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课件试题)(打包15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课件试题)(打包15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8 22:33:49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专题十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内容索引归纳提升  整合拓展,对接高考读写空间  积累素材,赏读佳作归纳提升词 牌
词牌又称词调,是音乐与歌词间的桥梁。词牌与词旨无关,词的内容可见词牌下所附之题目。但早期词作,多只有词牌而无题目。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给每种格式取一个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是原《菩萨蛮曲》的沿用,《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②取词中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此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为此称,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梦江南》,又名《谢秋娘》,因白居易有咏“江南好”的词,末句是“能不忆江南”,故称;《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只因苏轼词中有相关词句的原因。
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等。古诗中的虚与实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中《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阑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阑玉砌”也许还在,但红颜却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晓风扶弱柳,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为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適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的角度写的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的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二、真题剖析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答案三、技法规律
古典诗歌鉴赏,着重考查学生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去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关于选材方面的虚实,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像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解答此类题时,要关注题中所给的注释,注意作者生活的背景和年代,从一字一词出发,深入分析并挖掘诗中的形象。注意运用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明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点明诗作技巧的艺术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  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答案 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一列长长的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地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请结合诗句对后两句作赏析。答案答案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这样虚实相对,荣枯迥异,虚实结合,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读写空间1.词人心中的春天
春天是可爱的,但每个人对春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春天喜爱的表达也有所不同,因人而异。黄庭坚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观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沂孙云:“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河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梁贡父云:“拼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词人有词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可用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喜爱春天”、“观察角度与效果”等话题的作文中。“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性格和内心情绪,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2.满怀愁绪寄诗词
贺铸少年时期侠气凌云,肝胆照人,热血沸腾,重然诺,轻生死,在同辈中也是豪迈过人、骁勇著名的。以其个性、胸怀、气度、才能、作为,用之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他自信应该是成绩非凡、前程远大的。但是,词人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理想与现实有那么大的距离,少年的美好愿望只是一枕黄粱。进入仕途后,词人只是一名低级武官,居于下僚,羁宦千里,到处漂泊,为繁杂无聊的事务所纠缠,才能无所用,志向成为一句空话。即使如此,他依然心有不甘,将满腔的热情与愤恨,寄托于琴弦和诗词中,抒发自己积极用世之意志和热忱报国之激情,以及失意后的愤懑与牢骚。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可用于“理想与现实”、“得与失”等话题的作文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理想的实现还有赖于现实社会环境。所以个人的命运是与时代背景、国家形势相联系的。从兔子和狼身上看到的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寓言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只野兔,便不停地追赶。兔子走投无路,情急之中钻进了一个树洞。狼哪肯放过就要到手的美味,便死死守住洞口。夜深了,狼冷得直发抖,但为了吃到野兔,狼怎么也不愿离开。第二天早上,野兔从树洞里探出头来,发现狼已经冻死了。野兔大摇大摆地走出洞口,踏过狼的尸体扬长而去。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邓乐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杨抡《伯牙心法·飞鸣吟》:“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在中国古代词汇中,“鸿志”喻指大志,“鸿程”喻指远程,“鸿业”喻指大业,“鸿风”喻指高风亮节……西晋奇士嵇康临刑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其生死达观和胸襟气度被传为千古佳谈。鸿雁是大型水鸟,体重可达四至五公斤。鸿雁因个体庞大,起飞时常用双翅击打水面向前俯冲,然后借助惯力徐徐离水起飞,飞翔时引颈向前,脚紧贴腹部,一只接一只,蔚为壮观。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水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辍耕垅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闹海蛟”对“摩天鸿”……《五代史·朱汉宾传》:“朱瑾募其军中骁勇者,黥双雁于其颊,号雁子都。”则更是将鸿雁作为果敢精壮的象征。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雁行”、“鸿序”,遂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风宣玄品·秋鸿》曲《列序横空》:“后先有序列成行,天际飞扬。翼拂云声闻天上,影照秋潭形象。云间波上,带影一行作两行。”就以清丽的文笔,赞美了鸿雁的这一特征。鸿雁的行序整齐之美,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礼记》“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即取鸿雁飞翔有序之义,举形于旗首,藉以警众。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即或停歇,也往往选择水草茂密、荒无人烟的洲渚。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中的鸿雁。“春光深浅没人知,我正南归雁北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列队飞翔时,头雁的双翅下各产生一股微弱的气流,后雁顺着这股气流排成“人”字形依次飞翔时,比较轻松省力。在飞行中,头雁遇到的空气阻力大,消耗的体力多,坚持不了多久,它就得退居“人”字的一翼,由它身后另一翼的头雁接替,如此循环,雁阵也就在“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宛如一支变幻莫测的神笔,连真带草,在天空中有规律地挥洒,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杨西峰重修真传《秋鸿》曲《列序横空》:“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横斜字列无穷,小异也大同。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由衷赞叹。
鸿雁为水禽,性爱洁净,且南翔在深秋之季,其时天寒月冷,水碧沙净,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因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往往在诗词中赋予鸿雁以空灵澄澈的美学色彩,以寄托自己的逸怀高行。鸿雁的南迁始于农历八月,终于十月,愈近冬季,雁阵的出现愈为频繁,其阵容也愈加壮观。故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李益《五城道中》“沙鸣后骑来,雁起前军度”,贾岛《赠李金州》“晓角吹人梦,秋风卷雁群”,温庭筠《秋夜出户观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均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以雁阵的长空鸣叫烘衬秋季长征的军旅生活,并藉此抒发其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诗言志”与“诗主情”是汉文学创作的两大传统理论,长期以来,这两大传统理论各持己见,互立门户。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如“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等等;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如“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等等;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叹,又有因岁月流迁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韵的抒情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情景互生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中国古代美学的“景中情”与“情中情”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的审美移情层次:由物及我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由我及物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前者因景入情,以情化景,景处处成了情;后者由情观物,以物体情,情处处变成了景。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均能找到生动例证。如前面所论述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大都属“景中情”;王船山咏雁诗词中的“同文从鸟纪,驰檄指龙庭”、“清姿从倒韭,壮志欲眠戈”、“清泉涵片影,井底血函经”等诗句,则属“情中景”;至于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徐志摩的“已是萧萧落叶声,更闻孤雁客心惊。关山到处多矰缴,冷月凄风况独征”等诗,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已淳然进入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撷(jié)  拚却(pīn)   解剖(pōu)
B.症结(zhènɡ) 银 (gāng) 沉疴(kē)
C.巨擘(bò) 百啭(zhuǎn) 酗酒(xù)
D.郴江(chēn) 溽暑(rù) 蘅皋(hénɡ)
答案 D
解析 A项“撷”读xié,“拚”读pàn;B项“症”读zhēnɡ;C项“啭”读zhuàn。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风吹过蔷薇    因风:顺着风势
B.月迷津渡 津渡:河流的渡口
C.一川烟草 一川:平原
D.可堪孤馆闭春寒 可堪:岂,哪
答案 C
解析 “一川”为“满地”的意思。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这是说,诗与画的意境可以相通,读诗时仿佛是欣赏一幅画,而观画时又好像是吟诵一首诗
②文学与艺术意境是可以相通的
③由此意推而广之,我们在读古人诗词时,不但常是如同观画,而且有时仿佛是看电影或聆听乐曲
④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⑤因为词的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宛如一幕电影;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利用声韵配合,宛如一首乐曲
⑥晏幾道的《鹧鸪天》一词即是如此
答案 ②④①③⑥⑤
解析 本题排序应先确定中心话题:阐述文学与艺术的相融关系。由此可确定②为首句,然后④①用“诗与画”为例加以说明,进而③⑥⑤从另一方面“电影……乐曲”加以说明,故顺序为②④①③⑥⑤。
4.文学常识填空。
(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词作自辟蹊径,卓然成家,向称“婉约之宗”。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3)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5)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6)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二、阅读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罗敷歌
贺 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罨画④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 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西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词句所具有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惋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案 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答案 词人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案 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譬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 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涵了什么感情?
答案 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黄昏时面对细雨当窗,一个人在静静地观看燕子成双。
词中蕴涵了词人踪迹无定,凄切思乡,孤苦无依,寂寞闲愁的感情。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衬托:下片先写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化用典故: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三、体验高考
9.(2015·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答案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必背篇目,考生应该不难写出与“浔阳”和“月色”有关的诗句。《琵琶行》中涉及浔阳的诗句共有三句,涉及月色的诗句共有四句,写出任意一句即可。注意“谪”“僻”“浸”等字的书写。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10.(2014·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都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注释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答题步骤: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11.(2013·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答案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炼字以及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根据上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提示可写出下句,“鳜”字易错。(2)“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3)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
12.(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13.(2012·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 (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意,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通过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1)“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后来古诗词中常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同时注意文中描写杨柳时使用的“柔”字,交代出此时的杨柳是初春的杨柳。“飞絮”即“柳絮”“杨花”,“飞絮”为暮春之物,轻柔多情,漂泊无依,成为迁客骚人、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表达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之情、漂泊的悲凉以及离别的感伤。
(2)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四、写作表达
14.中国是诗歌大国。古典诗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情结——诗词情结。请让我们追寻古代诗人的心路历程,体会他们的特有情感,以“诗词觅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