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课 刺客列传
1.通假字
(1)吾曩者目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嘿而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手揕其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以 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北购于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 (2)同“默”,默默地 (3)同“胸”,胸膛
(4)同“慷”,慷慨 (5)同“现”,出现 (6)同“掷”,投掷 (7)同“佣”,被雇用的人
(8)同“媾”媾和,讲和 (9)同“腕”,手腕
2.一词多义
(1)兵
(2)顾
(3)固
(4)私
答案 (1)士兵/军队/兵器 (2)回头/看/拜访/考虑/但是/难道/只是 (3)坚决/坚固/险要的地方/顽固/本来/固然/巩固/坚守 (4)私利/私人的/偏爱/私下/私交,秘密活动
3.虚词归纳
(1)虽
(2)之
(3)因
答案 (1)虽然/即使/即使这样 (2)助词,无义/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3)趁机/于是
4.古今异义词
(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2)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六书之一。
(3)古义:帝王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4)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盖聂怒而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雨粟,马生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皆白衣冠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稍蚕食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太子日造门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倚柱而笑,箕踞以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太子丹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群臣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太子丹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太子丹受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瞪眼看 (2)名词作动词,做人质
(3)名词作动词,唱歌 (4)名词作动词,率领 (5)名词作动词,安排住宿 (6)名词作动词,下雨,文中是“落下,降下”的意思 (7)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8)名词作动词,对待 (9)名词作状语,每天 (10)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11)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在南面 (12)名词作状语,在右面;在左面 (13)名词作状语,用双膝 (14)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15)名词作状语,每天 (16)名词作状语,向北 (17)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8)名词作状语,像簸箕 (19)意动用法,以……为迟 (20)意动用法,以……为怪 (21)意动用法,把……作为心头大患 (22)使动用法,使……住下来 (23)使动用法,使……臣服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结一人之后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光窃不自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甚矣吾不知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 (2)被动句 (3)定语后置句 (4)定语后置句 (5)定语后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主谓倒装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在所游历的那些诸侯国家,都是跟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结交。
(2)怎么可以因为被欺凌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
(3)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牺牲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赶他到匈奴去,这本是我需要人做事的时候呀。
(4)燕国又小又弱,好几次遭受了战祸,如今估计就是把全国的一切兵力拿出来,也抵挡不了秦国。
背景展示
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延缓燕国的危机。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五音·七声·八音
“五音”也叫“五声”,指角(jué)、徵(zhǐ)、宫、商、羽五个音级。古代作家在诗文中常用五音与四季、四方、五行、五色、五帝、五味、五情、五脏、五常等组成配合关系,且可以相互替代,如下表: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四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四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帝
青帝
赤帝
黄帝
白帝
黑帝
五味
酸
苦
甘
辛(辣)
咸
五情
喜
乐
欲
怒
哀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常
仁
礼
信
义
智
“五音”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合称为“七声”,如荆轲先唱的“变徵”,声调悲凉,抒发了生离死别之际的悲伤之情;后唱的“羽”,声调激愤,抒发了甘心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是我国古代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称之为“八音”。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脉络梳理
刺客列传
2.初读感知
荆轲为什么刺秦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荆轲刺秦王,主要出于一种正义。面对强暴,出于国难,挺身而出。荆轲为人“沉深好书”,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目标。当然,其中也有报答太子丹、田光的知遇之恩。
1.写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再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呼应上文提到的高渐离与荆轲为同道之人,更主要的是,以高渐离的行为说明了荆轲行动的正义性,荆轲反抗强暴的行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把荆轲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光彩夺目。
2.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然后谈谈你对荆轲其人其行的看法(表述自己的看法必须有观点、有分析)。
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
②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荆轲》)
③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④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⑥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1)古人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
(2)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乏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其失败的教训今天仍值得记取。
赞赏——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深明大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
3.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四个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行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见陵之愧”。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斥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司马迁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论成功与失败,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举,立场鲜明,不违背自己的志向。
(2)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荆轲——行侠仗义的典范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不成,便“因而刺杀之”。
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荆轲还是毅然前往。当失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运用示例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2.课外素材
虽败犹荣——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但最终,受他常办的“社会之事”拖累太久,他30年心血创办的“大生纱厂”于1925年被江浙财团接管。
张謇逝世以后,胡适这样评价他:“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虽然自古以来,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胡适对张謇的评价还是恰当地概括了这位状元实业家的一生。
选材感言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他创办的实业集团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人民心目中却是一位值得铭记的大英雄。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重读荆轲①
张承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②他和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
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近身”。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避难亡命的秦将樊於期的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药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③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④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⑤
思悟要点
①作者认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作者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称为“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是“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是“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
②文中为什么写荆轲性情怪僻,赌博喝酒,结交朋党等事?请简要分析。
提示 一是说明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二是说明荆轲也是集高尚与卑琐于一身的普通人。
③这一句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精神?
提示 勇敢、无畏、忠烈和高洁的精神。
④文中说“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这里的“深沉含义”是什么?
提示 易水边高渐离和荆轲有个誓言,也就是如果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承继荆轲之志,乘奏乐之隙“举筑”行刺秦王。其实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凄绝的美。
⑤怎么理解“凄绝的美”的含义。
提示 高渐离其实心中知道刺秦是不会成功的,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为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这里的“凄绝”写出了一种荡气回肠的义气豪情。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众而士厉 厉:振奋
B.委肉当饿虎之蹊 委:委托
C.其意不厌 厌:满足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残酷
答案 B
解析 委:放置。
2.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秦王环柱而走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⑥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⑦祸必不振矣 ⑧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A.①②⑤⑦ B.②③⑤⑧
C.⑤⑥⑦⑧ D.②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②“振”同“震”,③“捥”同“腕”,⑤“腐”同“拊”,⑥“朴”同“扑”。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④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又前而为歌曰 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⑨天雨粟,马生角 ⑩太子丹患之
A.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⑨/⑦
B.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⑩/⑦
C.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⑦⑨
D.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⑩
答案 A
解析 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B.愿大王少假借之
C.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D.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答案 C
解析 A项“穷困”,古义,外境艰难;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假借”,古义,宽容;今义,一是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二是六书之一。D项“偏袒”,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副词,果真。A项①表原因,②表目的手段。C项①趁机,②经、由。D项①助词,②代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 函: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答案 C
解析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回头”。A项①陈说,②陈列。C项①伸,挣;②拿,举。D项①靠近,登上;②成功。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写离别之悲,②侧面衬托荆轲勇敢,④写秦王。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答案 B
解析 秦臣蒙嘉贪财,而非同情燕王,赞赏荆轲。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行。
(2)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展开到尽头,匕首出现了。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悦己者容 容:打扮
B.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
答案 B
解析 恨:遗憾。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前者为介词,“凭着”;后者为连词,同“而”,表示承接关系。A项都是介词,“对”“向”。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原来是”。D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治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答案 C
解析 朋友是劝说豫让假意投靠赵襄子,寻找机会报仇。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问心有愧啊。
(2)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15.豫让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因为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他,因此他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但并不出名。他转而离开侍奉智伯,智伯对他很是尊重宠信。智伯讨伐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家瓜分了他的地盘。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将他的脑壳刷上漆之后作为饮酒之器。豫让逃到山中,发誓说:“唉!士人应该为知己者效死,女子则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替他复仇而万死不辞,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我的灵魂才能无憾无愧!”于是他改名换姓扮作刑徒,入赵襄子内宫修治厕所,怀中藏着匕首,打算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时,内心有所警觉,让人拿下修治厕所的刑徒讯问,原来是豫让,怀中藏着兵器,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随从们想要杀了他,但襄子说:“他是个仁义之人,我谨慎避开他就可以了。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裔,他的臣子却打算替他报仇,这是天底下难得的贤者啊。”最终放了豫让。
过了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造成恶疮,吞下炭块使声音喑哑,使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本来模样。在街市上行乞,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去见朋友,朋友认出了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正是。”朋友对着他掉泪说道:“凭着您的才干,委身而侍奉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幸你。亲近宠幸你,那么你就能够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摧残自己,想以这种方式求得报复襄子,不是实在太难了吗?”豫让说:“委身臣事他人却谋杀他,这是心怀二意以侍奉自己的君上啊。再说我要做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问心有愧啊。”
(朋友)离开后不久,襄子要出行,豫让潜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头,马受惊了。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埋伏在此)。”派人拿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指责豫让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吗?智伯将他们都灭了,你却不替他们报仇,却反而委身做智伯之臣。智伯也已经死去了,但你为什么偏偏要如此迫切地替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襄子感慨叹息,流着泪说:“豫让先生啊,您为智伯尽忠,已尽到了君臣的名分,而我宽恕先生也已经够了。先生您好自为之吧,我不再释放你了。”让士卒将豫让围了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圣明之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德,忠臣有为君臣大义而死的义务。先前你已经宽免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颂你的美德。今天这事,我当然认罪,但是我希望得到你穿的衣裳用剑刺击,用来表达我替智伯报仇之意,那么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并不敢奢望,只是斗胆说说我的心里话。”于是襄子深深地赞许豫让,就让人拿着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跃起击刺襄子之衣,说:“九泉之下我可以报答智伯了!”于是用剑自杀了。豫让赴死之日,赵国志士听说了,全都为豫让流泪。
课件52张PPT。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5课 刺客列传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吾曩者目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嘿而逃去:__________________
(3)右手揕其匈:_________________
(4)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______
(5)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以 秦王:_________________同“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同“默”,默默地 同“胸”,胸膛 同“慷”,慷慨同“现”,出现同“掷”,投掷(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北购于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__________________同“佣”,被雇用的人 同“媾”媾和,讲和同“腕”,手腕方急时,不及召下兵:_____
秦兵旦暮渡易水:______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______2.一词多义(1)兵兵器 士兵军队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_____
顾野有麦场:_____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
大行不顾细谨:______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______(2)顾回头看拜访考虑但是难道只是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______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______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______ (3)固坚决坚固险要的地方顽固本来固然巩固坚守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_____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
私见张良:______
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________________ 私利私人的(4)私偏爱私下私交,秘密活动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_____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______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___________ (1)虽3.虚词归纳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_____________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______________ (2)之虽然即使即使这样助词,无义 用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则不可,因而刺杀之:_______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______ (3)因趁机于是4.古今异义词
(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
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宽容。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六书之一。(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帝王的侍卫。
中医医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盖聂怒而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雨粟,马生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瞪眼看名词作动词,做人质名词作动词,唱歌名词作动词,率领名词作动词,安排住宿 名词作动词,下雨,文中是“落下,降下”的意思(7)皆白衣冠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___________________
(9)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___________________
(10)稍蚕食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名词作动词,对待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在南面名词作状语,在右面;在左面(13)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太子日造门下:___________________
(16)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__________________
(17)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8)倚柱而笑,箕踞以骂: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用双膝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像簸箕(19)太子丹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群臣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太子丹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太子丹受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动用法,以……为迟 意动用法,以……为怪意动用法,把……作为心头大患使动用法,使……住下来使动用法,使……臣服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________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
(4)连结一人之后交:___________
(5)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
(6)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
(7)光窃不自外:____________
(8)甚矣吾不知人也:___________被动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所游历的那些诸侯国家,都是跟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结交。怎么可以因为被欺凌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3)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牺牲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赶他到匈奴去,这本是我需要人做事的时候呀。 燕国又小又弱,好几次遭受了战祸,如今估计就是把全国的一切兵力拿出来,也抵挡不了秦国。背景展示
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延缓燕国的危机。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知人论世五音·七声·八音
“五音”也叫“五声”,指角(jué)、徵(zhǐ)、宫、商、羽五个音级。古代作家在诗文中常用五音与四季、四方、五行、五色、五帝、五味、五情、五脏、五常等组成配合关系,且可以相互替代,如下表:文化常识“五音”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合称为“七声”,如荆轲先唱的“变徵”,声调悲凉,抒发了生离死别之际的悲伤之情;后唱的“羽”,声调激愤,抒发了甘心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是我国古代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称之为“八音”。名言警句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品读研讨——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前期活动(1~5段)论剑而逃——争道而去刺客列传刺秦王荐刺(6~8段)鞠武——田光
备刺(9~13段)人头、地图——匕首——副手
廷刺及影响(14~17段)荆轲——高渐离太史公论赞(第18段)2.初读感知
荆轲为什么刺秦王?答案答案 荆轲刺秦王,主要出于一种正义。面对强暴,出于国难,挺身而出。荆轲为人“沉深好书”,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目标。当然,其中也有报答太子丹、田光的知遇之恩。1.写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再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的故事有何作用?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一方面呼应上文提到的高渐离与荆轲为同道之人,更主要的是,以高渐离的行为说明了荆轲行动的正义性,荆轲反抗强暴的行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把荆轲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光彩夺目。2.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然后谈谈你对荆轲其人其行的看法(表述自己的看法必须有观点、有分析)。
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史记·刺客列传》)
②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左思《咏荆轲》)
③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④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⑥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朱熹)
(1)古人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答案答案 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乏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其失败的教训今天仍值得记取。
赞赏——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深明大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2)自己的看法:答案3.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答案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四个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行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见陵之愧”。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斥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司马迁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1)不论成功与失败,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举,立场鲜明,不违背自己的志向。
(2)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后读厚积——文本拓展荆轲——行侠仗义的典范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不成,便“因而刺杀之”。
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荆轲还是毅然前往。当失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运用示例虽败犹荣——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但最终,受他常办的“社会之事”拖累太久,他30年心血创办的“大生纱厂”于1925年被江浙财团接管。2.课外素材张謇逝世以后,胡适这样评价他:“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虽然自古以来,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胡适对张謇的评价还是恰当地概括了这位状元实业家的一生。【选材感言】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他创办的实业集团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人民心目中却是一位值得铭记的大英雄。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重读荆轲①
张承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思悟要点]美文深读①作者认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意义是什么?提示 作者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称为“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是“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是“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
提示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②他和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了。②文中为什么写荆轲性情怪僻,赌博喝酒,结交朋党等事?请简要分析。提示 一是说明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二是说明荆轲也是集高尚与卑琐于一身的普通人。提示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近身”。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避难亡命的秦将樊於期的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药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③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③这一句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精神?提示 勇敢、无畏、忠烈和高洁的精神。提示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④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提示 易水边高渐离和荆轲有个誓言,也就是如果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承继荆轲之志,乘奏乐之隙“举筑”行刺秦王。其实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凄绝的美。④文中说“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这里的“深沉含义”是什么?提示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提示 高渐离其实心中知道刺秦是不会成功的,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为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这里的“凄绝”写出了一种荡气回肠的义气豪情。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⑤⑤怎么理解“凄绝的美”的含义。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