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讲的“别字”。由于当时供选用的汉字不多,当时的人选用汉字并不十分严格,本该写“本字”,结果写成了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别字”,这时就出现了通假现象。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的“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豪”就是“毫”的通假字。
通假字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清的必要,只要能辨识它是某个字的“别字”,从而明白它该是何义就行。
二、辨识通假字的重要性
古汉语中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大量通假现象的存在,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辨识不清,就会看不懂文意或误解文意。因此,学文言文,学会辨识通假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不仅如此,高考文言文考“通假”现象也数见不鲜。如2015年高考中,重庆卷第7题A项: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其中“屏”同“摒”,是“摒弃”的意思。
三、如何辨识通假字
1.认识通假字的主要特点。
(1)读音相同
如“蚤—早”“反—返”。有的字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别较大,如“女—汝”“罢—疲”。
(2)字形相似
很多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两者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偏旁的有无或某个部件的不同上。如“共—供”(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无“亻”,一有“亻”;“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为“讠”,一为“忄”。尽管有些差别,但总的看来,其字形是非常相似的。
以上两点是判定通假字的主要方法。
2.利用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多从课内积累。
练习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与本字,并释义。
(1)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①尊同樽,酒杯
②属同嘱,劝人喝酒
(2)山川相缪。(《赤壁赋》)
缪同缭,环绕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冯同凭,乘
(4)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趣同趋,往
(5)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厌同餍,满足
(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尊同樽,酒杯
(7)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道同导,引导
(8)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
见同现,出现
(9)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曷同何,什么
(10)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奉同捧,捧着
(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同熟,仔细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坐同座,座位
(13)无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无同毋,不要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颁同斑,头发花白
(15)云销雨霁。(《滕王阁序》)
销同消,消散
(16)夙遭闵凶。(《陈情表》)
闵同悯,忧伤
(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同尔,你
(18)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同已,已经
(19)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
责同债,债务,这里指受腐刑
(20)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辩同变,变化
3.学会辨识课外的通假字。
在具体语境中,通假字本身的意义与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这时,就可能出现“通假”,再利用通假字的两个特点,就可以锁定通假字。
具体来说,阅读文言文,当碰到有些字词按照现有字形读音释义不合情理时,不妨结合上下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词去解释理解,看是否合乎作者本意,或合乎情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是通假了。
例如,“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陈述”“陈列”去解释其中的“陈”,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阵”(作战时军队的行列)去解释,合情理,讲得通。这里的“陈”同“阵”。“至莫府”,用“不”“不要”“没有谁”去解释其中的“莫”,都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幕”去解释,“莫府”即“幕府”,指“将军的府署”,即“将帅办公的地方”,完全正确,这里的“莫”同“幕”。
练习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取同娶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炎同焰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①函同含 ②胡同糊
(4)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淮南子·泰族训》)
唱同倡
(5)君(统治)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左传》)
陵同凌
(6)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史记·老子伯夷列传》)
或同惑
(7)(董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宋书·董槐传》)
麾同挥
综合练习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字,试说明其通假的理由。
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兹”是“这”义,不是通假字。②“兹”,同“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答案 B
解析 B项属:连,跟着。A项“没”同“殁”。C项“队”同“坠”。D项“辩”同“辨”。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振—赈,赈济)
(2)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罢—疲,疲劳)
课件17张PPT。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通假字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讲的“别字”。由于当时供选用的汉字不多,当时的人选用汉字并不十分严格,本该写“本字”,结果写成了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别字”,这时就出现了通假现象。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的“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豪”就是“毫”的通假字。通假字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清的必要,只要能辨识它是某个字的“别字”,从而明白它该是何义就行。二、辨识通假字的重要性
古汉语中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大量通假现象的存在,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辨识不清,就会看不懂文意或误解文意。因此,学文言文,学会辨识通假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不仅如此,高考文言文考“通假”现象也数见不鲜。如2015年高考中,重庆卷第7题A项: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其中“屏”同“摒”,是“摒弃”的意思。三、如何辨识通假字
1.认识通假字的主要特点。
(1)读音相同
如“蚤—早”“反—返”。有的字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别较大,如“女—汝”“罢—疲”。
(2)字形相似
很多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两者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偏旁的有无或某个部件的不同上。如“共—供”(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无“亻”,一有“亻”;“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为“讠”,一为“忄”。尽管有些差别,但总的看来,其字形是非常相似的。
以上两点是判定通假字的主要方法。..2.利用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多从课内积累。练习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与本字,并释义。
(1)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① 同 ,_______
② 同 ,___________尊樽酒杯属嘱劝人喝酒(2)山川相缪。(《赤壁赋》)
同 ,______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同 ,______
(4)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同 ,______
(5)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同 , ______缪缭环绕冯凭乘趣趋往厌餍满足(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同 , ______
(7)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同 , ______
(8)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
同 ,______
(9)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同 , ______尊樽酒杯道导引导见现出现曷何什么(10)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 ,______
(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 ,______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同 ,______
(13)无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同 ,_____奉捧捧着孰熟仔细坐座座位无毋不要(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同 ,__________
(15)云销雨霁。(《滕王阁序》)
同 ,______
(16)夙遭闵凶。(《陈情表》)
同 ,______
(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同 ,______颁斑头发花白销消消散闵悯忧伤而尔你(18)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同 ,______
(19)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同 ,______
以已已经责债债务,这里指受腐刑辩变变化3.学会辨识课外的通假字。
在具体语境中,通假字本身的意义与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这时,就可能出现“通假”,再利用通假字的两个特点,就可以锁定通假字。
具体来说,阅读文言文,当碰到有些字词按照现有字形读音释义不合情理时,不妨结合上下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词去解释理解,看是否合乎作者本意,或合乎情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是通假了。例如,“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陈述”“陈列”去解释其中的“陈”,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阵”(作战时军队的行列)去解释,合情理,讲得通。这里的“陈”同“阵”。“至莫府”,用“不”“不要”“没有谁”去解释其中的“莫”,都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幕”去解释,“莫府”即“幕府”,指“将军的府署”,即“将帅办公的地方”,完全正确,这里的“莫”同“幕”。练习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同______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同______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① 同______
② 同______取娶炎焰函含胡糊(4)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淮南子·泰族训》)
同______
(5)君(统治)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左传》)
同______
(6)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史记·老子伯夷列传》)
同______
(7)(董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宋书·董槐传》)
同______唱倡陵凌或惑麾挥综合练习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字,试说明其通假的理由。
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案答案 ①“兹”是“这”义,不是通假字。
②“兹”,同“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析 B项属:连,跟着。
A项“没”同“殁”。
C项“队”同“坠”。
D项“辩”同“辨”。答案解析√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振—赈,赈济)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罢—疲,疲劳)第1课 太史公自序
1.通假字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讽”,讽喻 (2)同“旨”,要旨 (3)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 (4)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 (5)同“隳”,毁 (6)“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 (7)同“弼”,辅助 (8)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2.一词多义
(1)适
(2)卒
(3)罔
(4)略
(5)论
答案 (1)到/恰巧 (2)死/最终 (3)搜罗/名词,网 (4)巡行,巡视/大略 (5)读lún,编/论述/讨论
3.虚词归纳
以
答案 介词,凭借/介词,用来/介词,把/连词,来
4.古今异义词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往往②间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参与其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2)古义:我,谦称。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古义:纲常,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今义:策划并管理(企业);经营。
(4)①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②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
(5)古义:文中指遗业。今义:最低的等级或品类。
(6)①古义:儒生。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②古义:不断。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是非,定犹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学者至今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坑杀 (2)名词作动词,封王 (3)形容词作动词,明辨 (4)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5)名词作动词,像臣子,像父亲 (6)意动用法,把……当作准则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程伯休甫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父于河洛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孝之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省略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定语后置句 (6)固定句式(“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2.背景展示
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圣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
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3.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脉络梳理
2.初读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段,自叙家世谱系。
4~6段,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段,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11段,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家族赋予的使命。(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2.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记载。(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2)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诘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如孔子著《春秋》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孽其短”。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俶傥”。
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利用有限的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到“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间。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司马迁含羞忍辱成大业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处以宫刑。面对着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浩瀚的书海,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深思和学习吗?
运用示例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韧,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他永远不屈服。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司马迁用他的亲身经历启迪着人们:一个人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战胜一切看似艰巨的困难,坚忍比什么都重要。
2.课外素材
桑兰用充满力量的笑容给人希望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19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栽倒在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桑兰在遭受到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的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印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选材感言 乔·贝利说:“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桑兰用自己的意志在人们心中重新站了起来。她的笑容成就了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又超越了这种美丽。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游司马祠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①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楼,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剥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②回想细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③”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④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苍苍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传兮。
悠悠居水,凄凄嘤鸣。
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思悟要点
①“厚重”一词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 厚重是本文文眼,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
②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
提示 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地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
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
提示 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
④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
提示 渲染了司马迁墓的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⑤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主要景点的名称。
正门→( )→“高山仰止→“河山之阳”→( )→( )
提示 展室 司马祠 司马迁墓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姓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视为准则
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显:显露
⑤故长于风 风:讽喻
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④显:光耀。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
③弗敢阙 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⑥泽流罔极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答案 C
解析 其:表祈使语气/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
①不得与从事 ②终于立身 ③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 ⑤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⑥余所谓述故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⑥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或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B.小子何敢让焉
C.欲以何明
D.安在其不辱也
答案 B
解析 “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 拨:废弃
B.礼乐损益 益:利益
C.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敝:衰败
D.俟后世圣人君子 俟:期待
答案 B
解析 益:增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项间或/中间。B项凭借/用来。C项它/助词,不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下已发现的遗文古事没有不汇集到太史公处的。(要点:“靡”,无;省略“于”)
(2)推原它的本始,考察它的终结,既看到它的兴盛,也留意它的衰亡。(要点:“原始”,分开译;语意通顺)
9.本段阐述的《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应该承认,汉武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百业兴旺,国力强盛,人们的精神面貌总的来说是振奋的,这为创作《史记》提供了文化背景。(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这是创作《史记》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汉书·司马迁传》)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序: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咎:过失
C.此其所蔽也 蔽:短处
D.质而不俚 俚:鄙俗
答案 B
解析 咎:处罚。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B项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跟、同/介词,表被动,被。D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答案 D
解析 应删去“但并未”三字。“实录”是司马迁的创作原则,“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应视为班固为后人立下的史学批评的准则。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
(2)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
(3)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
14.班彪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优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善于叙述安排事理,言辞漂亮却不浮华,质朴而不粗野,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
参考译文
司马迁记录的史实,从汉朝开国到汉武帝时终止,这是他的功绩。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百家的事迹,粗疏简略的地方就很多,比不上原本。(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他评论学术,就推崇黄老之道而轻视《五经》;记述经济活动,就看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这些都是他的大错误,伤害了儒家的正道,是他遭受极刑处罚的缘由。然而他善于叙述安排事理,言辞漂亮却不浮华,质朴而不粗野,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如果让司马迁依据《五经》的思想准则,与圣人的是非相同,料想也就差不多了。诸子百家的书,还是可以效仿的。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让今人能够了解古代,后人可以考察前代,是圣人的耳目呀。(《后汉书·班彪列传》)
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至天汉年间。他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驰骋于上下几千年之间,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以贫贱为耻,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博览群书的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佩服他善于叙述事理,文辞漂亮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而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因此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遭受了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在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话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实在太难了!(《汉书·司马迁传》)
课件46张PPT。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第1课 太史公自序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_____________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________________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同“讽”,讽喻同“旨”,要旨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同“隳”,毁“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同“弼”,辅助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2.一词多义(1)适白司马氏去周适晋:____
而子迁适使反:_____ (2)卒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____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______ (3)罔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
罔疏则兽失:___________ 到恰巧死最终搜罗名词,网(5)论于是论次其文:___________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______
论考之行事:______ 读lún,编论述讨论南略邛、笮、昆明:____________
略推三代:______ 巡行,巡视大略(4)略以传剑论显:____________
是故《礼》以节人: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__________
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 介词,凭借介词,用来介词,把连词,来以3.虚词归纳4.古今异义词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其事。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我,谦称。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纲常,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策划并管理(企业);经营。(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①旧事。 ②整理,归纳。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文中指遗业。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②有秩序;有条理;不最低的等级或品类。凌乱。(6)则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往往②间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古义:儒生。②不断。①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②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是非,定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学者至今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坑杀名词作动词,封王形容词作动词,明辨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名词作动词,像臣子,像父亲意动用法,把……当作准则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程伯休甫其后也:________
(2)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________
(3)夫子所论,欲以何明:____________
(4)见父于河洛之间:____________
(5)此孝之大者:____________
(6)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认为自己既然不知人论世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2.背景展示
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圣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文化常识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名言警句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3.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太史公自序家学渊源
作史储备撰述志愿
发愤著述
全书叙目家世生平 著作叙录2.初读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答案答案 1~3段,自叙家世谱系。
4~6段,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段,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11段,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1)家族赋予的使命。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2.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答案答案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记载。(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答案答案 (1)“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2)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答案答案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诘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如孔子著《春秋》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孽其短”。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
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俶傥”。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利用有限的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到“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间。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司马迁含羞忍辱成大业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处以宫刑。面对着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浩瀚的书海,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深思和学习吗?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韧,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运用示例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他永远不屈服。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司马迁用他的亲身经历启迪着人们:一个人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战胜一切看似艰巨的困难,坚忍比什么都重要。桑兰用充满力量的笑容给人希望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19年的轮椅时光。 2.课外素材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栽倒在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桑兰在遭受到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的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印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选材感言】 乔·贝利说:“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桑兰用自己的意志在人们心中重新站了起来。她的笑容成就了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又超越了这种美丽。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游司马祠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①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楼,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①“厚重”一词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思悟要点]提示 厚重是本文文眼,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提示美文深读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剥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②回想细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②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提示 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地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提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
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
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
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
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③”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提示 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提示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④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④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提示提示 渲染了司马迁墓的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
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
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苍苍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传兮。
悠悠居水,凄凄嘤鸣。
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⑤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主要景点的名称。
正门→( )→“高山仰止→“河山之阳”→( )→
( ) 提示展室司马祠司马迁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