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李将军列传
1.通假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亡导,或失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常”,经常 (2)同“阵”,布阵 (3)同“惑”,迷惑 (4)同“漠”,沙漠
(5)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6)同“幕”,幕府
2.一词多义
(1)从
(2)当
(3)即
(4)谕
(5)居
答案 (1)参加/跟随/使……跟随/接应/堂房亲属 (2)在某时/判决/面对 (3)立即,随即/就/假使,如果/登上 (4)告晓,告示/明告/比喻 (5)过了/驻守,镇守/闲居/处在
3.虚词归纳
(1)竟
(2)以
(3)乃
答案 (1)最终/一直到……时候/终了,结束 (2)凭……的身份/率领/认为/来/用/凭/因为 (3)才/却/是
4.古今异义词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义:确实得到信任。今义:诚实,守信用。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呵止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止①广宿②亭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胡兵终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山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络而盛卧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南绝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鞭马南驰数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尝夜从一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后大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即有急,奈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动用法,使……跟从 (2)使动用法,使……坚定 (3)使用用法,使……停止 (4)①使动用法,使……停止 ②名词作动词,住宿 (5)意动用法,以……为怪 (6)名词作动词,布阵 (7)名词作动词,编网兜 (8)名词作动词,前进 (9)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0)名词作状语,向南 (11)名词作状语,向南 (1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1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后 (1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紧急情况 (1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道理 (17)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委曲详情 (18)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迂回绕远的路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是必射雕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即请霸陵尉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匈奴兵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这就能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
(2)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士大夫们的信任吗?
背景展示
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如何写才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的学习之处。具体来说,除了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深入认识其悲剧根源,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
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4.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脉络梳理
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初读感知
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如何理解茅坤所说的“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1.“斩霸陵尉”这一情节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斩霸陵尉,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写李广,但仍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在情感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上是极有分寸的,体现了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2.李广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有功而不得封侯;有才却得不到施展;有德却受辱于刀笔之吏;一生才华卓越、品德优秀、战功赫赫,终生镇守边关,令敌军闻之丧胆却屡遭困顿,最后被逼愤然自杀。
(2)悲剧的根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
①汉王朝用人唯私、唯亲,排挤有才能的人,这是造成李广悲剧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在从卫青击匈奴时,汉武帝既用之,又疑之;卫青挟私排挤。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刚烈的他最终全部揽过,愤而自杀。
②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重要的主观原因。
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人,每天要处理最多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与皇帝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性情刚烈、不事巴结逢迎的李广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也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3.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塑造李广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试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作者在步步深化和丰富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李广的悲剧命运逐步推向高潮。
其次,与别人对比,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匈奴精于射技,三人战败中贵人及所率数十人,而李广追击三人,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却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李广的神射,天下罕见其匹。
最后,侧面烘托更成功。引用汉文帝的赞叹,又引用匈奴人送的“飞将军”称号,都从侧面烘托了李广的才干,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极大地写出了李广的魅力,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似乎让人也能看到司马迁满含的滚滚热泪。
有人说:“太史公的《李将军列传》对汉以后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作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如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卢纶、李商隐等,都有涉及李广事迹的诗作。“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深切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而沈彬的《塞下三首》中“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则写出了边塞征戍使将军老难归乡的命运:贰师将军李广利正因为有千夫不抵的壮勇才埋骨异域,李广将军正因为技艺高强而丧生剑下。意思是说两人天赋的壮勇命中注定他们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虽是将军老难归乡的愤激之情,却恰恰揭示了人已沦为战争工具的可悲命运。对李广的悲剧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和发挥。
历代小说中,尤其是武侠类小说,更是随处可以见到李将军武艺高强、豪迈、洒脱的影子。《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直到现代金庸、古龙等人塑造的武侠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身上,都能找到李将军的身影。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飞将军李广
李广,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擒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甚多,汉文帝大为赞赏。公元前144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在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的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武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李广仁爱士卒,宽厚简易,为人诚恳朴实,事事以身垂范,赢得士兵和百姓崇敬,司马迁誉其为“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运用示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2.课外素材
中纪委魏建“执”法犯法
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魏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反腐机构,在查处贪污、反对腐败,维护干部队伍形象和促进社会清风正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纪检监察部门、纪检干部,其使命光荣、责任大、权力大,然而犯错的机会也很大,这对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势必是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选材感言 我们常说,管别人容易,管自己难;要求别人容易,要求自己却很难。有的人要求别人时往往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义正言辞,但到了自己身上却是一塌糊涂,不仅没能带头遵守、率先垂范,反而借着权力乱搞,以为自己就是掌权者,自己就是管权者,自己就是监督者,就变本加厉搞腐败,这样的人其实危害更大。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李广难封
看《左宗棠传》,脑海里老是出现一个词——“李广难封”。①冥冥之中被掌控的人之运气和命运,真是个说不明白的东西。位不高权不重的左宗棠,后来竟然破格成了大清国的栋梁,何其幸运也!
那个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就差远了。从景帝年间就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广,杀敌勇猛,连骁勇的匈奴人听到他的大名都惧怕三分。在以军功立身立家的汉代景帝武帝年间,竟然一辈子没能封侯,怪也不怪?②
人的运气这东西,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会发生作用。左宗棠怀才不遇,年届不惑还在给人做师爷。但是,在失意的时候,他熟读兵书,对战争的战略战术有精到的研究。“知识就是力量”用在左宗棠身上,一点不假。在当时,能拥有这些才学的读书人少之又少。因此,无论是左宗棠,还是他的主人,都称呼他为“赛诸葛”。就算左宗棠自己也不谦虚一点,也自比诸葛亮再世,可见他的高调。
相反,飞将军李广,在算不上大的战斗中,往往是战无不胜。他勇猛刚烈,身先士卒。但是,一些大规模的作战,他就很难讨到便宜。他不止一次被俘就说明了这点。他的勇猛可以将一块看似老虎的大石头射穿,心胸却不能容忍已经缴械的俘虏,干过一次斩杀俘虏八百多人的事儿。③按照古人的说法,杀俘,是损阴德的。连东方朔都说他杀了这么多的俘虏,此生难以封侯。他的难封,不能只是因为运气不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的夸张,李广从没有取得过这样辉煌的胜利。
怎么说呢?命运。在李广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汉朝尚没有具备大规模和匈奴作战的能力与实力。多次小小的战斗,又养成了李广的矜骄。在众人都希望他拿出大好成绩的时候,往往,他的结果不如人意。一直到了后来汉武帝时期,有人推荐李广,汉武帝就会生出怀疑的心情。更何况,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希望他的军事重臣也是年轻气盛的。他心心念念的是培养卫青,希望卫青的横空出世,能将匈奴彻底打垮。
果然,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重望。这当中,李广有没有过机会?应该说是有的。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参加了一次大规模战役,这一次的战斗,共有四路人马。四路将军各帅一万人,谁都有机会成为主帅。倒霉鬼李广,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兵败被俘。而卫青凭着智慧和战略设计,巧妙地长途奔袭,端掉了基本没有防备的匈奴圣地龙城!这是一场怎样的对比?端掉龙城,匈奴就失去了根本啊,这在汉武帝的朝代是值得大大书写的一笔。这一场胜利,奠定了卫青的军事地位。李广却是凭着亲友们的赎金,买了个活命,贬成了庶人。
总以为左宗棠的升迁,是缘于运气,是因为曾国藩的大力举荐。这不假。曾国藩的识人之明,可能是晚清第一。他一次次推荐左宗棠,让左宗棠的表现空间拓展再拓展,是左宗棠的福气,也是清政府的福气。可是如果左宗棠没有出众的能力,曾国藩又怎么可能看重他重用他,给他机会?李广后来又有机会了,再一次率兵大战。这一次,是汉武帝元朔四年。这一次指挥全线作战的主帅是卫青。六十多岁的李广,被命令侧路袭击。本来李广想当前锋。卫青一来担心他年老,二来希望自己的亲信能立这不世之功。
假如侧路袭击获得成功,李广的封侯不是问题。李广自己也这么认为。偏偏啊,复杂艰难的条件下,他迷路了。这一支军队没有能像设想的那样与卫青的大部队形成整体包抄,匈奴单于乘隙逃跑。这一次的大规模作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李广将军,非但封侯的希望成了泡影,还要接受军法的惩罚。深知军无戏言的李广,主动领责,挥刀自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李广这样的死,悲壮悲惨,据说众百姓失声痛哭。
纵观李广的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是主旋律,个人个性和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人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左宗棠几十年磨一剑,剑出必中。李广将军一生征战,最后的落幕,令人黯然。④
思悟要点
①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出下文作者对李广的评论。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 对比手法。把左宗棠和李广作对比,从而引出对人生命运的探讨。
③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出下文对“李广难封”原因的分析。
④作者认为“李广难封”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吗?对于“李广难封”作者是如何评论的?
提示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认为“李广难封”不是因为命运,而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左宗棠抓住了命运的机会,而李广与命运交予的机会屡屡失之交臂。
⑤作者认为“李广难封”有哪些原因?
提示 a.小战役战无不胜,大战役屡战屡败;b.心胸狭窄,不能容忍已经缴械的俘虏;c.时代特点造成了李广的骄矜;d.汉武帝的不信任;e.李广没有抓住机会。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家世世受射 受:教授
B.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接应
C.吏当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小路
答案 A
解析 受:传授。
2.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②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③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C
解析 ①连词,况且。②副词,将近。③介词,表被动。④介词,替。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B.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C.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答案 C
解析 A项“尝”同“常”。B项“陈”同“阵”。D项“莫”同“幕”。
4.对下列活用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C.尝夜从一骑出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D.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后:名词作状语,在后面
答案 D
解析 后:名词作动词,落后,延误。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固自辞于大将军
B.见匈奴三人,与战
C.天子以为老,弗许
D.用坚其意
答案 A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镞:箭头
B.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竟:竟然
C.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居无何:过了不多久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麾下:部下
答案 B
解析 竟:最终。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旧的,原来的/缘故。B项等到/比得上。C项估计,揣度/渡过。D项都是“因为”。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广“力大过人”的一组是( )
①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②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③专以射为戏,竟死 ④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⑤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⑥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②写李广的天生优势。③写李广的爱好。⑥写李广的偏执狭隘。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广和原来的颍阴侯的孙子摒除人事而居于山野,常到蓝田山中打猎。
(2)李广对士兵宽松而不苛刻,部下因此都爱戴他,乐于听他调遣。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
(乙)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同“崎岖”。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答案 D
解析 由:从。“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短语,可译为“……的”。A项副词,于是/介词,凭借。B项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副词,就/副词,竟,反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领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答案 B
解析 “且南越君民同心”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3)“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14.陆贾从几个方面分析形势,最终游说尉佗成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国力、军事、文化以及天下大势。
参考译文
(甲)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崎岖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乙)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课件49张PPT。专题三 不虚美 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第8课 李将军列传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_______________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_______________
(3)军亡导,或失道:________________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________________
(5)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________________同“常”,经常同“阵”,布阵同“惑”,迷惑同“漠”,沙漠 同“恂恂”,诚恳的样子同“幕”,幕府如令子当高帝时:_______
吏当广所失亡多:______
今乃一得当单于:______2.一词多义(1)从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______
尝从行:______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___________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______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__________参加跟随使……跟随接应堂房亲属在某时判决面对(2)当(3)即广即请霸陵尉与俱:___________
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____
即有急,奈何:___________
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______(4)谕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___________
因以文谕项羽:_____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______立即,随即就假使,如果登上告晓,告示明告比喻(5)居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_____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___________
顷之,家居数岁:_____
臣愿居前,先死单于:_____过了驻守,镇守闲居处在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______
专以射为戏,竟死:_________________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____________ (1)竟3.虚词归纳最终一直到……时候终了,结束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_______________
今如此以百骑走:______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______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____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____
广以卫尉为将军:____
以故得脱:_____ (2)以凭……的身份率领认为来用凭因为良久乃许之:____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____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____ (3)乃才却是4.古今异义词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学习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确实得到信任。诚实,守信用。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呵止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止①广宿②亭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胡兵终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山陈:___________________
(7)络而盛卧广: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___________________
(9)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跟从使动用法,使……坚定使用用法,使……停止①使动用法,使……停止 ②名词作动词,住宿意动用法,以……为怪名词作动词,布阵名词作动词,编网兜名词作动词,前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0)南绝幕:___________________
(11)鞭马南驰数十里:___________________
(12)尝夜从一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后大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即有急,奈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后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紧急情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道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委曲详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迂回绕远的路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是必射雕者也:________
(2)广即请霸陵尉与俱:________
(3)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________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匈奴兵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士大夫们的信任吗?这就能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背景展示
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如何写才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的学习之处。具体来说,除了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深入认识其悲剧根源,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知人论世文化常识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名言警句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4.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遇匈奴,智归大军
被生擒,逃回被贬
被羞辱,杀霸陵尉
遇猛虎,勇猛射杀
迷失路,引刀自刭2.初读感知
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如何理解茅坤所说的“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答案答案 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1.“斩霸陵尉”这一情节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斩霸陵尉,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写李广,但仍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在情感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上是极有分寸的,体现了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2.李广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答案答案 (1)表现:有功而不得封侯;有才却得不到施展;有德却受辱于刀笔之吏;一生才华卓越、品德优秀、战功赫赫,终生镇守边关,令敌军闻之丧胆却屡遭困顿,最后被逼愤然自杀。
(2)悲剧的根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
①汉王朝用人唯私、唯亲,排挤有才能的人,这是造成李广悲剧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在从卫青击匈奴时,汉武帝既用之,又疑之;卫青挟私排挤。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刚烈的他最终全部揽过,愤而自杀。②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重要的主观原因。
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人,每天要处理最多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与皇帝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性情刚烈、不事巴结逢迎的李广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也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3.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塑造李广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试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答案答案 首先,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作者在步步深化和丰富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李广的悲剧命运逐步推向高潮。
其次,与别人对比,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匈奴精于射技,三人战败中贵人及所率数十人,而李广追击三人,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却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李广的神射,天下罕见其匹。最后,侧面烘托更成功。引用汉文帝的赞叹,又引用匈奴人送的“飞将军”称号,都从侧面烘托了李广的才干,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极大地写出了李广的魅力,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似乎让人也能看到司马迁满含的滚滚热泪。有人说:“太史公的《李将军列传》对汉以后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作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如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卢纶、李商隐等,都有涉及李广事迹的诗作。“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深切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而沈彬的《塞下三首》中“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则写出了边塞征戍使将军老难归乡的命运:贰师将军李广利正因为有千夫不抵的壮勇才埋骨异域,李广将军正因为技艺高强而丧生剑下。意思是说两人天赋的壮勇命中注定他们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虽是将军老难归乡的愤激之情,却恰恰揭示了人已沦为战争工具的可悲命运。对李广的悲剧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和发挥。
历代小说中,尤其是武侠类小说,更是随处可以见到李将军武艺高强、豪迈、洒脱的影子。《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直到现代金庸、古龙等人塑造的武侠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身上,都能找到李将军的身影。后读厚积——文本拓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飞将军李广
李广,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擒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甚多,汉文帝大为赞赏。公元前144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在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的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武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李广仁爱士卒,宽厚简易,为人诚恳朴实,事事以身垂范,赢得士兵和百姓崇敬,司马迁誉其为“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运用示例中纪委魏建“执”法犯法
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魏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反腐机构,在查处贪污、反对腐败,维护干部队伍形象和促进社会清风正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纪检监察部门、纪检干部,其使命光荣、责任大、权力大,然而犯错的机会也很大,这对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势必是更大的挑战和考验。2.课外素材【选材感言】 我们常说,管别人容易,管自己难;要求别人容易,要求自己却很难。有的人要求别人时往往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义正言辞,但到了自己身上却是一塌糊涂,不仅没能带头遵守、率先垂范,反而借着权力乱搞,以为自己就是掌权者,自己就是管权者,自己就是监督者,就变本加厉搞腐败,这样的人其实危害更大。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李广难封
看《左宗棠传》,脑海里老是出现一个词——“李广难封”。①冥冥之中被掌控的人之运气和命运,真是个说不明白的东西。位不高权不重的左宗棠,后来竟然破格成了大清国的栋梁,何其幸运也!
那个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就差远了。从景帝年间就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广,杀敌勇猛,连骁勇的匈奴人听到他的大名都惧怕三分。①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思悟要点]提示 引出下文作者对李广的评论。提示美文深读在以军功立身立家的汉代景帝武帝年间,竟然一辈子没能封侯,怪也不怪?②
人的运气这东西,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会发生作用。左宗棠怀才不遇,年届不惑还在给人做师爷。但是,在失意的时候,他熟读兵书,对战争的战略战术有精到的研究。“知识就是力量”用在左宗棠身上,一点不假。在当时,能拥有这些才学的读书人少之又少。因此,无论是左宗棠,还是他的主人,都称呼他为“赛诸葛”。就算左宗棠自己也不谦虚一点,也自比诸葛亮再世,可见他的高调。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提示 对比手法。把左宗棠和李广作对比,从而引出对人生命运的探讨。提示相反,飞将军李广,在算不上大的战斗中,往往是战无不胜。他勇猛刚烈,身先士卒。但是,一些大规模的作战,他就很难讨到便宜。他不止一次被俘就说明了这点。他的勇猛可以将一块看似老虎的大石头射穿,心胸却不能容忍已经缴械的俘虏,干过一次斩杀俘虏八百多人的事儿。③按照古人的说法,杀俘,是损阴德的。连东方朔都说他杀了这么多的俘虏,此生难以封侯。他的难封,不能只是因为运气不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的夸张,李广从没有取得过这样辉煌的胜利。③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 引出下文对“李广难封”原因的分析。提示怎么说呢?命运。在李广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汉朝尚没有具备大规模和匈奴作战的能力与实力。多次小小的战斗,又养成了李广的矜骄。在众人都希望他拿出大好成绩的时候,往往,他的结果不如人意。一直到了后来汉武帝时期,有人推荐李广,汉武帝就会生出怀疑的心情。更何况,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希望他的军事重臣也是年轻气盛的。他心心念念的是培养卫青,希望卫青的横空出世,能将匈奴彻底打垮。果然,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重望。这当中,李广有没有过机会?应该说是有的。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参加了一次大规模战役,这一次的战斗,共有四路人马。四路将军各帅一万人,谁都有机会成为主帅。倒霉鬼李广,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兵败被俘。而卫青凭着智慧和战略设计,巧妙地长途奔袭,端掉了基本没有防备的匈奴圣地龙城!这是一场怎样的对比?端掉龙城,匈奴就失去了根本啊,这在汉武帝的朝代是值得大大书写的一笔。这一场胜利,奠定了卫青的军事地位。李广却是凭着亲友们的赎金,买了个活命,贬成了庶人。总以为左宗棠的升迁,是缘于运气,是因为曾国藩的大力举荐。这不假。曾国藩的识人之明,可能是晚清第一。他一次次推荐左宗棠,让左宗棠的表现空间拓展再拓展,是左宗棠的福气,也是清政府的福气。可是如果左宗棠没有出众的能力,曾国藩又怎么可能看重他重用他,给他机会?李广后来又有机会了,再一次率兵大战。这一次,是汉武帝元朔四年。这一次指挥全线作战的主帅是卫青。六十多岁的李广,被命令侧路袭击。本来李广想当前锋。卫青一来担心他年老,二来希望自己的亲信能立这不世之功。假如侧路袭击获得成功,李广的封侯不是问题。李广自己也这么认为。偏偏啊,复杂艰难的条件下,他迷路了。这一支军队没有能像设想的那样与卫青的大部队形成整体包抄,匈奴单于乘隙逃跑。这一次的大规模作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李广将军,非但封侯的希望成了泡影,还要接受军法的惩罚。深知军无戏言的李广,主动领责,挥刀自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李广这样的死,悲壮悲惨,据说众百姓失声痛哭。纵观李广的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是主旋律,个人个性和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人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左宗棠几十年磨一剑,剑出必中。李广将军一生征战,最后的落幕,令人黯然。④提示④作者认为“李广难封”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吗?对于“李广难封”作者是如何评论的?提示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认为“李广难封”不是因为命运,而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左宗棠抓住了命运的机会,而李广与命运交予的机会屡屡失之交臂。提示⑤作者认为“李广难封”有哪些原因?提示 a.小战役战无不胜,大战役屡战屡败;
b.心胸狭窄,不能容忍已经缴械的俘虏;
c.时代特点造成了李广的骄矜;
d.汉武帝的不信任;
e.李广没有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