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2 10: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1.通假字
(1)寡人以眇眇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为置王,毋以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万世世不轶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渺”,渺小,微小 (2)同“镇”,镇压,安定 (3)同“弼”,辅佐 (4)同“趣”,趋向 (5)同“藏”,这里是“藏进去” (6)同“迭”,更迭
2.一词多义
(1)下
(2)复
(3)并
(4)面
答案 (1)攻下/下交/在下位的人/放下 (2)重复,因袭/免除徭役赋税/再 (3)傍,沿着/兼并 (4)当面/背(向)/脸
3.古今异义词
(1)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本地,当地。
(2)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4)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属性词,主要的;最拿手的。
(5)古义:直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降越君,置会稽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法度衡石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博士七十人前为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树草木以象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坑杀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使动用法,使……投降 (4)数词作动词,统一 (5)名词作动词,上前 (6)意动用法,认为……是好的 (7)使动用法,使……满 (8)名词作状语,当面;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9)名词作动词,栽树
5.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定语后置句 (2)宾语前置句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安定那里。
(2)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
(3)突然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助,靠谁来救援呢?
(4)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度禁令。
(5)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
背景展示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山东六国相比,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古代帝王的祖庙
古代帝王认为祭祀是一件国家大事,因此把祭祀的典礼归入“吉礼”,列为“五礼”之首。祭祀主要是祭祖先和神祇(qí),目的是对祖先或神灵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来求取庇佑。其中,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各为三昭三穆,所以“七庙”成了王朝的代称。古代帝王一直是立七庙来祭祀祖先的,到了王莽时增建了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这样就有了九庙之说。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国家有了大事,一定要到宗庙去祭告,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皇帝即位时,在宗庙里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大权。
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2.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网目疏。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明·袁宏道《经下邳》)
1.脉络梳理
秦始皇本纪
2.初读感知
《秦始皇本纪》重点写了哪些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本纪》重点写了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咸阳宫大辩论和郦山下葬等事件。
1.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强令起用王翦,重用王家父子等;同时又骄奢淫逸,暴虐凶残,如坑杀在赵国时的母家仇人、焚书坑儒等等。他在历史上成功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的专权国家;同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为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条件。不过,也应看到他的“焚书坑儒”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带来的劫难。
2.本文是如何记载秦始皇一生的事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编年体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在统一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②详略得当,简中有繁,概括和重笔相间。因为是人物传记,对能深刻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3.司马迁为何要详写秦始皇陵墓的情况和其死后秦二世及群臣给他的“殊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揭露了秦始皇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陵墓的骄奢淫逸、滥杀无辜的罪行,指出秦始皇生前不可一世,死后极荣,但“势入浮云亦是崩”。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史书的记载上看,事实比较清晰。但有人认为这件事情的经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秦始皇究竟坑的是谁?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发怒是冲着方士的,按情理来说,当时坑的四百六十个人是方术之士而非“诵法孔子”的儒生,至少可以说四百多人中儒生很少。《盐铁论》说:“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术,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坑杀者中没有方士,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秦始皇时期,儒士在社会上的地位比战国时期有所提高,坑方士后,对儒生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未造成什么影响;之后秦始皇东巡,齐鲁地区的七十位儒生被任命为博士,跟着他到泰山举行封禅;到了汉代,儒家对这件事也不十分介意,很少有人谈起;西汉中期时,人们谈到这件事,也仅是说“坑杀术士”,没有人说是坑杀了儒士。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请结合历史谈谈这种说法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除了在政治上建立了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秦始皇的历史贡献
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首建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影响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运用示例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正如对秦始皇一生的功过,评说不一。他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结束了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改革了国家的政治体制,统一了文字、法律、交通和度量衡。同时,秦始皇也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焚书坑儒,大造阿房宫和骊山墓穴等;他制定的残酷的刑法、繁重的服役和赋税,给广大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忽略他的罪行,更不能因为他的错误而抹杀他对历史的贡献。
2.课外素材
狼的悲剧
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很特别,也很有效。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第二层血;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如此反复,很快刀刃就被冻血埋藏得严严实实了。下一步,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地扎在地里,刀尖朝上。当狼顺着血腥味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狼这时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
在北极寒冷的夜晚里,狼完全不知道它正在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只是变得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选材感言 令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诱惑;而最终耗尽一个人的精力的,却往往是他自己的贪欲。理性和清醒是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时最应该保持的姿态。历代帝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控制自我,才是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选择。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处在悬崖边上的文化①
谈到文化,都会联想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那些深刻的思想如一幅幅壮丽的景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②然而,近观这些年来,让人惊叹的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众多不肖子孙们遗弃,被现代化深深地湮没。
走进祖先的世界,翻开历史的画卷,蜿蜒坚固的长城正舞弄身姿,富丽堂皇的故宫正在向我们招手。微笑,孩子般的纯情依旧让人向往。无论是汉魏唐宋,还是元明清的文人骚客们,书写的怀才不遇的作品让人感慨,盛唐时代的歌韵至今还让人沉醉其中,百姓辛勤劳作,与远亲近邻和睦相处是何等幸福?每年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做饭菜,围桌而坐,就算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也其乐融融。
那些美好的画面是曾出现过,但是对我们来说,似乎那只是一种回忆,一种让人觉得很虚渺的幻想。因为,现代的人早已被现代文明所俘虏,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穿梭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散发出一种令人可怕的气息,城市化建设是我们的追求,搞好经济是我们的追求,人民富裕是我们的追求,难道继承传统文化就不是我们的追求了吗?③
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付出的代价是一片片良田被毁,一道道名胜被摧。推倒的是一座座传承建筑,损失的是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至今令人叹惋,难道也要让后人为我们叹惋吗?保护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应发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的恶性循环。这些已经够严重了,让人担忧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西方化。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各种节日蕴含了特殊的含义,比如五月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壮举,春节是为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收成,诉说来年的打算。辛辛苦苦地劳作了一年,组织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或节目,让大家欢欢乐乐过大年,那是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可是,似乎现在过年的节目都被一场“春晚”所包容,没有了更多的期待。难怪很多人都觉得过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让我们在某一天羞于提及这句话。纵观眼前,中华传统文化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作为中国人,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思悟要点
①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提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化岌岌可危的状态描写出来。
②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从相对较小的问题切入,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③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 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出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是同样重要的。
④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 运用了对比手法。“一幢幢”与“一片片”“一道道”“一座座”对比,写出了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损害。
⑤这里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用名句,举出秦始皇的反面事例,给读者深刻的警示,更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论点。
⑥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提示 本文的语言很有力度,巧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又如“作为中国人,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等语言有演讲稿般的气势,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慷慨激昂。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游至郢陈 游:巡游,游历
B.是以诸侯并作 作:兴起
C.群臣皆以为便 便:方便
D.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 机:机关
答案 C
解析 便:有利,适宜。
2.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①不含通假字,②“卒”同“猝”。B项①“填”同“镇”,②“拂”同“弼”。C项①②“见”同“现”。D项①“取”同“趣”,②“颁”同“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B.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C.群臣皆以为便
D.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答案 C
解析 C项古义:认为。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A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本地,当地。B项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属性词,主要的;最拿手的。D项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到”。B项向/到。C项来/按照。D项代词,代齐国/表希望语气。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A.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D.降越君,置会稽郡
答案 B
解析 均为意动用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去‘泰’,著‘皇’。”著:附着,这里有“保留”之意
B.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唯:希望
C.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则:就
D.郡置守、尉、监 置:设置
答案 C
解析 则:就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凭借/用。B项这/正确。C项认为/把……铸为。D项结构助词,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而以行为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制定谥号。
(2)(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
9.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做了哪几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事情?其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创立新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②其目的是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客观上也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人。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①,授之玺。
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固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适②。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属吏。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注 ①始皇弟:《秦始皇本纪》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②适:同“敌”。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上帝之禁也 禁:禁止的事
B.当远避宫以禳之 禳:祈求消除灾祸
C.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 素服:平时的衣服
D.夷其三族 夷:诛杀
答案 C
解析 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
11.下列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婴即位,患之
B.令韩谈刺杀之
C.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D.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答案 D
解析 D项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代指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打猎时亲手射死了一位行人,赵高让他的女婿阎乐出面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上林苑中。
B.赵高逼迫二世是为了让子婴做皇帝,所以二世死了之后,赵高就把子婴叫来,把玉玺交给了他。
C.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制定计策,引诱赵高入宫,然后命令韩谈刺杀了他,诛灭了他的三族。
D.司马迁认为李斯在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并且导致后来赵高专权方面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答案 B
解析 赵高的本意是自己做皇帝,并不是为了子婴。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赵高就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出面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上林苑中。
(2)二世上楼台观看,看到卫士拿着兵器朝向宫内,非常害怕,赵高就乘机逼迫二世让他自杀了。
(3)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
解析 第(1)句中的“移上林”前面省略了介宾结构“把尸体”,另外要注意“劾”是“弹劾”的意思。第(2)句中的“即”和“因”是两个词,分别是“就”和“乘机”的意思;另外,还要把省略句“高即因劫令(之)自杀”中省略的部分翻译出来。第(3)句中的“皆”是“都”的意思,“本”是“真相”的意思,“乃”是“就”的意思。
14.司马迁和世人对李斯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功臣,死得冤枉;而司马迁认为李斯不致力于政治清明,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是很愚蠢的选择。
参考译文
李斯死后,二世任命赵高为中丞相,无论大事小事都由赵高决定。赵高自知权力过重,就献上鹿,称它为马。二世问左右侍从说:“这是鹿吧?”左右侍从都说“是马”。二世惊慌起来,以为自己迷惑,就把太卜召来,叫他算上一卦。太卜说:“陛下春秋两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庙鬼神,斋戒时不虔诚,所以才到这种地步。可依照圣明君主的样子再虔诚地斋戒一次。”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斋戒。整天在上林苑中游玩射猎,一次有一个行人走进上林苑中,二世亲手把他射死了。赵高就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出面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上林苑中。赵高就劝谏二世说:“天子无缘无故杀死没有罪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鬼神也不会接受您的祭祀,上天将会降下灾祸,应该远远地离开皇宫以祈祷消灾。”二世就离开皇宫到望夷宫去居住。
二世在望夷宫里住了三天,赵高就假托二世的命令,让卫士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宫内,自己进宫告诉二世说:“山东各路强盗大批大批地来了!”二世上楼台观看,看到卫士拿着兵器朝向宫内,非常害怕,赵高就乘机逼迫二世让他自杀了。然后取过玉玺把它带在自己身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无一人跟从;他登上大殿时,大殿有好几次都像要坍塌似的。赵高自知上天不给予他皇帝之位,群臣也不会答应,就把子婴叫来,把玉玺交给了他。
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假称有病而不上朝处理政务,与宦官韩谈和他的儿子商量如何杀死赵高。赵高前来求见,询问病情,子婴就把他召进皇宫,命令韩谈刺杀了他,诛灭了他的三族。
子婴即位三个月,刘邦的军队就从武关打了进来,到达咸阳,文武百官都起义叛秦,不抵抗沛公。子婴和妻子儿女都用丝带系在自己脖子上,到轵道亭旁去投降。刘邦把他们交给部下官吏看押。项羽到达咸阳后把他们杀死。秦就这样失去了天下。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1.若集合具有以下性质:①,;②若,则,且时, .则称集合是“好集”. (1)集合是好集;(2)有理数集是“好集”;(3)设集合是“好集”,若,则;(4)设集合是“好集”,若,则必有;(5)对任意的一个“好集,若,且,则必有.
则上述命题正确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析】由新定义知1-(-1)=2不在集合中,所以(1)错误;理数集满足以上条件,有理数集是“好集”, 所以(2)是真命题;因为集合A是“好集”,所以?0∈A.若x,y∈A,则0-y∈A,即-y∈A.所以x-(-y)∈A,即x+y∈A,所以(3)是真命题;对任意一个“好集”A,任取x,y∈A,若x,y中有0或1时,显然xy∈A.下设x,y均不为0,1.由定义可知:x-1,,∈A.所以∈A,所以x(x-1)∈A.由(3)可得:x(x-1)+x∈A,即x2∈A.同理可得y2∈A,若x+y=0或x+y=1,则显然(x+y)2∈A,若x-y=0,或x-y=1,则(x-y)2∈A.所以2xy=(x+y)2-x2-y2∈A,所以∈A. 由(3)可得:=+∈A,所以?xy∈A.综上可知,xy∈A,即(4)为真命题; 若x,y∈A,且x≠0,则,所以,即(5)是真命题。
【规律解读】以集合为背景的新定义问题,是高考命题创新型试题的一个热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新概念、新法则、新运算等,这类试题中集合只是基本的依托,考查的是考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新定义.首先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之中,这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难点的关键所在;用好集合的性质.集合的性质(概念、元素的性质、运算性质等)是破解新定义形集合问题的的基本方法。
2.已知条件p:x≤1,条件,则是q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即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已知条件p:x≤1则是,条件的充要条件是,所以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3.设集合( )
A.1 B.2 C.3 D.4
【答案】A
【解析】因为所以,故,又,所以,,则,选A。
4. 已知函数,分别由下表给出
1
2
3
1
3
1
1
2
3
3
2
1
则的值为 ;满足的的值是 。
【答案】1;2.
【解析】这两个函数是用表格给出的,对应关系明确,所以,因此、分别如下表:
1
2
3
1
3
1
1
2
3
3
1
3
所以的的值是2.
【规律解读】函数的自定义问题:要吃透信息的实质,利用观察、分析、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
5.函数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函数需要满足所以的定义域是.
6.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答案】
【解析】函数的定义域为即,所以,因此的定义域是,那么需要满足即,所以的定义域为
7.
【答案】;
【解析】由所以,知,由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故.由且,所以,因此,,则是方程的两个相异实根,,解得,综合得
8. 能够把圆O:x2 +y2= 16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为相等的两部分的函数称为圆O的 “和谐函数”,下列函数不是圆O的“和谐函数”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圆O:x2 +y2= 16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如果能够将圆O分为相等的两部分,那么这个函数图象应该关于原点对称,即函数为奇函数,其中A、B、C均为奇函数因此都是圆O的 “和谐函数”,而D是偶函数且图象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选择D。

9.函数的值域是( )
A. B. C. D.
【规律解读】解决分段函数问题既要紧扣“分段”这个特征,又要将各段有机联系使之整体化、系统化,还要注意每一区间端点的取值情况.分段函数的特点是在定义域的不同范围内函数的解析式是不相同的,即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分段函数问题时,要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
10.下列函数中,在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当时,所以函数在上为增函数;,令则,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令则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综合以上选择B。
11.设与(且≠2)具有不同的单调性,则与 的大小关系是
A.MN D.M≤N
【答案】C.
【解析】因为则所以在R上单调递减;因为与具有不同的单调性,则在R上单调递增,所以,所以,,故M>N,选择C.
【规律解读】函数单调性的处理常见有两种方法一是掌握并熟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判断过程;二是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1.通假字
(1)寡人以眇眇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为置王,毋以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万世世不轶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渺”,渺小,微小 (2)同“镇”,镇压,安定 (3)同“弼”,辅佐 (4)同“趣”,趋向 (5)同“藏”,这里是“藏进去” (6)同“迭”,更迭
2.一词多义
(1)下
(2)复
(3)并
(4)面
答案 (1)攻下/下交/在下位的人/放下 (2)重复,因袭/免除徭役赋税/再 (3)傍,沿着/兼并 (4)当面/背(向)/脸
3.古今异义词
(1)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本地,当地。
(2)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4)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属性词,主要的;最拿手的。
(5)古义:直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降越君,置会稽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法度衡石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博士七十人前为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树草木以象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坑杀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使动用法,使……投降 (4)数词作动词,统一 (5)名词作动词,上前 (6)意动用法,认为……是好的 (7)使动用法,使……满 (8)名词作状语,当面;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9)名词作动词,栽树
5.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定语后置句 (2)宾语前置句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安定那里。
(2)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
(3)突然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助,靠谁来救援呢?
(4)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度禁令。
(5)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
背景展示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山东六国相比,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古代帝王的祖庙
古代帝王认为祭祀是一件国家大事,因此把祭祀的典礼归入“吉礼”,列为“五礼”之首。祭祀主要是祭祖先和神祇(qí),目的是对祖先或神灵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来求取庇佑。其中,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各为三昭三穆,所以“七庙”成了王朝的代称。古代帝王一直是立七庙来祭祀祖先的,到了王莽时增建了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这样就有了九庙之说。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国家有了大事,一定要到宗庙去祭告,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皇帝即位时,在宗庙里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大权。
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2.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网目疏。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明·袁宏道《经下邳》)
1.脉络梳理
秦始皇本纪
2.初读感知
《秦始皇本纪》重点写了哪些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本纪》重点写了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咸阳宫大辩论和郦山下葬等事件。
1.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强令起用王翦,重用王家父子等;同时又骄奢淫逸,暴虐凶残,如坑杀在赵国时的母家仇人、焚书坑儒等等。他在历史上成功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的专权国家;同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为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条件。不过,也应看到他的“焚书坑儒”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带来的劫难。
2.本文是如何记载秦始皇一生的事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编年体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在统一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②详略得当,简中有繁,概括和重笔相间。因为是人物传记,对能深刻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3.司马迁为何要详写秦始皇陵墓的情况和其死后秦二世及群臣给他的“殊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揭露了秦始皇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陵墓的骄奢淫逸、滥杀无辜的罪行,指出秦始皇生前不可一世,死后极荣,但“势入浮云亦是崩”。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史书的记载上看,事实比较清晰。但有人认为这件事情的经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秦始皇究竟坑的是谁?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始皇发怒是冲着方士的,按情理来说,当时坑的四百六十个人是方术之士而非“诵法孔子”的儒生,至少可以说四百多人中儒生很少。《盐铁论》说:“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术,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坑杀者中没有方士,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秦始皇时期,儒士在社会上的地位比战国时期有所提高,坑方士后,对儒生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未造成什么影响;之后秦始皇东巡,齐鲁地区的七十位儒生被任命为博士,跟着他到泰山举行封禅;到了汉代,儒家对这件事也不十分介意,很少有人谈起;西汉中期时,人们谈到这件事,也仅是说“坑杀术士”,没有人说是坑杀了儒士。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请结合历史谈谈这种说法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除了在政治上建立了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秦始皇的历史贡献
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首建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影响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运用示例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正如对秦始皇一生的功过,评说不一。他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结束了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改革了国家的政治体制,统一了文字、法律、交通和度量衡。同时,秦始皇也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焚书坑儒,大造阿房宫和骊山墓穴等;他制定的残酷的刑法、繁重的服役和赋税,给广大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忽略他的罪行,更不能因为他的错误而抹杀他对历史的贡献。
2.课外素材
狼的悲剧
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很特别,也很有效。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第二层血;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如此反复,很快刀刃就被冻血埋藏得严严实实了。下一步,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地扎在地里,刀尖朝上。当狼顺着血腥味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狼这时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
在北极寒冷的夜晚里,狼完全不知道它正在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只是变得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选材感言 令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诱惑;而最终耗尽一个人的精力的,却往往是他自己的贪欲。理性和清醒是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时最应该保持的姿态。历代帝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控制自我,才是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选择。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处在悬崖边上的文化①
谈到文化,都会联想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那些深刻的思想如一幅幅壮丽的景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②然而,近观这些年来,让人惊叹的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众多不肖子孙们遗弃,被现代化深深地湮没。
走进祖先的世界,翻开历史的画卷,蜿蜒坚固的长城正舞弄身姿,富丽堂皇的故宫正在向我们招手。微笑,孩子般的纯情依旧让人向往。无论是汉魏唐宋,还是元明清的文人骚客们,书写的怀才不遇的作品让人感慨,盛唐时代的歌韵至今还让人沉醉其中,百姓辛勤劳作,与远亲近邻和睦相处是何等幸福?每年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做饭菜,围桌而坐,就算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也其乐融融。
那些美好的画面是曾出现过,但是对我们来说,似乎那只是一种回忆,一种让人觉得很虚渺的幻想。因为,现代的人早已被现代文明所俘虏,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穿梭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散发出一种令人可怕的气息,城市化建设是我们的追求,搞好经济是我们的追求,人民富裕是我们的追求,难道继承传统文化就不是我们的追求了吗?③
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付出的代价是一片片良田被毁,一道道名胜被摧。推倒的是一座座传承建筑,损失的是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至今令人叹惋,难道也要让后人为我们叹惋吗?保护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应发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的恶性循环。这些已经够严重了,让人担忧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西方化。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各种节日蕴含了特殊的含义,比如五月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壮举,春节是为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收成,诉说来年的打算。辛辛苦苦地劳作了一年,组织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或节目,让大家欢欢乐乐过大年,那是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可是,似乎现在过年的节目都被一场“春晚”所包容,没有了更多的期待。难怪很多人都觉得过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让我们在某一天羞于提及这句话。纵观眼前,中华传统文化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作为中国人,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思悟要点
①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提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化岌岌可危的状态描写出来。
②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从相对较小的问题切入,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③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 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出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是同样重要的。
④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 运用了对比手法。“一幢幢”与“一片片”“一道道”“一座座”对比,写出了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损害。
⑤这里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用名句,举出秦始皇的反面事例,给读者深刻的警示,更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论点。
⑥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提示 本文的语言很有力度,巧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又如“作为中国人,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等语言有演讲稿般的气势,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慷慨激昂。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游至郢陈 游:巡游,游历
B.是以诸侯并作 作:兴起
C.群臣皆以为便 便:方便
D.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 机:机关
答案 C
解析 便:有利,适宜。
2.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①不含通假字,②“卒”同“猝”。B项①“填”同“镇”,②“拂”同“弼”。C项①②“见”同“现”。D项①“取”同“趣”,②“颁”同“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B.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C.群臣皆以为便
D.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答案 C
解析 C项古义:认为。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A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本地,当地。B项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属性词,主要的;最拿手的。D项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到”。B项向/到。C项来/按照。D项代词,代齐国/表希望语气。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A.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D.降越君,置会稽郡
答案 B
解析 均为意动用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去‘泰’,著‘皇’。”著:附着,这里有“保留”之意
B.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唯:希望
C.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则:就
D.郡置守、尉、监 置:设置
答案 C
解析 则:就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凭借/用。B项这/正确。C项认为/把……铸为。D项结构助词,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而以行为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制定谥号。
(2)(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
9.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做了哪几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事情?其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创立新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②其目的是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客观上也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人。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①,授之玺。
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固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适②。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属吏。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注 ①始皇弟:《秦始皇本纪》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②适:同“敌”。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上帝之禁也 禁:禁止的事
B.当远避宫以禳之 禳:祈求消除灾祸
C.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 素服:平时的衣服
D.夷其三族 夷:诛杀
答案 C
解析 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
11.下列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婴即位,患之
B.令韩谈刺杀之
C.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D.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答案 D
解析 D项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代指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打猎时亲手射死了一位行人,赵高让他的女婿阎乐出面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上林苑中。
B.赵高逼迫二世是为了让子婴做皇帝,所以二世死了之后,赵高就把子婴叫来,把玉玺交给了他。
C.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制定计策,引诱赵高入宫,然后命令韩谈刺杀了他,诛灭了他的三族。
D.司马迁认为李斯在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并且导致后来赵高专权方面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答案 B
解析 赵高的本意是自己做皇帝,并不是为了子婴。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赵高就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出面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上林苑中。
(2)二世上楼台观看,看到卫士拿着兵器朝向宫内,非常害怕,赵高就乘机逼迫二世让他自杀了。
(3)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
解析 第(1)句中的“移上林”前面省略了介宾结构“把尸体”,另外要注意“劾”是“弹劾”的意思。第(2)句中的“即”和“因”是两个词,分别是“就”和“乘机”的意思;另外,还要把省略句“高即因劫令(之)自杀”中省略的部分翻译出来。第(3)句中的“皆”是“都”的意思,“本”是“真相”的意思,“乃”是“就”的意思。
14.司马迁和世人对李斯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功臣,死得冤枉;而司马迁认为李斯不致力于政治清明,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是很愚蠢的选择。
参考译文
李斯死后,二世任命赵高为中丞相,无论大事小事都由赵高决定。赵高自知权力过重,就献上鹿,称它为马。二世问左右侍从说:“这是鹿吧?”左右侍从都说“是马”。二世惊慌起来,以为自己迷惑,就把太卜召来,叫他算上一卦。太卜说:“陛下春秋两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庙鬼神,斋戒时不虔诚,所以才到这种地步。可依照圣明君主的样子再虔诚地斋戒一次。”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斋戒。整天在上林苑中游玩射猎,一次有一个行人走进上林苑中,二世亲手把他射死了。赵高就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出面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上林苑中。赵高就劝谏二世说:“天子无缘无故杀死没有罪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鬼神也不会接受您的祭祀,上天将会降下灾祸,应该远远地离开皇宫以祈祷消灾。”二世就离开皇宫到望夷宫去居住。
二世在望夷宫里住了三天,赵高就假托二世的命令,让卫士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宫内,自己进宫告诉二世说:“山东各路强盗大批大批地来了!”二世上楼台观看,看到卫士拿着兵器朝向宫内,非常害怕,赵高就乘机逼迫二世让他自杀了。然后取过玉玺把它带在自己身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无一人跟从;他登上大殿时,大殿有好几次都像要坍塌似的。赵高自知上天不给予他皇帝之位,群臣也不会答应,就把子婴叫来,把玉玺交给了他。
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假称有病而不上朝处理政务,与宦官韩谈和他的儿子商量如何杀死赵高。赵高前来求见,询问病情,子婴就把他召进皇宫,命令韩谈刺杀了他,诛灭了他的三族。
子婴即位三个月,刘邦的军队就从武关打了进来,到达咸阳,文武百官都起义叛秦,不抵抗沛公。子婴和妻子儿女都用丝带系在自己脖子上,到轵道亭旁去投降。刘邦把他们交给部下官吏看押。项羽到达咸阳后把他们杀死。秦就这样失去了天下。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1.若集合具有以下性质:①,;②若,则,且时, .则称集合是“好集”. (1)集合是好集;(2)有理数集是“好集”;(3)设集合是“好集”,若,则;(4)设集合是“好集”,若,则必有;(5)对任意的一个“好集,若,且,则必有.
则上述命题正确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析】由新定义知1-(-1)=2不在集合中,所以(1)错误;理数集满足以上条件,有理数集是“好集”, 所以(2)是真命题;因为集合A是“好集”,所以?0∈A.若x,y∈A,则0-y∈A,即-y∈A.所以x-(-y)∈A,即x+y∈A,所以(3)是真命题;对任意一个“好集”A,任取x,y∈A,若x,y中有0或1时,显然xy∈A.下设x,y均不为0,1.由定义可知:x-1,,∈A.所以∈A,所以x(x-1)∈A.由(3)可得:x(x-1)+x∈A,即x2∈A.同理可得y2∈A,若x+y=0或x+y=1,则显然(x+y)2∈A,若x-y=0,或x-y=1,则(x-y)2∈A.所以2xy=(x+y)2-x2-y2∈A,所以∈A. 由(3)可得:=+∈A,所以?xy∈A.综上可知,xy∈A,即(4)为真命题; 若x,y∈A,且x≠0,则,所以,即(5)是真命题。
【规律解读】以集合为背景的新定义问题,是高考命题创新型试题的一个热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新概念、新法则、新运算等,这类试题中集合只是基本的依托,考查的是考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新定义.首先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之中,这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难点的关键所在;用好集合的性质.集合的性质(概念、元素的性质、运算性质等)是破解新定义形集合问题的的基本方法。
2.已知条件p:x≤1,条件,则是q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即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已知条件p:x≤1则是,条件的充要条件是,所以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3.设集合( )
A.1 B.2 C.3 D.4
【答案】A
【解析】因为所以,故,又,所以,,则,选A。
4. 已知函数,分别由下表给出
1
2
3
1
3
1
1
2
3
3
2
1
则的值为 ;满足的的值是 。
【答案】1;2.
【解析】这两个函数是用表格给出的,对应关系明确,所以,因此、分别如下表:
1
2
3
1
3
1
1
2
3
3
1
3
所以的的值是2.
【规律解读】函数的自定义问题:要吃透信息的实质,利用观察、分析、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
5.函数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函数需要满足所以的定义域是.
6.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答案】
【解析】函数的定义域为即,所以,因此的定义域是,那么需要满足即,所以的定义域为
7.
【答案】;
【解析】由所以,知,由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故.由且,所以,因此,,则是方程的两个相异实根,,解得,综合得
8. 能够把圆O:x2 +y2= 16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为相等的两部分的函数称为圆O的 “和谐函数”,下列函数不是圆O的“和谐函数”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圆O:x2 +y2= 16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如果能够将圆O分为相等的两部分,那么这个函数图象应该关于原点对称,即函数为奇函数,其中A、B、C均为奇函数因此都是圆O的 “和谐函数”,而D是偶函数且图象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选择D。

9.函数的值域是( )
A. B. C. D.
【规律解读】解决分段函数问题既要紧扣“分段”这个特征,又要将各段有机联系使之整体化、系统化,还要注意每一区间端点的取值情况.分段函数的特点是在定义域的不同范围内函数的解析式是不相同的,即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分段函数问题时,要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
10.下列函数中,在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当时,所以函数在上为增函数;,令则,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令则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综合以上选择B。
11.设与(且≠2)具有不同的单调性,则与 的大小关系是
A.MN D.M≤N
【答案】C.
【解析】因为则所以在R上单调递减;因为与具有不同的单调性,则在R上单调递增,所以,所以,,故M>N,选择C.
【规律解读】函数单调性的处理常见有两种方法一是掌握并熟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判断过程;二是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