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2 23: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专题六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9课 淮阴侯列传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出袴下,蒲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________________
(5)右倍山陵,前左水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褥”,床褥  “袴”同“胯”,两腿间;“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能”同“乃”,竟然;“罢”同“疲”,
疲劳同“蔽”,隐蔽同“背”,背靠,背向(6)居常鞅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言公之畔:________________
(8)上怒曰:“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同“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同“叛”,反叛  同“烹”,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放入大锅中煮死2.一词多义(1)绝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____________        
从间道绝其辎重:____________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____        
秦之纲绝而维弛:_______________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        
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离开动词,拦截动词,断绝形容词,败坏动词,横渡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达到极点副词,很(2)假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__________        
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        
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____________   动词,借动词,代理动词,借助形容词,伪,与“真”相对,假装连词,假如(3)治又不能治生商贾:____________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治国无法则乱:__________________        
不效则治臣之罪: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维持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动词,治理,管理动词,处理,处治3.虚词归纳且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_____________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____________        
且喜且怜之:_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___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___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___________   副词,将要连词,况且连词,又副词,将近连词,尚且连词,而且4.古今异义词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2)愿君留意臣之计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平民,百姓。
布衣服。仔细考虑。
注意,小心。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欲下赵: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下深沟高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我能将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
(5)欲东下井陉击赵:___________________
(6)师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给饭吃名词作动词,攻下名词作动词,挖沟;筑墙名词作动词,率领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英俊乌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乃晨炊蓐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水上军开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羞与绛、灌等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_______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____________
(3)冤哉亨也!____________
(4)必为二子所禽矣。________
(5)信方斩。________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被动句被动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安君,儒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成安君是一介儒生。如今又用张耳辅助,计划要夺取赵国。(4)何为为我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坚营勿与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其不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派去的人了解到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用。古代的“十二时”
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十二时”,它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就形成了别称,如“夜半”又叫“子夜”。文化常识古人习惯上每天吃两顿饭。其中,“食时”是古人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时到9时,早饭叫“餐”;“晡时”是第二顿饭之时,即每天的15时到17时,晚饭叫“飧”。名言警句1.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品读研讨——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第一部分淮阴侯列传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第三部分君臣晤对
助豨谋反
蒯通奏对第二部分——井陉之战2.初读感知
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答案答案 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1.本文1~3段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故事?反映了韩信早年怎样的性格?司马迁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的意图是什么?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2.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的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答案 (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②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3.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答案 (1)“互见法”的运用:本文对刘邦、吕后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4)精彩的场面描写:在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弘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井陉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后读厚积——文本拓展一饭千金——感恩情怀的魅力
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去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能干,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古有韩信一饭千金,回报漂母的故事。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运用示例张艺兴为母校捐款 收获点赞无数
EXO成员张艺兴每年为自己的母校设立奖学金,捐款10万元,帮助有梦想的学弟学妹追梦。2016年5月12日,张艺兴为母校捐款100万元和一架钢琴。之前承诺会每年捐赠10万,现在直接捐了100万,真的是不忘初心不忘本的优秀青年。
对此,网友也纷纷为张艺兴的正能量留言点赞,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且是涌泉相报。比我想象中还优秀还可贵。”“你的善良真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一年时间,从10万变成100万,张艺兴太天使了!”2.课外素材【选材感言】 张艺兴自己成立工作室一年,不买豪车不买奢侈品,却宁愿拿出100万捐给母校,不忘初心,常怀感恩之心,真的很有社会正能量。小小年纪的张艺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社会责任,他的良好形象感召着青少年们,在现在社会中起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双赢,你我共辉煌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①[思悟要点]美文深读①前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 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引出下文的中心论点“双赢”。提示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②春秋的征战,战国的纷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使“将相如”的美谈流传至今。②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下面的事例比喻成“贝壳”,对下文有一种概括的作用。提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③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立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③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 引用论证,条件论证,“……才……”句式的运用有力证明了张良和韩信的双赢智慧。提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不难发现,双赢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加入世贸组织,东盟经济合作,六国共同绘制基因组图,这一切都彰显着双赢的智慧,这一切也必定会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强大。
双赢,使蓝天不褪色,使鸽子不慌张,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烂漫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双赢,你我共辉煌!⑤④引用歌词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现代中国双赢智慧的描写,印证古往今来双赢都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的观点。提示⑤评价本文的收尾。提示 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文学色彩浓郁的语言,强调双赢的重要性,很有力度;同时在最后点明题目,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提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