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南宋前期成就最高的词人是李清照,其他重要作家还有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岳飞、李纲等。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重要作家还有陆游、陈亮、刘过等。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小令仅有六句,却有许多层次,句句折,笔笔换,一步一境,含蓄无穷,叹为奇绝。学习时,可针对人物与场景的契合,体会对白中的深意,平淡中的曲折与真切。也可就词中饶有戏剧性的情景,将词改写为一则短剧,以体会词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词多用“瘦”字,多绘“瘦”形,多构“瘦”境。其实,“愁”“瘦”“病”“酒”等意象,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学习这首词,可从炼字入手,抓住“瘦”字这一词眼,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弦外之音,从而把握全词的主旨。
3.《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词是岳飞英雄生命、英雄情怀的音乐化、艺术化。它以超群的“激烈”“壮怀”,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健的旋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学习时,可把鉴赏重点放在诵读上,在诵读中体会岳飞的爱国激情,把握全词的主旨。
4.《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作,作者借梅花的品格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学习时,可把林逋《山园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等“咏梅”的名篇与这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从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加以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5.《扬州慢》(淮左名都)
这首词写了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发深沉的“黍离之悲”。学习时,鉴赏重点应放在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表达“黍离之悲”的。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全词的思想感情,感受姜夔词的艺术风格。
6.《鬲溪梅令》(好花不与香人)
这首词是怀人之作,通篇梅即人,人即梅,梅人合一。学习时,应着重思考作品是如何梅人合一地抒写一往情深、缠绵沉挚的深细情怀的。可从作者想像营造的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入手。学习词人以梅花寓托相思的手法。
第一板块
一、字音识记
1.风骤(zhòu) 2.玉枕(zhěn)
3.盈袖(yínɡ) 4.靖康(jìnɡ)
5.胡虏(lǔ) 6.天阙(què)
二、词语释义
1.昨夜雨疏风骤:疏放,疏狂
2.浓睡不消残酒:残醉,残存的酒意
3.应是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4.薄雾浓云愁永昼:整日
5.东篱把酒黄昏后:端着酒杯喝酒
6.有暗香盈袖:幽香。诗中指菊花的香气
7.莫道不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离别的愁苦
8.人似黄花瘦:菊花
9.莫等闲:轻易
10.贺兰山缺:山口
三、名句背诵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辗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生活。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二、相关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但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外出做官。目睹海棠的凋零,词人难掩心中的感伤,这感伤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无奈,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纠结,于是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三、内容提要
这首词通过对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四、写法借鉴
1.内容含蓄,层次分明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酒意未消先关心花事,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比:词中天真单纯的侍女(卷帘人)与“浓睡不消残酒”的词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多愁善感和情思细腻。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来拟写雨后海棠的叶和花,形象生动。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十分贴切。设问:“知否、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则妙语天成。
3.语言清新,富有表现力
如“肥”“瘦”两个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院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
重点揣摩
1.有人评价词中叠字用得好,说“‘知否’二字,叠得可味”。请你结合词句的内容,说说这“味”体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听到卷帘人漫不经心地回答“海棠依旧”,女主人急于纠正,脱口而出两个“知否”,既含有对“卷帘人”冷漠态度的嗔怪,又反映出她爱花、惜花的急切心情。
2.词中“应是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清代评论家认为,赏其用词新,只得“皮相”,其真正妙处在于“含蓄”,请你说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意思。
参考答案:“绿肥红瘦”表面上是对风雨摧折后春意阑珊、满目狼藉的意象的生动描绘,是伤春之情的表达,实际上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惜花实际上是惜自己。此句曲折地表达了她深沉细微、难于言表的幽怨。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而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内容提要
上片描摹了一位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下片写少妇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三、写法借鉴
1.移情于景,含蓄写情
如上片开头写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大清早刚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的,词人便坐在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现出来。再如后面的“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字面上看是写词人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精美的枕头,半夜突然感到有点凉了,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心境的凄凉。这淡淡的叙述,不加修饰,但其中寄寓了词人许多悠悠思夫情。不说因思念丈夫不能入睡,却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
2.烘云托月,藏而不露
如下片写菊,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个“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又如“把酒”二字,“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俗,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卉的香气。由此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却俱现纸上。
重点揣摩
1.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简要分析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词人运用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等景物来烘托心情,还通过独坐、孤眠、自斟等行动来渲染心情。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2.人们评价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三句最有韵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莫道不销魂”,直承“东篱把酒”,使“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佳节冷落,西风瘦菊,佳人怜花以自怜,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使得“人似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3.李清照是写愁高手,她的“愁”多与“黄花”有关。请结合本词分析“黄花”在李词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黄花”即“菊花”,是高洁的象征。从“人似黄花瘦”到“满地黄花堆积”正是李清照命运荣枯盛衰的生动写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菊花时值重阳,又逢黄昏,加之西风,十分憔悴。而一句“人似黄花瘦”,十分新奇,既见其形又传其神。从此句来写相思之苦不露不俗,含蓄蕴藉,且又使主人公浓重的伤感情绪得到了绝妙的体现。
满江红(怒发冲冠)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著名词人。
少时家贫苦学,20岁应募为“敢战士”。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为己任。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曾于1140年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兵朱仙镇,中原人民纷纷响应,形势十分利于收复失地。但昏君赵构与秦桧一日下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后被捕,以“莫须有”的罪名遭杀害。后追谥“武穆”。
二、相关背景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功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其他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遂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写怀》。
三、内容提要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此词抒发了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四、写法借鉴
1.直抒胸臆,表现浩然正气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了词人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等句,把艰苦征战收复山河的宏愿以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表现出来。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了词人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2.夸张手法,表达爱国之心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胜利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揣摩
1.《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句的大意是什么?这一句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大意:抬眼远望,山河破碎,无数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南宋的一军统帅悲愤勃然而发,不禁仰天长啸,啸声里蕴藏着激荡心中的报仇雪恨、抗敌报国的壮志情怀。
形象: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2.理解分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内涵。
参考答案:“三十功名尘与土”是回顾过去:回首往昔,数十年抗战,艰危险绝,尘满征衣,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当下的功名、事业犹如粪土,微不足道。这是自谦之词。“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展望前程:抗金斗争,任重道远,须披星戴月,日夜奋战,长期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这一句把“饥餐渴饮”和“食肉寝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反映人民对金兵的仇恨。“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骤(jù) 胸臆(yì) 胡虏(lǔ)
B.檀板(tán) 玉枕(zhěn) 狎昵(jiá)
C.盈袖(yínɡ) 告罄(xīn) 靖康(jìnɡ)
D.凝眸(móu) 天阙(què) 袅娜(nuó)
解析:选D A项,“骤”读zhòu;B项,“狎”读xiá;C项,“罄”读qìnɡ。
2.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疏(疏放、疏狂)
残酒(剩下的酒水)
B.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离别的愁苦)
C.黄花(菊花)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D.长啸(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
等闲(轻易)
解析:选A A项,残酒:残醉,残存的酒意。
3.诗歌中运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关于“愁”和“恨”,词史上就有不少名句,下列词句的作者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⑤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A.李璟 范仲淹 秦观 姜夔 苏轼
B.李璟 贺铸 黄庭坚 姜夔 欧阳修
C.李煜 贺铸 秦观 李清照 欧阳修
D.李煜 范仲淹 黄庭坚 李清照 苏轼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应当注意诗句出处。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试问卷帘人,____________________。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千里路云和月。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似黄花瘦。
(5)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却道海棠依旧 应是绿肥红瘦 (2)三十功名尘与土 (3)有暗香盈袖 (4)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5)笑谈渴饮匈奴血
二、拓展阅读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 ①袜刬(chǎn):袜子滑落。
(1)上片“露浓花瘦”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写少女见到陌生人后的反应,诗人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明人钱允治认为作者这样的笔法“曲尽情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点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以花之美烘托少女娇美的风貌。
(2) 少女忽见陌生人进入花园,惊慌不已,袜子滑落、金钗坠地也来不及收拾,含羞疾走,然而欲走还留,靠在门边假装嗅青梅,以便偷看一眼来人是谁。诗人以精湛的笔法把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人们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睛。“花遮柳护”四字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惨痛情景。与上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像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答案:(1)想当年 到而今。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三、语言表达
7.在古诗词中,同一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不尽相同,请你从“风”“雨”“雪”“月”等意象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话。
同样是写花,苏轼的“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达的是珍爱之情;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表达的是相思之情;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的是叹惋之情;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样是写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的是闲适之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的是思亲之情;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是报国之情。
8.颁奖辞是一种对获奖者的事迹所写的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它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者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讴歌其高尚的人格精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请从庄子、苏武、李清照三人中任选一位,然后为所选人物拟写一则颁奖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择人物时,考生要选自己最熟悉的人物,选自己能够写好的人物。选好人物后,要先概述其主要事迹、重要贡献,接着探究这些事迹、贡献的价值与意义。最后把这些糅合在一起,用充满灵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就可作为该人物的颁奖辞了。
答案:(示例一)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于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示例二)苏武: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洒在大汉的土地上。身被放逐于苦寒之地,心却时刻眷恋着故土,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的英雄!
(示例三)李清照:一位女子名留青史,本已不易,再看这位女子的一生,更是艰辛坎坷,国破家亡,爱人逝去,从此,一副重担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她也曾叹息,也曾无奈,然而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着一切。巾帼不让须眉,外表柔弱的她在精神上永远都是强者!
第二板块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__扬州慢(淮左名都)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香人)
一、字音识记
1.卜算子(bǔ) 2.驿外(yì)
3.更著(zhuó) 4.碾作尘(niǎn)
5.初霁(jì) 6.弥望(mí)
7.戍角(shù) 8.怆然(chuànɡ)
9.黍离(shǔ) 10.少驻(shǎo)
11.荠麦(jì) 12.窥江(kuī)
13.豆蔻(kòu) 14.鬲溪(ɡé)
15.姜夔(kuí) 16.玉钿(diàn)
二、词语释义
1.驿外断桥边:指荒僻之地
2.寂寞开无主:无人过问
3.更著风和雨:又遭受。著,同“着”,添、加
4.无意苦争春:苦苦地,竭力地
5.一任群芳妒:完全听凭
6.零落成泥碾作尘:凋零飘落
7.戍角悲吟:守兵所吹的号角
8.淮左名都:淮水东面
9.解鞍少驻初程
解鞍少驻:卸下马鞍,暂时停留。少,暂时、稍微。
初程:开头的一段路程
10.过春风十里: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11.清角吹寒:吹出凄清的声音
12.杜郎俊赏:指对美有高度的欣赏能力
13.纵豆蔻词工:即使
14.好花不与
香人:困扰,纠缠。这里是沉湎的意思
15.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状美女之仪表,这里借指梅花
三、名句背诵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7.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8.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作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他的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的词比较接近。
二、相关背景
陆游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等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在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被调离抗金前线,心境抑郁而壮志如故,次年作此词,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
三、内容提要
这首词上片着重写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下片着重表现梅花高尚脱俗、坚贞不贰的心志。全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陆游借咏梅以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四、写法借鉴
1.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此词咏梅明志,遗貌取神,孤芳自赏,傲然卓立。上片写梅“愁”寓情于景,下片咏梅品,显现梅花不幸命运和坚贞操守,托物言志,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感、君国之忧。
2.妙用衬托,写物传神
词的上片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描写梅的艰难处境,以烘托突出它的“独自愁”。下片用“群芳”“零落成泥碾作尘”来烘托梅的“香如故”,表现梅花的高洁品格。
重点揣摩
1.作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特点:寂寞无主;风雨摧残;群芳嫉妒;不屑争春;清香如故。——写出了梅花悲中有壮,苦中有节的特点。借此表明了词人坚韧的品质和洁身自好的操守。
2.咏物的诗词,一般都托物言志,寄情于景。这首咏梅词也是如此。请分析这首词是如何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的。
参考答案:词中,词人“咏”的是“梅”,但所“咏”不仅在“梅”,“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词人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争春无意,一任群芳妒,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09),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石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二、相关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三、内容提要
在这首词中,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抒发了封建文人身遭乱离之时的“黍离之悲”。
四、写法借鉴
1.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词中写景是为了抒发“黍离之悲”。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扬州城劫后的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发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巧于用典,在对比中述悲愤
“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指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写尽扬州往日的无限风光,与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典故,从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3.活于用典,在衬托中抒胸臆
“杜郎俊赏”一句,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这是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再转进一层,说即使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悲伤沉痛。
重点揣摩
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交代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运用移情的手法,不写人而写物,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试分析本词的反衬手法。
参考答案: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香人)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这也是姜夔的自度曲。小序所称“寓意”者,即借梅怀人。所怀念的是合肥的一位女子。姜夔二十多岁时在合肥结识了一位女子,由于他行踪不定,往往聚会以后又复别离。正因为别多聚少,两地相思的离恨也就经常在他笔下出现。
二、内容提要
这首词是怀人佳作,以梅花寄寓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全词如梦如幻,富于音节美,使情思更为缠绵深挚,足见词人精湛的艺术造诣。
三、写法借鉴
1.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词人用好花象征美人,烟波象征离绝,这是词中第一境界。木兰双桨,梦中美人,是梦中之梦,幻中之幻,此为第二境界。第一境界是词人平生遭遇的真实写照,第二境界则是词人平生理想的象征。这样就营造出奇幻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此外,词的上片以“玉钿”喻好花,于是幻化出如花的美人,下片用“盈盈”喻好花,又由美人幻化为好花。这样整首词含蓄委婉地惜花怀人,心中情人若隐若现。
2.一往情深的精神气质
这首词的上片四句虽道尽词人一生中与所爱之人有情无缘的最大恨事,连用典故,却又终未说破,而是隐约其辞,神韵悠远,极为空灵。下片写得更为超妙,也更隐然有致。词人时而说梦,时而说幻,而梦中有幻,幻亦似梦,如此既避开了写实的直露,又更见其一往情深,缠绵沉挚。
重点揣摩
1.上片写花,实际是写情,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有花儿隔溪、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有时序更换,梅花飘零,无处可寻的担忧。实际上是描写了对如花之人思念而不得的忧虑。
2.下片“漫向”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情不自禁欲觅芳孤山,然却可能徒劳无获,可望而不可得。苦苦思念而不可得的痛苦煎熬着作者。
3.词人在抒发感情时,借助了象征、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全词以“好花”象征美人,又用“玉钿”这一首饰比喻梅花之姿媚,喻中有喻,而出入无间。“翠禽啼一春”中“一春”二字,用凄美之字画,象征时间之延绵,实写出了词人悲剧的一生。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中“盈盈”本为美人之形容,此又借美人喻好花之姿媚。运用双关,美人之形象遂复幻化为想象中之好花。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算子(bǔ) 初霁(jì)
B.戍角(shù) 怆然(chuànɡ)
C.荠麦(qiáo) 香(tì)
D.玉钿(diàn) 黍离(shǔ)
解析:选C C项,“荠”读jì。
2.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著(更加显赫)
一任(完全任凭)
B.盈盈(状美女之仪表,这里借指梅花)
无主(无人过问)
C.群芳(百花)
碾(轧碎)
D.自度此曲(自己创制了这个曲调)
算而今(料想今天)
解析:选A A项,更著:又遭受。
3.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解析:选C 此诗句不含有离情之苦。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
(2)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赋深情。
(4)__________________,波心荡冷月无声。
(5)_______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
(6)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翠禽啼一春。
(8)__________________,小横陈。
(9)__________________,更著风和雨。
(10)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有香如故 (2)尽荠麦青青 (3)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 (5)念桥边红药
(6)玉钿何处寻 (7)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 (8)木兰双桨梦中云 (9)已是黄昏独自愁 (10)一任群芳妒
二、拓展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杏花天影
姜 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①。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②,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③。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 ①沔口:今湖北汉口。②清淑:晴和。③桃叶:晋代王献之的爱妾。献之曾于渡口作歌一首赠桃叶,桃叶亦作歌回赠。后人因此称此渡口为桃叶渡。
(1)有人认为“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着一“愁”字,含蓄精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写离情愁苦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意。上片写景思人。“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与起句“绿丝”相呼应。春风乍到,柳芽欲绽还闭,恍似含愁。因而愁人所见的柳芽,自然也成为“愁眼”。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此处词人所云之愁,寄寓柳可再见而人难重觅,景物犹在而情事已非之愁恨,故着一“愁”字,含蓄精妙。
(2)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融情于景等手法。(答出两点即可)如:“金陵路、莺吟燕舞”,以秦淮莺燕之乐景反衬作者离索怀人之悲情。又如:“算潮水、知人最苦”将潮水人格化。潮声呜咽,好像与自己交流心声,最能理解“我”之愁苦。托喻微妙,感慨亦深。又如:“满汀”等句写江中小洲,芳草萋萋,隐喻词人烟波日暮,羁旅未归而愁如芳草的伤感,遂发出“移舟”漂泊,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茫然失落之慨叹。国破家亡,无限痛楚,均注于词义转折之中,神情刻画之内。(各举出一例并作分析即可)
三、语言表达
7.下面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①这三篇作品都含有恢复中原的渴望和对南宋政府苟且偷安的不满。
②就通常所谓思想意义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③《水龙吟》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是说远望中原群山只能滋生“愁”“恨”。
④这与陆游的“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含意相近。
⑤至于陆游的这两首绝句,其点睛之笔是第二首诗的结尾“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⑥但这首《水龙吟》是研究者公认的辛词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刘克庄评价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今天的读者仍能从中受到强烈的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这几个句子的句意可知,这段话是论述“三篇作品”的,所以句①为第一句,与句①存在逻辑关系的是③,之后可推理出其与④相连,④后应紧跟着②,是对两者共性的分析,之后又对两位作者的作品分别解读,逻辑关系应为⑥、⑤。分析时,注意“这”“至于”“但”“两者”等词。
答案:①③④②⑥⑤
8.我国国花至今未定,梅花、牡丹支持率相差无几。梅花和牡丹历来都为人们所钟爱,也有众多的诗词文赋来赞颂。如果让你来投票,你赞成哪种花为国花,还是把它们定为双国花?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梅花原产我国,有3 000多年栽培历史,在全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梅花傲雪而开,铁骨冰姿,是高雅、纯洁、刚正不阿的象征,具有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国人自信、含蓄、坚毅的品格。评选国花,当首推梅花。
(示例二)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距今已有1 500年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精心培育,牡丹的栽培范围已遍布全国。牡丹花美艳绝伦、富丽堂皇,历来被人们视为人间和平、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自唐宋便有“国色”、“天香”之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钦定”牡丹为国花。它具有雍容华贵之姿,可寓我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评选国花,当首推牡丹。
(示例三)梅花、牡丹两种花均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香、色俱佳,分别具有美好的寓意,深受中国人喜爱。而且这两种花,一南一北,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牡丹能体现“国色”,代表物质文明;梅花能体现“国魂”,代表精神文明。建议将梅花、牡丹确定为“双国花”。
?素材一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她的词雅致清秀,独树一帜,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南渡前的李清照不甘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经常批判、抨击封建礼教,而南渡后,李清照用诗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反对偏安,主张北伐。国恨家愁,时时燃起她心中爱国思想的火花。
李清照有过少女的娇羞,有过闺妇的闲愁,但她更有“女丈夫”的刚烈和对自由的渴盼。 梁衡认为其“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并称其为“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爱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追求自由”“坚守个性”“面对磨难”“人生体验与文学创作”“别样人生”等相关作文中。运用这则材料,若能融进李清照诗词名句,效果会更好。
?素材二
陆游生于动乱,长于忧患。人民的悲痛,国家的分裂,父辈、良师爱国思想的熏陶,使他很早就立下了献身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他坚决主张抵抗金兵的南侵,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反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因而受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和压制。公元1206年,年已81岁高龄的陆游,抗金报国的志愿至老不衰。当韩丞相主持南宋国事,准备北伐,收复失地时,陆游积极支持,屡赋诗篇,热情赞颂,还想亲赴前线参战。公元1210年,陆游85岁,因病在故乡逝世。临终,赋《示儿》绝笔诗,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爱国”“执著”“理想与现实”等作文写作中。陆游一生都在心忧国家,心怀天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始终对统一大业抱着希望,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而为国尽忠。宦途的挫折及年迈体弱的现状,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
?素材三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记录了陆游的爱情悲剧。“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抒发了陆游壮志难酬的愤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见证了陆游报国之路的坎坷。“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再现了陆游的英勇豪壮。“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陆游的坚贞。
陆游,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身兼爱情、政治两大悲剧的诗人。他始终心系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他用一生的血泪谱写了一曲曲高亢激越的乐章,为千秋万代的仁人志士举起了一面永远不倒的爱国主义旗帜。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人生”“挫折”“爱国”“坚强”“执著”等相关作文中。
人比黄花瘦
上高中时痴迷于宋词,老师讲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我当即胡诌出一句“娶妻当如李清照”。这一诌,就奠定了易安居士在本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梦中情人地位。直到现在,八年过去了,一看到这三个字,浮现在脑中的是一幅精美绝伦的仕女图,不像薛涛般娇柔,也不像秋瑾般豪迈,倒有七分像蔡文姬,还有三分妙不可言。把当代女作家,尤其是美女作家们往跟前一摆,简直像一群跳梁小丑,特起劲地跳,却怎么跳怎么难看。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再怎么文弱甚至颓废,也是一座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了。千年以来,这座高峰不但没有风化瓦解,反而历久弥坚了。而在它的黄金时代,更是英雄辈出,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晏几道、周邦彦……任何一个名字都振聋发聩。和这样一群人生在一个时代是一个文人的悲哀,因为他们太耀眼,以至于人们看不到星星。
李清照就在这种情况下单枪匹马冲锋而出,成为一颗毫不逊色的Super Star。
李清照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家庭环境起了重要作用。她父亲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母亲也出身书香世家,家中藏书甚丰,这对天资聪颖的李清照来说,简直如鱼得水。她小时候便精于音律、书画,有才女之称,十八岁时嫁给当朝宰相的儿子赵明诚。赵是大学士,酷爱金石古玩,李清照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天赋,她很快也迷上了这个行当。据说夫妇俩节衣缩食,遍搜金石字画藏之,于是成就了赵明诚在金石学方面的牛耳地位。
赵明诚能娶上李清照,幸甚!
李清照很爱她的丈夫,但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两地分居。有一年重阳节,思夫心切的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函致赵明诚,词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作一出,令千百年来的情书黯然失色。赵明诚也很有意思,他想和老婆比试一下写作水平,于是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把这首词夹于其中,拿去给好朋友陆德夫看哪首最好。陆反复玩味了半天,终于开口,“只三句绝佳”,正是这首词的最后三句。赵乃叹服,更加敬爱妻子。由此可见,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幸甚!
1127年,金兵南侵,抓了两个皇帝,后来宋室南迁,赵明诚身为朝廷命官,只身去建康(今南京)听诏,留李清照收拾家当。1129年,赵明诚病逝,结束了这段27年的完美婚姻。在那个时代,男人就是女人的全部,李清照再怎么出类拔萃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宿命。丈夫一死,她从经济到精神上都濒临崩溃,再加上国政飘摇、颠沛流离,以前和丈夫一生的收藏大半散失。她精神一度失常,又遭人骗婚,清醒过来之后才结束这场闹剧。生命遭此重创,实在让人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令人惊异的是,嗜情如命的李清照竟然挺过来了,又孤苦地活了将近三十年。后世关于李清照的分析、评论很多,但都无一例外地把南渡作为她艺术及人生的分水岭。
后期的李清照,虽身心俱残,但文字更加细腻精巧,曲折尽意。她的作品里没有了少女的活泼顽皮,少了青年时期的思念和忧郁,滤下的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她从完美的家庭走向了破碎的山河,言语间凸显出豪情壮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看透人情冷暖,泪水也就凝结成了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夏日午后读来,依旧寒彻肌肤。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李清照漂泊江南,甚至去世时都没有亲人守在她身边,所以我们今天还得在她的卒年上加一个问号。她的结局,比她的词更悲冷。
今天人们总是以羡慕和景仰的语气谈起李清照,其实这大错特错了,她不是一个成功人士,我们不能把现世的标准强加给她。她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角色被写进文学史的,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记录下了许多载不动的闲愁暗恨,以表述和释放自己被压抑的灵魂。我们欣赏学习的易安体,只是她的一种写作习惯,那些熠熠生辉的句子有时完全是灵光一闪,信手拈来的。我们在咀嚼她的痛苦的同时,把她的名字记录在了文学史上,如同把一道好菜记在菜谱上。
我想,她并不愿意这样。
[点评] 善用对比,形象突出。文章开头把薛涛、秋瑾、蔡文姬和当代美女作家与李清照进行对比,突出李清照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这就给文章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文中还拿李清照夫妇的词进行对比,一首《醉花阴》让千百年来的情书黯然失色,突出了李清照的文学才华。文章末尾还把她前期、后期的词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她后期词作的细腻精巧和厚重的现实感。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1.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答题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
曹 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2)“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其常见提问方式有:(1)这句诗(词)好在哪里?(2)请对某句话进行简要赏析。(3)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4)这句诗(词)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这类题,首先,应看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其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或艺术特点,阐明表面意思,挖掘深层含意;最后,根据需要阐释其表达作用或艺术效果。就本题来说,该句属于抒情议论句,表面意思是“刻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是闻不到的,它香在无心处”,结合这首词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深层内涵,即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以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答案:“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说兰花的幽香不可强求,刻意去闻香味是闻不到的。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 规
[宋]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 诗人与范仲淹是好友,本诗是作者得知范仲淹被贬后所写。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如何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的考查点是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在做题时既要体察物态,又要体察诗人描摹物态之妙;同时,还要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咏物诗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考生在鉴赏时要重点把握全诗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具体到本诗,根据注释和诗中的“万古冤”及“忆家园”等不难概括出诗歌的情感。从“子规”这一意象以及其叫声的凄切、哀伤可知,本诗突出一个“冤”字,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范仲淹的同情以及对范仲淹遭遇的无比愤慨。
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范仲淹被贬之冤枉与落寞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意欲回乡之情。
(2)诗歌描写子规叫声凄切、哀伤,突出一个“冤”字,诗人借子规的啼叫声,暗示范仲淹被贬是千古奇冤。子规的叫声是诗人悲痛心情的外化,诗人正是通过子规的叫声将咏物与抒怀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二、送别诗鉴赏
1.情感特点:
情感1:宽慰。
别 董 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高 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2: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 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3: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4:想像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像、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5:朋友间的友谊。
赠 汪 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之情。
2.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像、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3.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①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③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诗的第二联被前人赞为“久别重逢之绝唱”,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篇,简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惜别诗。这两道题分别属于诗论评析型和鉴赏表达技巧型题目。对于第(1)小题,考生要紧紧抓住“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一联进行分析,围绕“久别重逢之绝唱”选择角度,可以从情感角度着手,这两句诗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感情变化过程,以及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对于第(2)小题,考生要分析该诗的结构思路,把握诗句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起承转合的情况。“故人江海别”,是说上次分别;“乍见翻疑梦”,是说这次相见;“相悲各问年”,是写当前两人交谈;“离杯惜共传”是写就此分别。全诗可谓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答案:(1)这两句诗写出了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和神态。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离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2)这首诗写乍见又别离之情,构思精巧。开头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可谓一波三折,巧妙写出了久别而意外重逢的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①鸣。
[注] ①“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三、山水田园诗鉴赏
1.思想内容: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2)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
(3)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4)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5)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2.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3.鉴赏方法:
(1)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2)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3)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像、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题目。
北宅秘园
谢 庄
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
微风清幽幌,馀日照青林。
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
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
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
(1)这首诗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光渐窗歇”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如“夕天”“轻霞”“微风”“馀日”“青林”等,这样就可知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暮图。其次,把诗中意象组成的画面与诗歌的主旨及抒发的情感相结合,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结尾句“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愿与“同好”共享秋园暮景之乐,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对宅园的喜爱之情。第(2)小题是炼字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找出用得最为传神的那个字,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收光渐窗歇”,写日将沉没,夜幕降临,渐觉窗外暗了下来,一个“渐”字,不仅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过程,也突出了诗人的观察品味之细。
答案:(1)诗歌开头写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薄暮将临,烟霭消散,轻霞映天,空气新鲜,微风荡漾着幽雅的帘幔,太阳的余晖斜照着深秀的树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营造出一个清丽明净、高远幽深的意境。
(2)“渐”字最为传神。一个“渐”字,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动态过程,突出了诗人对宅园暮色的专注品味,给悄然无人、荒寂深沉的宅园带来了一线生气,更增强了幽深静谧的整体气氛。
四、怀古咏史诗鉴赏
1.特点归纳: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解读要求:①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②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2.分析鉴赏:
例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鉴赏方法:
①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②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③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④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2)所抒之情: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抒发作者的情感。
①叹朝代兴亡变化;②感慨岁月瞬息变幻;③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3)常用表现手法:①以景衬情;②由议论引发;③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3.咏史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②子弟今虽在,肯③为君王卷土来?
[注]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王诗译文:经过战争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先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考生在做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第(1)小题主要考查的是“借古喻今”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考生依据词的上片词人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影射南宋朝廷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等有关内容,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第(2)小题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两个典故,可以参照注释加以概括提炼,作者通过“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表达了没有必要害怕强敌的坚定信念。
答案:(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 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在表现手法上,李广与李蔡的对比明显,最后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答案:(1)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2)①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做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②反语。词的最后,不说自己的愤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五、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1.特点归纳:
(1)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 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别 董 大
高 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
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②风格——雄壮豪迈。
③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2.鉴赏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3.常见意象:
(1)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2)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3)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5)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4.主旨归纳
(1).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2)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4)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5)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6)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1)本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边塞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两个考点。对于第(1)小题,要抓住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分析画面,如泠泠的水流声、云中之关塞、秋风、落雁等,然后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阐述其作用。对于第(2)小题,考生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答案:(1)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画面。这些画面中的景象渲染了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出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同时为结尾的抒情作铺垫。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知音难觅的苦闷,也有关塞行役的艰辛;既有背井离乡的无奈,也有英雄失路的落寞,同时还有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叹。
2.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回答问题。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②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像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六、思乡怀人诗鉴赏
1.鉴赏要点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
2.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春望
卢 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唐大历(代宗)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1)这首诗首联的“闲”字用得巧,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首联写东风吹拂,细细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悠闲。“草色闲”是能看到的事物,而与之相对的是人心之愁。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的感情。据此可以分析出“闲”字的巧妙。做第(2)小题时,要着眼于颈联的意象。诗的颈联全是写景,远方的家乡被浮云缭绕,眼前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表面上很壮观,实则隐含着一种衰微之意,景与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答案:(1)首联的“闲”字写出京城草色悠闲,与东望所见相对,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眼前只见长安那笼罩在夕阳之中的错落有致的宫殿。颈联远近景结合,表面上写的是壮观之景,实际上写的是孤独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