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项羽本纪
1.通假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持项王头视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乘埶起陇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一田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骑皆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羽岂其苗裔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徭”,徭役 (2)同“示”,出示,展示 (3)同“势”,形势 (4)同“值”,当 (5)同“悟”,醒悟 (6)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7)同“服”,佩服 (8)同 “耶”,语气词,吗
2.一词多义
(1)被
(2)亡
(3)少
答案 (1)遭受/表被动/披 (2)使……灭亡/损失 (3)少年/稍微
3.虚词归纳
及
答案 等到/赶上/趁着
4.古今异义词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①及子弟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知公长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是①项王乃悲歌忼慨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放逐义帝而自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学习认字与写字。今义:学习书本。
(2)①古义:流寓在当地的客民。今义:客人。
②古义:当地的土著丁壮。今义: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
(3)古义:身边的下属。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4)古义: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今义:快速战斗。
(5)古义:山的东边。今义:山东省。
(6)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7)古义:年高有德行的人。今义: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8)古义:比喻微小的权势。今义:长度(多指一件东西的长度)。
(9)古义:治理。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10)①古义:在此,这时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②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不吝惜。
(11)古义:悬赏征求。今义:买。
(12)古义:自己立自己。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13)古义:才能和勇气。今义:才华。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毋妄言,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以此奇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豪杰蜂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年卒亡其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奋其私智而不师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怨王侯叛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灭族 (2)意动用法,以……为奇(与众不同) (3)名词作状语,用膝盖 (4)皆为名词作动词,军,驻军;壁,筑营垒 (5)名词作动词,背(向) (6)名词作状语,如蜂一样 (7)使动用法,使……灭亡 (8)意动用法,以……为师 (9)使动用法,使……埋怨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项籍者,下相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谓其骑曰:“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与籍避仇于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乘埶起陇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饮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定语后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定语后置句 (8)宾语前置句 (9)状语后置句 (10)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3)状语后置句 (14)状语后置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来救援驻扎巨鹿的诸侯军有十余个营寨,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
(2)楚军战士无不用一个抵挡十个。
(3)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呢!
(4)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5)我听说汉王用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这份好处。
背景展示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脉络梳理
2.初读感知
作者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刻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项羽少时的言行;(2)巨鹿之战;(3)垓下之围;(4)史官论赞。
1.作者对巨鹿之战与垓下之战的描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巨鹿之战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突出了项羽面临失败的气度。巨鹿之战句式短促,节奏感强,语气紧迫而连贯,句式灵活而多变,表现了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垓下之战句式舒缓,如项羽悲歌段与回答船公段,集中表现了项羽内心的沉痛和赴死的从容之态。
(2)巨鹿之战文字精简,垓下之战详尽,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目的是突出项羽人生的悲剧性。
2.你认为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失败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性格中的缺陷,项羽的悲剧是一种性格悲剧。本文多次出现“此天之亡我”句,体现了项羽自以为是、不知反省的性格,这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在《鸿门宴》中,他的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另外,《史记》的其他部分记载了刘邦被困荥阳时,项羽胜利在望,可刘邦用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的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归乡,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多疑好忌使他失去谋臣;项羽还坑杀秦军俘虏,这种暴戾的性格使他难抚民心;项羽还曾在盛怒之下下达了次日早上攻打刘邦的命令,结果项伯对他说了一通话之后又取消了军令,可见他没有主见,喜怒无常。
3.项羽与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为项羽是英雄的理由:(1)英勇神武,气吞山河,有英雄之气概;(2)有一段缱绻动人的爱情故事,有英雄之情怀;(3)耿直正派,不耍阴谋诡计,有英雄之正气。其他如讲信义、活得有尊严等等。
认为刘邦是英雄的理由:(1)入关,约法三章,其志气可嘉;(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气可嘉。其他如头脑灵活、会用人、做事果断等等。
4.怎样理解司马迁最后的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可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未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绝不是任意安排的。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西楚霸王的没落之途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咤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刘邦进入西安,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宋朝大文学家苏洵称赞项羽“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掳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但终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运用示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课外素材
性格成就投资银行一代宗师摩根
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摩根,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
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
老摩根一语中的地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确实,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由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开创性的事业。
选材感言 性格决定命运,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摩根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成就了投资银行这一伟大事业,也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修炼好自我的性格,锻造自己人生的钢筋铁骨。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乌江祭(节选)
听说霸王祠就在江对岸,吃罢饭,独自驾船西渡,去寻找那个英雄梦想失落的地方。
霸王祠内留有无数文人名士的墨迹,其中几副楹联特别醒目。一副是:
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儒念,壮哉心卑秦皇帝;
吾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己头抛吕马童。①
一副是:
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世间;
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悲风垓下歌。②
两副楹联有声有色,有史有典,十分传神。
公元前209年,狂飙从天而落,项羽破土而出,冲天而起,几乎凭他一人之勇,破釜沉舟,击溃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犹如摧枯拉朽,铁打铜铸的秦帝国转眼之间竟被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楚国后生扫进历史垃圾堆。
项羽以胜利者和复仇者的身份走进了咸阳,会天下英雄,成盟主至尊。从此“霸王”成为项羽的专用名词,历两千年不曾更改。
然而,项羽之不同凡响的魅力绝不止于他的盖世功业。③
项羽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个性: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赤裸裸、酣畅淋漓。就像邻家男孩那么生动,那么率真,那么自然,自然得伸手可以触摸。
项羽的英雄之美在于他有血有肉,更可贵的是传为千古佳话的虞姬,为本来就色彩斑斓的项羽更增添了一笔惊艳的亮色。“霸王别姬”乃中国战争史上最凄美的故事。仗打到紧要关头,美人犹在军中帐里,胜过书生红袖添香的浪漫,更多几分豪气与悲壮,也为惨烈的沙场平添了一缕文化气氛。
爱江山更爱美人是中国文化的完美英雄。项羽铁血男儿,此一爱惊天地、泣鬼神,每每读史至此禁不住击节感叹。千年之后,明代一位叫做吴伟业的诗人题诗项王庙:
千夫辟易楚重瞳,
仁敬居然百战中。
博得美人心肯死,
项王此处是英雄。
“博得美人心肯死”,古来英雄有几人?“霸王别姬”使项羽超越历史,升华为一种悲壮且浪漫的文化符号,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朽。
有谁会对一位睥睨四海、敢爱敢恨的历史风云人物不产生由衷的尊重?
英雄不是帝王,帝王是官家的英雄,英雄是百姓的帝王。④历史上项羽是个失败者,不同于掌握着话语权的帝王,留给后人的都是经过修饰的形象。一个活生生的项羽不需要修饰,反倒让人觉得更加可爱。
悲剧是所有英雄元素中最浓烈最富人情味也最能打动人心的元素。所谓大英雄,是风云际会时代事业辉煌、个人悲剧式际遇的杰出人物。正因为悲剧结局,便成了彻头彻尾的英雄。
英雄是颗流星,顺势而生,顺势而逝。在历史舞台上,项羽一出场就成为主角。历史的聚光灯牢牢地锁定于他,那么耀眼,那么强大,就像一尊雕像,展示给世人的永远是一生那么一次最伟大的动作。尽管英雄最后走到末路,而英雄末路最是扣人心扉。猎猎风中,夕阳正红。“剑在手,望四方云动,问天下谁是英雄”这是一幅多么豪气干云而又悲壮的英雄晚照!
与历史上众英雄相比,项羽的人生结局真是轰轰烈烈。韩信也是英雄,也是以悲剧收场,但收场的方式与项羽比则完全失去了光彩。试想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病死了、老死了,或溺水而亡,或摔了跟头脑溢血,凡此种种寻常凡人生死之法,老百姓如何接受?人生的结局太不英雄了。譬如关公,一个神一般的人物怎么就被绊马索要了性命,太小儿科了!一身是胆的赵子龙不明不白地老死了,霹雳英雄张飞,醉酒后稀里糊涂让无名鼠辈割了脑袋。这些英雄这么个死法,成为老百姓千百年的绵绵心痛。还有南朝梁武帝萧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代英才,终了被叛臣所囚,活活饿死。⑤
在中国文化里,彻头彻尾的英雄须是以悲剧结局,而项羽则成为悲剧英雄的典范。你看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与美人长拥泣别,心爱的人拔剑自刎。到山穷水尽时,而以项羽之勇仍能冲出重围。身后仅余28骑毅然返身杀敌,斩敌无数而己方几无损伤。最后英雄不是被对手所杀,而是在有生存选择的情况下高傲地拥抱死亡,告别人生的方式是拔剑自刎。这种结局,尽善尽美,不仅使英雄的能力不会受到后人一丝丝的质疑,反而愈加彰显英雄本色。
生也创造文化,死亦创造文化。英雄不死,虽死犹生,虽死犹荣。⑥
英雄是顺天意创伟业的人物,英雄的人生当然要遵从天意。天亡英雄,无损英雄光彩。
历史上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都是具备了这种或那种英雄元素。而项羽则具备了中国古典英雄的全部元素,从而成为空前绝后的英雄典范。
英雄创造了历史,不掩百世荣耀。
天低云暗,秋风萧瑟。我久久地凝视着霸王祠,心头默默祭起一炷清香:英雄是时代的杰出代表,愿历史英雄永远生活在历史的记忆中。
思悟要点
①②两副对联写了项羽哪些事情?
提示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抛头吕马童、见秦始皇出游时的壮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③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项羽个人魅力的描写。
④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提示 点明项羽是活生生的,这是他被后人所喜爱的原因。
⑤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
提示 对比手法。把众英雄与项羽作对比,凸显项羽的英雄本色,悲剧色彩。
⑥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 英雄的生与死都创造了历史,“英雄不死、虽死犹生”指英雄的精神名垂千古,对后世的影响持续不绝。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 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山的东边。今义:山东省。B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C项古义:年高有德行的人。今义: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纵:即使
C.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为:替、给
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卒:同“猝”,仓促
答案 D
解析 卒:终于。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B.项王自度不得脱
C.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乃持项王头视鲁
答案 B
解析 A项“繇”同“徭”。C项“辟”同“避”。D项“视”同“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虽”相同
B.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
C.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乃:竟。②乃:于是。③虽:即使。④虽:虽然。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C.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答案 D
解析 D项为省略句。A、B、C三项为倒装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B.与秦军遇 遇:相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
答案 A
解析 逝:奔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乃”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乃”相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以”不同
答案 A
解析 “乃”,均为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就”。“以”,一为连词,表目的,“来”;一为介词,“用,拿”。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鹿之战是决定楚汉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也使项羽一生的功业发展到顶峰。作者从侧面描述了战争的过程,极具气势。
B.文中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C.《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D.慷慨悲歌的项羽和叱咤风云的项羽,在司马迁笔下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盈。
答案 A
解析 作者对巨鹿之战的描写,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而以侧面描写为主的写法。正面描写用短句快节奏地概略叙述战斗过程,侧面描写主要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不让一人有畏缩后退之心。
(2)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改动)
注 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用言辞轻侮。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答案 A
解析 匿:隐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B项代词,他/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C项副词,况且/副词,将。D项介词,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亡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能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后,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答案 B
解析 季布援引历史故事,只说明出兵难以取胜,最后吕后罢朝不复议击匈奴事。吕后从未发过攻击匈奴的命令,所以B项说“吕后收回成命”是错误的。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扬了它呀。
14.司马迁赞扬了季布哪些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劝谏,判断形势客观准确。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任性使气而又见义勇为,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他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拜见汝阴侯滕公,趁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 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后来,)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住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启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声,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扬了它呀。
课件48张PPT。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2课 项羽本纪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_________________
(2)乃持项王头视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乘埶起陇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
(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_______________
(5)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_______________
(6)问一田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徭”,徭役同“示”,出示,展示同“势”,形势 同“值”,当同“悟”,醒悟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7)骑皆伏曰:___________________
(8)羽岂其苗裔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服”,佩服同 “耶”,语气词,吗项籍少时:______
战少利:______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____________
亡其两骑:______ 2.一词多义(1)被项王身亦被十余创:_______
忠而被谤:_______
被发行吟泽畔:____ 遭受表被动披使……灭亡损失少年稍微(2)亡(3)少及其死,鲁最后下:_______
以故汉追及之:_______
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_______ 等到及3.虚词归纳赶上趁着4.古今异义词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①及子弟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认字与写字。
学习书本。①流寓在当地的客民。②古义:当地的土著丁壮。
①客人。 ②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身边的下属。
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快速战斗。山的东边。
山东省。土地方圆。
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年高有德行的人。
年纪大、辈分高的人。比喻微小的权势。
长度(多指一件东西的长度)。治理。
筹划、组织并管理。(7)吾知公长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在此,这时候。 ②意气激昂。
①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悬赏征求。
买。自己立自己。
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10)于是①项王乃悲歌忼慨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
(12)放逐义帝而自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方,不吝惜。(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才能和勇气。
才华。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毋妄言,族矣: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以此奇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灭族意动用法,以……为奇(与众不同)名词作状语,用膝盖皆为名词作动词,军,驻军;壁,筑营垒名词作动词,背(向)(6)豪杰蜂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年卒亡其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奋其私智而不师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怨王侯叛己: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如蜂一样使动用法,使……灭亡意动用法,以……为师使动用法,使……埋怨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项籍者,下相人也:________
(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_______
(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________
(4)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________
(5)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____________
(6)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____________
(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8)乃谓其骑曰:“何如?”:____________
(9)与籍避仇于吴中:____________
(10)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乘埶起陇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12)饮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____________
(1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来救援驻扎巨鹿的诸侯军有十余个营寨,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楚军战士无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呢!(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我听说汉王用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这份好处。背景展示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知人论世名言警句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品读研讨——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少怀壮志项羽本纪少时学书、剑、兵法的态度
见秦始皇出游时的壮言胸怀大志
才智非凡叱咤风云巨鹿之战、树立神威
勇收失地、威退汉军
慷慨悲歌、霸王别姬英勇无比霸气十足垓下之战东城快战、英勇无敌
悲壮收场、乌江自刎慷慨悲壮豪气冲天2.初读感知
作者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刻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答案 (1)项羽少时的言行;
(2)巨鹿之战;
(3)垓下之围;
(4)史官论赞。1.作者对巨鹿之战与垓下之战的描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描写?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1)巨鹿之战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突出了项羽面临失败的气度。巨鹿之战句式短促,节奏感强,语气紧迫而连贯,句式灵活而多变,表现了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垓下之战句式舒缓,如项羽悲歌段与回答船公段,集中表现了项羽内心的沉痛和赴死的从容之态。
(2)巨鹿之战文字精简,垓下之战详尽,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目的是突出项羽人生的悲剧性。2.你认为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失败有着怎样的关系?答案答案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性格中的缺陷,项羽的悲剧是一种性格悲剧。本文多次出现“此天之亡我”句,体现了项羽自以为是、不知反省的性格,这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在《鸿门宴》中,他的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另外,《史记》的其他部分记载了刘邦被困荥阳时,项羽胜利在望,可刘邦用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的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归乡,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多疑好忌使他失去谋臣;项羽还坑杀秦军俘虏,这种暴戾的性格使他难抚民心;项羽还曾在盛怒之下下达了次日早上攻打刘邦的命令,结果项伯对他说了一通话之后又取消了军令,可见他没有主见,喜怒无常。3.项羽与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答案 认为项羽是英雄的理由:(1)英勇神武,气吞山河,有英雄之气概;
(2)有一段缱绻动人的爱情故事,有英雄之情怀;
(3)耿直正派,不耍阴谋诡计,有英雄之正气。其他如讲信义、活得有尊严等等。
认为刘邦是英雄的理由:(1)入关,约法三章,其志气可嘉;
(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气可嘉。其他如头脑灵活、会用人、做事果断等等。4.怎样理解司马迁最后的点评?答案答案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可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未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绝不是任意安排的。后读厚积——文本拓展西楚霸王的没落之途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咤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刘邦进入西安,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宋朝大文学家苏洵称赞项羽“有百战百胜之才”。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掳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但终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运用示例性格成就投资银行一代宗师摩根
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摩根,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
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
老摩根一语中的地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2.课外素材确实,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由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开创性的事业。【选材感言】 性格决定命运,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摩根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成就了投资银行这一伟大事业,也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修炼好自我的性格,锻造自己人生的钢筋铁骨。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乌江祭(节选)
听说霸王祠就在江对岸,吃罢饭,独自驾船西渡,去寻找那个英雄梦想失落的地方。
霸王祠内留有无数文人名士的墨迹,其中几副楹联特别醒目。一副是:
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儒念,壮哉心卑秦皇帝;
吾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己头抛吕马童。①[思悟要点]美文深读一副是:
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世间;
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悲风垓下歌。②
两副楹联有声有色,有史有典,十分传神。
公元前209年,狂飙从天而落,项羽破土而出,冲天而起,几乎凭他一人之勇,破釜沉舟,击溃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犹如摧枯拉朽,铁打铜铸的秦帝国转眼之间竟被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楚国后生扫进历史垃圾堆。①②两副对联写了项羽哪些事情?提示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抛头吕马童、见秦始皇出游时的壮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提示项羽以胜利者和复仇者的身份走进了咸阳,会天下英雄,成盟主至尊。从此“霸王”成为项羽的专用名词,历两千年不曾更改。
然而,项羽之不同凡响的魅力绝不止于他的盖世功业。③
项羽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个性: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赤裸裸、酣畅淋漓。就像邻家男孩那么生动,那么率真,那么自然,自然得伸手可以触摸。③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项羽个人魅力的描写。提示项羽的英雄之美在于他有血有肉,更可贵的是传为千古佳话的虞姬,为本来就色彩斑斓的项羽更增添了一笔惊艳的亮色。“霸王别姬”乃中国战争史上最凄美的故事。仗打到紧要关头,美人犹在军中帐里,胜过书生红袖添香的浪漫,更多几分豪气与悲壮,也为惨烈的沙场平添了一缕文化气氛。爱江山更爱美人是中国文化的完美英雄。项羽铁血男儿,此一爱惊天地、泣鬼神,每每读史至此禁不住击节感叹。千年之后,明代一位叫做吴伟业的诗人题诗项王庙:
千夫辟易楚重瞳,
仁敬居然百战中。
博得美人心肯死,
项王此处是英雄。“博得美人心肯死”,古来英雄有几人?“霸王别姬”使项羽超越历史,升华为一种悲壮且浪漫的文化符号,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朽。
有谁会对一位睥睨四海、敢爱敢恨的历史风云人物不产生由衷的尊重?
英雄不是帝王,帝王是官家的英雄,英雄是百姓的帝王。④历史上项羽是个失败者,不同于掌握着话语权的帝王,留给后人的都是经过修饰的形象。一个活生生的项羽不需要修饰,反倒让人觉得更加可爱。④这句话有什么用意?提示 点明项羽是活生生的,这是他被后人所喜爱的原因。提示悲剧是所有英雄元素中最浓烈最富人情味也最能打动人心的元素。所谓大英雄,是风云际会时代事业辉煌、个人悲剧式际遇的杰出人物。正因为悲剧结局,便成了彻头彻尾的英雄。
英雄是颗流星,顺势而生,顺势而逝。在历史舞台上,项羽一出场就成为主角。历史的聚光灯牢牢地锁定于他,那么耀眼,那么强大,就像一尊雕像,展示给世人的永远是一生那么一次最伟大的动作。尽管英雄最后走到末路,而英雄末路最是扣人心扉。猎猎风中,夕阳正红。“剑在手,望四方云动,问天下谁是英雄”这是一幅多么豪气干云而又悲壮的英雄晚照!
与历史上众英雄相比,项羽的人生结局真是轰轰烈烈。韩信也是英雄,也是以悲剧收场,但收场的方式与项羽比则完全失去了光彩。试想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病死了、老死了,或溺水而亡,或摔了跟头脑溢血,凡此种种寻常凡人生死之法,老百姓如何接受?人生的结局太不英雄了。譬如关公,一个神一般的人物怎么就被绊马索要了性命,太小儿科了!一身是胆的赵子龙不明不白地老死了,霹雳英雄张飞,醉酒后稀里糊涂让无名鼠辈割了脑袋。这些英雄这么个死法,成为老百姓千百年的绵绵心痛。还有南朝梁武帝萧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代英才,终了被叛臣所囚,活活饿死。⑤
在中国文化里,彻头彻尾的英雄须是以悲剧结局,而项羽则成为悲剧英雄的典范。你看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与美人长拥泣别,心爱的人拔剑自刎。到山穷水尽时,而以项羽之勇仍能冲⑤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提示 对比手法。把众英雄与项羽作对比,凸显项羽的英雄本色,悲剧色彩。提示出重围。身后仅余28骑毅然返身杀敌,斩敌无数而己方几无损伤。最后英雄不是被对手所杀,而是在有生存选择的情况下高傲地拥抱死亡,告别人生的方式是拔剑自刎。这种结局,尽善尽美,不仅使英雄的能力不会受到后人一丝丝的质疑,反而愈加彰显英雄本色。
生也创造文化,死亦创造文化。英雄不死,虽死犹生,虽死犹荣。⑥
英雄是顺天意创伟业的人物,英雄的人生当然要遵从天意。天亡英雄,无损英雄光彩。⑥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 英雄的生与死都创造了历史,“英雄不死、虽死犹生”指英雄的精神名垂千古,对后世的影响持续不绝。提示历史上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都是具备了这种或那种英雄元素。而项羽则具备了中国古典英雄的全部元素,从而成为空前绝后的英雄典范。
英雄创造了历史,不掩百世荣耀。
天低云暗,秋风萧瑟。我久久地凝视着霸王祠,心头默默祭起一炷清香:英雄是时代的杰出代表,愿历史英雄永远生活在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