悛(xún)
数困辱(shuò)
下自成蹊(xī)
数奇(j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尝”同“常”)
(2)皆惊,上山陈(“陈”同“阵”,布阵)
(3)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
(4)军亡导,或失道(“或”同“惑”)
(5)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幕”同“漠”,沙漠)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纵
(2)从
(3)当
(4)走
(5)就
(6)所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上山陈(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列阵
(2)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率领
(3)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向前进发
(4)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落后
(5)欲夜取之(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6)南绝幕(名词作状语)向南
(7)从人田间饮(名词作状语)在田间
(8)尝夜从一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9)止广宿亭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10)即有急,奈何(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
(11)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大道理
(12)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形容词用作名词)委曲详情
(13)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迂回绕远的路
(14)先死单于(形容词用作动词)拼死一战
(15)广不近水(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16)用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17)破败广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溃败
(18)胡兵终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以为前将军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2)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古义:确实感动和信任。
今义:诚实,守信用。
(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古义:这里指质朴的乡里人。
今义:①知识浅陋的人;②谦辞,对人称自己。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判断句)
译文: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
(2)是岁,元狩四年也。
(判断句)
译文: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3)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被动句)
译文: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大,自己又被匈奴人活捉,应该斩首。
(4)其李将军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5)固自辞于大将军。
(状语后置句)
译文:(李广)坚决向卫青辞免徙并。
(6)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定语后置句)
译文: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驰。
(7)汉下广吏。
(省略句)
译文: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审问)。
(8)见匈奴三人,与战。
(省略句)
译文: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
(9)居无何。
(固定句式)
译文:过了不多久。
(10)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固定句式)
译文:敌人那么多,又那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常识·速览]
“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攻掠的战争,为中郎、武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前134),为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侵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一代名将却得不到皇上的重用,遭受同僚的排挤,一生历尽坎坷,终生未得封赏。
“传”与“列传”之别
传: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称解说经书的著作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是《史记》的体例之一,《史记索隐》云:“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史记正义》云:“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整体·探究]
1.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作为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理想人物,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文章通过李广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天下人向他致哀。
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斩霸陵尉,暴露出李广性格中狭隘偏执的一面。2.在李广身上,司马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司马迁实录“斩霸陵尉”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答案】 在感情上司马迁是仰慕、同情李广的,他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李广高超才能的表现和对李广不公平遭遇的叙写上:赞其英勇神武,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尽管司马迁在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而且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实录“斩霸陵尉”这一事实,写出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在感情上的爱憎与对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这体现了一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3.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人,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是如何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衬托方法,来描写飞将军李广的鲜明形象的?
                                    
                                    
                                    
                                    
【答案】(1)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技。中贵人以数十人对付匈奴三人,中贵人还受了伤;李广面对三位匈奴射雕者,却显得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中贵人与李广,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之间,层层对比,突出李广神箭手的形象。
(2)与卫青、霍去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不幸遭遇和对士卒的仁爱。同为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廉洁仁爱,卫青以权谋私,但前者屡遭迫害,最终饮恨自刭,而后者却始终福星高照,一帆风顺,这就不能不激起人们对当权者任人唯亲、统治者赏罚不公的不满和愤恨;同时也使人们忍不住为李广掬一把同情之泪,为之大鸣不平。4.李广的形象对后世有怎样广泛的影响?
                                    
                                    
                                    
                                    
【答案】 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李将军列传》对汉以后的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影响,人们曾用许多种文学体裁表现李广的事迹。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做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如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卢纶、李商隐等,都有涉及李广事迹的诗作。
历代小说中,尤其是武侠类小说,更是随处可以见到李将军武艺高强、豪迈、洒脱的影子。如:《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直到现代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身上都能找到李将军的身影。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本部分主要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在为上郡太守时,作者写了李广的什么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李广身上的什么特点?
                                    
                                    
                                    
                                    
【答案】 ①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②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译文:                                    
                                    
(2)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
译文:                                    
                                    
【答案】(1)假使让你处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做个万户侯算不了什么。
(2)匈奴兵又认为汉军会有伏兵在附近要趁夜偷袭他们。
翻译句子的原则
1.“信”:“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2.“达”:“达”的要求是翻译出来的现代语句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如上题中的“万户侯岂足道哉”一句,若直译成“万户侯难道值得说吗”,则不够通达。于是,答案采用了意译法。
  
的吩咐。数奇(jī):李广运气不好。奇,单数,不大有好运气。徙:调走。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命令长史给李广的幕府下一道文书。封书,写好公文加封。莫,同“幕”。如:介词,按照。不谢:不告辞。右将军食其(yì
jī):姓赵,名食其。后:落后,引申为延误。南绝幕:南还,渡过沙漠。绝,横渡;幕,同“漠”,沙漠。糒醪(bèi
láo):酒食。糒,干饭;醪,酒浆。因问广、食其失道状:乘便询问李广、食其迷路的情况。因,趁机、乘便。状,状况、情况。曲折:事情的原委,详情。对簿:按簿
悛如鄙人:诚诚恳恳就像个质朴的乡里人。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他那忠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一生坦荡磊落,屡建战功,他死后,天下熟悉他的人和不熟悉他的人,都为之哀痛。司马迁在文中称赞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正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品德高尚,行得正,坐得端,就一定会感动他人,流芳百世的。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说与做”“谈真诚”“做最好的自己”“行动的力量”“付出与收获”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阎肃:弦歌感人肠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
2016年2月12日,他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媒评文摘】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
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才。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致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精要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司马迁以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但这篇文章却抛开定论,独立思考,从专业视角审视,提出了一些醒人耳目的观点,再通过客观、理性地分析,得出了颇有说服力的结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B.尝从行
C.皆惊,上山陈
D.军亡导,或失道
【解析】 B项,“尝”同“常”;C项,“陈”同“阵”;D项,“或”同“惑”。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捉
C.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
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跟从
【解析】 D项,从:接应。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虏多且近,即有急
B.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C.无老壮皆为垂涕
D.用坚其意
【解析】 D项,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鞭马南驰数十里 ②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③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④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作状语,向南;③动词,跟从,跟随;④使动用法,使……跟从。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B.其将兵数困辱
C.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D.士以此爱乐为用
【解析】 C项,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注】,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乃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 有服:有丧服在身,指处在服丧期间。
6.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出壁门,莫敢前 
壁:营垒
B.将军壮义之
壮义:认为……勇敢而有义气
C.丞相特前戏许灌夫
特:特意
D.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解析】 C项,特:只是,仅仅。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B.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太尉乃固止之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D.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
其李将军之谓也
【解析】 A项,以:连词,来/动词,认为。B项,乃:竟然/才。C项,之:均为代词,他。D项,其: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推测。
【答案】 C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
①灌夫不肯随丧归 ②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⑤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⑥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解析】 ①写其为父报仇,②写其勇猛,⑥写其名声,均与“刚直”“不好面谀”无关。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灌夫在父亲战死后,不肯随父亲的灵柩回老家,主要是因为他想斩取吴王或吴国将军的头,替父亲报仇。
B.汉武帝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
C.魏其侯听说丞相武安侯要来拜访,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可是武安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来,魏其侯很不高兴。于是,灌夫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
D.丞相武安侯在魏其侯家喝酒时傲慢无礼,灌夫不在乎丞相的威严,毫不客气地讽刺他。魏其侯见状,赶快把灌夫扶走,并向丞相表示歉意。
【解析】 C项,“魏其侯很不高兴”有误,应为灌夫。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译文:                                    
                                    
(2)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
译文:                                    
                                    
(3)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
译文:                                    
                                    
【答案】(1)我现在更了解吴军里边的情况了,我要求再去攻打。(2)您竟然肯赏光去魏其侯家,我怎么敢以丧服在身作推辞呢!(3)灌夫赶紧来到魏其侯家,把他同武安侯说的话向魏其侯说了一遍。
【参考译文】 
灌夫是颍阴人。他的父亲叫张孟,由于张孟曾经在颍阴侯灌婴门下当过宾客,受到过灌婴的赏识,因此渐渐地被提拔到了二千石,也就由于这层关系张孟就用了灌家的姓改名叫灌孟了。吴、楚等国造反时,灌婴的儿子灌何被任命为将军,隶属于太尉周亚夫部下,于是灌何就请求让灌孟给他做了校尉。这时灌夫也以一个千夫长的身份跟着他的父亲一同出征了。当时灌孟已经年老,是灌何竭力向周亚夫请求,周亚夫才同意的,所以灌孟总是闷闷不乐,打仗时总是故意向着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冲,结果战死在了吴军的阵前。依照当时的军法规定,父子两个都在军队里的,其中有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就可以送丧回家。但是灌夫不愿意随着父亲的灵柩回去,于是悲愤激昂地请求说:“我一定要去取吴王或砍他的一个什么将军的人头,来为我的父亲报仇。”于是就披甲持戟叫上军中一向和他关系不错的几十个勇士准备一起去向吴军拼命。结果一出营门,许多人都不敢去了。只剩下两个士兵和他从自己家里带出来的十来个奴隶跟着他一起冲进了吴军阵内,他们一直冲到吴军大将的指挥旗下,杀死杀伤吴军几十个人。最后实在前进不了,才撤了回来。等回到汉营一看,跟着灌夫冲进吴营的十来个奴隶都没有回来,只有一个士兵跟着他一起回来了。这时灌夫身负重伤十多处,当时正赶上身边带着好药,所以没死。等到灌夫的伤势稍有好转时,他又向灌何请求说:“我现在更了解吴军里边的情况了,我要求再去攻打。”灌何认为他勇敢有义气,但担心他会因此送命,于是就把情况报告了周亚夫,周亚夫制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打败后,灌夫的名字也就传遍天下了。
灌何回朝后向景帝汇报了灌夫的表现,景帝任命灌夫为中郎将。结果只干了几个月,就因为犯法被免职了。后来他搬家到长安居住,长安城里的阔人们没有不称赞他的。孝景帝时他又被起用,做过代国丞相。孝景帝死后,当今的皇上刚刚即位,他觉得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改调灌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强正直,经常饮酒发脾气,不喜欢当面讨好人。那些皇亲贵戚权力比他大的,他偏对他们不礼貌,偏要欺侮他们;那些地位比他低下的士大夫,越是贫贱的,他反而越是敬重他们,同他们平起平坐。他在大庭广众之中,特别好推荐表扬那些地位比他低的人,因此使得人们都称赞他。
有一次,灌夫还在为他姐姐服丧,偶然到田蚡家里去了。田蚡随便地顺口说:“本来想和你一起去看魏其侯,不巧正好赶上你有丧服在身。”灌夫说:“您竟然肯赏光去魏其侯家,我怎么敢以丧服在身作推辞呢!请让我先去告诉魏其侯家准备酒席,请您明天一早大驾光临。”田蚡答应了。灌夫赶紧来到魏其侯家,把他同武安侯的话向魏其侯说了一遍。魏其侯一听就赶紧同他的夫人准备了许多酒肉,连夜打扫厅堂,摆设筵席一直忙到天亮。从天亮开始魏其侯就派人到门前去张望着。一直等到中午,田蚡还没来。于是魏其侯就对灌夫说:“丞相莫非是忘了吗?”灌夫也不高兴地说:“我昨天是不顾丧服在身邀请了他,他不应该不来,我可以去看看。”于是就赶着车子亲自去迎接田蚡。而田蚡昨天其实只不过是开玩笑随便说说,内心里就根本没有打算去。等到灌夫到了他家,田蚡还没有起床。于是灌夫进来问田蚡说:“昨天承蒙您答应去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为您准备筵席,从一大早到现在。因为您没有去,人家还一直不敢动筷子。”田蚡一听吃一惊,赶紧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了同你说过的话。”说罢前往,在路上又走得很慢,于是灌夫心里就觉得很恼火。等到在魏其侯家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灌夫站起来跳舞,然后又邀请田蚡接着跳,田蚡竟坐着不动,灌夫忍不住就在自己的座位上骂了起来,魏其侯一看赶紧起来打圆场,扶着灌夫离开了席面,他自己过去向田蚡解释道歉。
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课文4~8段,完成11~14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无何       
无何:没有什么
B.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麾下:部下
C.广不近水
近:接近
D.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没:陷入
【解析】 A项,无何:不多久。
【答案】 A
12.下列句子中的“数”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顷之,家居数岁
B.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
C.其将兵数困辱
D.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解析】 C项,副词,屡次,多次。A、B、D三项均为数词,几。
【答案】 C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广“才力过人”的一项是(  )
①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②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③专以射为戏,竟死
④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⑤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⑥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 ③写李广的爱好,⑥写李广的偏执狭隘。
【答案】 A
14.翻译下列句子。
(1)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译文:                                    
(2)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译文:                                    
【答案】(1)李文曾在一天夜里让一名随从跟着骑马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间饮酒。
(2)李广体格高大,两臂如猿臂,善于射箭也是他的天赋。高祖本纪
守住自己的金矿
曾经,美国田纳西州有一位秘鲁移民,在他的居住地拥有6公顷山林。在美国掀起西部淘金热时,他变卖家产举家西迁,在西部买了90公顷土地进行钻探,希望能在那里找到金矿或铁矿,他一连干了5年,不仅没有找到任何东西,最后连家底也折腾光了,不得不又重返田纳西州。
当他回到故地时,发现那儿机器轰鸣,工棚林立。原来,被他卖掉的那个山林就是一座金矿,主人正在挖山淘金。如今这座金矿仍在开采,它就是美国有名的门罗金矿。
【内容赏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能否有幸挖到这座金矿,关键看能不能脚踏实地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去经营自己的人生。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刘媪(ǎo)   
晦冥(huì)   
大泽之陂(bēi)
须髯(rán)
长揖(yī)
折券弃责(quàn)
酒阑(lán)
轵道(zhǐ)
跂而望归(qǐ)
告谕(yù)
荥阳(xínɡ)
氾水之阳(fàn)
黥布(qínɡ)
章邯(hán)
献飨(xiǎnɡ)
帷帐(wéi)
垓下(ɡāi)
绐为谒(yè)
郦食其(yì)(j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同“债”)
(2)高祖常繇咸阳(“繇”同“徭”,服役)
(3)无所诎(“诎”同“屈”,理亏、不安)
(4)诸所过毋得掠卤(“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
(5)秦人憙(“憙”同“喜”)
(6)秦军解(“解”同“懈”)
(7)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8)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同“纳”)
(9)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同“佯”,假意)
(10)兵罢戏下(“戏下”同“麾下”)
(11)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同“向”)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易
(2)因
(3)让
(4)谢
(5)引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沛公引兵西(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向西进军
(2)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名词用作一般动词)驻军
(3)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建都
(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从事
(5)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安家
(6)欲约分王关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称王
(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驾着白马白车
(8)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名词作状语)向北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10)先入关者王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
(11)会项伯欲活张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12)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降服
(13)沛公从百余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4)及见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现象
(15)大王起微细(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的身份
(16)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7)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18)公始常欲奇此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奇
(19)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20)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苦
(21)沛公然其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对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古义:普通百姓。
今义:一家人。
(2)常有大度
古义:远大的抱负。
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3)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古义:有大作为的人。
今义:相对儿童所说的年龄大的人。
(4)摄衣谢之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5)诽谤者族
古义:非议。
今义:造谣中伤。
(6)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义:规约。
今义:制约,限制。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义: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今义:山东省。
(8)项羽仁而爱人
古义:爱人民。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方或女方。
(9)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10)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古义:老相识,老朋友。
今义:已去世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判断句)
译文: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
(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判断句)
译文: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
(3)此三者,皆人杰也。
(判断句)
译文:这三个人都是众人中的俊杰。
(4)开封未拔。
(被动句)
译文:开封没有被攻占。
(5)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被动句)
译文:这就是项羽被我捉住的原因。
(6)不然,籍何以生此!
(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做呢?
(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状语后置句)
译文: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
(8)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状语后置句)
译文:又和秦军在蓝田南部作战。
(9)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定语后置句)
译文:项羽封有功的将领做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
(10)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省略句)
译文: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11)因与俱攻秦军。
(省略句)
译文:于是就与(他)一块攻打秦军。
(12)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
译文:(可是)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二哥比较,谁更多?
[常识·速览]
大汉天子——刘邦
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国,定国号为“汉”。他对汉民
族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称。
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
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高祖本纪》是司马迁为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事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形象地记录了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了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整体·探究]
1.《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的这种评述方式?
                                    
                                    
                                    
                                    
                                  
【答案】 这体现了《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优点。司马迁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般不作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人”,他有乐善好施、大度的性格优点,也有流氓无赖、贪酒好色、言行粗鲁的缺点,他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说真话,突出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
2.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为丰富、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举例讨论刘邦的形象。
                                    
                                    
                                    
                                    
                                    
【答案】 
特点
表现
作用
有远见卓识
①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②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③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赢得人民拥护
智谋超人
①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②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
分化敌人、笼络人心
知人善任
此三者(子房、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将士们心甘情愿为刘邦冲锋陷阵
无赖鄙陋
①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②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③好酒及色
凡夫俗人本相
随机应变
鸿门宴上,化险为夷
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基础
3.从文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探究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答案】 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如:①遣兵入关中,怀王及诸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④写刘
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的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而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4.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关于刘邦,《项羽本纪》中有下面两段记载,但在《高祖本纪》中却未记载,这是为什么?从下面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性格特点?
(1)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2)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答案】 本文详细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
再到统一全国、建号称帝的全过程。文中对刘邦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如顺应时代、善结人心、知人善任,以及所采取的恩威并施、团结内部、分化敌人等措施,都做了生动的描述,而把他的恶劣品行分散写在其他篇中。这种写法,除了因组织材料、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避讳。
第一则记载中刘邦为逃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
足见他的自私自利和凶狠残暴。
第二则记载中刘邦面对项羽威胁要烹死他的父亲的话,
满不在乎地说那就分他一杯肉汤喝,充分暴露了他自私无赖、残酷寡情的性格特点。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七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译文:                                    
                                    
(2)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译文:                                    
                                    
【答案】(1)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就让谁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做关中王。(2)仓库里的粮食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2.上题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翻译方法比较特殊。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用法?
                                    
                                    
【答案】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1.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2.一般规律:
(1)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2)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知人知己的汉高祖
刘邦在还是一位普通人时,就把秦始皇当成自己的偶像。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一次,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刘邦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礼贤下士,胸怀宽广。当辩士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刘邦开始很傲慢,郦食其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就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座。刘邦对自己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他能正确认识自己,并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认识到自己在远见方面不如子房,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方面不如萧何,在带兵打仗方面不如韩信,于是他重用这三个人,并靠着他们取得了天下。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理想与追求”“胸怀”“招贤”“认识自己”“扬长补短”“谈成功”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薛之谦:认真做音乐的段子手
现在的薛之谦简直不能更红,他不仅是著名段子手,还是上上谦火锅店的老板,更是凤凰涅槃的歌手……而他一路走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当初,薛之谦参加了东方卫视的一档选秀节目《我型我秀》,凭借帅气的外表和出色的歌声,迅速走红,他连合同都没看就签下了一家公司。然而,他却被公司坑了,他被公司困了整整七年。后来,他自由了,他可以做自己的音乐了。但首先,他得有钱。
为了能做音乐,他尝试开火锅店。筹备初期资金不足,他东拼西凑,才凑足开店资金。选址、装修、菜品、定位、厨师、进货,他样样亲历亲为,刚起步的时候,每天只睡5个小时,店里出了任何问题,他都第一时间冲过去解决。特别忙的时候,他亲自端盘子,连店里的酱料都是自己调制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现在网友逐渐将目光从段子转移到他的音乐上,他的新歌一首接一首。在原创歌手的路上,薛之谦拼命挣扎、发了疯地努力,而这一切,终于有了回报。
【媒评文摘】 现在他是歌手,是演员,是老板,所有的身份,他都会努力交出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单。他,从来都是认真的。
——人民网
刘邦得天下的“秘籍”
刘邦出身低微,且颇有顽劣之名,而能成为四百多年汉家王朝的开国皇帝,人们对其缘由议论两千年不绝,难有定论,最佳答案仍然是刘邦自己给出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最近与友人聊天,偶涉这一话题,我把自己的看法与友人分享,竟获击掌称道,故此把主要观点罗列于下,供方家品评。
第一,刘邦真想得天下。这话听起来特别像一句废话:刘邦想得天下,谁不想得天下?所以我特别在前面加一个“真”字。天下大乱的时候,确实可能有很多人想得天下,但绝大部分人只是想想而已,甚至想都不敢认真想,甚至具备了得天下的条件仍然不敢认真想。比如说
宋朝的宋江。刘邦只是用了“三杰”,宋江都聚起“一百单八将”了,可惜他的最高目标只是“受招安”而已。
第二,刘邦给得起。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天下者,只能寻找真想得天下、真能坐天下者追随,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能够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空间供他施展,只有这样的人能够按照他的能力和贡献给他足够大的价值承认。对于刘邦来说,因为他想要的是天下,因此能帮他得天下的人要的东西只要小于天下,他都给得起也愿意给;相形之下,项羽表面上想要天下,实际上想要的只是天下的东西而已,想要天下和想要天下的东西可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码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项羽在给自己的功臣封赏时那种千般无奈、万般不舍的可笑之态了。
第三,刘邦容得下。在对刘邦的种种恶评中,说他起事前不务正业、泼皮无赖者居多。岂不知,正是这段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的经历使他有了洞悉人性的机会和资本。而唯有洞悉了人性,刘邦才可能在识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现出罕见的大度和雅量,就连所谓“盗嫂昧金”的“反覆乱臣”陈平都能得到重用,最终成为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之一。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刘邦看似表现自己懦弱无能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为之奈何”的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啊!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打天下,到头来反落个徒增笑柄呢?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案例教学的各种教材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至于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学到多少,那就看各自的需要、各自的造化了。
【精要赏析】 不是态度决定一切,而是胸怀和眼光决定一切。刘邦看似流氓,却有着非一般的胸怀和眼光,这就是领导力的最关键要素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③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解析】 ①“案”同“安”,②“内”同“纳”,③“距”同“拒”,⑤“详”同“佯”。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木欣欣以向荣
C.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沛公然其计,从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 A项,前一个“因”是“于是”;后一个“因”是“依照、根据”。B项,前一个“以”是“来”的意思,表目的;后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项,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乃”是“竟然”的意思。D项,“其”都作代词,“他的”讲。
【答案】 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项伯欲活张良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为使动用法,使……活下来;②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③④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小。
【答案】 B
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秦人大失望
D.常有大度
【解析】 A项,“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B项,“约束”,古义:名词,规约;今义:动词,限制使不超出范围。C项,古今义均为因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D项,“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A.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B.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C.不然,籍何以生此
D.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故选A。
【答案】 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D项,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生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以偏概全。
【答案】 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金人想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这天晚上,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带他们离开。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课文14~18段,完成10~13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当:独当
B.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守:把守,把持
C.有功者害之  
害:伤害、杀害
D.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力:勤奋
【解析】 C项,害:嫉恨。
【答案】 C
11.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乃”连词,于是,就;②“乃”副词,才;③“而”连词,表并列;④“而”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1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回军定陶后,带兵进入韩信营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主要是他能厚待有功之人,“与天下同利”。
D.刘邦与群臣在未央宫宴庆时,刘邦为父亲祝酒,当众戏弄老父,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解析】 “遭遇失利后退却”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汉军佯败。
【答案】 A
13.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译文: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译文:                                    
                                    
【答案】(1)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都会疑虑不安。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请求您(称帝)。
(2)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