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与诸子登岘山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
祖居园庐。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
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于此可见一斑。一、诗人名片孟浩然诗罪唐玄宗
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说完,拂袖而去。二、诗词故事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泪”。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三、文题背景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提示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
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时光永远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
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二、悟读,诗情画境1.古人作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谈谈第二联和第一联的承接关系。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江山留胜迹”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承“今”字。2.试说说颔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答案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3.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答案答案 “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余年,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
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碑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4.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呢?答案答案 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会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不免悲从中来,“泪沾襟”了。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 “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答案 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答案(2)诗歌颈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答案 “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切感人。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答案(3)试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答案课件36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整合内容索引归纳提升 整合拓展,对接高考读写空间 积累素材,赏读佳作归纳提升近(今)体诗
中国古典诗歌按发展源流可分为诗、词、散曲三种。在“古诗”中又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体诗与今(近)体诗。这里,重点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它有四项基本要求:
1.句数、字数有规定。律诗为八句,或五言或七言;绝句为四句,或五言或七言。
2.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一般要求押平声韵,中间不得换韵。3.各字的平仄有规定。所谓平仄,指古代汉字的声调,平声大概等同于今天普通话字音的一、二声调,仄声大概等同于今天普通话字音的三、四声调。近体诗每句各字的平仄、上下句中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如五言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虽然今天写近体诗不必严格遵照这些要求,但是读诗者了解这些要求会更好地体会近体诗的声韵之美。4.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如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另外,近体诗的结构也很讲究,一般要求起、承、转、合。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近体诗称做“戴着镣铐跳舞”。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待以后专题专门讲。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分,主要从上述四方面进行。另外,从时间上亦可区分。隋唐以前的诗均叫古体诗,隋唐以后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股发展。近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近体诗
(格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一首四句,每句五字
七言绝句:一首四句,每句七字律诗五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七字
排律:每句五字或七字,句数不定,但不少于十句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除出现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这两派诗人虽然没有提出各自的创作主张,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题材到诗体,都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内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或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或厌恶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风格多恬静淡雅,以近体诗居多,尤其是五言律诗。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诗作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意气风发,后期诗作多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握的禅理。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不因情造景,即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在他的山水诗中,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隋唐以来一百几十年中,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的生活逐渐关注,对边塞的知识也丰富了,他们对边塞不仅不感到那么荒凉可怕,反而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边塞诗派多以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及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反映战争生活的艰苦,抒发为国立功、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及不满现实的情绪。诗体以乐府歌行及五、七绝句居多。
高適和岑参是边塞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后世合称“高岑”。高適的诗歌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不光有才气,还有实际的政治才干。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8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像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另一个重要的边塞诗人李颀,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禄,却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着白日飞升。古诗中细节的艺术魅力
一、理论讲解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诗歌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塑造诗歌形象的重要方法,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形象的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本专题诗歌中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典型,细节描写属于高考古诗文阅读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一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一首诗歌,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练、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会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并将其作为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涵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有着奇妙的艺术表现力。往往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让人见一叶可知天下秋。抓细节的分析,在诗歌鉴赏中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优秀的诗作中都有典型且蕴涵丰富的细节描写,分析它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意旨。二、真题剖析
(2004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答案答案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思,作者抓住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三、技法规律
鉴赏分析细节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分析它是如何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的;
2.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从它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角度分析。
如杜甫《北征》诗中,描写“小儿女”身上的补丁:“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运用这个细节描写有力地表现了杜甫家人艰难的生活。破衣服补上这块颠三倒四的绸子补丁,说明其家人穷得连一块合适的补丁也没有。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气氛烘托下,又与小儿女“垢腻脚不袜”的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示了细节的艺术生命力,耐人寻味。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柴门小童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答案答案 作者用“疑”、“急”两个刹那间的动作细节,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使诗歌中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村生活气息。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注],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案解析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孤坐的“身”,形影相吊。这一细节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首先从题目及整首诗歌中把握诗歌大意,诗歌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其次回答赏析诗句的题目的原则是要始终扣住诗句来回答问题。对诗句中的名词要关注,将其作为意象来把握其中的关系,自然地引申出对作者心情的评价。读写空间1.大唐“开元盛世”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诗情致深婉,又包含了积极求取人生价值的热情,具有动人的生机,成为盛唐气象的先驱,对扭转初唐浮靡虚饰的宫廷诗风起了重要作用。张九龄为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推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张九龄贬到岭南任职,由于五岭的阻隔,岭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一切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岭南荆棘丛生,山石嶙峋,开凿工程十分艰巨。张九龄此举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忧国忧民”、“博爱”、“坚强”、“乐观面对生活”、“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话题的作文中。张九龄贤明正直,不辞劳苦,敢于谏诤,忧国忧民,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虽贬职仍心系黎民苍生,可歌可泣,为时人所敬仰。2.边塞诗人——高適
高適的性格,落拓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他是一个十分切于实际,不务虚名,精明能干,不肯妄自菲薄的人。借助安史之乱的契机,“义而知变”,扶摇直上。他自己有一句话:“时平位下,世乱节高。”天下昏乱,忠臣乃见。高適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功名自许,一年之中,连迁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数职,转眼之间,就做到了淮南节度使。自唐以来,诗人显达至节度使者,唯高適一人而已。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有为”、“机遇”、“性格与成就”、“气节”、“实践”等话题的作文中。高適注重人生实践,务实尚节,善抓机遇,积极有为。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大师
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本人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青春盛唐
李泽厚
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曾经相当敏锐地论说了诗歌由六朝宫体到初唐的过渡,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呵!特别是后者,闻一多再三赞不绝口:“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实,这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初唐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它更实在,更成熟,开始走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间。“四杰”之后,迎来了现实生活的五彩
缤纷,展现了盛唐之音的鲜花怒放。它首先是由陈子昂著名的四句诗喊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孤愤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这就是盛唐之音。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壮丽动荡的一面为边塞诗派占有,优美宁静的一面则由所谓田园诗派写出。像王维的《鸟鸣涧》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忠实、客观、简洁,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更深刻地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课件21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秋暝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后因故被贬济州司功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一、诗人名片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谙佛学,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其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
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王维名字的由来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这对“事母崔氏以孝闻”的王维影响颇大,也“笃志奉佛”。他仰慕一位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维摩诘。维摩诘是天竺毗耶离城的大富豪,一方面享受世俗之乐,一方面“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受到释迦牟尼的敬重。王维对他异常钦敬,连名带字搬用,名维字摩诘。后人称他为“诗佛”、“口吐莲花的诗人”。二、诗词故事1.王右丞体
指唐代王维的诗歌风格。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他前期写过不少豪迈的诗歌,但主要成就是后期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他善于捕捉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往往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画。王诗语言清新洗练,意境雄浑高远,善兼众体,尤工七律、五绝。但他后期诗中表露出佛家寂灭思想和出世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三、文题背景2.写作背景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诗人山居隐逸的乐趣的。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王维的田园诗是属于“静”、“净”的,这首诗就有静谧、明净的诗境,诗人沉浸于这美好的诗境中。读时,可用轻轻的语调,读出诗人喜爱、陶醉的感情。提示山居秋日的薄暮里,山雨初霁。一轮皓月当空,青松静影斑驳,清泉流于石上,叮咚作响。竹林喧笑,渔舟唱晚。如此优美的景致,如此淳朴的民风,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怎愿离去,忍受那官场的纷纷扰扰?二、悟读,诗情画境1.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诗人为了表达其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与神奇音响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我们不仅可以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的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取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正常的词序是怎样的?为何要这样颠倒?答案答案 正常词序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之所以颠倒词序,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它体现了在夜色中先闻其声、先见其动,后见其形其人的追寻的过程;把“竹喧”、“莲动”置于句首,还有一种制造悬念的表达效果。3.本诗是一首山水名篇。人们评价它“诗中有画”。你认为哪一联最具有这个特点?为什么?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 颔联、颈联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颔联写出明月高照,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的图景,给人幽静明净之感。颈联写出竹林喧闹,那是一群洗衣归来的少女的欢歌笑语;
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捕鱼的小船顺流而下了。描画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诗人通过描绘山水表现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①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②。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 ①这是王维青年时期的诗作。
②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1)诗歌中传达出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的诗句是: ,_____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全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 着力塑造了将军骑着骏马,带着猎鹰,在朔风猎猎的草原上拉弓射猎,满载而归,勒马回首,意气风发,英武豪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崇尚古代英雄,志存高远的情感。答案(3)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答案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相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答案课件21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盛唐诗歌就时间上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较短。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铁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气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专题导语 盛唐诗歌安排了三个专题(包括后面的李杜专题)。本专题选了六首代表作。学习本专题,要以“王孟”和“高岑”诗歌为重点,要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要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要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学习本专题,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要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深入诗的意境;还可以以“写”促“读”,通过扩写、改写及写小赏析文、评论文形式巩固阅读成果。望月怀远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早有察觉,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后为奸相李林甫所谮,贬到荆州,没几年郁郁而终。谥号文献。一、诗人名片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张九龄开山
因受张说罢相事件的牵连,张九龄被贬到岭南任职,由于五岭的阻隔,岭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岭南荆棘丛生,山石嶙峋,开凿工程十分艰巨。此举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二、诗词故事《望月怀远》是张九龄被贬谪到荆州之后所作。开元二十五年,因李林甫陷害,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这不只是张九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唐玄宗由开明到昏聩的显著分界线,甚至还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开端。张九龄离开长安,带走了盛世的平和安详,也带走了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诗人(如王维)的激情。张九龄在荆州只呆了两三年,便郁郁而终。三、文题背景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提示 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提示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衣,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寄远方的亲友,倒不如复回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二、悟读,诗情画境1.诗题“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诗题中的“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答案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醒)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
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赠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相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答案答案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也象征了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3.前人曾称《望月怀远》“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而是一首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答案 第一种理解:同意。从张九龄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来看,它不是一般的情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强烈地抒发了他在政治上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种理解:不同意。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情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诗的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两种高雅植物的特点:兰_________
;桂 。草迎春,生机勃勃花在秋,皎洁清雅(2)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什么人?答案 指的是那些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答案(3)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 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答案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通达。比兴课件24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高適(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一、诗人名片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旗亭画壁
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饮诵赋诗、郊游论文。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戏班子唱戏。王昌龄提议看戏班子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他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戏班子里最漂亮的歌女,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二、诗词故事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三、文题背景《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该诗共28句,描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共分四层,各层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
第一层:出师 一、诵读,整体感知扌从第二层:战败第三层:被围第四层:死斗的结局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除第一层宜读得雄壮有力外,以下各层均有“沉痛”语,如“战士……犹歌舞”、“铁衣……少妇……空回首”等诗句,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读来,语调宜格外沉痛。提示是什么地方,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是什么地方,有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一边是歌舞场,一边是生死地。谁该谴责,谁该叹息?死生只一瞬间,生命之宝贵,究竟是追求欢乐,还是拼死卫国?是与非,对与错,历史自有评判,公道自在人心!二、悟读,诗情画境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用了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答案 本诗句写了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3.《燕歌行》第三层写士兵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与诗歌的主旨有着怎样的联系?答案答案 第三层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困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写征夫想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的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沦”!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
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层。4.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答案答案 (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的战士与沉迷歌舞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
(2)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文本拓展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①
高 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②曛:昏暗。(1)赠别诗一般都写得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得别具一格,其特点是什么?答案 这首诗一反送别诗的哀愁伤感,代之以充满豪情的安慰,体现出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答案(2)诗歌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 景物描写是苍茫雄浑的,大雪纷飞,日落黄昏,只见遥空断雁,恰与离别情景相吻合。2.将高適的《燕歌行》与下面的《塞上听吹笛》对比阅读,看看两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答案答案 (1)在《燕歌行》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2)《塞上听吹笛》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又构成一种虚景,并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前两句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课件18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一、诗人名片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他询问缘故。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二、诗词故事《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三、文题背景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提示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二、悟读,诗情画境1.该诗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其大意。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西域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第四部分(最后三句):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点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答案答案 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轮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本诗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试分析两首诗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
答案答案 (1)本诗是吊古之作,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三、四句却别开生面,添了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深沉伤痛,反衬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通过描写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答案 用典、借代。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理。(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案 “吞”、“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地怒放的情态。这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答案(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课件16张PPT。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一、诗人名片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二、诗词故事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三、文题背景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提示秋夜微霜,挚友别离。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二、悟读,诗情画境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答案答案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答案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3.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答案文本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 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均为琴曲名。
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 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城垣静默、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的凄切、幽邃的深秋月夜图。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低沉压抑,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凄冷肃杀,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为下文写弹琴,以及琴曲之美做铺垫。答案(2)有人评论:“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以形喻声,韩愈《听颖师弹琴》绘声见情,然而,李颀的《琴歌》并未融情入声。”你同意“并未融情入声”的评论吗?请说明理由。答案 (示例)不同意。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描摹琴声,但从听者的反应角度侧面烘托出琴声的优美动听和极强的感染力。“清淮奉使千余里”,奉命出使,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怀乡之情忽起。“敢告云山从此始”,人生苦短,官场奔波劳累,归隐愿望萌生。虽然琴乐不是诗人所奏,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愿望皆因琴声而起,实为融情入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