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内容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士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另一种气质的光彩,是亡国之悲愤、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王翦(jiǎn)
戮力(lù)
惮(dàn)
会稽(kuài)
瞋目(chēn)
绐(dài)
裨将(pí)
蕲县(qí)
成皋(ɡāo)
骓不逝(zhuī)
披靡(mǐ)
麾下(huī)
栎阳(yuè)
垓下(gāi)
狱掾(yuàn)
舣船待(yǐ)
刈旗(yì)
自刎(wěn)
身被十余创(chuānɡ)
力能扛鼎(ɡā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同“徭”)
(2)乃持项王头视鲁(“视”同“示”,出示,展示)
(3)乘埶起陇亩之中(“埶”同“势”)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兵
(2)书
(3)及
(4)被
(5)盖
(6)乘
(7)过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项梁怒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对……生气
(2)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名词活用作动词)写信
(3)毋妄言,族矣(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
(4)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5)皆沉船,破釜甑(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下沉/使……破损
(6)楚兵冠诸侯(名词活用作动词)居首位
(7)无不膝行而前(名词作状语)用膝盖
(8)项王军壁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9)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楚歌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往东走
(1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1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称王(1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名词活用作动词)封邑
(14)豪杰蜂起(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
(15)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义:治理。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古义:两个词: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3)吾知公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4)阴以兵法部勒宾客①及子弟②
①古义:流寓在当地的客民。
今义:客人的总称。
②古义:当地的土著丁壮。
今义:弟弟、儿子、侄儿等或泛称年轻的后辈。
(5)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义:身边的下属。
今义:方位名词,表概数或左和右两个方向;动词,支配,操纵。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项籍者,下相人也。
(判断句)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
(2)梁父即楚将项燕。
(判断句)
译文: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判断句)
译文: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啊。
(4)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被动句)
译文: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5)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被动句)
译文:项王身边有个美人名叫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
(6)然今卒困于此。
(被动句)
译文:可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
(7)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宾语前置句)
译文:还没有觉悟,也不责备自己。
(8)与籍避仇于吴中。
(状语后置句)
译文:和项籍跑到吴中郡躲避仇人。
(9)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定语后置句)
译文: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士兵二万人渡过漳河。
(10)项王军壁垓下。
(省略句)
译文:项王的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
(11)不忍杀之,以赐公。
(省略句)
译文: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1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固定句式)
译文: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13)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固定句式)
译文: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常识·速览]
失败的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后在楚汉之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时势造英雄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真实、壮观,人物因战争而生动、形象。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他又目光短浅,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整体·探究]
1.第二自然段共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其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答案】
事件
性格特点
联系
少时学情:不想学书想学万人敌的兵法,但“不肯竟学”
豪迈不群性情粗疏
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他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后来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性格悲剧的伏笔
观始皇游:彼可取而代也
少年言志言语不俗
2.比较分析“巨鹿之战”和“东城之战”的写法及其对刻画项羽形象所起的作用。
【答案】
战争
写法
内容
作用
巨鹿之战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侧面为主
正面描写概述战斗过程,侧面写诸侯的观望、恐惧、畏服
渲染项羽将帅神威,反衬其叱咤风云、指挥若定、威风八面的形象
东城之战
正面描写为主
生动地描写了项羽披甲执戟,瞋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等一系列生动场面
一方面让我们看到项羽慷慨豪爽的风度,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项羽此时认输不服气,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点,塑造项羽英雄失路的悲剧形象
3.试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1)侧面略写与正面详写相结合,刻画人物性格。(见上题分析)
(2)注重细节描写,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展现人物的性格。如开头介绍项羽的家世之后,写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和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和项羽的两句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的话,使项羽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困于垓下时的情景,兵败被围,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们为之感慨嘘唏了。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予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局部·探究]
阅读霸王别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你觉得这段描写对表现项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起到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表现出人物的多个侧面,让我们知道项羽一方面是一个刚性的威猛枭雄,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他的柔性的儿女情长。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一个“情”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文段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一句中加点部分翻译方法比较特殊,从句式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句式?应该如何翻译?
【答案】 意念被动句。译文: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
意念被动句
1.定义:不用专门的被动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的被动句。
2.一般规律:
这种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这类句子中的主语是受事主语,动词的宾语大多数是施事者。例如: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挫”“削”都是及物动词而未带宾语,应作“被挫”“被削”来讲。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这句中“镂”是“被雕刻”的意思,“金石”是受事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那些偷窃衣带钩的人被诛罪,盗窃整个国家的人成为诸侯。
(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荆州之民”是受事主语,“逼”是动词,“操”(指曹操)是施事,是“逼”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在这个句子中应该是“被举”的意思,因为“傅说”“胶鬲”在句中是受事主语。
悲情霸王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21世纪教育网肝义胆的豪杰。他有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激荡的风云。他作为名将之后,有着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秦军主力主要为他所灭,一度盛极一时,称王称霸。然而,他更是一个悲情的霸王——最终兵败乌江,挥剑自刎,厚地高天,托身无所。究其原因,这应该与他的性格过于直率、喜欢感情用事,刚愎自用、鼠目寸光,不知人、不信人、不会用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任人唯亲,使得将领纷纷另寻其主,韩信、陈平、黥布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都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也就是说,项羽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以用于“情感与理知”“信任与尊重”“性格与命运”“忠言逆耳利于行”“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等相关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
铁腕总统——普京
一个16岁的俄国男孩打定主意加入克格勃(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但考大学时,他的柔道教练力荐他去报考列宁格勒金属工厂附属高等技术学校。以他的成绩,可以被保送,还能免服兵役。父母听了也有些动心,小男孩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万一考不上,你就得去当兵。”“没什么可怕的,”他坚定地回答,“当兵就当兵。”后来,他如愿以偿,加入了克格勃。他的人生由此跨入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他就是现在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有评论家说,有自己的理想,不为外人的意志所左右,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这是普京的人生开启新的阶段的重要原因。
【媒评文摘】 1.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政治家,深山射虎,水边戏鲸,驾轰炸机上天,乘潜水艇下海;他是一个手腕强硬的政治家,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金融寡头,治理车臣乱局,应对金融危机……在今天的俄罗斯,很难找到比普京更“为百姓放心”的领导人了。
——前瞻网
2.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经说:“命运不是运气,而是抉择;命运不是思想,而是如何去做;命运不是放弃,而是掌握。”一个人如果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应像普京一样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和准则,要有主见,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
——新浪网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千古叱咤风云之英雄,其一生充满传奇性及戏剧性,穿凿附会的传说更加铸造了他神秘的色彩——为重瞳子,有异于常人的帝王之相;他飒爽,在乌骓马上的英姿;以及“破釜沉舟”的气魄、“霸王别姬”的凄美和“乌江自刎”的悲凉。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传记文学中的一篇杰作,是最能体现《史记》悲剧精神的篇目之一,他透过对项羽一生经历的记述,不但真实地再现了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而且也成功地描绘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
从崛起到称霸,短短几年间,项羽像一阵旋风横扫过秦末之际。
我想,有一句名言,它既是对项羽悲剧的解释,又是他留给后人们的教训——“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运的轨道,而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给羁绊,也正好验证了这句话,他的悲剧性格决定他的悲剧人生。
综观《项羽本纪》,在司马迁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项羽个性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正如韩兆琦在《史记博议》中形容的那样,“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
。
他性格直率,感情用事——他虽然重情重义,却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感情用事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使他的辉煌成了昙花一现;他虽然个性直率,却不知“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在微妙的为人处世中,他的直率同样造就了无法弥补的缺憾,使他的失败成了必然结果。
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虽然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他虽然骁勇善战,却猜忌贤能。
他自视甚高,冥顽不灵——他虽然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伟大气魄,却恃才傲物、冥顽不灵。
因为他的性格,他欣赏樊哙这样的壮士,却因一时的妇人之仁而错失杀刘邦的良机;因为他的性格,他忽略团队精神的力量,也是因为他先天对武术的天分让他睥睨天下,目空一切;因为他的性格,他刚愎自用,难以与人共事,不善用贤人又容易听信谗言。刘邦凭借三杰合天下诸侯之力才战胜项羽,但试问,韩信、陈平、黥布哪一个原本不是项羽的部下呢?他们后来却一个一个的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就连身边唯一的亲信——范增也离去了,殊不知这些曾不为他所用的人,正是将来在军事上彻底毁灭他的人啊。
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吧——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性格直率、感情用事,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自视甚高、冥顽不灵。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俱疲,使他最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
南宋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精要赏析】 文章分析了项羽兵败乌江的性格上的原因:残暴凶狠,好杀成性;性格直率,感情用事;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自视甚高,冥顽不灵。因为他的性格使他失去了本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的三位人才,连亚父范增都要离开他。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所以他执着于自己的选择——乌江自刎,这也许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最好的结局。就像文中作者写的: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运的轨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乃持项王头视鲁
B.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C.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D.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解析】 A项,“视”同“示”,出示、展示;B项,“匈匈”同“汹汹”,动荡不安;C项,“被”同“披”,穿上,披上。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C.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D.项梁怒之
【解析】 A项,认为……是奇异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以……而疲惫不堪,意动用法;D项,以……而发怒,意动用法;C项,使……受苦,使动用法。【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解析】 A项,古义:拒绝;今义:感谢。B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土地。C项,古义:近臣;今义:表示概数或者方位。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C项,介词,因/介词,用;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
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项籍者,下相人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不忍杀之,以赐公
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解析】 例句为意念被动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 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解析】 D项,将:动词,统领军队。
【答案】 D
7.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答案】 B
8.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解析】 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解析】 D项,“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应为项梁带领项籍,也不是立即起事。
【答案】 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
(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
【答案】(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人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有罪,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封吕胜为涅阳侯”,完成11~14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B.田父绐曰
绐:欺骗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解析】 C项,购:悬赏征求。
【答案】 C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吾知公长者
【解析】 A项,左右,古义:身边的下属/今义:方位名词,表概数或左、右两个方向。B项,迷失,古今义均为“弄不清,走错”之意。C项,地方,古义:土地纵横/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D项,长者,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答案】 B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可用排除法,③明显不是,可以确定选D。
【答案】 D
14.翻译下列句子。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译文: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
【答案】(1)项王睁大眼睛大声呵斥他,赤泉侯本人和他的马都受了惊吓,退避好几里。(2)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廉颇蔺相如列传
木炭与沉香
有一个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里找到一种能散发香气,放到水中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他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集市上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而隔壁摊位上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他为此深感苦恼。一开始他还坚持自己的判断,但后来他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
结果很快也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但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粉,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内容赏析】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沉香”,只是往往不懂得它的珍贵,反而对别人手中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缪贤(miào)
肉袒(tǎn)
列观(guàn)
不怿(yì)
睨柱(nì)
盆缻(fǒu)
汤镬(huò)
渑池(miǎn)
避匿(nì)
鄙贱之人(bǐ)
传舍(zhuàn)(shè)
遗赵王书(wèi)
礼节甚倨(jù)
相视而嘻(xī)
刎颈之交(jǐ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头)
(2)可予不(“不”同“否”)
(3)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比画、指示)
(4)秦自缪公以来(“缪”同“穆”)
(5)一介之使(“介”同“芥”,小草)
(6)请奉盆缻秦王(“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遗
(2)请
(3)负
(4)立
(5)幸
(6)辞
(7)顾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舍相如广成传(名词作一般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刀杀
(3)乃使其从者衣褐(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5)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6)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7)臣舍人相如止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8)秦王恐其破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9)毕礼而归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使……归
(10)且庸人尚羞之(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形容词作名词)急难
(1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3)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形容词作动词)撞碎
(14)臣请完璧归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1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条约,协议。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4)于是相如前进缻
古义:走上前去进献。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亲人,包括内外亲属和父母。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发表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②宣告;声明。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2)我为赵将。
(判断句)
译文:我是赵国大将。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
译文: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够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译文: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5)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句)
译文: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
(6)以勇气闻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凭勇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7)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西河以外的渑池进行友好会谈。
(8)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9)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省略句)
译文:秦王这时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缶。
(10)独畏廉将军哉?
(固定句式)
译文:难道单单害怕一个廉将军吗?
(1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固定句式)
译文: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常识·速览]
赵国“双璧”
廉颇,生卒年不详,山东德州陵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是山西临汾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先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赵惠文王时期,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九年后,随赵王出使秦国,大灭秦国的威风,因功而被重用,官至上卿。
乱世名臣
战国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整体·探究]
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难以选择“予”还是“勿予”。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出场,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负荆请罪”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答案】 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
、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3.文中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怎样不同的思想性格?
【答案】 蔺相如的性格:
(1)有智谋
①相如从利害关系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②从决定要奉璧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③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④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胁迫秦王击缶。
(2)勇敢,机智
①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②在秦廷上,相如持璧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要与璧玉同归于尽。
③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④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迫秦王击缶,当秦臣想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量过人。
(3)爱国,忠心
①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②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己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做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
4.作者在写廉颇与蔺相如一生的事迹时,是怎样做到选材和剪裁上的主次分明和详略得当的?
【答案】 作者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勇敢。
第二件事:
渑池之会。重点写蔺相如,也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机智;对廉颇的描写,穿插在渑池之会的开头和结尾,表现了廉颇参与决策和对赵国的无限忠心。
第三件事:负荆请罪。合写两人,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性格统一到爱国这一共同点上来。这样写,既详写了蔺相如,突出这部分的重点,又兼顾了廉颇。
在内容上,三件事情紧密联系。正因为蔺相如热爱祖国,所以能自告奋勇,送璧到虎狼之国秦国去;能巧妙地完璧归赵,而且能冒着生命危险,义正词严地廷叱秦王;能在渑池之会上威逼秦王,斥退秦臣,同秦国君臣针锋相对;能够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对廉颇的欺辱一再忍让,终于感动廉颇,两人“卒相与欢”,共同对敌。对两人的描述有详有略,有主有次。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
【答案】 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做铺垫,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2.从蔺相如的对策语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答案】 出场便不同凡响,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3.文中“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一句翻译方式比较特殊,从语法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句式?应该如何翻译才准确?
【答案】 判断句。译文: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
判断句
1.定义: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一般规律: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其主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规律或标志
例句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者,……(省略“也”)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译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也(省略“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省略“者”“也”)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用“为”(动词)表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则”“即”“诚”“非”(副词)等表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用“是”表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蔺相如接连升级,官位超越了大将廉颇。廉颇恼羞成怒,扬言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顾念国家利益,抛弃私人恩怨,处处忍让回避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人最终结为生死之交的朋友。古语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而廉颇的这种知错就改,以国家大局为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应用角度】 本素材可以在“以大局为重”“计较与宽容”“忍让的价值”“谈嫉妒”“论改过”“勇者无畏”“团结就是力量”“双赢的智慧”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使用。
孙杨、霍顿“口水战”:让竞争回到赛场
北京时间8月7日,里约奥运首日,卫冕冠军、中国选手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0.13秒负于澳大利亚新秀霍顿,获得亚军。
尽管赛后自责“本可游得更好”,但本场决赛中孙杨已游出本年度个人最好成绩,输给在泳池中表现更胜一筹的对手本应无可遗憾,但赛后霍顿及其教练一再无端攻击孙杨“服药”,令许多中国观众、媒体感到不满,甚至愤怒。
孙杨本人也好,整个中国游泳队也罢,在这个奥运周期都定期、不定期在澳大利亚进行了长时间训练,孙杨本人更师从过多位澳大利亚游泳教练,“蹲点”过多个当地著名训练中心,按理说澳大利亚是很方便搜集“罪证”的,不知言之凿凿的霍顿能否拿出来一两件?如果拿不出,能否像一个真正的奥林匹克冠军、一个真正负责任的成年人那样,大方说一句“我错了”?
【媒评文摘】 运动员之间的竞技应该回到赛场和规则当中,而“是否违反体育道德和公平竞争原则”的竞技、博弈,则同样应交给相关专业机构、人士,在适当的场合,用证据和科学手段来说话,无根据的“脑补式”指责本已远离了体育竞技应有的风度。
——凤凰网
赞廉颇
廉颇是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相媲美的华夏“德圣”。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而静影沉璧,时而大浪淘沙,涌现出了多少脍炙人口、叱咤云霄的风云人物。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嵌镶在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广阔天空,闪烁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辉,启迪着华夏子孙振兴奋进的行程。
在这些风云人物之中,笔者对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有着情有独钟的钦慕。纵观华夏五千年,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耆耋,无过其志;古之名贤,无超其德。可以这样说,廉颇百战百胜的神威,是华夏民族的脊梁;廉颇闻过则喜的美德,是千古文明的光华;廉颇“刎颈之交”的赤诚,是构建中华和谐社会的精神瑰宝。
忠勇保国第一将
廉颇不仅是骁勇善战的一代良将,而且也是一位勇谋兼备、能攻善守的三军统帅。
闻过则改第一臣
自古高官多矜持。在位专横跋扈者有之,在位贪婪养尊者有之,在位好大喜功者有之,在位粉饰太平者有之。这些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文过饰非,我行我素。成了一个视国事如常物、视百姓如草芥的特殊阶层。
老将廉颇,在这些紫袍华冠之中,却出淤泥而不染,独树一帜。他有过粗鲁,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的天平之上来权衡,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用赵国老百姓利益这个秤砣来掂量孰轻孰重。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廉颇这种可敬可爱的“为国释恩怨、请罪敢负荆”的坦荡襟怀,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是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吗?
皓首壮心第一翁
廉颇一生,忠于国事,身经百战,不避斧钺。过关斩将,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守土御敌,征尘布满了髯髯长须。不愧为一位功劳盖世的三代名将,昏庸的赵悼襄王惧怕他功高震主,嫉贤的赵氏贵族集团猜忌他名倾朝野,在他晚年的时候,硬是削去了他的兵权相位,逼得他奔走魏、楚。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廉颇仍然割舍不断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梦魂牵绕着被秦、燕攻伐的祖国。在他临终的前两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了,他还跪危请缨,希望返回赵国为国效命杀敌。在赵王使臣探望的宴席上,就像当年少年投军时那样,“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用。”表现出这位“位卑不敢忘忧国,境逆常怀赤子心”的皓首壮心耄耋老将的耿耿忠贞。
当然,在华夏历史上,白发老将血染沙场的不乏其人。如老将黄盖,“苦肉计”火烧曹兵八十万,但那是在周都督重用的顺境中使然;如老将黄忠,雕翎箭威震严颜十万兵,但那是在刘皇叔御封“五虎上将”的隆恩中使然。“士为知己者死”,顺理成章。难的是廉颇,功高遭妒、流落异邦,在如此不公的逆境中,他眷念的仍然是自己的祖国。他既没有心灰意冷“一尊还酹江月”的闲情,也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致,他有的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忠报国的精神!
而正是廉颇的这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与江山共存,同日月争辉,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永恒的宝贵财富!
懿德高风第一人
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
对廉颇文化的研究越深入,越会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廉颇的品德,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不懈追求的道德典范。把他尊为“德圣”修“德庙”以拜之,让廉颇身上禀有的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道德品质,发扬光大,永照千秋!
【精要赏析】 文章条分缕析,详略得当。老将廉颇,作为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的“战国名将”,大谈他的军事成就,理应是此类文章的写作重心。但作者却是独辟蹊径,把重点放在廉颇精神的时代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文章具有了醒人耳目的现实教育意义。这也许就叫作“文章合为时而著”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
B.请奉盆缻秦王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秦自缪公以来
【解析】 A项,“案”同“按”,B项,“缻”同“缶”,D项,“缪”同“穆”。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遗赵王书
遗:给、送给
B.秦贪,负其强
负:倚仗
C.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D.而君幸于赵王
幸:幸运
【解析】 D项,“幸”的意思为“宠爱”。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指示代词,这;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均为连词,如果,果真。C项,①介词,凭借;②介词,用,拿。D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于是相如前进缻
D.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解析】 A项,“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B项,“约束”古义:条约,协议;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C项,“前进”古义:走上前去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D项,“攻城”古今均为“攻占城池”之意。
【答案】 D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不辱于诸侯
A.我为赵将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而君幸于赵王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解析】 A项为判断句。例句与B、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赵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铁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
候:即军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士
B.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间:间谍
C.乃卷甲而趋之
趋:追赶
D.胥后令邯郸
胥:通“须”,等待
【解析】 C项,“趋”译为“快速进发”。
【答案】 C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②赵奢纵兵击之 ③国弱则诸侯加兵 ④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①放纵,②率领、指挥,③国家,④国都。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C.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解析】 A项,于:介词,向/介词,表被动。B项,以:均为连词,用来。C项,为:介词,作为/介词,给。D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奢杀了平原君的手下,而平原君丝毫不计较,还把他推荐给赵王并委以重任,反映了平原君任人唯贤的宽广胸襟。
B.赵奢能力排众议,主张出兵解阏与之围,并阐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C.赵奢在距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停留二十八日而不进军,目的是麻痹秦军,以出奇制胜。
D.赵奢接受了军士许历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占据有利地形,因而一举打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解析】 A项,“而平原君丝毫不计较”与原文不符。
【答案】 A
10.将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译文:
(2)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
译文:
【答案】(1)像您这样地位高贵的人,能带头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也就都会奉公守法,大家都奉公守法,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国家一强大,赵王的地位也就安稳了,那时您作为赵王的亲属,难道还怕被人轻视吗?(2)赵奢手下有一个名叫许历的出来请求发表一点有关作战的意见,赵奢说:“让他进来。”
【参考译文】
赵奢原是赵国的一个征收田赋的官吏。有一次他征收租税时,平原君的家里不肯交租,于是赵奢就按照国家法律一连杀掉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家。平原君大怒,想要杀赵奢。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现在我要是对你们家的人放任不管,不按照国家的法令办事,那国家的法令就要失效;法令失效,国家的实力就要衰落;而国家实力一旦衰落,那么各个国家就要来打我们,我们赵国也就要灭亡,那时你们家的富贵还保得住吗?像您这样地位高贵的人,能带头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也就都会奉公守法,大家都奉公守法,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国家一强大,赵王的地位也就安稳了,那时您作为赵王的亲属,难道还怕被人轻视吗?”平原君一听,觉得赵奢很能干,于是把他推荐给了赵王。赵王任命他主管全国的赋税,结果整个国家的赋税工作都搞得很好,百姓们都很富足,国家的仓库也充实了起来。
后来,秦国进攻驻扎在阏与的赵国军队。赵王找来廉颇问他:“我们能不能救阏与的赵军?”廉颇说:“路又远,道又狭,难以援救。”赵王又问乐乘,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赵王又问赵奢,赵奢说:“路远道狭,在这种地方作战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斗,哪方的主将勇敢哪方就能胜利。”于是赵王立即任命赵奢为统帅,率兵救阏与的军队。
赵军离开邯郸走了三十里就停了下来,赵奢对全军宣布说:“谁敢给将军乱出主意,谁就将被处死。”这时秦国的军队近在武安县的城西,秦军列好阵式,齐声呐喊的声音之大,以至于连武安城里屋顶上的瓦都随之震动。这时赵奢部下有一个主管刺探敌情的军官劝赵奢赶紧移兵救援武安,赵奢马上把这个人杀掉了。接着赵奢增修工事,一直在那里驻扎了二十八天,没有前进一步,而且还在继续加固工事。有一个秦国的奸细混进赵奢的军营里来了,赵奢就故意地好好招待他并放他回去。这个奸细回去向秦将报告了情况后,秦将大喜,说:“赵奢的军队刚离开邯郸三十里就不敢往前走了,只顾在那里加强工事,可以断定,阏与不会再属于赵国了。”赵奢打发走了秦国的奸细后,就立刻命令全军把铠甲脱下来背着,急行军直奔阙与,结果只用了两天一夜就赶到了,赵奢抽调了一支善于射箭的队伍前进到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营盘刚刚扎好,秦军就知道了,他们立即全军猛扑过来。赵奢手下有一个名叫许历的出来请求发表一点有关作战的意见,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本来没有料到赵军会这么快到达这里,现在它全军扑来,气势凶猛,您应该集中力量坚守阵地,不然就会失败。”赵奢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许历说:“那下面就该按军令杀我啦!”赵奢说:“此事日后回到邯郸再议。”接着许历又提出建议说:“谁能够先占领北山谁就能获得胜利,谁迟到谁就要失败。”赵奢同意,马上派出了一万人去抢占北山。不一会儿,秦国的军队也来了,因为这时山头已经被赵军占领,秦国军队冲不上去,这时赵奢便下令对秦军猛烈出击,大败秦军。秦军撤围逃走。赵奢于是解除了阏与之围,胜利而回。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命许历为国尉。赵奢在国内的地位和廉颇、蔺相如在同一个等级。
二、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既罢归国,……为刎颈之交”,
完成11~14题。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在廉颇之右
右:右边
B.相如引车避匿
引:拉
C.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辞谢
D.不欲与廉颇争列
争列:争位次
【解析】 A项,“右”为“上”之意;B项,“引”为“掉转”之意;C项,“辞”为“告辞”之意。
【答案】 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为:①动词,是;②动词,处在。徒:③④均为副词,只是。
【答案】 C
1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B.吾羞,不忍为之下
C.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D.而相如廷叱之
【解析】 B项,“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C项,“朝”名词作动词,上朝;D项,“廷”名词作状语,在廷堂上。
【答案】 A
14.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译文:
【解析】(1)句中“所以”“亲戚”“徒”“……者,……也(句式)”是翻译的关键点。(2)句中“孰与”的固定结构是关键点。(3)句中“所以”“先”“后”是翻译的关键点。
【答案】(1)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2)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个厉害?(3)我之所以这样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首要位置,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滑稽列传
周总理妙语答记者
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内容赏析】
什么叫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顿使这位记者丢尽了脸面。也是,缺少敏捷才思,却想和总理过招,门都没有!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眙(chì)
髡首(kūn)
赘婿(zhuì)
三年不蜚(fēi)
棺椁(ɡuǒ)
赍金(jī)
苑囿(yòu)
禳田(ránɡ)
抵掌(zhǐ)
豚蹄(tún)
穿圹(kuànɡ)
楩枫(pián)
滑稽(ɡ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三年不蜚又不鸣(“蜚”同“飞”)
(2)黄金千溢,白璧十双(“溢”同“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3)髡帣韦冓鞠月卺(“月卺”同“跽”,长跪)
(4)日暮酒阑,合尊促坐(“尊”同“樽”,盛酒器)
(5)微闻芗泽(“芗”同“香”)
(6)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尝”同“常”)
(7)楩枫豫章为题凑(“章”同“樟”)
(8)铜历为棺(“历”同“鬲”,鼎一类的东西)
(9)赍以姜枣(“赍”同“剂”,调配)
(10)病且死,属其子曰(“属”同“嘱”,叮嘱)
(11)若无远有所之(“无”同“毋”,不要)
(12)此知可以言时矣(“知”同“智”,智慧)
(13)陛楯者皆沾寒(“楯”同“盾”)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一
(2)闻
(3)属
(4)恶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衣以文绣(名词作一般动词)穿
(2)置酒而天雨(名词作一般动词)下雨
(3)优孟前为寿(名词作一般动词)走上前
(4)东至函谷关(名词作状语)向东
(5)幸雨立(名词作状语)在雨中
(6)韩魏翼卫其后(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朝见
(9)使群臣丧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服丧
(10)先生少之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
(11)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贱/以……为贵
(12)六艺于治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的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古义:不问政事。
今义:不治理。
(2)左右莫敢谏
古义:皇帝身边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表示概数。
(3)齐威王横行
古义:率意而行。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4)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古义:都城里边。
今义:国家里边。
(5)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判断句)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
(2)二世杀死。
(被动句)
译文:秦二世被杀死。
(3)淳于髡说之以隐。
(状语后置句)
译文: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齐威王。
(4)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定语后置句)
译文:携带百斤黄金,十套马车。
(5)威王大说,置酒后宫。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置办了酒席。
[常识·速览]
凡人的外在,智慧的内核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应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于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时稷下之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优孟,春秋时代楚国艺人。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曾谏止楚庄王以大夫礼葬马。又善模仿。曾模仿楚国的已故宰相孙叔敖,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趁机讽谏,使楚庄王终于把封地给了孙叔敖之子。
优旃,秦国的一个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且都能合乎大道理,善于以反面论述来突显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让秦王在玩笑中,也能体会施政方向的错误,以反面温和柔软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正是优旃的厉害之处。
优言无罪
在秦汉时代,优伶、赘婿的社会地位异常低下,常为人们所不齿,尤其是赘婿,甚至受到法律的歧视,常被派去戍边。尽管如此,他们侍奉在君王左右,为君王解闷开心,这就决定了其特定的优势,那就是“优言无罪”。
[整体·探究]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里的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安之徒的不满。
2.作者要给滑稽者立传,为什么开篇就写“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答案】 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六艺之文虽不同,但它们用于治化之道是殊途同归的,所以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司马迁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这三个人采用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起到了治化的作用。司马迁借用孔子的话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对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治化作为加以褒扬。
3.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所用手法相同吗?细读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此文作为一篇传记,在人物塑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异:记淳于髡时用了记录趣语以见神采的办法,而写优孟、优旃时是通过罗列轶事来展示个性的,而且在记录时有详有略,塑造优孟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叙述淳于髡的时候,作者大量地使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办法,句式参差错落,对偶、排比等修辞的使用,特别是在叙述自己能饮几何而醉的时候,作者极力铺陈夸张,从而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面对楚庄王荒谬的做法,优孟没有面折廷争,而是顺着庄王的意思推出庄王的荒谬,这是一种怎样的说理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归谬法。优孟使用归谬法指出了楚庄王“贱人而贵马”的本质,从而达到了讽谏楚王改正错误的目的。
2.文中“以楚国堂堂之大”一句,翻译方法比较特殊,从语法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答案】 定语后置句。(译文:凭国力这样强大的楚国)
定语后置
1.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2.一般规律: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1)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翻译时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前面,并加上助词“的”。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喝地下的水,因为它专心。
(2)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翻译时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前面,并加上助词“的”。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正常的顺序是:铿然有声者石,所在皆是也。译文:(敲了)能够发出很响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译文:村里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自己起名叫“蟹壳青”。
(4)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翻译时将这两者的位置对调一下即可。例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翻译为:(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另外,识别定语后置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以上是定语后置最常见的几种情况。在文言文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当读到一些名词或代词,后面又紧跟了一些修饰或限制成分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否是定语后置句。判断方法有两个:一是从形式上寻找定语后置的标志;二是从内容上看是否顺畅,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否合理。
小人物大智慧
淳于髡作为齐国的一个赘婿,他用“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进行讽谏,用“操蹄禳田”的寓言进行类比,用“纵酒淫乱”的场面推演进行劝阻,从而使齐威王“威行三十六年”;优孟是楚国的一个乐人,他用反语归谬讽谏“贱人贵马”的楚庄王,劝君王爱惜民力,用“优孟衣冠”来体恤故吏之家;优旃是楚国的一个艺人,他解陛楯郎之困,谏阻扩大苑囿、漆城墙这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行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很低,但他们都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改变君王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敢谏善谏是他们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用在“换个角度处理问题”“投其所好”“说话的艺术”“小人物的智慧”“劝与听”“平凡与伟大”等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大鹏:没有人是小角色
炎炎七月,电影《煎饼侠》火热上映。对于大鹏来说,这部由他自己执导的第一部大电影无疑是他人生的一次进阶。曾经,他自制的网络喜剧《屌丝男士》一夜爆红;曾经,他组建的乐队被骗光了全部积蓄;曾经,歌手梦破碎的他在外贸公司当过实习生;……但他却一直在搜狐默默“潜伏”了8年。2016年,《屌丝男士》已经播到了第五季,他的大电影也在两年的艰辛筹备下上映并赢得了掌声。
【媒评文摘】 十年前开始北漂,在偌大的城市,他甚至找不到立足之地;十多年后,大鹏在自己的作品里安身立命。十年间,他改变了很多,又似乎从未改变。正如大鹏所说,没有人是小角色,当你不被世界改变的时候,你已经改变了世界。
——解放网
劝谏的艺术
劝谏是一门艺术。会劝谏的人不但能把人说服,而且通过劝谏能够使劝方和被劝方和谐相处,关系更加融洽。“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不会劝谏的人就有可能把本来融洽的关系搞得很僵,在君主暴怒之时却加以强谏,与之争辩,最后的结果是不但劝谏毫无结果,反而招来杀身之祸。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能说会道的谏臣,比干、伍子胥、文种三人都有一身正气,敢于犯颜直谏,但结果却是让人痛心的。
纣王继位后昏庸无道,宠爱妇人妲己,整天沉湎于声色之中,动辄杀人,连国家大事也不放在心上。比干多次上朝强谏。他说:“皇天为了百姓,才安排一个君王来为民做主,并不是做了君王便可以随意虐待人民。现在您无休止地横征暴敛,压迫人民,人民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您整天住在深宫哪里知道百姓死活!现在国家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怎么还可以随随便便地杀人?人心失尽了,国家也就要跟着灭亡。我们的祖先当年是怎样地艰难创业,才奠定了国家今天的地位,现在把国家轻易地断送了,这能对得起祖先吗?”比干的这些忠正良言,对贤明的君王也许会产生一些作用,但对商纣这样出名的昏君,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比干犯颜强谏,最终激怒了视杀人为儿戏的商纣王。比干初谏纣王不听,即留在宫中,得空便谏,三日不曾离去。纣王问他:“是什么力量使你这样固执?”比干回答:“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是有七窍的,但不知道是否符实。”当即命人把比干拉出去,挖出心来验明真假。商纣王在杀比干不久就被周武王斩首示众,商朝也因此亡了国。
越王勾践求和之时,伍子胥进言夫差:“大王,勾践隐忍,不灭越后患无穷!”而夫差挥手而斥:“汝已老昏,灭越不如让其世代进粮米金银、奇珍美女!”伍子胥摇首太息:“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之吴宫恐已为其池沼!”夫差听后大怒,令人驱伍子胥回府。越王勾践求和之后,又进献美女西施,吴王沉迷。伍子胥见吴国亡日已快,便借出使齐国之际将其全家托付齐大夫鲍牧,一人独自回吴。吴王夫差以伍子胥心有异志,遂赐属镂宝剑,让其自死。伍子胥临终前对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然后,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听到他的临终遗言,说:“伍子胥你死都死了,还能看见什么?”于是命令下属砍下伍子胥的头颅,将其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还恶狠狠地说:“你不是想看吗?就让你看个够吧!”并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
文种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文种动辄就“臣愿以死进谏”,勾践说:“你别总拿命和寡人相搏,你当真以为寡人不能杀你?你既然这么想死,寡人就成全你的心意。”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
【精要赏析】 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利于行”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法。文中比干、伍子胥、文种三人都是忠臣,可是他们的劝谏不但使自己遭受诛杀的横祸,就连君主也为他背上了暴虐无道的罪名。如果领导有过失,做群众的应当批评,但自己不能乱了方寸,要用理智的心来观察大局,注意把握时机,找到合适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有时,直言相劝,不但不能给予对方提醒,反让对方更加意气用事,便失去了劝谏的最初用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B.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C.三年不蜚又不鸣
D.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解析】 A项,“尝”同“常”;B项,“尊”同“樽”,盛酒器;C项,“蜚”同“飞”。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进谏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同“嘱”,叮嘱
【解析】 辩:辩才,口才。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若:①代词,你;②连词,假若,如果。而: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转折。
【答案】 C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韩魏翼卫其后
B.三日而为相
C.先生少之乎
D.一鸣惊人
【解析】 A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D项,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异。
【答案】 B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淳于髡说之以隐
B.侍酒于前
C.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D.祭以粮稻,衣以火光
【解析】 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武帝时,大将军卫青者,卫后兄①也,封为长平侯。从军击匈奴,至余吾水上而还,斩首捕虏,有功来归,诏赐金千斤。
将军出宫门,齐人东郭先生以方士②待诏公车③。当道遮卫将军车,拜谒曰:“愿白事!”将军止车,前东郭先生。旁车言曰:“王夫人新得幸于上,家贫。今将军得金千斤,诚以其半赐王夫人之亲,人主闻之必喜。此所谓奇策便计也。”卫将军谢之曰:“先生幸告之以便计,请奉教!”于是卫将军乃以五百金为王夫人之亲寿。王夫人以闻武帝。帝曰:“大将军不知为此。”问之:“安所受计策?”对曰:“受之待诏者东郭先生。”诏召东郭先生,拜以为郡都尉。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东郭先生应之曰:“谁能履行雪中,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及其拜为二千石④,佩青緺⑤出宫门,行谢主人。故所以同官待诏者,等比祖道于都门外。荣华道路,立名当世。此所谓衣褐怀宝者也。当其贫困时,人莫省视;至其贵也,乃争附之。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其此之谓邪!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 ①卫后兄:卫青是武帝后卫子夫之弟。②方士:有奇方法术的人。③公车:宫车。汉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的人,后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④二千石:俸禄;汉代郡守的通称。⑤青緺(ɡuā,又读ɡuō):青色丝织的带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召东郭先生
诏:告诫,教诲
B.王夫人新得幸于上
幸:宠爱
C.旁车言曰
旁:倚靠,依傍
D.愿白事
白:陈述,禀告
【解析】 A项,“诏”为皇帝的“圣旨”“命令”,不可解释为“告诫”“教诲”。
【答案】 A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是卫将军乃以五百金为王夫人之亲寿
A.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
B.至其贵也,乃争附之
C.良乃入,具告沛公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解析】 A项,“乃”字是副词,“竟”的意思,B项,是副词,“却”,D项,是副词,“这才”“然后”,均与例句不同。只有C项,“乃”可解释为“就”,与例句一致。
【答案】 C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为王夫人之亲寿
B.王夫人以闻武帝
C.人莫省视
D.至其贵也
【解析】 A项,“寿”为“寿礼”,意即“献礼”;B项,“闻”的意思是“使……闻”;C项,“省视”意为“瞧得起”“理睬”;D项,“贵”为“显贵”,与现代汉语“贵”的意思差不多。
【答案】 D
9.对东郭先生“拜以为郡都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郭先生善于钻营,蒙蔽了皇上。
B.由于王夫人的引荐。
C.由于卫将军、王夫人的引见,东郭先生才得以被武帝任用。
D.皇上爱才、用才。
【解析】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提升”的原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更要把握其隐含信息。A项,“善于钻营”“蒙蔽”,感彩不符。B项,失之片面。D项,说法空泛。只有C项正确,符合原意。
【答案】 C
10.下面四句中与“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表述的观点相近、相似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解析】 例句是就东郭先生“授官”一事而言的,表述了对“看问题”“选人才”的看法,与该句表达的观点相近、相似的一项是C。A、B两项着眼于事物的成败、兴亡原因的角度,D项则从“知人”与“知己”的角度讲道理,与例句表述的观点不相干。
【答案】 C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诚以其半赐王夫人之亲,人主闻之必喜。
译文:
(2)此所谓衣褐怀宝者也。
译文:
(3)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其此之谓邪!
译文:
【答案】(1)如果拿出其中的一半献给王夫人的父母,皇上听到这件事一定很喜欢。(2)这就是所说的“外表朴陋,内藏真才”的人啊。(3)谚语说:“(有人)挑选马时没有看到瘦马中的良马,选人时没有想到贫穷潦倒的士人中也有杰出的人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参考译文】
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是武帝后卫子夫的同胞弟弟,受封为长平侯。卫青从军与匈奴作战,(一次)直追到边境余吾水,敌人斩首的被斩首,俘虏的被俘虏,立了大功,胜利归来,得到皇帝的重赏。
(一次)卫将军走出宫门,(遇上)因有奇方法术(而被征召)的齐国人东郭先生。(东郭先生立即)在路上挡住了卫将军的车子,恭恭敬敬地说:“我想禀告(将军)事情!”卫将军(马上)停住车,走向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倚靠着车子说:“王夫人新近得到皇上的宠爱,(她)家里很穷。现在将军得到千金(重赏),如果拿出其中的一半献给王夫人的父母,皇上听到了这件事一定很喜欢。这就是所说的巧妙而且便捷的计策啊。”卫将军感激地说:“先生亏得你告诉我(这)便捷的计策,(还)望(先生)赐教!”于是卫将军就拿出五百斤金子给王夫人的父母,作为礼物。王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皇上说:“大将军不会这么做。”便问:“卫青,这是谁想出的办法?”(卫青)回答说:“(这是我从)等待圣旨(听候发落)的东郭先生(那里)得到的。”于是圣旨传下,召进东郭先生授予他一郡都尉之职。东郭先生久待圣旨,贫困饥寒,穿的衣服破旧不堪,(连双)完整的鞋子也没有。(他)在雪地里行走,穿的鞋是有上帮而无底,裸着脚踩地。路上人都讥笑他,东郭先生(却)回答说:“谁能穿了鞋子在雪中行走,使人家看到上面的鞋子,下面竟像人的脚印的吗?”当他就任郡守时,便佩戴着青白色绶带离开了宫门,临行时辞谢了寄宿的房主人。(这时)昔日同他在一起候差的,分班挨次地在都城郊外为他饯行。(东郭先生)一朝成名,荣行赴任。这就是所说的“外表朴陋,内藏真才”的人啊。当他贫穷不得志时,谁都瞧不起他;一旦他显贵了,(大家)却又争着依附他。(难怪)谚语说:“(有人)挑选马时没有看到瘦马中也有良马,选人时没有想到贫穷潦倒的士人中也有杰出的人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完成12~15题。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形容口齿流利,圆转自如
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傍有禳田者
田:收割庄稼
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
【解析】 C项,田:田神。
【答案】 C
13.下列与例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A.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解析】 A项及例句均是“使……朝拜,朝见”的意思。B项,朝廷;C项,早晨;D项,朝拜。
【答案】 A
14.下列全都体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③说明楚兵退的原因是赵出了救兵,与淳于髡“滑稽多辩”无涉。
【答案】 A
15.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译文:
(2)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译文:
(3)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译文:
【答案】(1)诸侯国一时震惊,都把他们所侵掠齐国的土地归还给齐国。(2)淳于髡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3)这就是说一切事情都不可过分,过分了就会衰败。刺客列传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内容赏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质朴自然、恬静优美而一枝独秀,而这首《咏荆轲》却表现出“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这是一首有关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诗,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形象;又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描写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荆轲形象,表达了自己愤恨强暴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曩者
(nǎnɡ)
偻(lǚ)行
扼(è)腕
揕其匈(zhèn)
自刭(jǐnɡ)
樊於期(wū)
淬之(cuì)
瞋目(chēn)
擿秦王(zhì)
变徵(zhǐ)
地图柙(xiá)
惛然(hūn)
蓟(jì)城
矐其目(huò)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
(2)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
(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
(4)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惛”同“昏”,糊涂)
(5)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
(6)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捥”同“腕”)
(7)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同“预”)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同“震”)
(9)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
(10)卒起不意(“卒”同“猝”,突然)
(11)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同“掷”,投掷)
(12)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同“佣”,被雇用的人)
(13)举筑朴秦皇帝(“朴”同“扑”,击)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造
(2)得
(3)解
(4)固
(5)会
(6)私
(7)图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眼睛看
(2)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3)稍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心
(5)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6)南有泾、渭之沃(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肥沃的土地
(7)擅巴、汉之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富饶的土地
(8)请西约三晋(名词作状语)向西
(9)南连齐、楚(名词作状语)向南(10)北购于单于(名词作状语)向北
(11)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动词活用作名词)结交的朋友
(12)夫行危欲求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危险的举动
(13)膝行流涕(名词作状语)用膝盖
(14)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明
(15)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
(16)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7)前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18)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19)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20)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1)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古义:提心吊胆。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害怕。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困窘,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3)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古义:主人,东家。今义:岳父。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5)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
古义:以后。
今义:从前,过去。
(6)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
(7)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荆轲者,卫人也。
(判断句)
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燕小弱,数困于兵。
(被动句)
译文:燕国又小又弱,好几次遭受了战祸。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译文:_您的父母族人,统统被杀死或被收为奴婢。
(4)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们。
(6)待吾客与俱。
(省略句)
译文:等待我的朋友和(我)同(去)。
(7)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译文:恰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来。
[常识·速览]
最佳上镜刺客——荆轲
荆轲,战国末期卫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受燕太子丹之托前往秦国入刺秦王,因种种原因,行刺失败被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评荆轲为最佳上镜刺客。
弱小国家的最后抵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秦已灭韩,又破赵。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怨仇,太子丹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整体·探究]
1.试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答案】
举例
手法
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特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突出重点
顾及到了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的所有人物,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顾及全面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有条不紊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合写景
2.试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答案】(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奏—把—持—揕—逐—擿”,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绝—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三”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3.试从才能、思想、性格、精神方面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机智过人。(2)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4.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答案】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荆轲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件事表现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荆轲胆大心细,知己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一句中有一个字是通假字,你能从中找出并说明其所通的本字吗?
【答案】 “捥”同“腕”,手腕。
古字通假
1.定义: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2.一般规律: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反”通“返”,“知”通“智”。
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古今字,是指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记录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而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高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同学们可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来分散记忆,即每学一篇课文,就做归纳整理。一篇文章中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整理起来很容易,识记起来更方便,如《师说》中的通假字就只有两个:“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中“不”通“否”。同学们养成分散记忆、分类整理的习惯,阅读运用时就可以“整取”了。
义无反顾的侠之大者
在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之际,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行刺,以达到“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之目的。荆轲虽知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去得很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忠贞。当行刺失败后,荆轲虽身“被八创”,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而死。
荆轲,作为一个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极具英雄主义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暴的光荣传统。其浩然的气魄,磊落的胸襟让后世之人钦佩不已。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用于“心灵的选择”“生与死”“人生的意义”“执着”“信念”“正义的力量”等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
官东:天下英雄气
“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当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一位幸存者时,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
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面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媒评文摘】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
两千年前的闪击
王开岭
去西安的路上,突然想起了他。两千年前的你是著名的剑客。
你还有一个身份:死士。漉漉雪雨,秦世恍兮。
眺望函谷关外那漫漶的黄川土壑,我竭力去模拟他当时该有的心情,结果除了彻骨的凉意和渐离渐远的筑声,什么也没有……
你是死士。你的命运就是去死。活着的人根本不配与你攀交。
咸阳宫的大殿,是你的刑场。而你成名的地方,则远在易水河畔。
我最深爱的,是你上路时的情景。
那一天,“荆轲”——这个青铜般辉煌的名字作为一枚一去不返的箭镞镇定地迈上弓弦。白幡猎猎,万马齐喑,谁都清楚意味着什么。寒风中那屏息待发的剑匣已凝固到结冰的程度,还有那淡淡的血腥味儿……连易水河畔的瞎子也预感到了什么。你信心十足,可这是对死亡的信心,是对人格、对诺言和友谊的信心。无人敢怀疑。连太子丹——这个只重胜负的家伙也不敢怀疑分毫。你只是希望早一点离去……
再没有什么值得犹豫和留恋的了吗?比如青春,比如江湖,比如故乡桃花和爱情……
你摇摇头。你认准了那个比生命更大的东西:义。人,一生只能干一件事。
士为知己者死。死士的含义就是死,这远比做一名剑客更重要。再干一杯吧!为了永生永世——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誓言,为了那群随你前仆后继、无怨无悔的真正死士!樊於期、田光先生、高渐离……
太子丹不配“知己”的称号。他是政客,早晚会死,死在谁的手里都一样。这是一个怕死的人,一个怕死的人也濒死的人。
濒死的人却不一定怕死。“好吧,就让我——做给你看!”你的唇边浮出一丝苍白的冷笑。
这不易察觉的笑突然幻化出惊心动魄的美,比任何一位女子的都要美——它足以赢得世间任何一种爱情,包括男人的爱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的唱和是你一生最大的安慰,也是你当之无愧的荣誉。
他的绝唱其实只奏给你一人听。其他人全是聋子。琴弦里埋藏着你们的秘密,只有死士才敢问津的秘密。
遗嘱和友谊,这一刻他全部给了你。如果你失败,他将成为第二个用才华去死的人。
你凄然一笑,谢谢你,好兄弟!记住我们的相约!我在九泉下候你……
是时候了。是誓言启动的时候了。你握紧剑柄,手掌结满霜花。夕阳西下,缟绫飞卷,你修长的身影像一枚苇叶在风中远去……朝那个预先埋伏好的结局逼近。黄土、皑雪、白草……
从易水河到咸阳宫,每一寸都写满了乡愁和忧郁。那种无人能懂的横空出世的孤独,和那种“我不去,谁去”的剑客的自豪——是的,没有谁能比你的剑更快!你是一条比蛇还疾的闪电!
闪电正一步步逼近阴霾,逼近黑影中硕大的首级。
那是一个怎样漆黑的时刻,漆黑中,你后来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声巨响,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接着便是身躯重重摔地的沉闷。
死士。他的荣誉就是死。没有不死的死士。除了死亡,还有千年的思念和仰望。
那把剑已变成一柄人格的尺子,你的血使青铜多了一份英雄的光辉。
一个凭失败而成功的人,你是第一个。一个以承诺换生命的人,你是第一个。
你让“荆轲”这两个普通的汉字,成为一座万世流芳的美学丰碑!
那天,西安城飘起了雪,站在荒无一人的城墙上,我寂寞地走了几千米。
我寂寞地想,两千年前的那一天,是否也像这样飘着雪?那个叫荆轲的青年是否也从这个方向进了城?
这念头是否显得可笑?我想起诗人伊达·那慕尔的一句话:“我将穿越,但永远不能抵达!”
荆轲终没能抵达。而我,和你们一样——也永远到不了咸阳。
【精要赏析】 文中作者从多个人称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或近或远地调控着读者与人物的时空距离,使读者既能近距离地透过作者的镜头一睹主人公的衣着、神态、动作等风采,触摸主人公心灵深处起伏的波涛,又能远距离大场面地审视主人公的历史地位、价值,立体地把握人物形象。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购于单于
B.尽其与贤豪长者相结
C.右手揕其匈
D.举筑朴秦皇帝
【解析】 A项,“购”同“媾”;C项,“匈”同“胸”;D项,“朴”同“扑”。
【答案】 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B.民众而士厉
厉:振奋
C.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蔽:拂拭,掸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遇到
【解析】 D项,“遇”应解释为“对待”。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是,就,连词/竟然,副词;C项,用来,连词/用,介词;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使以闻大王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B.稍蚕食诸侯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C.太子丹患之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D.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解析】 A项,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动词,听说。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蚕,像蚕一样;膝,用膝盖。C项,患:意动用法,以……为患/名词,祸患。D项,臣:使动用法,使……臣服/名词作动词,称臣。
【答案】 B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B.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C.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
【解析】 A项,“切齿”古今义都是“上下牙齿咬紧”之意;B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今义为“贫穷”;C项,“长者”古义为“品德高尚之人”,今义为“年长之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信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说以伐楚之利
说:劝说
【解析】 B项,客: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客人一样。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因:介词,趁机。B项,以:连词,来/介词,用。C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到。D项,为:介词,替/动词,是。
【答案】 A
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事成原因的一项是( )
①且光真王嗣,当立 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①不是成事之因。③“夹立侍”为吴王僚用来保护自己以防万一的卫士,显然非阖闾成事之因。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吴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解析】 B项,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吴王僚伐楚有机可乘,选项中的分析是无中生有。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光真王嗣,当立。
译文:
(2)光之身,子之身也。
译文:
【答案】(1)况且我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应当被立为国君。(2)我公子光的生命,也就是您的生命。
【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的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人杀死的,伍员才想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地;派延陵季子到晋国,以便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回国。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有成就!况且我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应当被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的。”专诸说:“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不能把我们怎么样了。”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生命,也就是您的生命。”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时就死了。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课文13~14段,完成11~14题。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轲自知事不就 就:成功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原则
D.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治罪,办罪
【解析】 C项,度:常态。
【答案】 C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连词,表并列,并且;②动词,来得及;③代词,他,代夏无且;④代词,领属关系,他的。
【答案】 C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解析】 ①在出发前,是间接表现;②是用秦舞阳来反衬荆轲“勇敢”的;④是秦始皇的动作。
【答案】 D
14.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
(2)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
【答案】(1)于是荆轲上车离开了,一直没有回头。(2)荆轲便取出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