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孔子世家
1.通假字
(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者吾未知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而志不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慎:齐,战,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颀”,长,高 (2)同“智”,智慧,聪明
(3)同“尔”,你 (4)同“鉴”,借鉴 (5)同“旨”,意旨 (6)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7)同“非”,不是
2.一词多义
(1)病
(2)固
(3)盖
(4)志
(5)故
答案 (1)困乏,疲劳/担心,忧虑 (2)安定/固执
(3)同“盍”,何不/大概 (4)志趣,意旨/志向 (5)原先/借鉴,参照
3.虚词归纳
以
答案 在/按照/用,拿/因为(借助)
4.古今异义词
(1)孔子语鲁大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即“太师”,乐官之长。今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2)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唯子贡庐于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所居堂弟子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2)名词作动词,制定法度;整治 (3)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4)使动用法,使……完备 (5)使动用法,使……简约 (6)名词作动词,结庐 (7)形容词作名词,居室 (8)名词作动词,建庙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2)宾语前置句 (3)判断句 (4)省略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国的弊病。
(2)君子能安于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
(3)好农人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获得好收成,好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顺每个人的心意。
(4)君子担心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
背景展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了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典文献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杰出贡献。
《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思想和《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论语》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东汉将其列入“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五服”之内为亲,之外为疏。官员在守丧期间,必须解职,叫作“丁忧”;守丧结束,恢复原职,叫作“起复”,就是“服除”。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
1.(孔子)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3.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1.脉络梳理
孔子世家
2.初读感知
本文记叙了孔子的哪些主要活动及其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政治方面:孔子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不辞辛苦。
(2)教育方面: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此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化方面:孔子整理和编纂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典文献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贡献。
1.课文第2段主要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孔子的评价主要有三点:(1)孔子出身贫贱,但有才能;(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的才能,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
2.课文8~10段写了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三个弟子对孔子的“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每个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腐,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2)对话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①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不讳。②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③子贡:小心谨慎、求真务实。④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对其“至圣”的称号,孔子当之无愧。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孔子学琴,精益求精
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反复操练《文王操》,屡次得到师襄子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艺,再到理解周文王的志向,最后直到演奏时,自觉周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很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汗颜。
运用示例 孔子学琴,如此认真执着,确实让人敬佩。他的好学、乐学、会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从孔子学琴艺的故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窥见传统文化中的绝学方法论,也可以发现我们丢失了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哪些精华,发现我们与古代圣贤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差距。对于我们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何古为今用而更高效就地完成各学科的学业,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课外素材
王新发坚守山村21年
自从18岁师范毕业后来到格里小学任教至今,王新发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1年。具体带过多少学生,他已经记不清了。他觉得,年数、人数,这些数字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只要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比起纷至沓来的荣誉还要令他充实和开心。山风呼啸,阴晴变化,21年光阴岁月,群山环绕的学校被翻修了几回,班级和老师越来越少,愈加沧桑的他却依然穿梭在来去乡村的路上。乡亲们说,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学校。
选材感言 王新发说,他就是“钉子”,要一直“钉”在格里,“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这种“钉子”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爱在荡漾。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们选择了留下与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也正是像王新发这样许许多多乡村教师的坚守,才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我们许多人的心灵之路。心中有爱,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事业就是成功的。他们在平凡岗位的坚守是一种大爱与大我,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展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和操守。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大哉,孔子!
孔子,踏着时代车轮演进的名字。
一触及文明(文化),便无法回避孔子;提到春秋时代,无法回避孔子;涉及中国历史,无法回避孔子;研究世界进程(四大圣人),依然无法回避孔子。①
古来圣贤皆寂寞,生前寂寞身后名。孔子也不例外,一个伟大的名字,是用奋斗、坎坷、屈辱、寂寞、失败堆积起来的丰碑;一种真正的荣耀,是心灵之血拌着耻辱、劫难的混凝土。②
孔子的一生,散发出强烈的悲怆气氛。
孔子的一生,呈现出无奈的伟人凄凉。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红尘中肮脏不堪,物欲横流,生灵涂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做一个隐士——泰山崩、黄河溢,目不见、耳不闻;而是坚决地干涉现实生活,要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要铁肩担道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因为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于是他要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要救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要努力改变无道的社会现实。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他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霜雪雨也罢,他就这么坚持着。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多么执着的一意孤行,可又分明听到中华大地上散满了他深深的悲天悯人的喟叹。因为他周游列国时,走得艰难,走得辛酸,走得寂寞,走得简直不像样子;到处碰壁,走得连他忠心耿耿的弟子都有了怨言,走得连他自己都大失所望,失败也不可避免。③他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抗衡,是一个肩膀与千斤重的抗衡,是仁义与礼崩乐坏的抗衡。贵力贱义的无道天下不需要他的学说,他的学说也缺少相应的土壤,即便如此,他仍百折不挠,自讨苦吃,不言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在他身上有一种大人格、大精神、大境界。
一颗孤星,在无边的黑暗里,已写尽了宇宙的寂寞,也写满了尘世的苍凉。
风雨飘摇的无礼社会容不下孔子,也彻底抛弃了孔子,而历史却于风雨飘荡的社会造就了另一个孔子。政治上,你是一个弱者;思想上,你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圣人。现实政治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管仲、晏婴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从此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这文化绵绵不绝、浩浩汤汤,使整个东方世界都浸润其中。于是对你的评价如是:
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柳诒徵: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④
孔子未能通过立功来传名后世,但却通过立言来不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纷争之春,多事之秋,我们分明看到一位老人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对教育的投入,对道义的执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哉,孔子!⑤
思悟要点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排比手法。写出了孔子与文化的深厚渊源。
②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引出下文对孔子磨难一生的描写。
③这句话描写出孔子什么样的状态?
提示 孔子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更突出了孔子的坚韧与执著。
④这里的名人名言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用名人对孔子的评论,突出孔子思想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⑤如何理解“大哉,孔子!”中的“大”?
提示 这里的“大”指孔子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对教育的投入,对道义的执着。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穷 穷:困厄
B.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病:担心
C.弟子稍益进焉 稍:稍微
D.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童仆
答案 C
解析 稍:逐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夫子盖少贬焉
C.约其文辞而指博 D.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答案 D
解析 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道不行矣
B.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C.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D.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答案 D
解析 D项怡然:和悦愉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古义:不能实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B项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唯子贡庐于冢上
B.故所居堂弟子内
C.弟子皆服三年
D.推此类以绳当世
答案 B
解析 B项形容词作名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一以贯之
A.人之不我信也
B.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C.不能为容
D.其先宋人也
答案 A
解析 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答案 D
解析 病:担心,忧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都是代词,同“尔”,你的。A项表顺承的连词,那么/表转折的连词,却。B项副词,就/副词,却,竟然。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近指代词,这。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答案 B
解析 B项是一般反问句,A、C、D三项都是倒装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怀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采纳,而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了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意给他当管家。
答案 D
解析 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去给你当总管”。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如聪明的人就一定让别人跟着走,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呢?
(2)老师的思想主张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要求呢?
(3)如果思想主张已经十分完善了而不能被采用,这是执政者的耻辱。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至于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答案 D
解析 捐:拿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项均为连词,来。B项均为代词,他。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城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用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行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的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性使气,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答案 C
解析 “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于他。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
(2)(亚父)于是大怒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15.陈平的反间计得以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陈平对项羽的为人把握准确:谦恭有礼,爱护他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②刘邦支持陈平的计策。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喜欢读书。陈平所在的乡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分配祭肉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让陈平这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陈平有机会治理天下,也会像这分肉一样啊!”
陈胜在陈县起兵称王之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跟着一些年轻人到临济去投奔魏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于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十分看重它们,士人也因此不愿归附于他。但是楚军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些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收入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在众将中扬言钟离眛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来瓜分他的土地。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眛等人。项王已经怀疑他们了,于是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肴,端进去。见到楚国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国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国的使者。楚国的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详细禀报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亚父想赶快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任他,不肯听取他的建议。亚父听说项王对他怀疑,于是大怒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课件34张PPT。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第9课 孔子世家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者吾未知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而志不远矣:_______________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_________________
(6)所慎:齐,战,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_________________同“颀”,长,高同“智”,智慧,聪明同“尔”,你 同“鉴”,借鉴同“旨”,意旨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同“非”,不是夫子盖少贬焉: 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 ______ 2.一词多义(1)病从者病,莫能兴:_____________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____________ (2)固君子固穷: ______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______ 困乏,疲劳担心,忧虑安定固执同“盍”,何不大概(3)盖(5)故故所居堂弟子内: ______
据鲁,亲周,故殷: ____________ 原先借鉴,参照丘未得其志也: ____________
而志不远矣: _____ 志趣,意旨志向(4)志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____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 _____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________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 ___________ 以3.虚词归纳在按照用,拿因为(借助)4.古今异义词
(1)孔子语鲁大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太师”,乐官之长。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取正,作为准则。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唯子贡庐于冢上:___________________
(7)故所居堂弟子内: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___________________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名词作动词,制定法度;整治名词作动词,为……作序使动用法,使……完备使动用法,使……简约名词作动词,结庐形容词作名词,居室名词作动词,建庙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____________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________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________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国的弊病。君子能安于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好农人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获得好收成,好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顺每个人的心意。君子担心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背景展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了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典文献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杰出贡献。知人论世文化常识《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思想和《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论语》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东汉将其列入“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五服”之内为亲,之外为疏。官员在守丧期间,必须解职,叫作“丁忧”;守丧结束,恢复原职,叫作“起复”,就是“服除”。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名言警句1.(孔子)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3.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孔子世家一(1、2段)孔子的身世和为政情况
二(3~5段)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
三(6~11段)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情况
四(12~19段)孔子对《诗》《书》《礼》《易》的研习
整理及其从教授业、撰述《春秋》等活动
五(20、21段)孔子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六(第22段)作者对孔子的赞词2.初读感知
本文记叙了孔子的哪些主要活动及其成就?答案答案 (1)政治方面:孔子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不辞辛苦。
(2)教育方面: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此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化方面:孔子整理和编纂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典文献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贡献。1.课文第2段主要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作者对孔子的评价主要有三点:(1)孔子出身贫贱,但有才能;
(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的才能,施政效果显著;
(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2.课文8~10段写了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三个弟子对孔子的“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每个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答案答案 (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腐,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2)对话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①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不讳。
②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③子贡:小心谨慎、求真务实。
④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对其“至圣”的称号,孔子当之无愧。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孔子学琴,精益求精
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反复操练《文王操》,屡次得到师襄子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艺,再到理解周文王的志向,最后直到演奏时,自觉周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很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汗颜。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孔子学琴,如此认真执着,确实让人敬佩。他的好学、乐学、会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从孔子学琴艺的故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窥见传统文化中的绝学方法论,也可以发现我们丢失了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哪些精华,发现我们与古代圣贤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差距。对于我们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何古为今用而更高效就地完成各学科的学业,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运用示例王新发坚守山村21年
自从18岁师范毕业后来到格里小学任教至今,王新发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1年。具体带过多少学生,他已经记不清了。他觉得,年数、人数,这些数字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只要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比起纷至沓来的荣誉还要令他充实和开心。山风呼啸,阴晴变化,21年光阴岁月,群山环绕的学校被翻修了几回,班级和老师越来越少,愈加沧桑的他却依然穿梭在来去乡村的路上。乡亲们说,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学校。2.课外素材【选材感言】 王新发说,他就是“钉子”,要一直“钉”在格里,“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这种“钉子”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爱在荡漾。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们选择了留下与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也正是像王新发这样许许多多乡村教师的坚守,才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我们许多人的心灵之路。心中有爱,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事业就是成功的。他们在平凡岗位的坚守是一种大爱与大我,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展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和操守。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大哉,孔子!
孔子,踏着时代车轮演进的名字。
一触及文明(文化),便无法回避孔子;提到春秋时代,无法回避孔子;涉及中国历史,无法回避孔子;研究世界进程(四大圣人),依然无法回避孔子。①
古来圣贤皆寂寞,生前寂寞身后名。孔子也不例外,一个伟大的名字,是用奋斗、坎坷、屈辱、寂寞、失败堆积起来的丰碑;一种真正的荣耀,是心灵之血拌着耻辱、劫难的混凝土。②①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思悟要点]提示 排比手法。写出了孔子与文化的深厚渊源。提示美文深读②本句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引出下文对孔子磨难一生的描写。孔子的一生,散发出强烈的悲怆气氛。
孔子的一生,呈现出无奈的伟人凄凉。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红尘中肮脏不堪,物欲横流,生灵涂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做一个隐士——泰山崩、黄河溢,目不见、耳不闻;而是坚决地干涉现实生活,要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要铁肩担道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因为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于是他要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要救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要努力改变无道的社会现实。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他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霜雪雨也罢,他就这么坚持着。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多么执着的一意孤行,可又分明听到中华大地上散满了他深深的悲天悯人的喟叹。因为他周游列国时,走得艰难,走得辛酸,走得寂寞,走得简直不像样子;到处碰壁,走得连他忠心耿耿的弟子都有了怨言,走得连他自己都大失所望,失败也不可避免。③他是一个③这句话描写出孔子什么样的状态?提示 孔子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更突出了孔子的坚韧与执著。提示人与一个时代的抗衡,是一个肩膀与千斤重的抗衡,是仁义与礼崩乐坏的抗衡。贵力贱义的无道天下不需要他的学说,他的学说也缺少相应的土壤,即便如此,他仍百折不挠,自讨苦吃,不言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在他身上有一种大人格、大精神、大境界。
一颗孤星,在无边的黑暗里,已写尽了宇宙的寂寞,也写满了尘世的苍凉。风雨飘摇的无礼社会容不下孔子,也彻底抛弃了孔子,而历史却于风雨飘荡的社会造就了另一个孔子。政治上,你是一个弱者;思想上,你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圣人。现实政治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管仲、晏婴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从此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这文化绵绵不绝、浩浩汤汤,使整个东方世界都浸润其中。于是对你的评价如是:
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柳诒徵: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④④这里的名人名言有什么作用?提示 引用名人对孔子的评论,突出孔子思想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提示孔子未能通过立功来传名后世,但却通过立言来不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纷争之春,多事之秋,我们分明看到一位老人对社会的关
注,对文化的贡献,对教育的投入,对道义的执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哉,孔子!⑤⑤如何理解“大哉,孔子!”中的“大”?提示提示 这里的“大”指孔子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对教育的投入,对道义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