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帝国日薄西山,诗坛余晖灿烂 唐帝国到了唐穆宗长庆年间逐渐衰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而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时代背景晩唐诗风 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情调也与往时不同。初唐诗人往往在怀古中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诗人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等诗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到晚唐,就有了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作者简介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解题: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景物鲜妍,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咏赏不绝。
登高这一节俗,体现了人们希望驱邪避灾、祈求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解题: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山脚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被贬远州,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是诗人和友人也是当时的处士张祜的酬唱之作。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翻译参考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大江包容了秋天的影子,大雁开始南飞。与客人一起带上酒壶登上青翠掩映的山腰。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在尘世间难以碰到开口笑的事情,今天一定要把头上插满菊花回家。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管喝醉以酬答这重阳佳节,不必登高后望着落日的余晖,慨叹人生的迟暮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古往今来总是如此,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登牛山之后为人生短暂而悲伤呢。
活动一: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形象、情感。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呢?从诗中找出相关词语。2.“ 江涵秋影雁初飞” ,思考这幅美景有什么特点?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你觉得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问题导引: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呢?从诗中找出相关词语。江涵秋影? 雁初飞? 翠微 菊花? 落晖2.“ 江涵秋影雁初飞”思考这幅美景有什么特点?山水一色 动静一体 美景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你觉得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看到眼前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高兴愉悦感受?!
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活动二 :
探究拓展,把握诗歌独特的情感表现。首联1、描写了何时之景? “客”在此指谁?其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①秋景。“客”指诗人好友张祜。
②涵是“包含、包容、沉浸”的意思,诗人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水给写活了,写出了大江包容开阔的特点。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
一个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颔联2、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颈联这一联继续写旷达,如果说上一联比较含蓄的话,这一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诗人真的如此旷达吗?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感情发生了由隐而显的变化。因为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要及时行乐。
不,这是故作旷达。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以慰客,也是自慰。“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勉自励。
这两联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怀才不遇的反映。
诗情深探 1.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尾联 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齐景公为什么而落泪?
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示嘲笑。
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自慰慰友,自我解嘲。
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理清思路
九日齐山登高
旷达中含悲愁满目秋景 兴致勃勃愁多乐少 忘忧自遣旷达不平 自勉自励世事沧桑 自慰自嘲 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情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思想感情活动三 :
回顾登临诗,归纳这类诗的情感。中国文化中的登临文化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高诗回顾 王勃《滕王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流逝,时不我待怀才不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抒怀励志,积极进取思乡生命之短促,怀才不遇之悲伤 抱负难施,愁苦抑郁的情怀。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排遣郁闷: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 。诗人的情感:1、羁旅漂泊的愁情
2、被贬谪的痛苦
3、思归思乡的情感
4、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
5、怀古伤今的感叹
6、忧国忧民的心情
7、想要隐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