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赠送(zhènɡ)
御苑(yuàn)
蹉跎(cuō
tuó)
山居秋暝(mínɡ)
B.浣女(huàn)
喟叹(kuì)
胜迹(shènɡ)
C.瀚海(hàn)
蓟北(qì)
伫立(chù)
幕中草檄(xí)
D.胡骑(jì)
胆慑(shè)
颀长(xín)
绝域苍茫(mánɡ)
答案 B
解析 A项“赠”读zènɡ;C项“蓟”读jì,“伫”读zhù;D项“颀”读q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喜爱
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向晚:傍晚
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旋:回转
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伫:久立等待
答案 C
解析 旋:时间副词,一会儿,极言时间之短。
3.下列关于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燕歌行》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答案 C
解析 主要运用的是衬托手法,非对比手法。
4.(2010·湖北)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像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案 (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解析 “竹喧归浣女”是王维的名句,写得极富情趣,诗人先写“竹喧”,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起初未见,等到听见竹林喧声,才发现浣女洗衣归来。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把这句诗扩展为一段场景描写,要抓住浣女们无忧无虑、欢快嬉笑的特点,展开想像,切忌单纯翻译诗句。
5.从①~⑥的诗句中选取4句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的四个空白处且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________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______的风雪酷寒;这里有________的慷慨悲壮,有________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適《燕歌行》)的极度愤慨……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②“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③“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A.⑤②③④
B.②①③⑤
C.③②④⑥
D.④③①⑥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诗句可知①抒发慷慨悲壮的豪情,②描写出征行人匆匆的情状,③渲染衬托雪域的酷寒,④描述北方广阔草原上的雄奇景观,⑤叙述送别的场面,⑥抒发思乡的愁绪。再结合题干的语境选出①③④⑥,后排列顺序可得出D项正确。
6.文学常识填空。
(1)盛唐山水诗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
(2)《望月怀远》选自《全唐诗》。
(3)《燕歌行》的作者高適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作者岑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高岑”。
7.补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3)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4)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7)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適《燕歌行》)
(10)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適《燕歌行》)
二、阅读鉴赏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 ①接舆:春秋时的隐士。②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的“转”字在写景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案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按内容分类,这两首诗属于________。两首诗都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答案 边塞诗 乐曲声 月色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诗分类的掌握和对两首诗内容的正确理解。两首诗都是描写边塞风光的,所以是边塞诗。《从军行》中有“关山”与“月明”,而《塞上听吹笛》一诗中也有“关山”和“秋月”句,从句中可以得出答案。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解析 “
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①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②。
注 ①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②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
(1)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试加以分析。
答案 首联写天色已晚,诗人听到山中猿声悲哀,沧江水急流奔涌,涛声扰人;颔联写风吹得两岸树叶飒飒作响,诗人寄宿的小船,在月下的大江上漂来荡去,更显孤单,烘托出诗人怀友思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2)有人评述这首诗的尾联说:“泪岂可寄?然无理之辞,却独有深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加以分析。
答案 “泪”,这里是借代修辞,指思念家乡、怀念友人的孤独愁苦情怀,诗人希望通过本诗向远方的朋友来倾诉。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1)本诗首句历来为诗家称赞,请予以简要点评。
答案 ①“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②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③“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④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2)本诗收束句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①收束句融情入景,给人以充分的想像;②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③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
三、体验高考
12.(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像,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13.(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像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像,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醉别江楼橘柚香”写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江风引雨入舟凉”,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里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吟咏。
“忆君遥在潇湘月”,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14.(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军城早秋》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值唐军与吐蕃军交战之际。严武作为全军的统帅,胸怀全局,腹有良谋,对敌我双方了如指掌,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虽然仅有四句,却能一气呵成,气魄宏大,简练紧凑,给人以力量和勇气。首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即疾风劲吹的秋季。汉关,泛指唐朝军队驻守的边关。这里的“秋风入汉关”,暗示边境上风声已紧,战事在即。“朔云边月满西山”,紧扣前句,继续以写景暗寓军情。此刻西山凝重昏暗的云层,笼罩着整个山峰;一弯孤独的边月,挂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种肃杀凝结的沉重气氛,这种气氛,恰恰是大厮杀前充满火药味的一种特有气氛,它使人预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它们全部略过,来了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近尾声。“飞将”,写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骄虏”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然而,在严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严武对抱头鼠窜的敌军,发出了威严的军令:“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这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严武的果断和坚决;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敌军七万余众,匹马无还。全诗中,没有一处写流血,但可以想见,鲜血必然成河;全诗中,没有一处写尸骨,但尸骨也必然会漫山遍野。无字处,正是作者潜心用意所在,表现了高度凝练、注意传神写意的艺术特色。
15.(2008·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四、写作表达(两题任选一题)
16.阅读李颀《送魏万之京》诗,将它改写为一首新诗。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参考示例
送魏万之京
袁行霈
你的离歌唱出游子的悲哀,/微霜给河岸铺一道淡白。/匆匆的过客又踏上征途,/不是在昨夜才渡过河来?
南飞的大雁撩起客愁,/雁鸣中一声声怎能忍受?/绵邈的云山望而生畏,/又何况一步步跋涉行走!
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来了冬天的萧瑟寒凉。/捣衣的声音响遍京都,/黄昏时更添了几多悲伤。
年轻的朋友啊请听我说,/长安可是个行乐的场所。/不要让志气黯然消沉,/不要让岁月空自蹉跎!
17.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600~800字的散文。要求:①想像合理,②具有意境。
答案 略。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追溯(sù)
慰藉(jí)
悲怆(chuànɡ)
妍媸毕露(chī)
B.遨游(áo)
对峙(shì)
泥淖(nào)
长吁短叹(xū)
C.征铎(duó)
哂纳(shěn)
稗官(bī)
国运多舛(chuǎn)
D.鲈鱼(lú)
赵嘏(ɡǔ)
檞叶(jiě)
斐然成章(fěi)
答案 D
解析 A项“藉”应读jiè;B项“峙”应读zhì;C项“稗”应读bà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
云鬓:美发如云
B.猜意鹓雏竟未休
猜意:猜想
C.残星几点雁横塞
横塞:越过关塞
D.凫雁满回塘
回塘:回到池塘
答案 D
解析 “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
答案 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
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
4.阅读下面有关“炼字与炼意”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1)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几点”原为“一树”,这样改的好处是: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5.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无题》、《贾生》(或《夜雨寄北》)、《锦瑟》等。
(2)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有《樊川文集》。
(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
6.名句默写。
(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杜牧的“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
二、阅读鉴赏
7.读杜牧的《赠别(其二)》,然后回答问题。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句中的“无情”、“笑不成”应如何理解?
答案 “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主、难舍难分的情态。
(2)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答案 “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心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微 雨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 雨
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1)两首诗都是写雨,但作者捕捉意象的方法不同。前一首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主观感受,后一首则是正面铺写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把细雨的风致写得灵活而新鲜。
(2)前一首写微雨,先写微风,重在写下雨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腻而贴切;后一首写细雨,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想像,勾勒出细雨怎样的姿态?
答案 诗人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像成犹如天宫白玉堂飘扬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地上这张碧牙床上翻卷起来的草席。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答案 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案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寓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②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③。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 ①陈琳:三国时人,曾为袁绍幕僚,后归曹操,擅长写作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亦工诗,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墓在今江苏省邳县。②霸才,指盖世超群的才华。霸才无主,指自己怀才不遇。③石麟,指陈琳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④书剑:文武才能。
请指出诗中哪些地方吊陈琳,哪些地方自伤身世。
答案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开头说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辗转的生活中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钦慕尊崇的感情。“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发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人士吧。这里蕴涵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陈琳有曹操赏识,而自己虽有“霸才”却无人看重,这里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是对陈琳墓前的荒凉寥落的哀叹,也叹重才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尾,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与“留”字谐音。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柳。
(2)简析“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句诗的诗意。
答案 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酒旗。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题旨?
答案 作者通过描写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三、体验高考
12.(201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答案 还未展开 芳心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像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13.(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像力和感染力。
解析 本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形象的鉴赏,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1)“马不肥”“债多”“风透卧衣”等词语可见其贫穷,这正表现了他的为官清廉。(2)“边雪藏行径”运用拟人手法,极写雪之大;“林风透卧衣”既写风之猛,又写衣之单,内涵丰富。
14.(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 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 本题从表达技巧和意象选择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1)第二联“翻思”“肯信”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说它念及以前春日的和暖,自知应有秋风的萧瑟,这是充满理性的思考。一、三联写到了落叶的颜色,写到了落叶“随流水”“乱暮空”的衰败。这样写从不同的角度,更富变化地写出叶落之凄惨和无可奈何。(2)立松和落叶构成鲜明的对比,一四季常青,一飘零四方。景语即情语,这情就是对落叶的感慨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
四、写作表达
15.从下列四组句子中任选一组,揣摩意境,展开想像,扩写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略。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横(hénɡ)风狂三月暮
B.黯乡魂,追旅思(sī)
C.往事后期空记省(xǐnɡ)
D.争(zēn)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答案 C
解析 A项“横”应读hènɡ;B项“思”应读sì;D项“争”应读zhēnɡ。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径里逢迎
逢迎: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B.楼高莫近危阑倚
危阑:高楼上的栏杆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
D.渐霜风凄惨
凄惨:寒冷逼人
答案 A
解析 逢迎:相逢,相遇。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巧笑东邻女伴
巧笑:美好的笑
B.伤流景
流景:流动的景象
C.游冶处
游冶:游乐
D.雨横风狂
横:放纵,凶暴
答案 B
解析 应为“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
4.下面对宋词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表现了生活的美好。
B.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上片重写情,下片重写景,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
C.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通过写一天中由朝至暮、由暮至夜的感触,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晚景凄凉的沉重、孤寂的心情。
D.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答案 B
解析 上片写行者忆家,下片写闺妇怀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
B.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反映。语言工巧。
C.柳永,人称“柳七”、“柳三变”,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擅长写小令、慢词。
D.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突破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答案 C
解析 他只擅长写慢词。
6.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一组关联词语,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柳永(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②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④即变“雅”为“俗”
答案 ③①④② 关联词:不仅(不但)、而且。
7.仿照例句,另选择两位不同的诗人再造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同。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案 苏轼于大江明月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其人生的艰难和苦恨。
8.名句默写。
(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3)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二、阅读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作者时年四十八岁,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先写花点明时令。②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③描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什么?
答案 此词上片先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词人才顿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好与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与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归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故而词人仍觉“西湖好”。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②原因:女主人公在暮秋冷雨的月夜中,眼瞧残荷,引发了自己凄凉孤单、无人相伴的清冷孤寂,以及对心上人的浓浓相思之情。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在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案 利用间接描写的手法,不直接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是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三、体验高考
12.(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诗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诗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2)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闻说”两字是诗人的想象之语,由眼前与朋友相聚的实景过渡到下阕将与友人离别后的虚写,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这种手法我们可以联系柳永的《雨霖铃》作答。
13.(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 词开篇推出了一个凄清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在此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将词境更推进一步。夜已深,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啊。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
14.(20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 这是一首讽喻词。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找到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我”洋洋得意的神态。
四、写作表达
15.鉴赏古典诗词,应善于调动联想,驱驰想像。请从下面两首词中任选一首,展开想像,揣摩意境,写一则两三百字的小品文。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春景》)
(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答案 略。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荡漾(yánɡ) 盛馔(zhuàn) 邈远(miǎo)
B.木屐(jī)
戏谑(nuè)
訇然(hōnɡ)
C.嗟叹(jiē)
云霓(ní)
斟酌(zhuó)
D.沽取(ɡū)
鸾鸟(luán)
渌水(lǜ)
答案 C
解析 A项“漾”应读yànɡ;B项“谑”应读xuè;D项“渌”应读lù。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
月既不解(懂得)饮
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插)
B.会须(会当,应该)一饮三百杯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
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
列缺(云的缝隙)霹雳
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
D.呼儿将出(拿出)换美酒
怳(恍然,猛然)惊起而长嗟
须(等待)行即骑访名山
答案 B
解析 A项横:遮断;C项列缺:闪电;D项怳:通“恍”,心神不定的样子。
3.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 C
解析 A项拟人;B项比喻;D项对偶。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D.“歌”、“吟”、“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答案 C
解析 唐诗中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5.阅读下面的文字,适当调动画线部分内容的语序,使“死气沉沉”这一含义得到强调。
年轻的李白,肯定从心底轻视孔子。对于那些“白发死章句”(《嘲鲁儒》)的腐儒,李白更是看不上眼了。人应当生动活泼地活在世界上,不能死气沉沉地泡在死了的纸上。
答案 不能泡在纸上,死气沉沉的。
6.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7.下面是关于李白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使上下文连贯流畅。(不超过40字)
尽管李白出身于西域,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他五岁就背诵《关雎》,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至今流传着“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文化取决于教育,无论李白有多么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
8.文学常识填空。
(1)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韩愈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脚著谢公屐”中的“谢公”指的是谢灵运。他是晋(东晋)朝时的著名山水诗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诗歌名句。李白的另一首诗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小谢”是指南朝诗人谢朓。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二、阅读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①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 ①此诗是李白离开蜀地到楚地游历时所作。②大荒:辽阔的原野。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诗人写离开蜀地后见到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山岭逐渐消失,原野悠悠呈现,长江飞泻,径直奔入万里原野。
(2)尾联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答案 采用拟人手法,从故乡水的角度着笔,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案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的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高尚情操。
三、体验高考
12.(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13.(201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 A
解析 “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14.(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四、写作表达(两题任选一题)
15.下面两幅人物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以“我更喜爱________(作品名)”为题,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赏画小品文。
参考示例
我更欣赏《太白醉吟图》
相比于《李太白》中端着酒杯、正襟危立的李白,我更欣赏《太白醉吟图》中的李白——那个钟情于山水的他,那个寄怀于酒的他,那个近乎疯子与狂人的他!图中,他寄身山水,倚石而坐,两颊微红,醉不忘酒,衣着稍显凌乱,这才是率性浪漫、纵情驰骋的李太白啊!
再从画面布局上看,《太白醉吟图》有人有物有景,错落有致,重心稍右偏,不显呆板,与题字平衡,构成一幅美的扇面画。
另外,从画风上看,上官周用笔过于细腻,虽然刻画得形象生动,但相比之下,《太白醉吟图》大气的风格与李太白豪放飘逸的性格更为吻合。
因此,我更喜爱卢沉的《太白醉吟图》。
16.从李白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赏析文章。
答案 略。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绮丽(qǐ) 筵席(yǎn) 江渚(zhǔ) 槛外(jiàn)
B.凤阙(què)
霰雪(sǎn)
南浦(pǔ)
绿鸾鸟(luán)
皎皎(jiǎo)
沙汀(tīnɡ)
D.纤尘(qiān)
扁舟(piān)
砧板(zhēn)
碣石(jié)
答案 C
解析 A项“筵”应读yán;B项“霰”应读xiàn;D项“纤”应读xiā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偏惊物候新(特别、尤其)
忽闻歌古调(此指陆丞诗《早春游望》)
B.江渚(指水中陆地)
日悠悠(深远)
C.铁骑绕龙城(穿铁甲的骑兵)
宁为百夫长(指中级军官)
D.不胜愁(承受得住)
皎皎空中孤月轮(洁白的样子)
答案 C
解析 百夫长: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
B.不知江月待何人
C.银烛吐青烟
D.淑气催黄鸟
答案 A
解析 A项比喻,其余为拟人。
4.下列对诗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起首两句警拔,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中间四句,用“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景物变化的情态。
B.杨炯的《从军行》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虚写的手法,尾联采用实写的手法,表达从军的强烈愿望。
C.《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D.《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了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极为真切。
答案 B
解析 首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
5.下列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B.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体裁,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
C.本诗虚实相生、黑白相辅,并从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D.本诗着重写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是一首爱情诗。
答案 D
解析 本诗不是单纯的爱情诗,而是融写景、哲理、爱情于一体。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只填序号)
①我坐在滕王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②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③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④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⑤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睛闭眼间全是王勃落寞忧郁的神情。
⑥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答案 ⑥⑤②④③①
解析 本题总体思路由“思路”到“眼见之景”,再到“所听之声”,④句为过渡句。
7.文学常识填空。
(1)“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另外三位是贺知章、张旭、包融。
(3)王勃,字子安,他的作品集为《王子安集》。
(4)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是“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8.名句默写。
(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
(4)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阅读鉴赏
9.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①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郭隗、乐毅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
(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贤人。为什么诗人却说“前不见古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怎样的境遇?
答案 “前不见古人”的意思是:以前那些礼贤下士的人已见不到了。第二句是说,后来的贤明君主自己也来不及见了。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
(2)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后两句是说,考虑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自己孤独无助,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怀。
人情已厌南乡苦,鸿雁那注]从北地来?
注 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乡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诗人借用强烈的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诗的这两句问得看似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①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蕤:原指草木花下垂的样子,此指花朵。
(1)颔联描绘了兰若怎样的形象?有何用意?
答案 颔联以幽独空林与朱蕤紫茎的对比,衬托兰若的超群风采,并暗寓孤芳自赏之意。
(2)结合后四句,分析诗人以兰若寄寓的感慨。
答案 后四句转而感叹芳华零落,虽经“迟迟”“嫋嫋”之时序延宕,然鲜艳之花最终凋零仍无可避免。诗人以兰若自比,比喻自身才华出众,而芳华摇落,则寄寓身世之感,自悲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功业无成。
(3)陈子昂有才华,有抱负,但屡遭排挤,政治上很不得志。这是其自伤身世之作。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说:“此伤不遇明时。”请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体现。兰若青青,花叶繁盛,暗指自己杰出的才华;秋风威逼,花儿凋谢,正是自己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
三、体验高考
12.(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13.(2012·四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 (要点)(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这类题目,可以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词性、描写对象、表达效果、感情或主题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入手。(2)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的方法比较多,本诗可以从意象(子规)、人物形象(远客)、关键词(“空”“断肠”“春残”)、关键句(催归催得谁归去)等角度着手分析。
14.(201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梁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态,同时运用了对比、动静结合等手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逼真,时而绕绿蕙,时而隐青薇,时而映日舞,时而因风回,时而花中见,时而叶际飞。联系刘孝绰恃才傲物、仕途数起数伏的遭遇,可见本诗是托蝶以言志,尾联“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借希望芳华不谢,欲依嘉树来点明主旨,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向往。
四、写作表达
15.把下面的几句诗改写成意境优美的散文。(100字左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参考示例
春天的江水被风吹过,泛起些许涟漪,就如同我此时的心情;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似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就如同我此刻的愁绪。月光照耀了整个春江,那光亮随着波浪闪耀万里,春江上到处都会泛着这皎洁的月光,不知此刻的她是否会看到?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cén)
悲怆(chuànɡ)
玉簪(zān)
怙恶不悛(quān)
B.讳言(huì)
螺髻(jí)
蓓蕾(lěi)
不容置喙(huì)
C.菁华(jīnɡ)
口讷(nè)
堪鲙(huì)
信手拈来(niǎn)
D.揾泪(wèn)
骁勇(xiāo)
笑靥(yàn)
蓦然回首(mò)
答案 A
解析 B项“髻”读jì;C项“鲙”读kuài,“拈”读niān;D项“靥”读yè。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无数山
可怜:可惜
B.毕竟东流去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C.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
D.众里寻他千百度
度:遍
答案 B
解析 毕竟:终归。
3.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
答案 B
解析 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4.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忠愤之情?
答案 示例:桃花潭中的千尺深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李白因好友汪伦而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苏轼因远方的弟弟子由而萌生的浓浓思念之情?
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句子。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答案 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清角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
解析 要求是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不必拘泥于原诗句的形式,关键是“语意连贯”。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你是怎么理解这三种境界的?请分别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界,要志存高远。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境界为求学与奋斗之境界,要坚韧勤奋。对事业、对理想,要执著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是求学与收获之境界,功到自然成。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8)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阅读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简析“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含意。
答案 揶揄沙鸥是诙谐,更是自嘲。岁月滞留,壮志未酬,化为烟雨一般无际的愁思。这里对沙鸥的“笑”,其实是作者感情的挣扎,而非心灵的解脱。
(2)简析本词的抒情特色。
答案 ①拟人。比喻写景,更显生动而富有气势,青山想向高人倾诉,如万马奔腾,接连而来。
②融情入景,以烟雨之景,表达自己内心的怅惘。
③诙谐幽默中蕴含愤懑,“拍手笑沙鸥”,“笑”中有词人愁,英雄泪。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遣 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其好处是什么?
答案 “且”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
(2)试分析其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一句。
答案 辛词中这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过着退隐生活。壮志难酬,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古书中的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照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啊!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 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①相媚好②,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 ①吴音:此处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这里古属吴国。②媚好:绵软好听。
(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老少五口之家的乡村生活图画:溪边茅屋,老夫妻亲密醉语,三小儿劳作休闲,一派和谐、恬淡、悠闲、自然的生活情态。表现了作者对纯真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野趣的审美品味。
(2)现代学者俞平伯先生评此词,认为它极“客观”。请结合作品谈谈它是如何表现这种“客观”的。
答案 “客观”即真实。这首词的“真实”表现在:人物的行为状态符合年龄特点,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老人饮酒私语,孩子劳动干活。尤其是孩子的行为,符合生活分工的实际情况。大儿子是家中主要劳力,干些力气活;二儿子做些辅助性的事,如修补编织;小儿子只知玩耍,甚至边吃边玩。这些细节描写细腻、亲切,以白描手法写出,客观真实。
(3)后世读者普遍认为这首词最为出色、传神的描写,当属“相媚好”、“无赖”两笔,请结合作品分析这两处描写的妙处。
答案 “相媚好”是写老夫妻喝了酒窃窃私语的醉态。“媚”本来不用于老年人,现将其用来表现老夫妻说家常的情态,更显亲切、清新、自然。“无赖”是写小儿子卧在溪头的姿态。“无赖”本来带有贬义色彩,现指小孩子调皮、不干正事,正显示了一种亲昵的感情。这两处描写,将人物立体化,在塑造形象上有栩栩如生的效果。
三、体验高考
11.(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词炼字、风格和虚实手法。(1)“嫩”字,是词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2)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12.(2013·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1)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13.(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 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词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词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
四、写作表达
14.有人说,精彩是可以预约的,只要准备充分,就能展开美丽的图景;有人说,精彩是无法预约的,只要大胆向前,随时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
请以“预约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题中的两个词语:(1)“预约”:事先约定。(2)“精彩”:优美、出色。
行文重点:重在“预约”一词。怎样预约(突出“求”的过程),无法预约(突出“逢”之前的千转百回)。
辩证见思维:可以只写一方面,将一方面写出深度来,此为文章第一境界;也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呈现两种精彩(生活、自然、科学、艺术的)真实,此为文章第二境界;面对可以预约与法预约的两种状况,写出人生的思考与态度(比如执著、取舍、淡定、静观等等)来,此为文章第三境界。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吟啸 矜持 子衿 岑寂
B.料峭
俊俏
讥诮
悄寂
C.杆菌
轩窗
旰食
坩埚
D.点缀
辍学
掇拾
啜泣
答案 C
解析 C项分别读ɡǎn、xu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iào、qiǎo;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任凭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
C.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D.何妨吟啸且徐行
且:连词,表递进
答案 D
解析 表并列。
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案 苏东坡的儒雅和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
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阅读鉴赏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案 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案 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词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答案 最后三小句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回荡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的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 C
(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答案 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
(3)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开阔;饮食的清淡新鲜;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名。
(2)词的上阕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 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示例: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及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边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山、竹”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了荷花散发的淡淡清香。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趁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气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清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去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案 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三、体验高考
11.(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 《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高低是怎样的高低,一句话,在心中勾勒出所在的小城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在微雨后的丰姿妙境!《望湖楼晚景》中的望湖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斜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12.(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案 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13.(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望,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四、写作表达
14.请以“读苏轼”或“读苏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意自定,文体自选。
答案 略。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青芜 妩媚 落霞孤鹜 好高骛远
B.李煜
熨衣
钟灵毓秀
郁郁葱葱
C.罗襦
蠕动
孺子可教
儒雅端庄
D.罗衾
矜持
青青子衿
寿终正寝
答案 C
解析 A项“芜”读wú,“妩”读wǔ,“鹜”、“骛”均读wù;B项“熨”读yùn,其余均读yù;D项“衾”读qīn,“矜”读jīn,“衿”读jīn,“寝”读qǐn;C项均读r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弄妆梳洗迟
弄妆:修饰仪容
B.还乡须断肠
须:等待
C.日日花前常病酒
病酒:为酒所病,饮酒过量而感不适
D.罗衾不耐五更寒
不耐:忍受不了
答案 B
解析 “须”应为“必,定”。
3.下面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双双金鹧鸪”有暗示的含义,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B.“未老莫还乡”,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
C.“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
D.“别时容易见时难”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牵掣而难以相见的怨愤。
答案 D
解析 是指告别故国而难以相见的怨恨。
4.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译文:春天的江水清澈澄碧得和蓝天一样,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B.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我独立在小桥之上,任凭风吹拂双袖,直到月上树梢,行人归尽。
C.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译文:细雨霏霏中从梦中醒来觉得边塞荒凉偏远,小楼上已吹完玉箫,显得寂静而又冷寒。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落花随流水而去,春天也将尽,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答案 A
解析 江水比蓝天还碧。
5.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
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答案 D
解析 “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错。
6.将下列句子排成前后连贯的话。(只填序号)
①李煜生于江南,山清水秀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在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含有丰富内容,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共鸣。
③在位期间享乐优游流连于感情的漩涡,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被贬官吏,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引发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却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答案 ①③②⑤④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应当注意确定中心话题,明确首句,抓住关键词,理清句间关系;最后通读,再次确定句序的合理。对于此题来说,通读全部句子,可以确定中心话题为“强调李煜的气质特点及其词作的风格影响、读者的感受”,再加之由词人到词作的逻辑关系及②③④⑤都出现了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关联词语,故可确定首句为①;其后的顺序理清句意,抓住关键词即可确定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7.文学常识填空。
(1)李煜,南唐后主,其词风哀婉,属于婉约(词派)词人。
(2)韦庄,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有《浣花集》。
8.名句填空。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菩萨蛮》)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5)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
(6)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7)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乌夜啼》)
(8)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二、阅读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词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倚楼女子凝望之久?
答案 ①“过尽千帆”,以所望船之多暗示凝望之久。②从“梳洗罢”到“斜晖脉脉”,以时间之长暗示凝望之久。
(2)简析“斜晖脉脉水悠悠”句在词中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案 此句以景写情,语短情长,境界悠远。
(3)有人认为最后一句破坏了词的含蓄美,属狗尾续貂之笔。你认为如何?
答案 这句是画龙点睛之笔。交代了词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再者去掉本句,就不是“梦江南”词牌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一首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是如何理解作品主题的呢?
答案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便越凄凉。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上阕前四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答案 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阕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作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2)作者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伤心结局?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案 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通过用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历来为人赞叹,大都认为“皱”字用得好,请问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词刻画了主人公的哪些动作细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写景的角度看,“皱”字形容水的波纹十分贴切,化静景为动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韵味无穷。从抒情的角度看,用一个“皱”字也暗示了那种温柔敦厚的封建贵妇人细微感情波澜的起伏。
(2)逗鸳鸯、挼杏花、观斗鸭、闻鹊喜。这种细致的由表及里的刻画表现出主人公“望君君不至”的懒散愁闷情绪。
三、体验高考
13.(2012·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 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14.(2004·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 回答本题应该利用好题干“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本词怀古咏史,首先弄清史实,明确本词写的是六朝的故事。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感情,“水无情”实写落日中长江的景色,但无情的不是江水,而是历史长河,而六朝帝王之所以被历史淘汰,正是因为他们荒淫无道,作者的激愤之情通过无情一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怀古是为了讽今,六朝的月又照到今人身上,“空有”一词道出了作者惟恐今人重蹈覆辙的担忧。
四、写作表达(两题任选一题)
15.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用“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来展现江南景色之美,试将这句词扩展成10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
答案 春风吹拂,空中弥漫着阵阵花香。碧波荡漾,倒映蓝天、白云和夹岸的座座青山。茫茫江水,与远处的天边相接,鸥鸟翩飞鸣叫。江南不仅富有优美的景色,还有水乡特有的诗意。每当天色灰暗,阵阵细雨,侧卧在缓缓前行的画船之中,你会听到雨精灵的琴弦声和咏叹调,会在这天籁中安然小憩,直到雨过天晴,春花烂漫。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梦江南
牛 峤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姻缘。
参考示例
深隐含蓄 情韵兼胜
——前蜀]牛峤《梦江南》赏析
在中国的“宫怨·弃妇·思妇”文学中,每一片嫩红,每一滴秋雨,每一丝凉风,每一声蛩鸣,都能触发抒情女主人公无尽的愁思,从而荡起忧郁的美感。燕子,从《诗经》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到刘禹锡的“含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浪淘沙》),以及史达祖的《双双燕》,无论是穿花拂影的双双飞燕,还是幽栖独居的离群孤燕,不知令多少闺中思妇因它而痛洒相思之泪啊!
本篇为咏物词,借咏燕以写闺人之怨情。
请看:暮春三月,繁花似锦,草木丰茂。双双燕子飞去复飞回,正匆匆忙忙地衔泥筑巢,它们稳占杏梁,终于成就了美好姻缘。
再请看:那翠帘里有一位思妇正凝视着絮语呢喃、双飞双宿的燕子。她没有悲,也没有喜,只是久久地凝视着,凝视着……忽然,她脸上闪过了一丝羡慕的神情。
全词仅二十七字,却写得深隐含蓄,情韵兼胜。这首词在艺术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动态咏物,形神兼备。前三句咏燕,并未以工笔重彩穷形尽相地描摹、刻画金缕其身、翠绿其尾,而是以典型的动作描写代替静态呆板的描绘,笔调拙朴,然姿影丰神俱在其中。首句三字,勾勒出燕子的形象,前三句先后以“衔”、“飞”、“占”三个动作,写双燕建立美满家庭的完整过程,以一当十,一气呵成,堪为咏物词之楷模。无怪乎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称赞此三句“咏物而不滞于物也,词家当法此”(《唐五代词钞小笺》引)。
二是借物寓言,寄托人情。咏物词非专业描写物态,妙处在于“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前三句摹写物态,尾两句自然地笔锋暗转,由燕及人,自伤薄命。燕子是候鸟,春到南国,它总是如期而至,但无奈燕归人不归;燕子双双,结伴而飞,自己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燕子筑巢安居,圆满幸福,自己却是孤衾独宿,晓寒难耐;燕子身体轻捷,飞行自如,有人怜爱,自己却是孤寂落寞,无人垂怜。咏燕即咏人,抒发了思妇的身世之感。作者写得蕴藉而有风致,使人同情,并又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让读者进一步去猜度个中情事。
三是表情达意,隽永有味。中国诗歌历来强调“中和”之美。“中”即适中,是量的规定性;“和”即和谐,是质的规定性,强调节制感情。本篇抒情,并未粗率地作张筋动骨语,只是似不经意而又别具匠心地拈出“怜”、“羡”两个字,把满腔的愁情加以节制。词人虽节制感情,但细品词意,于这一“怜”一“羡”之中,自可见伤心人别有怀抱,在含蓄而不激越的节制中体现出一种更深致、凄婉的忧郁!
四是语言通俗,感情真挚,音韵悠扬,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带有深郁的民间词的风味。(作者:傅钟雨)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báo)
玉枕(zhěn)
似的(shì)
怒发冲冠(ɡuān)
B.驿外(yì)
荠麦(qí)
弥望(mí)
戍角悲吟(shù)
C.怆然(chuànɡ)
度曲(dù)
玉钿(tián)
黍离之悲(shǔ)
D.寒蛩(qiónɡ)
悄然(qiāo)
弦断(xián)
豆蔻词工(kòu)
答案 A
解析 B项“荠”读jì;C项“钿”读diàn;D项“悄”读qiǎo。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昨夜雨疏风骤
疏:稀疏,形容雨小
B.莫道不销魂
销魂:形容离别的愁苦
C.人似黄花瘦
似:像……一样
D.因自度此曲
度:创制
答案 A
解析 疏:疏放,疏狂。
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译文:薄雾浓云遮蔽了漫长的白昼,忧愁压抑着我的心头,瑞龙脑在兽形的铜炉里燃烧消耗。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译文:只怕重归花前,已是春风吹遍,绿叶成荫,梅花已无迹可寻。
C.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译文:杜牧英俊潇洒,估计他现在重游扬州,一定会感到吃惊。
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译文:经过扬州繁华的十里街道,满眼望去,全是青青的荠麦。
答案 C
解析 “俊赏”指对美有高度的欣赏能力。
4.在古诗词中,同一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不尽相同。请你从“风”、“雨”、“雪”、“月”等意象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话。
同样是写花,苏轼的“惟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达的是珍爱之情;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表达的是相思之情;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的是叹惋之情;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答案 同样是写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的是闲适之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的是思亲之情;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是报国之情。
5.文学常识填空。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2)陆游,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生平作诗近万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作品主调。
(3)《扬州慢》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姜夔,他号白石道人。
6.名句默写。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阅读鉴赏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②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②人胜: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的佩饰。
(1)第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渲染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乡愁。
(2)请简要回答词人“春意看花难”的原因。
答案 季节虽是早春但仍春寒料峭;因羁旅乡愁而彻底难眠,赏花的心绪顿消。
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注],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 严光:即严子陵,东汉名士,光武帝多次征召,皆不就,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以清高闻名于世,现在富春江畔有严子陵钓台一处名胜。
(1)“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这两句词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案 写出了词人居所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或:写出了渔父悠闲自得地垂钓的情景。)
(2)请结合全词回答“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两句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反衬(对比)、用典。①反衬:以独自披着羊裘钓于富春江上的严光与甘做渔父的“我”形成对比,表达词人不求名利,追求平静生活的愿望。②用典:用严光的典故,使感情抒发得更含蓄,意蕴更丰富。
三、体验高考
9.(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 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10.(2010·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①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案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多少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陶冶了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宋词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具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也妒忌了。起笔通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嫦娥、风姨(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志》),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而竟为之妒。由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更反衬出牛郎与织女的悲剧性爱情。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如不见!见了,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两句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愁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实在不同。牛郎织女之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归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所以说范成大此词是对秦观词的进一步升华。
第(1)题是对同题材不同词人情感的比较,答题时要从词人的写作意图、诗词主旨角度考虑,并扣紧词句分析;第(2)题是对表现方法的考查,题干明确,只考查对比、衬托手法,难度不大,但要在举例的同时进行适当分析。
11.(2010·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词的上片,首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放”字写出了作者轻松随意的心态。次二句,“蓑”与“新绿”相连,让人联想起蓑衣与绿草。“新绿”与前句的“白”“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画面,“映”起了连接画面的作用。下片写出了江行生活的特点,“有沽酒处便为家”表明作者只需以酒为伴,“任江南江北”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自适。(1)中要注意体味关键字的作用,从色彩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2)要紧扣词的主旨和关键词“便”“足”“乘风”“任”等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2010·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注]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案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夺目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子繁密的长势。“何许花神来献瑞”,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的赞叹。“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赞叹。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及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着意遮围”句承上启下,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到伤害;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是“莫放春光造次归”,千万不要让春光随便地归去。词人显然沿袭《诗经》《楚辞》的传统,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赋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13.(20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 由“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像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四、写作表达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也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搓揉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请以“让心灵在________中憩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主确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此题属半命题作文。从题目所提供的简要信息和“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这一句来看,“心灵”应该理解为“思想感情”等内心世界,“憩息”可看做“愉悦的休息”,因此,标题空白处补充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如“舞蹈”、“绘画”、“音乐”、“诗歌”、“美文”,甚至“唐诗宋词”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我们可以在欣赏自然界的美景中“憩息”,也可以在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中“憩息”。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黯然(àn) 俸钱(fènɡ) 乱飐(zhān) 停滞(zhì)
B.薜荔(bì)
瘴江(zhànɡ)
金陵(línɡ)
芦荻(dí)
C.寥落(liáo)
羁旅(jī)
珮缨(yīnɡ)
干戈(ɡē)
D.蓬乱(pénɡ)
吹笙(shēnɡ)
羲和(xī)
王濬(jùn)
答案 A
解析 “飐”应读“zh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道欲来相问讯
问讯:探望
B.犹自音书滞一乡
犹自:仍然是
C.肯将衰朽惜残年
肯:愿意
D.吊影分为千里雁
吊影:形影相吊,孤独寂寞
答案 C
解析 肯:岂肯。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先后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寄李儋元锡》是其在滁州任上所作。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韩柳”。《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是其散文代表作。
C.韩愈,唐代散文大师,字退之,祖籍昌黎,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代表作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春雪》等。
D.李贺自幼家贫,才华横溢,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却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终年二十七岁。他在《天上谣》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折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答案 C
解析 《春雪》是诗歌,不是散文。
4.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一个句子,要使用排比句式来表达。
唐代很多诗人的诗歌,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答案 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形神兼备,是唐代很多诗人诗歌的独特风格。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四个关键词。
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集大成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中唐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中唐元和时期的著名诗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杜甫的影响。柳宗元有接受杜甫影响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底蕴,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源于杜诗的史诗品质,他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精工凝练的语言、排律的创作等也都与杜甫的影响有密切联系,因而柳宗元全面继承了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关键词:柳宗元__继承__杜甫__诗歌
6.名句填空。
(1)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6)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二、阅读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 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元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答案 A
解析 A项应释为“辞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代词,指白居易/代词,那个人;B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项介词,向/介词,被;D项均为介词,跟。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答案 C
解析 C项应为“白居易”。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答案 D
解析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应是做官以后。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人)。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解析 (1)重要词语有:恃(依仗),推可(推许,认可)。(2)重要词语有:索寞(消沉)。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白居易在二十岁名声未起的时候,到京城游玩,去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人),于是就戏弄白居易说:“长安什么东西都贵,想‘居’是很不‘易’的。”等到顾况阅览白居易的诗卷,看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于是他感慨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我之前的话是跟你开玩笑的啊。”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选拔进士和人才,白居易都被选中,补任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和诗一百多篇,对时事进行规劝和批评,诗歌流传到宫中。皇上对这件事感到很高兴,于是召见他并授予他翰林学士的职位,后担任左拾遗。当时强盗杀了宰相,即使是京师也显出喧闹(或纷乱)的样子。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请求尽快捉拿盗贼。权贵中有人嫌他做事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非常恼怒。不久就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掉到井里死了,但他却写了《新井篇》,文章语言肤浅华丽,白居易品行恶劣不可重用。”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当初因为宰相武元衡被杀的事情而暴露自己不够适宜的行为,他的行为确实没有其他的想法,却使奸党恼怒,于是也使他仕途失意。但他也能顺应并适应自己的境况,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佛教生死的说法里而忘记自己形骸的劳顿。过了很久,又调任中书舍人,负责拟制诏书。黄河以北发生动乱的时候,朝廷出动军队平乱无功而返,他又谈论国事,皇上没有多听取他的意见,于是请求到京师之外任职,被任命做杭州刺史。文宗即位后,白居易被召回升迁做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归家,后去世。
白居易连续多次因为忠诚耿直而遭遇摒弃,于是就将自己放纵在诗酒之中。被重新任用之后,遇上的又都是年幼的国君,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选择居住在履道里,跟香山的僧人如满等结集成立净社。疏浚淤塞的沼池,种植树木,建了石楼,开凿了八节滩,常去游赏玩乐,茶酒器具不离身边。曾经不戴帽子,裸露发髻,张着两腿坐着,谈论禅道,咏怀古迹,自在快乐。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写了自传。非常喜好佛事,也曾整月不食荤菜,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设宴集会,这些都是年岁已高并不做官的人,每天相互邀请,当时的人们很羡慕他们,为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公的诗以六言为主,不喜欢内容艰深。每次写好后,一定让自己家里的老婆婆读自己的诗句,询问得知她理解诗句了,才把诗句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诗就如同崤山以东的老年人从事农桑,字字都很实在。鸡林国的行者、商人把白居易的诗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价值百金,如果是伪造的诗句,他们就能辨别出来。白居易与元稹的关系非常好,写作风格也相同,天下人将他们合称为“元白”。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与刘宾客齐名,人称“刘白”。白公喜好神仙之说,自制飞云履,焚香走路,像在烟雾里行进,四边冉冉地升起云雾。刚到九江的时候,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座草堂,来炼制仙丹。这些现在还存在。(二)古诗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请说明首句“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 露水下降本来不易觉察,诗人用“闻”字,仿佛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能听到,衬托了环境的寂静。
(2)第三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它和表现诗人“寂寞”的心情有什么联系?
答案 第三联抓住“泉逾响”、“鸟时喧”这些声响,以有声衬无声,反衬出诗人所处的寂静的环境。以寂静的环境来衬托诗人郁悒苦闷的心情,写景寓情,情景交融。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 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二十四人画像以示表彰。③若个:哪个。
(1)《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开头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是兴。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南园十三首(其五)》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三、体验高考
14.(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15.(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16.(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诗歌意象判断诗歌题材和从意境角度赏析全诗的能力。(1)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铁衣”等意象可以断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2)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种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四、写作表达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看,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
(1)要注意立意的准确性。应从两句诗入手,整体把握其意境与哲理,单独从其中一句展开联想或进行阐发,都是偏离题意的。
(2)要注意材料的要求,不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要求,那种一味在“故纸堆”里孤芳自赏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3)要注意文体的选择。“议论文或记叙文”是不可更改的要求,切不可在文体上盲目创新。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樯(qiánɡ) 萧萧(xiāo) 辚辚(lín)
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
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
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
答案 C
解析 “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
行:出发
B.武皇开边意未已
已:停止
C.独留青冢向黄昏
冢:坟墓
D.信知生男恶
信:确实
答案 A
解析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
解析 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走相送
B.行人弓箭各在腰
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D.归来头白还戍边
答案 D
解析 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
B.归来头白还戍边
C.古来白骨无人收
D.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 D
解析 “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③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10.名句填空。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二、阅读鉴赏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 归
杜 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鞞: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击柝、捣练。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①
杜 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 ①本诗为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
(1)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加以赏析。
答案 “不”字更恰当。“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坐未归”只反映了客观物象,是死景;“坐不归”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是活景,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
(2)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诗人“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试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改得巧妙、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原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烂漫、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 ①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屋前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答案 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三、体验高考
14.(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 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回答第(1)题时应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回答第(2)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珠是眼泪变成的,故珠上的“隐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血汗已经被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不停止。
15.(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案 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像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 (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像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
(3)“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可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参考(1)(2)小题作答。
16.(2010·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根据注释得知安史之乱(755~763)虽已结束,但山河又遭吐蕃袭扰,而作者又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诗文主旨由此可知。首句写作者年终之时还在远地客居,可见其思乡之情,而此时边疆还在用兵打仗,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自己的飘零憔悴又算得了什么呢?战事紧急,局势艰危,朝中无人请缨,救民于水火;作者一腔匡时济世之志、报效家国之心,可怜无处施展,怎能不惊呢!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
17.(2009·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 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 示例: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
四、写作表达(两题任选一题)
18.请以“李白和杜甫”为内容,以“我更喜欢________(或李白或杜甫)”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答案 略。
19.阅读杜甫《客至》诗,将它改写为分镜头影视剧本。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