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件)(打包5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课件)(打包5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8 22:37:32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内容索引归纳提升  整合拓展,对接高考读写空间  积累素材,赏读佳作归纳提升李白与歌行体
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为“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李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
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意象与意境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意境和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读一首诗,也如同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种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齐白石的画,在不懂事的小孩子眼里,不过是几只像样的虫、虾。然而,就在这虫、虾之中,隐藏着更深刻、更令人心动的东西。读诗歌也是这样,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是准确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路径。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诗歌作品中的客观形象,这些客观形象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什么是意境?概括地讲,意境是诗人感情和诗句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准确地理解形象和融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对于理解诗歌意境尤为重要。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对诗歌的认识。1.感知形象,体悟感情
对形象鲜明、感情比较容易把握的诗歌,应该首先准确把握形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以感知和体会。我们来一起看几首元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将一组浸润着旷远萧疏情味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等)极富层次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那份难以遣怀的羁旅愁情。《西厢记·长亭送别》虽然抒发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但那一系列色彩明丽、搭配和谐的形象(碧云天、黄花地、霜林红叶和紧吹的西风、南迁的大雁),又将一幅别致的图景镌刻在欣赏者的记忆深处。《天净沙·江上》则是把自然疏朗、充满野趣的村居人家和轻曼恬淡的渔家乐融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人歆羡不已。要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先要准确理解这些诗歌意象。2.依托感情,品赏意韵
诗歌是抒怀的语言艺术。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旨趣。如果诗人创作时采用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那么把握诗歌感情就相对轻松了。准确认知感情,再通过联想和想像去观照诗歌形象,因为形象总是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附有诗人的感彩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围绕颔联中的“悲”和尾联中的“恨”,并联系“乍见”和诗题中的“宿别”,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诗人抒发的亲友偶遇又将匆匆作别的留念之情。由此再结合“江海别”、“隔山川”、“离杯”等形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颈联所描绘的情境了:寒夜里,灯光暗照,竹林深处,细雨敲打着劲瘦的竹叶,泛起濛濛雨雾,似漂浮着的片片烟云。极具表现力的“寒”、“湿”、“浮”等词语笼进了诗人无数透彻肺腑的感伤惆怅。3.立足形象,展开联想
诗歌总是将感情寄寓形象之中,“风云变色,草木含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仔细揣摩诗歌形象,并融入自己对形象的感情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以期达成与诗人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对诗歌感情的准确领悟。唐代张籍《秋思》和清代高鼎《村居》可以看做是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之作: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村 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先说《秋思》。让我们展开想像:诗人远离故土,蛰居洛阳,念亲思乡之意随秋风而起。情意缠绵,思绪联翩,欲诉诸笔端,托人捎与亲人的万种情思犹不能尽诉衷肠。捎信人临行上路,诗人又拆开封好的信件,还想再写上几句。一个生活细节的描写,道尽了多少游子望尽天涯的情怀。真是一首小诗,两行清泪!再说《村居》。《村居》以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词句勾勒了一组极富动感的意象,抒写了诗人村野闲居的怡乐之情。田野里碧草油油,杨柳依依,一群孩子在初春的田野里放着风筝。多么闲适,又多么恬静,不愧为清诗中的上品。艺术最基本的单位是意象。“意境”的基础就是“意象”。“意象”要让人即目可见,具体可感。如果不能使“意象”具体可感,就会影响人们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古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称之为“隔”。所谓“隔”,就是“意象”影响了人们对“意境”的把握。王国维曾特别比较过“隔”和“不隔”的三个句子,值得我们来了解、玩味一番。“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二句,妙处唯在不隔。“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隔与不隔,就在于诗中形象能否让读者清晰地把握形象背后的主观感情。有这样一首小诗,请大家看是“隔”还是“不隔”呢。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一曲随景口占。多么鲜明的意象组合,多么巧妙的数词连缀,又传达出多么恬淡平和、闲适从容又旷达悠远的人生况味。二、真题剖析
(201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答案解析答案 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解析 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三、技法规律
鉴赏诗歌的意境就是赏析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透过画面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步骤是: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现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首诗的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异,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答案 王勃的《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
王维的《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意象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案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案解析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解析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漂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读写空间1.李白的悲剧
李白是个有才能又有政治抱负的人,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受到唐玄宗赏识后,趁唐玄宗叫他为一支新曲子填歌词的时机,喝醉了酒的李白竟让宦官头子高力士跪着给自己脱靴子。受了羞辱的高力士,记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把杨贵妃比做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气了,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把李白赐金放还。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情感与理智”、“表象与实质”、“转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话题作文中。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由于杨贵妃与高力士的亲近,与李白的疏远,而听信高力士,误解李白;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李白的疏远,而听信爱妃,误解李白。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这种悲剧仅仅发生在李白身上吗?2.李白的人情味
李白是最懂得人情的诗人,送孟浩然、送汪伦的诗,都写得很好;李白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节的、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有儿女情长,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他也算一个。如果李白只是英雄,只是解放,就只是侠与仙,或者,只是个外国人,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的深处。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人性的感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李白也不例外。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友情”、“人性之美”、“人间真情”、“英雄与情感”等话题作文中。李白诗的月下,是斯文相怜的会心之美,是灵心感动的幽深之美。李白的相思,即人心与人心的长想长念。是爱情,是夫妇情,也是人生理想,或人生中美好的追求不能实现。总之,是一片纯情的叹息。3.李白的人格魅力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自信”、“人性之美”、“人贵有志”、“坚强不屈”、“进取”、“人贵有格”等话题作文中。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季羡林:把绪论统统删掉
1936年,25岁的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列文。第四个学期念完,着手写毕业论文。季羡林决意先写一篇有分量的绪论(论文开篇,做方向性的概括),这样才显得论文有气派。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将绪论写完,他自我感觉极好,立即将绪论交给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一星期后,教授将文章退还给季羡林。全文只字未改,只在第一行第一个字的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最后一行最后一字的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小小括号,将洋洋万字的绪论“彻底、干净”地消灭掉了。
季羡林仿佛当头挨了一棒,他不服气,去找教授“理论”。教授不紧不慢地说:“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如果有人对你的文章进行抨击,你根本无力还手。”
年迈的季羡林对此事仍记忆犹新:“我感激这巨大的打击,它使我明白: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骨头里开出浪漫的花
车延高
谈到李白,有人说“天才英丽,小住人间一谪仙”;谈到李白的诗歌,有人说“口吐天上文”、“才笔九州横”、“飞虹壮志凌新宇,倚马高才驾盛唐”。
不去争辩这些赞誉是否过头,我们只是潜下心来,用一双理性的眼睛去读李白和他不朽的诗歌。很快,目光就亮起来,我发现,那个性格张扬、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的身影后面有一行清新俊逸的脚印。他从庄子、屈骚、汉赋的故居里巷中走出来,行囊中满是浪漫主义的吉光片羽。他豪迈不群,敢于让自己的创作脱离别人铺设的轨道,奇伟超拔,视野殊迥,大胆冲撞自己的命运和那些守恒于既定的偶像,一步一步走出了南北朝的低吟浅唱,走出了豢养过徘徊和困顿的一道道低谷。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和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和坚定。他先把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的峰巅。适逢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李白已经以其发自骨头深处的浪漫主义精神,把诗歌领入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李白不愧为李白,他在很多诗人还潜心琢磨“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样一个不会有答案的课题时,就勇敢地卓立而行,以一种崭新的豪迈姿态走出来,他不踩旧有套式的脚后跟,不在一棵已经枯萎的树上重复开花,他别开生面,以狂放浪漫、卓尔不群的姿态置身于大唐诗歌恢弘挺拔的制高点上,“三杯拂剑舞秋月”、“一振高名满帝都”。他创立了想象瑰奇、闳中肆外、构思独特、清新明快、豪放超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如今,当前朝月又照窗棂,我们俯身灯下,咀读李白的诗篇,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身契入的愉悦,不为古今所隔绝,不为时空所生疏,好像诗人就在身边,一唱一吟,入木三分。让人感觉文字和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读上去雄浑瑰丽,奔放敞亮,没有诡异之辞、谪怪之谈、狷狭之态、迷幻之气和荒淫之意。一改庄、屈的艰涩困顿和虚无华丽,彻底走出了奇诡怪诞、随理赋形、任意虚构的泥淖。使读者和诗歌形成一体化审美走向,直接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切身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结果,很多不是诗人的人也成了诗人。(有删改)课件23张PPT。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将进酒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李白——安史之乱时期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沿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令族叔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李白平生浪迹天下,身世遭遇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其诗今存九百多首。李白诗讽县太爷
唐代彰明县令平时也爱吟诗作对,对李白也很谦恭,故同李白有了交往。一次,李白随县令一起察看江水暴涨的情况,路过一段河堤,忽见江岸边的芦苇丛里有个溺死的女尸,随波摇荡,小鸟瞅着尸体噪叫,鱼儿围着尸体转悠。李白心酸,县令诗兴大发,高声吟道:“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李白听了很不满意,便接着吟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县令知道李白在讽刺他,也无可奈何。李白吟完扬长而去。李白如何讽二、诗词故事刺他呢?他用了“秋胡戏妻”的典故。春秋时,有个叫秋胡的,出外十年,当了官,回家探亲,看见桑园里有个美貌妇女,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妻子,便前去调戏,遭到妇女的臭骂。李白以古喻今,讽刺县太爷的流氓无赖。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三、文题背景2.采石矶太白楼联
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原、汉曼卿、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地空阔。试凭栏远眺,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苎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注:此联概括了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的主要精神,对其极度加以颂扬。3.安徽当涂县李白墓对联
青山埋傲骨,岂肯折腰事权贵;
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激,诗人的感情发展变化为:悲→欢→愤→狂。具体分析见下表:提示李白的诗意,伴酒而来。是酒造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酒,无须深究。但可以想像,没有酒,起码少了半个李白。酒之于他,不是杯中物,是灵魂相握的知己,是另一个可以说话的声音。无论浅酌还是痛饮,二、悟读,诗情画境饮尽的必是一份心情,一种态度,还有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李白,一个诗意的李白,一个豪饮的李白,最终,归于永远的李白。他让人们明白,在岁月的不停流逝中,在人生的各种境况际遇里,伴酒的可以是一个寻常百姓,也可以是这样一位千古“诗仙”。不论寻常与伟大,短暂与永恒,岁月如酒,生命如酒。1.如何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  (1)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
(2)开篇的这组长句既有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开篇的气势造成的。答案2.怎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答案答案 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何等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3.试将《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何有这不同。答案答案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答案 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证。4.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答案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案 “一挥手”:弹琴的动作,表现蜀僧技艺的高超。“万壑松”:指自然界中宏伟的响声,表现琴声的铿锵有力。答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案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解析 理解诗歌本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诗歌首联写蜀僧弹琴前的准备,颔联写蜀僧弹琴。用“一挥手”写动作,用“万壑松”写效果;
颈联写作者听后的感受,心如同被流水洗过一样畅快,而且音乐不绝于耳,余音与钟声融合在一起;尾联则写诗人陶醉在琴声中,不知不觉已是傍晚了。整首诗意境幽美,化用典故显示了李白对蜀僧的倾慕之情。答案解析课件17张PPT。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李白——入长安前的壮游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自幼涉猎群书,年轻时仗剑任侠、喜纵横术。25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群豪远游”。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三年后,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长安时期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荐引,结识了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山东及湘、鄂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就遭到谗毁。天宝三年春,被放还归乡。斗酒诗百篇
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最出色的乐工演奏助兴。著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等来到翰林院,发现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后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清醒,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二、诗词故事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做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玄宗于是用大杯赐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疾书,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可想而知。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三、文题背景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全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的,而是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提示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和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酒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二、悟读,诗情画境1.“独”是诗眼,想一想,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写情抒怀的?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之中。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三至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但我们仍在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这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能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注]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  敬亭山在安徽宣州。该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此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年。(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反衬:以动衬静。(答“借景抒情”也可)这两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暗示诗人“独坐”观望已久,为下一句“相看两不厌”做铺垫。答案(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写山的“有情”,暗含出人的“无情”,写出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课件29张PPT。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而这种歌唱,带有李白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豪放飘逸。因此,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其次能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最后能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专题导语 学习本专题,尤其要加强诵读,去感知诗的节奏、韵律、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还要抓住李白诗中“月”、“酒”等意象,体验李白诗中那种豪迈、不哀伤的感情基调。梦游天姥吟留别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二、诗词故事
金龟换酒
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后住在一家店铺里。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去拜访。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拜读。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贺知章读完便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称之为“谪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并随即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来酒与李白共饮,直到大醉方才停杯。此后,贺知章每日都约见李白,而且到处颂扬他,李白从此名声大振。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745)秋,是诗人漫游吴越前留赠东鲁亲朋之作。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了漫游的旅途。文本赏读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诗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这一层又分三小层。第一小层:梦前第二小层:梦境第三小层:梦醒第二层从“世间行乐”至诗末,留别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要有感情地朗读该诗,须寻得情感脉络,脉络大致为:
游历前的倾心渴慕→游历时的喜悦→幻入仙境时的惊悸→醒来的失落惆怅→高蹈出世之情→傲岸不羁之情。
全篇感情忽起忽落,愈转愈昂扬,须变化着语调读之。提示二、悟读,诗情画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封建君主把自己称为“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杀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虽然闻一多说他如婴儿一般,但正是这位“梦游”的婴儿最终成为所有诗人的榜样,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婴儿使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做(仅仅是做)一个人!做一个每时每刻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人!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构思是由现实到梦幻,再由梦幻回到现实,两者都有过渡句。试找出来。
由现实到梦幻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由梦幻到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欲因之梦吴越忽魂悸……烟霞(四句)2.本诗的“诗眼”句是哪句?如何理解?答案答案 本诗的“诗眼”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这是他人格的伟大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3.阅读“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八句,思考:
(1)这八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答案 ①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可睹;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山的雄伟高大。
②写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是入梦之由。4.诗人描写虎、鸾、霓衣、风马、云之君、金银台等事物,是为了表现什么思想?答案答案 意欲虚构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并与丑恶现实对比,从而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5.诗中“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和生活态度?答案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思想消极的一面。答案 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情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却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构思奇特、基调高亢、别开生面地借留别以抒感慨,以梦游方式抒发胸臆,表现主题。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
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如此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之美好,以揭露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表明自己的斗志,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这样奇特的构思、高昂的格调,
真不愧为留别诗的千古绝唱。6.诗歌题曰“吟留别”,而全诗竟无一字抒“别”意,是否有离题之嫌?答案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注]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  窅然:远去的样子。(1)下列对此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
B.“笑”字值得玩味,它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带有几分神
秘的色彩。
C.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就是“何意栖碧山”
的答案。
D.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是作者在故弄玄虚。√(2)有人认为第一联的“问”、“笑”二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结合诗歌作简要的赏析。答案 开头一个“问”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而且也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引发人们的思索。答案课件16张PPT。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送友人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李白——离开长安后的漫游
李白离开长安后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適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后来,在山东兖州,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一带。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的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四处浪游,漂泊在山东、金陵一带。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期间,恰逢渤海国呈报的国书故意用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以此蔑视朝廷。当时这种文字只有李白一人识得。唐玄宗命李白拟回书,并极为郑重其事,请贵妃为他捧砚。李白想趁机戏弄杨国忠、高力士,于是请皇上允许让杨国忠代为磨墨,坐下后又让高力士替他脱靴。玄宗一一应允。为此,杨、高二人恨之入骨,借机向贵妃进言,谎说李白把杨贵妃比作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于是把李白赐金放还了。二、诗词故事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有情衷。《送友人》这首诗是在玄宗天宝末年(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三、文题背景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诗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情美。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提示李白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远处一轮二、悟读,诗情画境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1.说说该诗是如何借助物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诗人以飘浮不定的孤蓬、浮云,写出了游子不忍遽去的情怀;以缠绵的白水、依依的落日,写出了故人恋恋不舍的情感。离群的马和萧萧马嘶,则双写游子和故人的深情厚谊。2.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案答案 “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白水环绕的送别图景。3.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喻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答案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结合作品说说佳在何处。答案 “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以及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答案(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