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6 第1板块 九日齐山登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6 第1板块 九日齐山登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7 22: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晚唐社会特征
所谓“晚唐”,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约80年。晚唐时期,政局更加动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晚唐诗坛呈现出“夕阳无限好”的风韵,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大至分两段:
前段:杜牧、李商隐对唐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段:直接反映现实的诗篇、艳情诗进一步发展。
二、晚唐诗歌特征
晚唐诗歌,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
1.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对细微幽深的审美追求,成为此时诗坛的主导风气,朦胧凄婉的诗歌意境,更多地存在于晚唐诗歌中。
2.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诗歌主要倾向抒写个人情况,把伤感、怀古、伤今情绪带到诗坛。
3.仕人的闺阁情怀、爱情题材的艳丽诗风,在晚唐有一席之地。主要以温庭筠、韩偓等诗人为代表。
4.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罗隐、杜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作品体现了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怀,形成了淡泊的诗歌意境。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重点鉴赏“小李杜”的诗作,初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3.理解本专题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歌创作的手法技巧。
1.鉴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首登临诗,要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是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关键。
2.鉴赏李商隐的《无题》应注意从表现手法去理解其内容;《安定城楼》要准确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典故、神话的寄托之意。
3.阅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很容易理解:
(1)分析诗题,知道作品写作重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作品内容。
(3)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思想感情。
(4)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
(5)从字句入手,揣摩诗歌语言。
第一板块
知识必备

一、字音识记
1.江涵(hán)        2.酩酊(mǐnɡ)(dǐnɡ)
3.落晖(huī) 4.霑衣(zhān)
5.韩绰(chuò) 6.迢迢(tiáo)
7.云鬓(bìn) 8.探看(kān)
9.王粲(càn) 10.鹓雏(yuān)
二、词语释义
1.江涵秋影:包容
2.与客携壶上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亦指半山腰
3.但将酩酊酬佳节:喝醉了酒
4.二十四桥明月夜:唐时扬州市井繁盛,共有二十四座桥
5.晓镜但愁云鬓改:晨起对镜梳妆
6.蓬山此去无多路:没有多远
7.青鸟殷勤为探看:恳切深厚的情意
8.迢递高城百尺楼:高高的样子
9.绿杨枝外尽汀洲:水边的平地
10.贾生年少虚垂泪:空
11.不知腐鼠成滋味:当成美味
12.猜意鹓雏竟未休:猜想
三、名句背诵
1.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2.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8.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9.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文本研读
九日齐山登高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书画亦精。其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虽受晚唐诗风影响,但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荡而又精致婉约。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二、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的怀才不遇和同病相怜之感。
三、内容提要
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怀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四、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诗的首联从登山一事写起,为引发下文的抒情作铺垫;颔联紧承首联,写诗人对登高一事的主观感受;颈联用“但”字一转,拓展到对人世的感叹;尾联借用典故凝重结尾。整首诗歌,一层进一层,显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2.旷达抑郁,感情交织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快豪放,如首联;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霑衣”的凄恻低回,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重点揣摩
1.请简要赏析“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中的“涵”字。
参考答案:“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这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2.“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两句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含 意―→
―→
3.体会《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参考答案:诗作开篇扣题,写秋日登临的愉悦;接着转入感叹尘世的忧多乐少,人生应纵情忘忧,竭力解脱烦恼;进而惋惜良辰美景易逝,要以旷达排除抑郁,尽享欢乐;最后总括全诗,意欲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何必忧伤自扰。此诗颓废与旷达、抑郁与欣慰交集,写得曲折回环,一唱三叹,风格深沉蕴藉,语言含蓄有致。
寄扬州韩绰判官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此诗写于杜牧离开江南后,是寄赠给韩绰的。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二、内容提要
这首诗写了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表达了诗人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怀念热闹繁华的扬州的思想感情。
三、写法借鉴
1.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逶迤的青山,连绵的绿水,构成了怀念友人的远景。并将二十四桥的美丽传说与对朋友境况的想像连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玉人”又是指歌伎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呜咽悠扬的箫声正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2.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使优美的境界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更体现出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之情。
重点揣摩
1.分析“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中“隐隐”和“迢迢”的妙处。
参考答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动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以及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场景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因“牛李党争”屡遭排挤,终生潦倒。他的诗富于想象,色彩秾丽,镶嵌典故,意象缤纷,意境朦胧,曲折象征,寄寓深沉,意旨隐晦,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有《李义山诗集》。
二、相关背景
李商隐政治失意,个人生活也多有不幸。他深爱妻子王氏,但两人婚后长年分居。正值中年,王氏病逝,使其感情上受到巨大的打击,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故写此诗。
三、内容提要
李商隐所写的《无题》诗约有十余首,这类诗多写得隐晦曲折,含蕴遥深。其中大部分以爱情为主题,或者借写有关事情来寄托其政治上的失意或困惑。本诗主要是写爱情的缠绵、执著和离别相思之苦。一说可能有政治方面的隐喻。
四、写法借鉴
1.比喻、象征手法,婉曲抒怀
这首诗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诗人将人们熟知的形象——春蚕、蜡炬加以精心提炼,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赋予了深刻的寓意。绵绵不断的蚕丝正是诗人情思的象征;而燃烧中滴下的蜡泪象征着诗人忠于爱情的泪水。比喻贴切、形象,两句合起来构成深邃的意境,内涵十分丰富。
2.精当、工整的对偶艺术
七律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包括词性相对、平仄相对。李商隐的七律不但内容深沉,语言典雅,而且对仗极见功力。颔联中“春蚕”对“蜡炬”,“丝”对“泪”,名词对名词,“尽”对“干”,动词对动词。颈联中“晓”对“夜”,“云鬓改”对“月光寒”,对得精当、工整。这两联中不但实词对得工整,虚词如“方”对“始”、“但”对“应”也很自然、精巧,相当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情感流淌的轨迹,增强了语言的形式美。
重点揣摩
1.试分析首句两个“难”字的意蕴。
参考答案:第一个“难”是“困难”之意,两个人见面会受到阻挡,见面是困难的,第二个“难”则是“难舍难分”之意,见面十分困难,分离时自然痛苦不堪。两个“难”字从客观到主观,突出了两人相聚时难,分别时更加痛苦的心境。
2.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参考答案:“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情感。
3.你认为“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较为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
参考答案: “改”和“寒”。“改”字可见出别离之久,“寒”字写出了作者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作者通过设想对方离别后的种种情景,表达了孤寂相思之苦。
安定城楼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诗人26岁,因应试落第,客游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写此诗来抒发愤懑之情。
二、内容提要
《安定城楼》是作者应试不中而写的一首失意自谴之作。诗人有拯救危亡、扭转乾坤的宏图大志。但生不逢时,横遭猜忌,备受打击。诗中感叹壮志难酬,并将笔锋指向那些贪图私利的权贵,表达了激愤之情。
三、写法借鉴
1.使用典故,抒情言志
四个典故,都贴合自己的身份、处境与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联系、构思缜密。如颔联所用的贾谊、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龄同自己相仿,二是经历遭遇同自己相仿,三是与颈联、尾联结构紧凑。颈联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阐明“垂泪”“远游”的目的。尾联鸱鸟忌鹓雏之典则述写他人对“垂泪”“远游”动机的歪曲。另外,此诗用典手法也多有变化,贾谊、王粲典是明用,好在准确深沉,范蠡典是隐用,好在有意无意之间;出于《庄子》的典是活用,好在灵巧而流转。
2.感情浓郁,结构严谨
首联扣题写景,写得宏阔远大,自然引起感情的抒发。后三联抒怀,从古到今,由人及己,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结构颇为严谨。
重点揣摩
1.试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首联借用春日之景色开启下文,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诗人因此想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无端受谗。下文即景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2.尾联的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两句借庄子寓言中“腐鼠”和“鹓雏”的典故,表示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光明磊落,淡泊宁静,又表达了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的蔑视和不妥协。
应用体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枳花(zhǐ)       韩绰(chuò)
王粲(càn) 扁舟(piān)
B.槲叶(hú) 酩酊(dǐnɡ)
蜡炬(jù) 巨擘(bò)
C.鹓雏(wuān) 稽首(qǐ)
道行(hénɡ) 征铎(duó)
D.羁旅(jī) 停滞(zhì)
吹箫(xiāo) 漳州(zhānɡ)
解析:选C C项,“鹓”读yuā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汀州   晓镜   怨天忧人   迢递
B.江涵 脉博 闻过饰诽 毕竟
C.蓬山 云鬓 蓬门荜户 翠微
D.秋影 尘世 原气大伤 落晖
解析:选C A项,州—洲,忧—尤;B项,博—搏,闻过饰诽—文过饰非;D项,原—元。
3.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像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像中的事情说得如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做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解析:选C 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①是对③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但将酩酊酬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山何必独霑衣。
(3)青山隐隐水迢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十四桥明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意鹓雏竟未休!
答案:(1)不用登临恨落晖 (2)古往今来只如此 (3)秋尽江南草未凋 (4)玉人何处教吹箫 (5)东风无力百花残 (6)不知腐鼠成滋味
二、拓展阅读
5.阅读下面杜牧《赠别二首(其二)》一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赠别二首(其二)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句中的“无情”“笑不成”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主、难舍难分的情态。
(2)“蜡烛有心”,烛心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的泪。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6.(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第一,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这些诗句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第二,题干中的“情绪的变化过程”,提示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逐句分析。首句中的“一日闲”说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第二句中的“寻君”可以说是“乘兴而往”,“不遇”“空还”,表现了寻之不得的“怅惘”;第三、四两句融景物、情感于一体,写出了对景物更是对友人的“欣赏叹慕”。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隐者”的形象,要综合全诗来回答。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现其城里少有人知;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写其居处于深山之中,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观全诗,“隐者”的身份是非常明显的。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首先明确诗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其次结合诗句分析所用表达技巧对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的作用。两首诗结句都是对景的描写,可以确定表达技巧为借景抒情。第一首诗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表达对其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结句描写的是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突出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三、语言表达
7.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3处错误(包括标点),并加以改正(错误只填序号)。
(1)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在幕府中去世。(2)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3)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4)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5)但同时也促使他想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错处
修改
答案:
错处
修改
(2)
“。”放在“(《祭裴氏姊文》)”后
(3)
“外来的”去掉
(4)
“或者”改为“或许”
8.请用拆字的方法,根据一副对联,猜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上下联各蕴涵一个字)
上联:半边林场半边坡;
下联:一曲牛歌一卷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半边林场”也就是“林”的一半,即是“木”字,“半边坡”,我们取其一半,即“土”,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杜”,下联依此类推,可得出一个“牧”字,谜底也就是“杜牧”。
答案:杜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