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一)
(满分:16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胳臂/振臂高呼 纰缪/未雨绸缪 混浊/混沌初开
B.蹊跷/另辟蹊径 削弱/削足适履 吁请/长吁短叹
C.属意/缀字属篇 倔强/强词夺理 碑帖/俯首帖耳
D.累赘/危若累卵 解数/数见不鲜 门槛/直栏横槛
解析:A项,bei/bì miù/móu hùn;B项,qī/xī xuē yù/xū;C项,zhǔ jiànɡ/qiǎnɡ tiè/tiē;D项,léi/lěi shù/shuò kǎn/jiàn。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 莫过于“应试教育”。
②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
③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
A.词语 不免 无可厚非
B.词汇 不免 无可厚非
C.词汇 未免 无可非议
D.词语 未免 无可非议
解析:①“词语”的意思是“词和词组;字眼”。“词汇”的意思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词汇”只能用于总称,不能用于个例。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词语”。②“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侧重主观感情。“未免”的意思是“不能不说是……(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此句有明显的不赞同之意,所以用“未免”。③“无可厚非”的意思是“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钓鱼岛海域本属中国领土,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是不容指摘的。所以此句应选择“无可非议”。
答案:D
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框眼镜一副,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解析:A项,“鄙人”,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不胜感激之至”用语重复,删去“之至”。B项,“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D项,“高抬贵手”,这个成语是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
答案: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塘街号称“姑苏第一名街”,长约七里,“七里山塘”由此得名。入夜漫步七里山塘, , , 。 , 。一点连着一点,一片连成一片,让现实中渐生出寒意的那颗心徐徐地温热了起来,紧接着,眼角边沁出一股潮热之气。
①沧桑的老街老墙和林立的新妆商铺参差并存,熟悉陌生得如同梦境
②我带着五分酒气、三分诗意外加两分聊发的少年情怀坐于船中
③街灯一盏一盏次第亮了,仿若一扇一扇远古的窗户打开了
④顾左右,瞻前后,前后左右黑幕之中全是红色的灯笼
⑤河中的繁灯流动着,明明灭灭,消消沉沉,朝朝暮暮,是乘船夜游的好时光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②④⑤
C.④⑤③①② D.②④⑤③①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入手,分析空格后的内容,从“一点连着一点,一片连成一片”的意思推断,第③句中的“街灯”,第④句中的“红色的灯笼”,第⑤句中的“河中的繁灯”都是可以串联起后句的。但是,空格后的语句中还有一个句意要点,就是“让现实中渐生出寒意的那颗心徐徐地温热了起来”,那就要求串联起后句的那个句子中不仅要有“一点连着一点,一片连成一片”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又必须是温暖的,能够把“我”的心暖热的,根据这个要求,只有第④句中“前后左右黑幕之中全是红色的灯笼”更符合句意要求。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5.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本题考查的实质是把握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中间是一个写意的人,代表手的线条抓着一些东西,而头部后转,代表眼睛的黑点紧盯着未被抓住的东西。再比对选项,可以确定寓意为我们总是想不到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总是盯着(想要)我们未得到的。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厓门①吊古记
[明] 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蹬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镇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必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改)
[注] ①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②扆:屏风。③民彝: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④摩崖:山崖,多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诗文、佛像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租用
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典:掌管
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 迁:贬谪
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割:划拨
解析:迁:迁徙。
答案:C
7.下列“者”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B.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
C.顾问典祠者
D.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解析:A、C、D三项中的“者”都是代词。B项中的“者”是助词,与“也”连用,表判断。
答案:B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4分)
译文: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考察它建造的始末。(得分点:“达观”“考”“颠末”)
(2)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事;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得分点:“与”“抑”“胜”)
9.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4分)
答:
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宋之执政……当与日月争光”,“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指的是宋国无道;“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指的是张弘范为元臣;“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指的是三公名垂青史。
参考答案:①南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②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③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4分)
参考译文:
弘治年间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路经新会县。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我召见知县罗侨,对他说:“厓山之事让人永远痛心悲愤。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打开船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景色模糊不明,辨不清。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考察它建造的始末。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边廊屋祭祀的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允许设立的。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回头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顾左右(两边)的山峰,曲折连绵,盘结据守,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事;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我默默地离开了。
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对唱渔歌。回想当年厓门战事,不禁内心怆然。正徘徊时,掌管祠堂的人对我说:“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石处,踩着台阶,向上看,巨石就像屏风一样。大石的上面有刻字,但已经磨灭了,无法辨识。向掌管祠堂的人询问,(他)说过去(石上)刻有大字“元镇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世的巡按监察御史广平人徐瑁将字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现在巨石仍在,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我以为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的。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坦然处之不知顾惜。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几乎都要泯灭了。那时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呢?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
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职掌地方治安的)巡检司,但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天已至傍晚了,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却无法入睡。
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晴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雪 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 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处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3分)
答: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1)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2分)
(2)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的风光。(1分)②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惨烈的战况。(1分)
(3)①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3)乘骐骥以驰骋兮, !
(屈原《离骚(节选)》)
(4)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5)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6)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8)大道之行, 。 (《礼记·礼运》)
参考答案:(1)闻道有先后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来吾道夫先路 (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学而不思则罔 (6)醉能同其乐 (7)感时花溅泪 (8)天下为公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梧 桐 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2.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新桐初乳(或“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叶成荫 (或“夏季时分,绿叶成荫”);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
13.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参考答案: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做铺垫。
14.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4分)
答:
参考答案:发现“新乳”“绿叶成荫”时亲切、欣喜,看见“梧桐叶落” 时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
15.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①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②联想,由树之荣枯联想到“人生无常”,意蕴更深,耐人寻味;③比拟,“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表现出树叶对北风的到来感到突然,和离开枝头的不情愿;④比喻,“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同情;⑤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耻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6.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②《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③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17. 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及质疑思辨能力)
18.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答:
参考答案:(1)在态度方面(1分),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1分)。(2)在人性善恶方面(1分),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1分)。(3)在“礼”方面(1分),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1分)。(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及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读这则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注意分析材料,把握要素特点,明确材料含义。
人说“黄金有价瓷器无价”,珍贵的瓷器,给人们的感觉是精致、细腻、光洁、古朴、端庄、恬静等。总而言之,给人美丽、高贵、典雅的印象。而破布、废纸,破烂不堪,看起来毫无价值,两者似乎毫无关联,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放在一起,让人感到非常不般配、不和谐。但实际上,在运输过程中,将瓷器用破布、废纸包裹起来,能起到缓冲减震作用。从而保护瓷器免遭破损,在这里,看似一文不值、累赘无用的破布、废纸却派上了大用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自身潜藏的价值。
归纳要素特点:
瓷器:精致、细腻、光洁、古朴、端庄、恬静、美丽、高贵、典雅。
破布废纸:看似一文不值,累赘无用,低贱、卑微。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反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悲剧。要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弄清关键词的喻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全面理解把握材料。
瓷器:指现实或理想中美好的人与事。
破布废纸:指低贱卑微看似无用、累赘,不合时宜,不合时代潮流,实则不可或缺,为人生社会保驾护航,能够保证健康发展的人或者事物、品质。
分析到这一步,我们明白材料意在告诫我们不可短视:人生不能忽视、抛弃像破布、废纸这样的品质能力。 社会不能忽视、抛弃这样的群体、传统。
模块综合检测(二)
(满分:16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玉器收藏的 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 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因而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 的局面。
A.风俗 蒙骗 鱼龙混杂
B.风俗 诱骗 鱼目混珠
C.风气 蒙骗 鱼目混珠
D.风气 诱骗 鱼龙混杂
解析:本题从近义实词、近义虚词以及近义成语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考查。“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句中的“玉器收藏”属于一种爱好,故第一空应用“风气”。“蒙骗”指欺骗。“诱骗”指诱惑欺骗。由语境可知,第二空应用“蒙骗”。“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鱼目混珠”。
答案:C
2.下列诗句与“芳树无人花自落”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如随啼鸟识花情 B.春山一路鸟空啼
C.虫声新透绿窗纱 D.遥看火号连营赤
解析: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先分析题干诗句,“芳树”是名词,而A项中的“如随”、D项中的“遥看”都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样可排除A、D两项;“花自落”是主谓短语,而C项中的“绿窗纱”是动宾短语,与“花自落”不对仗,可排除C项;答案为B项。
答案:B
3.下列交际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这是公众场合,请您高抬贵手,不要抽烟了!否则,我们会依法给您开罚单的!
B.好的,我会准时去参加晚会,并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
C.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久仰了!这些年我一直很忙,没有时间看您!
D.老师,是您的不懈努力换来我的健康成长,滴水之恩,他日必当涌泉相报。
解析:A项,“高抬贵手”是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此处不合语境。C项,“久仰”是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老师的教导用“滴水之恩”形容不合适。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 , 。 。 。 ,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①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②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③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④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又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⑤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
A.②③①④⑤ B.②③④①⑤
C.⑤②①③④ D.⑤④①②③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语段的主要意思和五句话之间的关系。语段主要表述了中国人要牢记母语,因为我们依靠母语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记录我们的历史。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②③联系紧密,写了母语是我们的文化标记;④①联系紧密,写汉字的形态和音韵美,④中“又将”承接上文,所以④在前①在后;⑤句写思维,与后文的“倾诉”“思想”“记载”等联系紧密,应放最后。
答案:B
5.下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坐而论道 B.座无虚席
C.一劳永逸 D.脚踏实地
解析:该题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道题。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强调的是讽刺的寓意。漫画中人物双脚叠加坐在椅子上,却把鞋子穿在椅子脚上,无疑是想制造双脚着地的假象。很明显,该漫画是讽刺那些弄虚作假借以掩人耳目之人,故可轻易判断为D选项。其他三项均没有抓住这幅漫画的关键。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 元 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不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有删改)
[注] 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市:购买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指责
解析:听:治理。
答案:B
7.下列“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悉以米盐醯酱之具置于担
B.卒事悬于门
C.然亦惑于众口
D.胥吏辈始皆难于公
解析:A、B、D三项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可译作“在”。
C项中的“于”字,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作“被”。
答案:C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4分)
译文:
(2)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4分)
译文:
答案:(1)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地位低微的官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得分点:“眇小”“牒按”“竦”各1分,句意1分)
(2)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只要是自己不对的,)他没有不立刻改变自己意见的。(得分点:“然”“决”“换”各1分,句意1分)
9.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4分)
答:
解析:先解释“心知其不然”的原因是作者了解崔公,再解释“亦惑于众口”的原因是“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另外他们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参考答案:“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4分)
参考译文:
崔公名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夫,把米盐酱醋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里中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崔公遍告街坊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都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里也是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里所记录的情况,于是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而少交纳赋税)了,这一年内,崔公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治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地位低微的官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和柴薪木炭粮食草料等物产,京城所需用的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仇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偏狭,喜欢评论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一旦(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口一词迷惑,最终未能坚持(为他)争辩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没有(像这个府尹)这么治理东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量正强,名望权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崔公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互了解友好交往很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己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手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只要是自己不对的,)他没有不立刻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华贵的宫殿。
(1)有人认为词中“故人”是指宋代诗人林逋,请说说这一推断的理由。(3分)
答:
(2)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4分)
答:
(3)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①词中多处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②林逋这两句诗在宋代影响深远,无人能及;③“梅”“林逋”已成为隐逸的象征,契合词人此时的心境。(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可。答“拟人”“渲染烘托”亦可给分)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2分)
(3)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词人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词人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词人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未能结合词句作答,酌情扣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头搔更短, 。 (杜甫《春望》)
(2)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4)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6)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 (《老子》)
(8) ,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
答案:(1)浑欲不胜簪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君子不齿 (4)水落而石出者 (5)驾一叶之扁舟 (6)寻常巷陌 (7)大巧若拙 (8)失之东隅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2.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 (4分)
答:
参考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运用细节,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13.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
14.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 (4分)
答:
参考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15.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向现代,发挥它的价值,就必须消除自身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些东西,调整自己,超越自己,这应是毫无疑问的。结合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实现推进中国文化的目标时,可以考虑下列一些方法和途径。
②从宏观或全局着眼,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涉及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各个层面。文化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军事等诸方面,都有更新、发展的必要性,都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拒绝进行现代化。因此,所谓“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或“文化保护主义”之类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③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再生。中西某一阶段、某一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定具体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都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因而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采取一种简单的文化认同态度,要么一味拜倒中学,要么一味拜倒西学。当代人必须从现实问题入手,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向二者要答案。不论中学还是西学,若我们本身不能有所建树,又岂能靠它们“救世”与“治世”?
④弘扬传统,贵在创新。如何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再生,建设中国当代文化,许多思想大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诸如“抽象继承”、“创造性的综合和综合性的创造”、“儒学第三期发展”、“创造性转化”、“融合中西马(马克思主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坐而论道者众,落到实处者寡。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再生,首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再生。但以往那种用新名词、新概念演绎传统的方法,现在看来于发展中国哲学,提高当代哲学水平并无多大根本性作用。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和发展中国民族哲学,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最有效的弘扬。时代呼唤当代思想大家,以创新和发展民族哲学为己任,以成熟的主体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构造能力,吐故纳新,大胆探索,勇于建构,从形态上层面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丰富和发展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
(节选自彭永捷《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16.第二段中,作者对“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文化保护主义”等作了否定,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不超过30字)(6分)
答:
参考答案:因为这些观点或态度都是片面的,不利于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
17.作者在第三段中分析、阐述了应该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有关要点。要求用“……不要……,而要……”的句式作答。(不超过40字)(6分)
答:
参考答案:对待中西文化不要采取简单的认同态度,而要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入手有所建树。
18.结合文意看,最后一段“坐而论道者众,落到实处者寡”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对建设当代的中国文化缺乏切实的措施和行动。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大而甜的橘子,但那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绝对的完美。这就要看我们怎么个活法,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手中的橘子。蔡先生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则庆幸其甜。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而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数个这样的橘子,蔡先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倘若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则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因此我们不能奢求人生,不能抱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并不算漫长的人生。
立意方面:①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②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从良好角度寻求优势。这两种为最佳立意。
课时跟踪检测(一) 我的母亲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吹笙(shēnɡ) 野蛮(mán) 文绉绉(zōu)
B.摹画(mó) 侮辱(rǔ) 绰号(chuò)
C.庶祖母(zhē) 舔去(tiǎn) 眼翳(yì)
D.微菌(jùn) 宽恕(shù) 宽裕(y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麇先生 骄生惯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护身符 食不裹腹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C.发牢骚 秋毫无犯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D.闭门羹 一丘之貉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________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________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②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________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
③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________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
A.无论 所以 居然 究竟
B.即使 因而 居然 究竟
C.无论 所以 竟然 毕竟
D.即使 因而 竟然 毕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的《难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虽不洋气也不文绉绉,但足够亲切。
B.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矢志不渝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
C.最新调查显示,性格外向型的人,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人生哲学是讲究实际,待人接物直截了当,注重效率。
D.房地产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每一个故事中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绯闻”,要是时光倒转20年,我们难以想象众人围着一个虚拟的平台争得面红耳热,只需动动鼠标,便可成就家的梦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阅读是以考试为目的的,脱离了阅读本身的目的。人们更多的开始进入读图的时代,快速的信息流转让人们丢失了阅读的习惯。
B.公安部交管局正在建立健全查处“买分卖分”行为的工作任务,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将进一步完善核查程序。
C.由于采用网络在线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所以样本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本次调查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小学生的阅读。
D.二氧化碳被视为全球变暖的“元凶”,但德国研究人员发现,通过一种金属催化剂的帮助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生成有工业用途的甲醇。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母 亲
莫 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个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做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请根据该数据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因为你学习紧张,你不能帮妈妈做家务,也没空买一朵康乃馨,只能送一张贺卡,略表心意。请把贺卡内容写在下面。要求:①要用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②感情真挚,语言得体,注意格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B A项,“绉”读zhōu;C项,“庶”读shù;D项,“菌”读jūn。
2.选D A项,骄—娇;B项,裹—果;C项,予—与。
3.选A “无论”与“总是”搭配;“所以”用在下半句表结果;“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有赞许意味;“究竟”与“有没有”搭配,表疑问。
4.选B B项,应为“不屈不挠”。“矢志不渝”指发誓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不能修饰“意志”。
5.选A B项,动宾搭配不当,“建立健全”与“任务”不搭配,可将“任务”改为“机制”。C项,“反映”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我国小学生的阅读”后面加上“状况”。D项,句式杂糅,可将“通过”改为“在”或删去“下”。
6.解析:赏析语段,一定要注意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作者在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时,调动了多种感官,如“白花”“紫红色”“绿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沉闷而潮湿”的声音,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了母亲劳动的场景。
参考答案:从视觉、嗅觉、听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7.(1)这句话的含意是指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坚强地活下去的生活姿态,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8.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9.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解答时需清楚:本文的主角是母亲,而用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自然是为表现母亲的形象特点服务的。基于这一写作中心,可从内容、主旨、人物等方面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为了更好地全面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③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使文章有厚重感。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仅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10.(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
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11.母亲的眼睛,宛如两湾深水潭,把甜美的快乐播放,把怅然的忧伤隐藏;母亲的手,犹如天使的翅膀,拂去我的泪滴,为我扇起一片更明亮的天空;母亲的话语,宛若春天的雨点,细细地敲响了我心中朵朵待放的梦想;母亲的微笑,让我的心泛起涟漪;母亲的眼泪,在我心中凝成冰花……母亲,您可曾知道,您的爱,就像藏在岁月深处的一首老歌,唱的人浑然不觉,而听的人已经泪流满面?
课时跟踪检测(七) 翡冷翠山居闲话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挲(suō) 桀纣(jié) 淅沥(xī lì)
B.婆娑(suō) 山罅(xiá) 铿锵(kēng qiānɡ)
C.脚胫(jìnɡ) 补剂(jì) 疮瘢(chuānɡ bān)
D.诡异(ɡuǐ) 摇曳(yè) 踌躇(chóu chú)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
A.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遐地鉴赏。
B.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鱼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
C.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鬼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它们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
D.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②在检查治理中,对不符合要求的“五小”场所,将令其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后仍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将予以________。
③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
A.蜕化 取消 中止 B.退化 取缔 终止
C.蜕化 取缔 终止 D.退化 取消 中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
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文化的魅力。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蝶雁本无知,花草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间而流连忘返呢?__________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追悼志摩
胡 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讯,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惨苦。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的。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才是朋友中间的“链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曾妒忌。他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
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民国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坠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了我走了!他有一首咏黄鹂的诗,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的悲。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他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
6.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由文中关于志摩的相关记述,可以看出志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文中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蔡元培先生为徐志摩题写的一副挽联,思考蔡先生对徐志摩作了怎样的评价。(5分)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的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个字。(5分)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B “罅”读xià。
2.选D A项,遐—暇;B项,鱼—渔;C项,鬼—诡。
3.选B “退化”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因此①句中应填“退化”。“取缔”指命令取消或禁止,“取消”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力等失去效力,因此②句中应填“取缔”。“终止”指结束、停止,“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因此③句中应填“终止”。
4.选B A项,“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句式杂糅,应为“基于……”或“在……基础上”。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C项,中途易辙,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项,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应在“床位”后加“的目标”。
5.选A 先分析内容与情境。自然景物为什么会美?究竟美在何处?这是集中一个问题步步深入地发问,符合表达逻辑。特别是后面“对于这个问题”中“这”指代的是前两问中的内容,这样就更应该是对同一个问题的发问了。而B、C两项内容与前面一问无关,D项内容实际上也岔开了话题。
6.(1)巧妙点明志摩之死(或巧妙点明被悼者的诗人身份),引起下文对志摩的追悼;(2)营造凄凉忧伤的哀悼氛围。
7.富有同情心;有极强的亲和力(“粘着性”);单纯;执着。
8.作为诗人,一生个性率真,没人会相信他会是这样“平凡的死”;单纯地追求“爱、自由和美”,生性浪漫而死得悲壮。
9.(1)深情悼念亡友;(2)为志摩辩解;(3)澄清社会对诗人行为的误解;(4)对志摩“爱、美、自由”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10.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蔡先生看似轻松实则悲痛的语言隐含的对徐志摩之死的情感,挽联总结了徐志摩的诗人的一生,对他的死作了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评价。
参考答案:挽联高度概括了徐志摩的一生,指出他轰轰烈烈的短暂人生,是诗一般的人生。他的死是从容的、乐观的死,是符合他诗人性格特点的死。
11.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抓住“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这个要求。也就是说语言通俗易懂,让少儿能听得懂,所以“潺潺”、“卵石”、“清晰”、“长髯”、“清瘦”、“炯炯有神”等词语就要更换为更简单明白的词语。同时要注意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一条小溪哗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精神啦!
课时跟踪检测(三) 画 人 记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藏者(cánɡ) 显赫(hè)
心广体胖(pán) 叱咤风云(zhà)
B.拓片(tuò) 强悍(hàn)
博闻强识(zhì) 恪守职责(kè)
C.漂泊(bó) 纤弱(qiān)
呱呱坠地(ɡū) 嗲声嗲气(diǎ)
D.荒芜(wú) 泥淖(zhào)
穷困潦倒(liáo)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题款 频烦往复 功亏一篑 漂泊不定
B.煽情 淡妆浓抹 哎声叹气 厉兵秣马
C.坚刚 嫉贤妒能 纷至沓来 箫然自远
D.显派 声誉鹊起 一笔勾销 仗义执言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他说,“你想想,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B.庆仁那天取画的时候,说他读了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C.我们曾一起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办过书画展,展名叫“长安男人”,实在是长安城里两个最丑陋的男人。
D.当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寻着饭馆吃饭了,他就歪着头在椅子上打盹。我说:“老郑,老郑。”叫他吃饭,他会忽地醒来,说:“啥事,啥事”?一脸的警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产品火了,就有很多店家鱼龙混杂、浑水摸鱼,让消费者真假难辨。”热衷网上扫货的消费者尹涛说。
B.为了彰显盟国友谊,美国大使郑重其事地将这个友好的礼物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殊不知这正中了苏联谍报机关的下怀。
C.每次下雨前,他都得将家内的物品尽量束之高阁,因该地段地势低,每次下雨容易积水,一积水,家里便成“水塘”。
D.他没有一点架子,说起话来语调很轻,态度随和谦逊,人云亦云,感觉更像一名儒雅的学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6~9题。
静虚村记
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
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
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地震震了去。
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昧,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
村里女儿们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
村里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我的茅屋梁上燕子窝有三个。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
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我家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门前的那棵槐树,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
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暝,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1982年
(选自《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6.文章画横线的段落写道:“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的语言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称“我们村是静虚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十年过去了,作者曾经居住过也极其喜爱的“静虚村”,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想必也已经城镇化了。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静虚村”更难寻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①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推出后,立即得到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②《秦腔》被称为“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
③《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A B项,“拓”读tà;C项,“纤”读xiān;D项,“淖”读nào。
2.选D A项,烦—繁;B项,哎—唉;C项,箫—萧。
3.选C A项,第一句话末尾的逗号应在引号内;B项,“一句话”后面的逗号应改冒号;D项,问号应在引号内。
4.选B A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应用“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C项,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D项,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误作褒义词使用。
5.选D A项,一面对两面,可以删掉“看能否”。B项,结构混乱,“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的主语为“荷兰”,“逐渐流入……仍有不少收藏”的主语是“马剑银币”,暗换主语,可把“铸制”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将“使”改为“给”,或者把“造成”改为“招致”。
6.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个侧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静虚村清静、拙朴的特点。②照应开头,总领下文,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这块乡里农舍”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①长短句(或整散)结合的和谐美。大量运用短句,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文字错落有致,避免了节奏上的单调,形成了语言的参差美,增加了语言的和谐美。②雅俗共赏的朴素美。大量运用口语,又不乏雅词雅句,亲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充分表现了作者平和的心境和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如:自然、质朴、平实;俗中含雅,雅中含俗等)
8.①因为“静虚村”是一个“现代建筑之间”“空出”的“乡里农舍”,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这里清静、拙朴、典雅、宁静、温馨、平和、厚重,呈现的是一种素雅平淡的生活,体现了“静虚”的特点。②因为“静虚村”符合作者向往宁静、寻求自由无拘束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态度。(意思对即可)
9.(观点一)境唯心造,文中作者突出的特点是心境平和。现代人在愈益紧张的现代化世界里,仍然应该保持住心灵的和谐与恬静。
(观点二)静虚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人与人的心理沟通是不可或缺的。
(观点三)静虚村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保持可持续发展。
(观点四)静虚村的生产方式是较落后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是较为原始传统的。要帮助农民树立现代文明观念,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有多种。能结合文本,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0.解析:首先确定句子主干“《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然后让第①②句做《秦腔》的定语。
参考答案:得到评论界高度评价的、被称为“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名著、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要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课时跟踪检测(九) 绝地之音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怅惘(wǎnɡ) 踟蹰(zhí)
干涸(hé) 如丝如缕(lǚ)
B.恹恹(yān) 荒瘠(jí)
嚅动(rú) 响彻人寰(huán)
C.伶仃(dīnɡ) 熹微(xī)
攫住(qú) 城障(zhànɡ)
D.碌碡(lù) 憩息(qì)
濡湿(rú) 訇然(hōnɡ)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伥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
B.然而,每当那串歌声轰然回响心灵狂荡难已之时,我仍铁定了心,那就是诗人海子那响彻人寰的心愿: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C.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
D.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惋,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昆曲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昆曲的旋律节奏很慢,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细腻,服装也非常漂亮。
B.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在题海遨游,不能自拔。
C.几个月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让原告刻骨铭心。
D.松山湖新兴综合市场内猪肉、水产、副食、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⑤⑥①②④③ B.⑤③②⑥①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⑤①④②③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10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6.“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1.祖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根据情境,仿照例句,写两个含有描写名山胜水诗句的句子。(6分)
例:遥望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 案
1.选B A项,“踟”读chí;C项,“攫”读jué;D项,“碌”读liù。
2.选C A项,伥—怅;B项,轰—訇;D项,惋—婉。
3.选B 不能自拔:指深深陷入某种境况,自己没办法摆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选B A项,句式杂糅,“突出”移至“问题”之前。C项,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D项,不合逻辑,“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5.选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该类题目,应关注各句子之间的联系,寻找有关联词语、代词或者列举事例的语句,分析与之联系密切的其他语句。为总分关系的可先找出总说句,经过分析,本题的总说句应为⑥句,而③句中的代词“它”指的是⑥句中的“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③应紧跟⑥。②是对⑥中说法的反面论证,应接③后。①④列举两个事例,证明⑤中观点,故为⑤①④。
6.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段落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本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中间段多数应该属于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其在内容上的作用。本句在文中出现在男主人回来以后,谈话之时,但略去了谈话内容,且一句话独立成段。由此可知,作者如此处理是为了节省笔墨,突出谈话效果。
参考答案: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
7.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可从景物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作答。所选景物与一般景物不同,显示出额济纳秋天特有的美,为胡杨人家作烘托,在修辞手法上主要是比喻和夸张,使景物生动鲜明。
参考答案: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色之美;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
8.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轻轻挥一挥衣袖”,化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句子,“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化用戴望舒《雨巷》里的句子。不说笑出声,而直接运用了拟声词,使语言幽默风趣,易于引发联想。
参考答案:《再别康桥》 《雨巷》 幽默俏皮,引发联想。
9.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人物形象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注意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情等的语言,从中归纳出人物性格。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代的内容进行概括,要抓关键词语,如“憨憨地”“豪情和大度”等。文中作者初次见到老代时,对老代的外貌描写显出淳朴的特点;在作者与老代商量钱和包饺子时老代的语言都显出憨厚的特点;“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可看出老代的豪爽和大度。
参考答案:老代憨厚,没有生意人的精明,“我”问他饭钱,他不说具体数字,只说昨天有人给了60元;老代淳朴,“我”和他谈好饭钱60元,给他一张票子,他不要,“我”强行给了他。(答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10.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删,可从文章内容上考虑,指出其历史感和文化意蕴。删除,可从直接进入叙事、行文简洁方面考虑。只要言之成理,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不删:具有历史感,文化意蕴更浓。
应删:直接叙事,行文简省。
11.(1)漫步西湖,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留下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
(2) 搏击长江,毛泽东挥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现出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雄阔的胸襟。
12.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需要对提供的语段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统观全段,“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当为中心句,段首应为一句引导句,以便引出话题,因此引导语必须涉及“音乐作品”和“深度”两个词语。
参考答案: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
课时跟踪检测(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箸(zhù) 鼾声(hān) 突兀(wù)
B.油渍(zé) 踱着(duó) 矫健(jiǎo)
C.斑斓(lán) 蕴藏(yùn) 怅惘(wǎnɡ)
D.淘汰(tài) 宣泄(xiè) 愕然(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按捺 破天荒 早归道山 有棱有脚
B.揣摩 水笼头 按捺不住 甘败下风
C.扑拙 里程碑 惟妙惟肖 依马可待
D.敷衍 缉私队 眉飞色舞 硬朗挺拔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________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②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________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③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________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A.过分 竟然 或许 B.过度 居然 或许
C.过分 居然 也许 D.过度 竟然 也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错落有致,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B.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C.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D.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徐城北
我母亲年轻时曾得到两位文学前辈的提携,并与他们保持着终生友谊。一位是叶圣陶,另一位是沈从文。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了太老师沈从文。
对叶老我一直称“叶爷爷”,因为叶至善比我父母小不了几岁。但我幼年起就遵命称沈老为“伯伯”,主要因沈老结婚晚,他的两个儿子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的。叶老与我父母认识得早,沈老与我父母相交得深。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白天我出来“放风”,跑到图书馆东边玉石栏杆之内,朝着北海那边喊嗓子。我喊“啊……”“衣……”“哎……”,对岸琼岛也以这样三个“和声”回应着。他是谁?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武生王金璐的儿子王展云。几十年后我认识了展云的老爷子,并且很熟,但就是忘记问展云后来的去向。
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沈老表示理解,说:“看来你还是爱你的京戏,那就好好钻研它吧。”沈老当晚留我在他家吃饭,饭后我坐在他家门槛上。他指着天上几颗最大的星星说:“这是巴金,那是茅盾,再一颗是冰心……”我问:“您呢?”他举起小小的右手一摇:“哪里,我不过是博物馆一名小小的讲解员……”还说,“你喜欢文学,当然好;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
1965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新疆,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随后沈伯伯去了湖北干校,他夫人也去了同一所干校,在菜班当班长,两人不在一起。沈老每天提着饭盒去附近一个小学食堂打饭,路上看看天空的大雁,再望望水中的游鱼,心中感慨无限,回到独居的草棚就用毛笔写成书信,然后从湖北寄给新疆的我。我读过后再转寄给湖北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地转?为了安全。我在新疆,旁边没人能认识沈老的毛笔字,甚至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母亲读后给我来信,要我努力背诵沈老信中的重要段落:“那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本身也是最美好的文字。你如果有志文学,就不能放弃这手边的宝贝……”沈老信中抒发的感慨,新疆生产兵团的人是管不着的。我称呼这种做法叫“三地书”,甚至不亚于那有名的“两地书”。至今我手中保存着许多沈伯伯的信,有新中国成立前他给我母亲与父亲的,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给我个人的。沈家二公子曾从我这借去复印,完了后又归还给我。他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其中有一封,是他父亲晚年抒发心中感慨最深的,“居然是写给你老弟的”云云。目前,这些信都已收进了三十二卷的《沈从文全集》。
临近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在北京结婚。那天他从东堂子胡同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一是五蝠捧寿的瓷盘;一是一小块大红洒金的宣纸,上边有他用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写的字:“祝两位(当时他叫不出我爱人的名字)多福长寿。”随即又用更小的毛笔字给予解释:“为国家多做好事为多福,长寿则能为国家多做几十年好事。从文敬贺。”他生前送过我好几幅各样的字,我与妻子把这小小的结婚礼物视为我们一生之座右铭。沈伯伯说:“这张洒金的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比那个瓷盘子还贵重。”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尽管时至今天,电视台的寻宝鉴宝节目搞得很热闹,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手中这些东西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
6.作者为什么称沈从文先生为“太老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觉得沈从文先生送的礼物“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其中包含了哪些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沈从文先生对“我”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二段结尾几句写作者在北海喊嗓子时结识王展云的情况,有人认为这几句纯属闲笔,不如删去。你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将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使表达的内容更具体,同时使人对陈述对象的作用产生美好的联想。(50字左右)(6分)
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的平凡而普通,但又是那么的绚丽和灿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B B项,“渍”读zì。
2.选D A项,脚—角;B项,笼—龙,败—拜;C项,依—倚。
3.选C “过分”体现一种幽默诙谐,“居然”这里强调出乎意料,“也许”强调不很肯定。
4.选A A项,错落有致:交错纷杂而有情趣。应当用“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形容音乐、舞姿和文章气势等高低停折,和谐而有节奏。B项,神游八表:神游,在想象中游历,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C项,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D项,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5.选B A项,搭配不当,“担任”与“岗位”搭配不当。“担任”的往往是某种职务。C项,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到底是他生活中的状态还是银幕上的形象,表述不清,可改为“生活中的他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不像在银幕上那样”。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从而湮没主语,可去掉“随着”。
6.(1)因为作者的母亲年轻时曾得到沈从文先生的提携,有师生之谊,所以作者据辈分称沈从文先生为太老师。(2)这样表述能更充分地表达对沈从文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7.表面意思是说五蝠捧寿的瓷盘贵重,感觉沉甸甸的,大红洒金的宣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更为贵重,看上去金灿灿的。深层意思是沈从文的深情厚谊让作者感到比任何宝物都更珍贵沉重,让作者永远铭记。
8.(1)鼓励“我”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并给“我”开列书目;(2)教导“我”写文章不能光图文字漂亮,要朴素,可以向汪曾祺学习;
(3)“我”结婚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并题字祝福。
9.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与反对均可,但需言之成理。赞成可从文章主旨、材料选择、中心明确等角度展开论述。反对可从散文风格、增加文章内容含量、深化主旨等角度来分析。)
10.解析:扩展时要扣住原句中“平凡而普通”“绚丽和灿烂”的对比关系,深入揭示“讲台”“黑板”“粉笔”的内涵。
参考答案: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学生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播撒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的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
11.解析:仿写句子要做到四一致:句式一致,字数一致,内容一致,修辞一致。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②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参考答案:(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课时跟踪检测(五) 看 社 戏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星崽(zǎi) 旋(xuán)即
疙瘩(ɡǎ) 倜傥(tì tǎnɡ)
俚俗(lǐ) 抖嗦(suō)
B.商贾(ɡǔ) 蹊跷(qī qiāo)
裙衩(chǎ) 心悸(jì)
发怵(chù) 恁小(nèn)
C.弦钹(bó) 暗忖(cǔn)
瑕疵(zī) 不囿(yòu)
小觑(qù) 蔫垮(niān)
D.鄙邑(bí) 咂摸(zá)
簪子(zàn) 发髻(jì)
粗糙(zào) 伪(wěi)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由于日复一日地听,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薰炙,竟也就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B.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暄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
C.然而那武丑的翻筋斗,却每令我心悸发怵。
D.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枕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________是豫剧的一大特点,________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________,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________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
A.不但 而且/虽然 但 B.不仅 还/因为 所以
C.不但 而且/尽管 还 D.不仅 还/虽然 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种寒碜地挂着“穷村陋闾”相儿,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的“社戏”,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艺。
B.我自己虽说还未浅薄到对此横眉冷对、不管不顾的地步,但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的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
C.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D.台面恁小且又恁不平,他要稍有闪失,一个筋斗岂不砸了大家?好在我此虑纯属杞人忧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运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当日12时50分许,40余辆军用卡车驶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车上悬挂着印有“烈士业绩永载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你们”等字样的条幅。
B.在过去的50年里,中法两国人民共同培育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对我们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D.中华书局经过论证与调研,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通性与普适性。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如水的越剧
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咿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
很难想象近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的一种奇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的撒野,茂密火红的高粱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
不仅如此,越剧的诞生更在江枫渔火、烟柳画桥,自古便以阴柔为美的江南,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芸芸众生,无不以登临为乐。
有道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阴柔之美莫不以女子为甚。如果说三十年代前,男女混演的“绍兴文戏”已如一匹妩媚的绸缎,颇具阴柔之秀的话;那么1938年以后,旦、生、面、丑诸角色以女子出演的新越剧,更是一条女性的河流,顾盼流转千娇百媚里,将女子的阴柔之美、江南的阴柔之美,充盈铺张到了极致,流泻洒扬到了极致。
就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则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
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江南丝竹本来便凝水的声色和精灵,在江南众多的戏剧里,这样的声色和精灵怕以越剧为最。
总思量江南地域里众多越剧的舞台常离不了水,或依偎于河边,或矗立于水中。这样的以水为伴,固然有江南水乡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细细地想来,当委婉的唱腔贴着水面活泼泼地度向四邻八乡,当飘飘的水袖袭着水波妖娆娆地迭出片片倒影,甚至当娇嗔的眼波借着水光的映衬湿漉漉地愈见鲜亮,那份极致的柔美和水灵,又岂是远水的舞台所能比拟?所能打量?
如果说“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不无肤浅地概括了诸多越剧剧目故事主题、情节主线的话,那么哪怕在如此肤浅的概括里,越剧所演绎、所展示的情感审美,尤其是女性情感的审美,其内涵和形态也已如江南之水的绮丽和丰沛一样,是何等缤纷和华美了。《红楼梦》里焚稿葬花的林黛玉,渗透的是一腔彻骨的愁怨和苍凉;《白蛇传》中断桥寄情的白素贞,洇漫的是一份大胆的追求和浪漫;而《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十八相送的祝英台,鼓荡的更是一种惊世的叛逆和勇敢——一部越剧大典,何尝不是水做骨肉的江南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情感的演示台、命运的演示台、人生的演示台?总说柔情如水,如水的越剧却让如水的柔情化为冰、化为火、化为永远芬芳在江南天空和地域上一坛情感的女儿红,让每一个品尝过越剧的人从此情也缱绻、梦也缱绻,侠骨氤氲、柔肠百回。
当一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一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的流淌。自然的河流,让多雨的江南分外娇媚,而越剧的河流,更让多情的江南令人迷醉。
6.作者认为越剧诞生于江南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本文看来,越剧具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为什么说越剧的诞生“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此文,你认为越剧剧目的故事主题、情节主线肤浅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把下面的长句变换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4分)
作为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新疆等十几个省区的,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语言纯正、乡土气息浓郁的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6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摄影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B A项,“疙”读ɡē;C项,“疵”读cī;D项,“鄙”读bǐ,“咂”读zā,“簪”读zān,“糙”读cāo。
2.选C A项,薰—熏;B项,暄—喧;D项,枕—忱。
3.选D ①“不仅/还”表递进,语意轻;②强调转折,非因果。
4.选B A项,大雅之堂: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B项,不管不顾:①不照管;②指人莽撞。不合语境,应改为“不屑一顾”。C项,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D项,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忧虑。
5.选A B项,最后一句主语残缺。在“对我们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前加“这一精神”;C项,搭配不当。“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中“解决”与“风险”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互换位置。
6.江南有适合越剧生长的风土人情和温山软水的地理环境。(只要从人文和地理两个角度答题即可)
7.(1)新越剧全由女子出演,是一条女性的河流。(2)越剧曲调和唱腔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3)越剧的器乐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4)越剧的舞台以水为伴。
8.文章大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开头提出越剧的总体特点,中间各段逐一分述,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9.(1)越剧在汲取了其他剧种精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越剧并不肤浅。越剧是中国女性情感、命运、人生的演示台;能感染人、震撼人。
10.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整个长句的主干成分,让它单独成句,再把其他的修饰成分拆分开来,组成句子,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整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豫剧”前面的定语比较长,有以下几层意思:在河南的重要性,流行区域,节奏、音调、语言特点等,这几个定语可以分别组成句子。
参考答案: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它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新疆等十几个省区,具有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语言纯正、乡土气息浓郁等特征。
11.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真面目”“留旧丰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地写出了演员的特点。
参考答案: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课时跟踪检测(八) 寒风吹彻
(时间:40分钟 满分:47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蜗居(wō) 暖和(he)
凛冽(lǐn) 悄无声息(qiāo)
B.挣脱(zhènɡ) 倾听(qīnɡ)
骨髓(suí) 清新隽永(juàn)
C.裸露(lòu) 兴奋(xīnɡ)
吆喝(yāo) 引吭高歌(hánɡ)
D.蜷缩(quán) 勉强(qiǎnɡ)
漂白(piǎo) 相形见绌(chù)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喧 苍白 跺脚 活蹦乱跳
B.融化 隐秘 须臾 平添烦恼
C.脊背 愧疚 挑捡 一副表情
D.去逝 抚摸 暗淡 隔靴搔痒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________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一直________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②姑妈也会走出________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
③企业纷纷改革人事制度,________不再是一切。原本重视“平等主义”的企业中,员工之间待遇的差距逐渐拉大。
A.体验 持续 蛰居 资力
B.体味 持续 蜗居 资历
C.体验 延续 蜗居 资历
D.体味 延续 蛰居 资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针对房价的措施多如牛毛,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所起的作用也如杯水车薪。
B.几日前还闹得纷纷扬扬的巴神转会事件已经接近黄了,因为AC米兰的财政状况较差,他们愿意出2 100万镑,距离曼城3 100万镑可是差了1 000万镑。
C.屋主急匆匆赶回来,第一句就问家里的宠物狗怎样了,而对家里的财物损失漠不关心。
D.“国足大帅”归来,放在以往应该是值得全国媒体集体出动的大事件,但这次却搞得悄无声息,气氛比北京冬天的天气还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 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6.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联系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将某两部名著的内容从一侧面点出来。(4分)
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来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我时而在莺歌燕舞的花果山上嬉戏,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11.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6分)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日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 400万微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D A项,“和”读huo,“悄”读qiǎo;B项,“髓”读suǐ;C项,“露”读lù。
2.选B A项,喧—暄;C项,捡—拣;D项,逝—世。
3.选C 体验:亲身经历、认识。体味:品味揣摩。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延续:强调照原样继续。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蜗居:比喻住在窄小的住所。资力:天资和能力。资历: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具有的经历。
4.选B 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使用对象不当。应用“沸沸扬扬”,意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5.选B 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就”字。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该过程中不仅技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艺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6.解析:“柴禾”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借助“柴禾”,回忆了与之相关联的人、事,发表了对生活的感悟。首先“柴禾”是生活物资,是家力象征,是家的一部分;其次“柴禾”也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参考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7.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掌握全文主要内容,本文的中心是“柴禾”,第③段主要讲柴禾积累的过程。结构上的作用要根据第③段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分析。上一段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一段说我家积累的柴垛无人能比,可以承接上文;从下一段开始,文章开始谈柴禾在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它留给我们的永恒的回忆,引出下文。故第③段的作用为承上启下。
参考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8.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从画线部分看,反复出现了“我们看见了”,即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虽然看见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9.解析: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就要抓住柴禾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特别是抓住柴禾所代表的抽象意义,即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就要分析从柴禾到人之间主题的升华,把文章最终的主题归结到人的身上。
参考答案: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10.时而在烟波浩淼的梁山泊上徜徉 时而在静寂无声的顿河岸边漫步
11.(示例一)央视首播寻母启事 网友再传爱心接力
(示例二)孝子寻母传美德 爱心接力扬正气
课时跟踪检测(六) 铃 兰 花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晦暗(huì) 黄檗(bì) 淙淙(cónɡ) 黑黢黢(jūn)
B.耙子(pá) 归咎(jiù) 喧闹(xuān) 瞬间(xùn)
C.内疚(jiù) 惬意(xiá) 攫取(jué) 踮着脚(diǎn)
D.号啕(táo) 翘首(qiáo) 闩门(shuān) 黄澄澄(dēnɡ)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这首先应该归疚于它的名称。
B.我本来打算把牲口停留在山坡上,这不过是枉废心机,一瞬间牲口群便隐没在洼地里了。
C.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
D.慕地,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那里惟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________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________。
②________,我并没有________而得到怜悯。我只好赶着牲口,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
A.涌 消失 然而 因此
B.流 消逝 然而 因此
C.涌 消逝 但是 为此
D.流 消失 但是 为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先生骑着摩托车以时速30千米的速度经过一座桥时,他的脖子突然被一根风筝线给勒住了,又长又深的伤口让人不寒而栗。
B.走进血站时,我同很多初次参加献血的工友们一样,也情不自禁地有些紧张,以至于第一针的针头扎进胳膊没能抽出血来。
C.公交车师傅向记者反映,私家车霸占公交场站,导致驾驶员开着公交车进出战战兢兢。
D.一名男子醉醺醺地驾车被交警查获后,抱着如何脱罪的一丝幻想到处找水喝,但到头来还是枉费心机,最终被交警依法处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的好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临近了。我觉得,我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大风吹得那样饱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真的,我们这样平庸,我总觉得幸福应该给予那些比我们更优秀的人。
②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
③我从来没有这样真切地感受到造物主的宠爱。
④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那种浑浊而又陶然的幸福。
⑤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
⑥但这是真实的,第一张贺卡已经放在我的案子上。
A.①③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③①⑥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②⑤③④①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6.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扩展下面语句,要求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6分)
梅花开放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适当添加语句,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语言连贯。(4分)
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通过想象,读者通过想象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D A项,檗bò,黢qū;B项,瞬shùn;C项,惬qiè。
2.选C A项,疚—咎;B项,废—费;D项,慕—蓦。
3.选A A项,“涌”比“流”更有由下往上的动态美,更形象。“消失”强调找不到了,而不是没有了;“然而”多用于句首转折,语气略轻,“因此”更强调因果关系。
4.选B A项,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B项,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此处属望文生义,应用“不由自主”。C项,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D项,枉费心机:白费心思。
5.选B 此文段按照由分到总,由景到情的逻辑顺序排列。所以,就总体而言,②⑤写景在前,④③①⑥抒情在后;就局部而言,先有②的星斗,才有⑤的“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先有④“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才有③“我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感受到造物主的宠爱”,最后才会有①⑥“——真的”是对“造物主的宠爱”的解释和总结。
6.①作者独自住在一个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7.(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8.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9.(1)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10.解析:本题应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使语句丰富生动起来。比如可以说成“(什么样的)梅花(怎么样地)开放了”。为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还可以再加一些状语进行限制。
参考答案: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谢凋零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11.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
或: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云南冬天的树林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葱茏(lónɡ) 嫩绿(lùn)
薄处(bó) 褐黑(hè)
B.麂子(jǐ) 顾忌(jì)
倾听(qīnɡ) 驳杂(bó)
C.裸露(lòu) 一簇(zú)
栖居(xī) 脚踵(zhǒnɡ)
D.树冠(ɡuàn) 牛蒡(pánɡ)
轮廓(kuò) 斑斓(l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看它怎样一登树枝,腾飞而去;看它最终能飞多高;看它怎样再次从树叶中钻下来;看它再次回到那儿。
B.这包括荧火虫和不同物体对月光的回应,一切事物的形都丧失了……
C.在没有任何倚托的地方,沿着一根丝,爬过来,再爬回去;这绝对是一个攀援绝壁的勇士的高难动作。
D.伸手你就能捕捉到它,但你不会伸手,你被一个生命的自在所震慑。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已是12月底,一点冷落的迹象也没有,________的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
②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________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③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________死去。
A.偶尔 以至 一起
B.偶尔 甚至 一齐
C.偶然 甚至 一齐
D.偶然 以至 一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季是农闲时节,可是农业基地大棚里却是满园苍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莫言是一位多产、爱幻想、无拘无束、时而义愤填膺的作家,他创作出了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而又轮廓鲜明的人物形象。
C.记者通过暗访发现,“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D.记者在上冲客运总站看到,离开珠海返乡的“大军”连绵不断,站内挤满了等候长途大巴的旅客。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甚至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B.如果作为一个巨人在埃及的天空上看埃及人建金字塔,那情景也不过如此。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人的本能使你放过了某种真正的声音,你听错了,你听见的是你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颗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动。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于 坚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赛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标题为编者所加)
6.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一位学生在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一片片的树叶,轻轻悠悠地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这句话修改得形象些,使之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思连贯。(只填序号)(6分)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B A项,“嫩”读nèn;C项,“露”读lù,“簇”读cù,“栖”读qī;D项,“蒡”读bànɡ。
2.选D A项,登—蹬;B项,荧—萤;C项,倚—依。
3.选B “偶尔”是说次数少,“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或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甚至”强调的程度更重一些。“一齐”强调同时或全部,“一起”表示一块或同一处所。
4.选D “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本语境是说旅客连接不断,词语对象用错。
5.选C C项搭配不当,“一排排、一行行”修饰“桃林”不妥,可去掉“一排排”和“一树树”,把“桃林”改为“桃树”。
6. 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基本意思对即可。)
7.提及西方的建筑是为了比较中西方在栖居理念和栖居方式上的不同。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更多的讲究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东西。(基本意思对即可。)
8.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这样结尾,在结构上,“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园林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中心。(基本意思对即可。)
9.(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从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个角度去分析,发展经济、“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更不能产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人似乎成了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不同意的回答可以从兼收并蓄这个角度去分析,即追求“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讲究“实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盖西式的楼房的,关键是不能抛弃传统文化。
10.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原句,哪些词句适合改写成比喻,哪些词句适合改写成排比;还要注意调动联想和想象,看落叶飘零和什么相似,然后写出比喻“一片片落叶,像……”。
参考答案: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地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的身上。
11.解析:语段开头谈“活得与众不同”,只有②③两句能与此衔接,
②句“然而”表明与前文之间是转折关系,用分号隔开,所以②在③之后;另外,从后文“淹没”看,第四个空应该填⑥;承“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下文应该接⑤,“仍然存在于……”;⑤谈及到“触及不到的深处”,正好和④中的“心灵暗流”相呼应。所以最后两个空应该填⑤④;剩下的①句自然就在第三个空了。
参考答案:正确顺序③② ①⑥ ⑤④ (6分,错一空扣1分)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可以预约的雪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悯恕(mǐn) 萧飒(sà)
绽放(zhàn) 暴殄天物(zhěn)
B.塑料(sù) 蜿蜒(wān)
翩跹(xiān) 纵横捭阖(bì)
C.老妪(yù) 蹊跷(qī)
自怨自艾(yì) 方枘圆凿(ruì)
D.刹那(chà) 剽悍(biāo)
怙恶不悛(quān) 开门揖盗(y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骆铃。
B.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轻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
C.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D.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美丽记忆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B.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
C.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D.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的变化怨天尤人,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虽然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
B.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C.除非我们让时空定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D.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5.下列六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
②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
③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④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⑤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⑥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
A.⑤①③④②⑥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②④⑥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殖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青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葆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6.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以“风”和“雪”为陈述对象,再写一组与之意思相关联的句子。(4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6分)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答 案
1.选C A项,“殄”读tiǎn;B项,“捭”读bǎi;D项,“剽”读piāo。
2.选C A项,铃—铃;B项,轻—青;D项,迭—叠。
3.选D A项,面目全非:形容改得不成样子。B项,天旋地转:比喻重大的变化,形容闹得很凶,或形容眩晕时的感觉。C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无法理解。D项,怨天尤人:抱怨天,埋怨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D项应为“无怨无尤”。
4.选A A项“虽然”改为“即使”。
5.选C ⑤是总说;③中的“一生”紧扣①句中“从出生到老死”,所以③在①后;④句中有“一生”,此句在③后;“所以”和“由于”照应,⑥在④后;②句有“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应在⑥后。
6.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接近结尾的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做铺垫。
7.作者着意展现平埔族秋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气派悠闲;与文中现代商业形态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平面单一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寄寓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式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期望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秋天的心”,从自然中去感知,与自然共鸣,葆有一份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
8.“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9.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意思对即可)
10.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先说明陈述对象,再揭示其特点,最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指出其积极作用。仿写时还要注意季节顺序,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
参考答案: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冰清而飘逸,为大地盖上银白的棉被
11.解析:本题的每个空白处均需要考虑上下文,尤其需要关注代词与连词,它们是决定如何衔接的关键所在。①的后文是“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此”即是①的内容,那么可以推知①是在提问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②的后文是渡渡鸟灭绝导致大栌榄树灭绝,之后的内容是“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那么可以推知前文的“因此”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而②是说“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③的前文是“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不过”表示转折,是对假设的一种不认同,可以推知③的内容是对“外来物种”的质疑。
参考答案:①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②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 ③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葡萄月令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月令(lìnɡ) 摽紧(biào)
茵陈蒿(ɡāo) 水气泱泱(yānɡ)
B.嘬奶(zuō) 铰断(jiǎo)
腌咸菜(yān) 沁人心脾(xīn)
C.纽子(niǔ) 铁锹(qiāo)
垄沟(lǒnɡ) 璀璨琳琅(cuǐ)
D.慵懒(lǎn) 瘪果(biě)
玻璃碴(zhā) 作茧自缚(fù)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泱泱大国 怏怏不快 遭殃 膨大
B.绿草阴阴 逛里逛荡 刨坑 节制
C.怨天尤人 青枝绿叶 苗圃 养分
D.幅员广大 市声鼎沸 堆垛 攀附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都说梨花像雪,________苹果花才像雪。雪________厚重的,________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②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________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________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A.实际 不是 而是/但是 尚且
B.其实 是 不是/只是 而且
C.其实 不是 是/只是 而且
D.实际 是 不是/但是 尚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西藏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70个,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有300多处,形成了围绕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B.“中国梦”契合了13亿中国人的心声,彰显了中华民族不断奋进、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彰显了中华儿女对更美好生活、更美好家园的不懈追求。
C.到2015年山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500多万,老有所养成为老年人面临的第一难题。
D.华西村传奇书记吴仁宝的葬礼,克制而又不失隆重,遵照了老书记的后事从简,这也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与时俱进”了。
5. 为下列句子选出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
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
③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④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
A.④①②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
6.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画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6分)
选句序号( )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第⑩段中写到“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充满了怎样的“敬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下面的句子,给“月令”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5分)
①月令是一种上古的文章体裁。
②月令按照12个月时令来组织文章。
③月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
④月令把记述的内容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
⑤现存的古代月令仅有《礼记》中的《月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5分)
在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先生诞辰90周年的日子里,高邮举行新闻发布会,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秋红向与会媒体通报了纪念活动的相关内容。
“九十汪老”——汪曾祺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高邮市委、市政府主办,高邮市委宣传部、汪曾祺研究会、高邮市文联等多家单位承办。届时,《中华文学选刊》、江苏省作协等领导和汪曾祺作品研究者,以及汪曾祺子女、亲属和“汪迷”代表等将参加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于2月26日开始,27日结束,为期两天。期间举行汪曾祺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高邮民歌》《文游台丛书》发行仪式,汪曾祺作品音乐朗诵会暨第四届汪曾祺文学奖颁奖晚会,“汪风新河边”汪曾祺生前照片暨书画作品展,“高邮文化讲坛”等五大主题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C A项,“蒿”读hāo;B项,“沁”读qìn;D项,“碴”读chá。
2.选B B项,阴阴—茵茵。
3.选B “其实”比“实际”更具口语化,第②句,注意没有明显转折,选“只是”不选“但是”。
4.选B A项,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中心”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C项,“达500多万”不合逻辑,应删去“多”。D项,成分残缺,在“后事从简”后加上“的遗嘱”,作为“遵照”的宾语。
5.选A 注意工序,尤其句子内部逻辑顺序。抽条→打条→怎么打→“铰”。
6.“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2分),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2分)。
7.A: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2分)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2分)
B: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1分)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1分)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3分)
或: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1分)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2分),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2分)。
还可从词语欣赏的角度赏析。
8.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3分),都值得崇敬和珍爱(1分)。
9.如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
如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10.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抓住句①中的关键词“文章体裁”,可知“月令”的临近属概念;抓住句中的关键信息“上古”“按照”“组织”“记述”“归纳”,可知“月令”的种差;结合着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月令是一种上古按照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礼法,并将其归纳在五行相生系统中的文章体裁。
11.解析:新闻语段的压缩一般从导语中进行整合概括,就本题来说,主要包括诞辰日子和纪念活动两个要素。
参考答案:汪曾祺诞辰90周年,家乡高邮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森林与河流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白桦林(huā) 旷原(kuànɡ) 嬉游(xī) 静谧(mì)
B.潺潺(chán) 僻静(pì) 飓风(jù) 汩汩(mì)
C.树荫(yīn) 啃噬(sì) 璀璨(càn) 白皙(xī)
D.枝柯(kē) 衍生(yǎn) 默契(qì) 湿漉漉(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明澈 撩拔 班斓 色彩绚丽
B.枝蔓 宛如 苔藓 晶萤剔透
C.隐蔽 浑浊 陡峭 恋恋不舍
D.颔首 聆听 栅栏 柔情密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到中年再也没有了不谙世事孩子们的快乐感和刚走向社会时踌躇满志昂扬的心。
B.乡下的夜晚,万籁俱寂,偶尔的狗叫更衬托出夜晚的寂静。
C.大城市森严壁垒的户籍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阻碍生产要素和人才流动的人造壁垒。
D.在《中国达人秀》的选秀现场,七岁女孩声情并茂的演唱,令全场笑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5.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已是夜深人静,月亮也爬上了中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来了,树木和山影在湖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悬挂着
②高高的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湖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树木和山影
⑥湖两岸的树木和山影倒映在湖水里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注] 流中:地名。
6.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在第(5)段中,为什么作者写到“这异乡的美景”“扯出”“我”“淡淡的乡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7)~(11)段写了作者面对河流产生的独特感受,写了水的成长历程,高度赞扬了水的生存智慧,写这些内容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文第(13)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出四个关键词。(4分)
黄河,全长约5 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理趣。请依照下面的例句另举一个带“山、水”的熟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理趣。(6分)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D A项,“桦”读huà;B项,“汩”读ɡǔ;C项,“噬”读shì。
2.选C A项,拔—拨,班—斑;B项,萤—莹;D项,密—蜜。
3.选C “森严壁垒”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
4.选B 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特色”可改为“突出……特色”。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所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项,结构混乱,最后一个分句偷换了主语,可删掉“使它”。
5.选B 显然前两句看主语,“月亮也爬上了中天”,所以主语是月亮,然后“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悬挂着”“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两句的主语也是月亮。下一句,“树木和山影在湖水中摇曳着”主语是树木和山影,所以选⑥。
6.排比、拟人。(一种1分)作用要点:描写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意思对即可,1分)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和引出对河流流浪的感悟做铺垫;(意思对即可,1分)表达作者对冷水河的喜爱和对河流的倾慕。(意思对即可,1分)
7. 为引出下文反思,醒悟乡土意识和地域观念是人为的和狭隘可笑的做铺垫。(4分)
8. ①把“流浪”从空间提升到心灵和精神的层面,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②赋予“流浪”以深刻含义,增强了文章的理性成分。③表明河流给我的启示,为下文写“人类流浪”、揭示主题做了必要铺垫。(每点2分)
9.河流的流浪是一种成长,一种生命过程,奔向成熟的;(1分)呈现出对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智慧的思考;(1分)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1分)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把远方当做幸福的象征,是无谓的、丧失目的和方向的;(1分)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是虚弱贫瘠的。(1分)(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10.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段陈述的对象,根据文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再根据层义,选定能说明陈述对象特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 含沙量最高 母亲河
11.①“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③“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老 房 子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徽州(huī) 尘嚣(xiāo)
窗棂(línɡ) 唱棹转毂(hú)
B.白垩(è) 糜财(mí)
兵燹(xiǎn) 鳞次栉比(zhì)
C.葱茏(lónɡ) 鸱吻(chī)
舆服(yú) 胼手胝足(dǐ)
D.逸散(yì) 坍圮(pǐ)
僭越(zàn) 头角峥嵘(ró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俗务萦怀 抑扬顿挫 玲珑剔透 闲情逸志
B.荒烟蔓草 荣归故里 丹青妙笔 囊橐满盈
C.崇祯年间 动人心弦 风糜一时 揖别当代
D.服贾四方 战乱频扔 如日中天 粉墙黛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________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________,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________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________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A.孕育 因地制宜 妄想 反而
B.蕴含 因势利导 希望 却
C.蕴含 因势利导 妄想 反而
D.孕育 因地制宜 希望 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内采用原拆原建的办法,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幢老房子集中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山庄。
B.尽管曾多次参观此处山庄,但平心而论,我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山庄崭新雪白的外墙缺乏一种历史感。
C.改革开放30年,廊坊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道路通衢绿树成荫,公园绿地星罗棋布,楼宇植被交相辉映。
D.其实,“御雨”固然不差,但“非能费财而饰”却与事实大相径庭。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城市具有了浓厚的历史品位和人文氛围。
B.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娱乐节目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需求。
C.实体书店犹如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沙龙,它所承载的文化气息,会让城市显得更安详,而没有实体书店的城市,则无异于文化沙漠。
D.为了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本报将和省福彩中心联合成立审核组,确保公益金发放给真正需要资助的人得到这份爱心,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老 屋
楚 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间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做成泥砖,陆续盖起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虽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中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大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万道红色或是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玻璃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事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他还住在那间破旧的老屋里,对我当时的新屋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老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6.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三句话概括“沙面文物建筑”所面临的三个问题,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6分)
广州的沙面是广州近代文物建筑最多的地方,由于地处珠江边,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但是,沙面要想真正成为“外滩”,却面临着考验。广州沙面的建筑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砖土混合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材料老化,混凝土风化,墙、楼板和瓦面破损,管网陈旧漏水。但保护沙面建筑群的手续烦琐,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文物修缮审批手续的烦琐,使沙面的保护利用工作非常被动,停滞不前。因此,做实做细整体批复沙面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迫在眉睫。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所涉及的居民住房的搬迁,建筑群的维护、加固、内部装修等,需要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这些费用如果完全依靠沙面所在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点赞”为网络语言,意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特点(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等);②句式一致。(4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长廊中,我为塑造了哀怨与执着的湘水女神的屈原的《湘夫人》点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吟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答 案
1.选B A项,“毂”读ɡǔ;C项,“胝”读zhī;D项,“僭”读jiàn。
2.选B A项,志—致;C项,糜—靡;D项,扔—仍。
3.选C 蕴含:包含;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妄想:狂妄的打算;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某种情况。“反而”含有反面递进的意思,“却”仅仅是转折。
4.选D A项,独具特色:指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B项,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C项,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D项,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此处应当用“相去甚远”。
5.选C A项,“浓厚”与“历史品位”搭配不当,可改为“高雅的历史品位和浓厚的人文氛围”。B项,不合逻辑,可删去“不再”。D项,结构混乱,可删掉“得到这份爱心”。
6.解析:第一句,作者把老屋比作鸟巢,把“我”比作候鸟,每个星期六下午,“我”都要回家,可以和老伴相聚,睡个安稳觉,也可以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由此可以看出“我”对老屋的依恋。第二句,涉及两个对象,“我”和老屋,经不住时间的冲刷,都苍老了,落伍了,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由此可以看出“我”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②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7.解析:画线句是对“我”儿时生活的描写。“我”和伙伴戏水、放牛、捉鱼、骑牛晚归,典型的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人恍入桃源。作者在此用优美清新的文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两个村童的快乐生活,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浓郁。从结构上看,画线句是“我”因访友而产生的联想,既可与上文所述“我”的苍老相对比,表达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又可与下文这位朋友的现状相对比,表达社会发展快、观念更新快之意。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②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③引起下文。
8.解析:句子的意思很明显,是说社会发展快,而作者正是通过农村房子新老的对比以及新老一辈观念的对比,把这一意思反映出来了。
参考答案:①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②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③表现手法:对比。
9.选AE B项,所引用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作者用看似矛盾的感受表明农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项,对文中主题的理解有误。D项,文章末尾用朋友儿子的话印证了“我”对朋友新屋若干年后也会落伍的判断,把“我”镇住了的新屋因为未预留停车场已经被朋友的儿子斥为“历史文物”,可见社会发展很快,老一辈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10.①文物建筑年久失修。(年久失修,破损严重)②修缮审批手续烦琐。③筹集维修资金困难。(维修费用难以保证)
11.我为具有朴素平淡语言风格的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点赞 我为勾勒出开阔宏丽意境的杜甫的《登岳阳楼》点赞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想念地坛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颓(tuí)檐 愤懑(mèn)
荒旷(kuànɡ) 诡(ɡuǐ)诈
B.惶(huánɡ)茫 眺(tiào)望
畸(qí)形 葳蕤(ruí)
C.亘(ɡèn)古 契(qiè)合
阿谀(yú) 歧(qí)路
D.恍(huǎnɡ)然 荒诞(dàn)
洁癖(pì) 祈(qí)求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憩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B.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乞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
C.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
D.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限,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
B.教育工作者应该懂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休戚相关。
C.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
D.江阴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北枕长江,南临太湖,是一座人文彬盛,生气盎然的滨江港口城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守信,我不必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家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说“错了”,素质教育首先教育怎么样做一个人。
①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 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
②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
④大家不要认为有羞耻心就什么都不敢做,其实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
⑤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
A.⑤③①④② B.②③④①⑤
C.⑤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⑤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阐释,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不过。
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6.第三段画线句子“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六段文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轻轻”二字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出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4分)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以下材料,为悼念史铁生写一副挽联。不需要拟横批。(6分)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介绍,根据史铁生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文革”期间,史铁生下放陕北,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成绩丰硕,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在国内外获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A B项,“畸”读jī;C项,“契”读qì;D项,“癖”读pǐ。
2.选C A项,“憩居”应为“栖居”;B项,“乞求”应为“祈求”;D项,“界限”应为“界线”。
3.选B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智力”和“非智力”不存在祸福关联。
4.选D A项,否定不当,“漏举的”指没有列举出来的,应删除“没”;B项,并列不当,“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应删去“以及床上用品”;C项,“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语序不当,应是“也许在五年以后,甚至两年以后”。
5.选C ⑤为本段分论点;③④①分别照应分论点中“知耻”和“守信”;②既照应前文的“气节”,又与后面的“这三点”呼应。
6.解析:第四段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出生时天降大雪,且是“罕见”的;二是漂亮的母亲生了“我”这个“丑东西”,出乎意料。而这恰恰是“轻轻地来的神秘”所在。
参考答案:(1)出生时天降罕见大雪;(2)年轻漂亮的母亲却生了“我”这个“丑东西”。
7.解析: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舞蹈”“顾自”“悠闲飘逸”“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等,可知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表现手法,描摹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答题时先分析文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写景的角度,然后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气味、形态、声音等方面描写了充满活力的院中景物,一方面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另一方面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8.解析:上文说“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想要摆脱“白昼的魔法”“残废的躯壳”,追求自由。这表现出作者积极追求的态度。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渴望冲破“白昼的魔法”,摆脱病躯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表现了作者参透人生、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9.解析:“轻轻”表现在文章的方方面面,作者用轻灵的笔法描写“轻轻地来”时的轻柔景物;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思绪也是“轻轻”的;作者在写“轻轻地走”时,对死的态度是坦然的,从容的。
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回忆的往事是琐碎平淡的;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
10.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评价性词语,如谈到史铁生的文字时的“平实”,谈到其作品情感时的“真情”,谈到作品内容时的“哲理”,谈到语言时的“悲怆”。
参考答案:文字平实 蕴含真情 蕴含哲理 充满悲怆
11.(示例一)腿残肾衰心犹壮;文丰笔劲风长存。
(示例二)斯人已逝,地坛只剩旧辙;英灵宛在,文坛永存福音。
(示例三)一生痛苦长存《病隙碎笔》;数载思考感悟《我与地坛》。
(示例四)六十度春秋半生以病为业截肢瘫痪尿毒症轮番来袭忍受多少痛苦
卅余载文坛一直笔耕不辍老屋地坛清平湾交相生辉留下无限沉思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春末闲谈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果蠃(luǒ) 螫针(shè)
汲取(jí) 溘然长逝(kè)
B.窠里(kē) 苍颉(jié)
眼睑(jiǎn) 莘莘学子(shēn)
C.麻痹(pì) 栖息(qī)
谥号(shì) 安土重迁(zhònɡ)
D.孵化(fū) 奇葩(pā)
蓓蕾(bèi) 至道嘉猷(qi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棘手 重叠 竭泽而鱼 名列前茅
B.螟龄 沉湎 要言不繁 各行其是
C.流敝 锤炼 事必躬亲 不计其数
D.诀窍 宣泄 越俎代庖 墨守成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网友总结出目前在城市白领中流行的人生目标——农夫、山泉、有点田,生动地刻画了现代城市人反朴归真的心灵呼唤。
B.郎平接手女排时间不长,短时间内不可能让中国队发生根本性提高,但细节的改变还是让中国队别开生面。
C.一些平时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官员在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威风扫地,各级干部从中受到尊重民意、重视舆论监督的教育。
D.现实生活中,好人稀缺与其说源自人们的自我保护,不如说是被不识好歹的无德之人“逼停”所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5.下面这首诗题为“途中”,语序已打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双燕引雏花下教 ②风卷云开陡顿晴
③烟江远认帆墙影 ④雨中奔走十来程
⑤一鸠唤妇树梢鸣 ⑥翠条浓处两三莺
⑦山舍微闻机杼声 ⑧最爱水边数株柳
A.④②①⑤③⑦⑧⑥ B.②④⑧⑤①⑥③⑦
C.②④③⑦①⑤⑧⑥ D.④②③⑦①⑤⑧⑥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灯下漫笔(节选)
鲁 迅
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吗?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6.“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这两句话的含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理解“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句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声,请从上文中找出作者发出这一呼喊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2015年是鲁迅134周年诞辰,下面是鲁迅的好友孙伏园为先生撰写的一副挽联,请根据句意间的逻辑关系排定恰当的语序,并用简明的语言点评其表达特色。(6分)
①痛毁灭 ②一生呐喊 ③十月噩耗 ④叹而已
⑤热风奔流 ⑥刈野草 ⑦万众彷徨 ⑧踏莽原
(1)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
(2)表达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一段形象表述。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寓言”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0字。(4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答 案
1.选B A项,“螫”读shì;C项,“痹”读bì;D项,“猷”读yóu。
2.选D A项,鱼—渔;B项,龄—蛉,繁—烦;C项,敝—弊。
3.选B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本句句意是郎平接手中国女排后,短时间内没有使中国女排发生根本性改变。应用“面目一新”。
4.选A B项,搭配不当,“调控”与“行为”不搭配,可将“调控”改为“严惩”。C项,偷换主语,应在“都能从中”前加“他”。D项,成分残缺,“出现”缺少宾语,可在“说教”后加“的现象”。
5.选A 第一联写天气,第二、三联写见闻,由近及远,尾联突出诗人的最爱。
6.这里所说的中国的文明,实质上就是权贵鱼肉人民的历史;这里所说的“中国”,实质上就是创造吃人历史的土壤。
7.那些尚不明了封建社会本质的人可以原谅,但是假如仅仅满足自己在这“厨房”的快感而赞颂的,就应该被诅咒。
8.因为中国人对外侮和权贵奴颜婢膝,才造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如果对权势、外国人能不奴颜婢膝,中国便早就强大起来了。
9.“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10.解析:根据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对的特点,选出能对仗的短句,再根据意思组合成对联。通观所给的八个短句,可知里面包含了鲁迅的作品名和主编的刊物名,还有鲁迅逝世的时间,以及表达沉痛心情的词语,由此不难分析出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1)上联:⑧⑥⑤② 下联:①④③⑦
(2)用鲁迅先生所著书名、所主编之刊名、逝世时间及表达沉痛心情的词语缀为一联,构思精巧;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表达民众痛失“民族魂”的沉痛心情,含意深远。
11.寓言内涵丰富(或内容丰富),通过故事表达哲理(或寓哲理于故事中),促进心灵成长(或丰富精神世界)。
(内涵丰富1分,通过故事表达哲理2分,促进心灵成长1分,意思对即可。每超出2字扣1分。)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家里的灶头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爿(pán) 饭镬(huò)
轮廓(kuò) 弧线(hú)
B.喷香(pèn) 作兴(zuò)
燎眉(liáo) 嘎嘣(ɡā)
C.落难(nàn) 螃蜞(qí)
茭白(jiāo) 洗涮(shuā)
D.盥洗(ɡuàn) 饭粢(cí)
砧板(zhēn) 坐骑(qí)
2.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汇报 垂涎 郑重其是 灵芝双燕
B.模仿 弥漫 烟熏火燎 无法明状
C.版本 吉详 蒙浑过关 喜鹊登梅
D.烘手 掩蔽 疏密有致 清秀悦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是靠日常持久锻炼积累的,“临时抱佛脚”想拿高分不大现实。
B.蒸糕总是在年关将近的日子,取个“蒸蒸日上,高高兴兴”的美意,漏屉是很犯忌的。
C.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目无全牛,丢三落四,弄个尴尬境地。
D.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回来还想说假话蒙混过关,母亲就会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把我们叫到灶间,用一种严肃的低声说:“当着灶界老爷的面,你再说一遍……”
4.下列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浩下班刚回到家,就看见爸爸和他的表弟在院子里拾掇花圃,于是放下手提包,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
B.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后,中原王朝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使者往来、朝贡、丝路贸易、移民、求法等活动,使中原和西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密切。
C.滴滴打车软件对很多司机来说是改变既有习惯的新生事物,对接单的时间、地点、路程需要有细致的编排和了解。
D.不仅秋海棠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可治疗咽喉肿痛、吐血、月经不调和胃溃疡等病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⑥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不论你是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拥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母亲,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⑨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⑩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6.赏析文中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章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格处写上与前面意思连贯的句子。(5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A B项,“燎”读liǎo;C项,“涮”读shuàn;D项,“粢”读zī。
2.选D A项,是—事;B项,明—名;C项,详—祥,浑—混。
3.选C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高超。
4.选B A项,表意不明,指代不明造成歧义。“他的表弟”是说“爸爸的表弟”还是“李浩的表弟”呢?指代不明确。C项,并列词语语序不当,句中存在先“了解”后“编排”的逻辑顺序。此外,暗换主语。D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秋海棠”之后。
5.选C 由文段开头句中“今天”和结尾句中“昨天和明天”可知文段涉及“今天”“昨天”“明天”三者的关系。由开头话题“今天”可排除A、B两项。④句应排在⑥句之后,由此,可排除D项。
6.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词语使用的准确、生动,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方面考虑。本句描写炊烟采用“在……在……在……”的排比句式,“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炊烟的形状和变化。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拟人兼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炊烟的无所不在及其多姿的形态。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乡间的炊烟都使你感到亲切、温暖。作者选用几个具象化的地点“房屋的脊梁上”“树梢的鸟巢旁”“胡同的拐角里”,使得炊烟的所在有了具体的依托之境;又用“盘旋”“飘荡”“踱步”写出其袅袅变化之状,读来亲切、形象,充满诗意。
7.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设题句子的位置,它出现在段落的结尾,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答案可从它前面的句子中总结。
参考答案: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没有炊烟,城市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
8.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看作者围绕炊烟写了哪些人和事,体会在这些人和事中蕴含的感情。文章写了童年、汉子、游子心中的炊烟,在这些人事中蕴含着对炊烟的浓浓深情。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②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
9.解析:文章的结尾一般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呼应标题、深化主题等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①照应文题,前一句点“炊烟”,后一句点“遥远”;②呼应开头部分,与“怀念”“遐想”遥遥相应;③深化主旨,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作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
10.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 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 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11.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莫言语言中“伴随着我成长”“民间文化元素……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等词句,据此不难概括出其观点。
参考答案: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或故乡对我的文学有很大影响)。
课时跟踪检测(十) 雷 雨 前
(时间:40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削弱(xuē) 粳米(jīng)
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
B.孱弱(chán) 豢养(huàn)
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
C.皈依(guī) 犒劳(kào)
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
D.韶光(sháo) 披靡(mǐ)
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威力 沧白 踱步 深邃无边
B.爽快 裂缝 禁声 令人愉悦
C.蒲扇 树捎 遮挡 曲高和寡
D.剥落 楷书 瞥视 举案齐眉
3.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他读完这本小说只用了三天________。
②人在野外遇雷雨时,应到较低处,双脚________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击的机会。
③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初步统计,临近中考和高考,考生最容易出现________、沉默、头晕等几类情况。
A.工夫 合龙 暴躁 B.功夫 合拢 暴躁
C.功夫 合龙 焦躁 D.工夫 合拢 焦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5.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海南杂忆
茅 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去无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儋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与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到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牲畜。可是,还有比它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6.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这是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湖光山色》基本上是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但这恰恰说明了,本届评奖并没有把作品的知名度太当回事,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使得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颁布,第一次显得这样平静,而少了很多口舌和是非。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显示了这个奖项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5分)
始建于19世纪中叶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的建筑总面积650平方米的茅盾故居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C A项,“食”读sì;B项,“佶”读jí;D项,“煊”读xuān。
2.选D A项,沧—苍;B项,禁—噤;C项,捎—梢。
3.选D “工夫”指时间(占用的时间);“功夫”指本领、造诣或武术;也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语境,句①该用“工夫”。“合拢”指合到一起,闭合;“合龙”指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据语境,句②该用“合拢”。“焦躁”指着急而烦躁;“暴躁”指遇事急躁,容易发怒,用于脾气秉性。据语境,句③该用“焦躁”。
4.选C A项,暗换主语。“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的主语是“人”,而不是“贝母”,应改为“常常被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B项,结构混乱。“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写入法律”的主语实际上是“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且顺序应该是先“达成一致”,然后“定稿”,最后“写入法律”。D项,语序不当。“不仅……还”属于递进关系,前后内容倒置,应改为“他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
5.解析: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衔接才合乎情理。
答案:③②⑤④①
6.解析:作答信息区间是一、二两段。第一段写作者原以为“天涯海角”前去无路,第二段写如今的“天涯”环岛干线直通那里,现实与想象反差太大,自然发出“这哪里是‘天涯’”的慨叹。
参考答案:①“天涯”本义指天之尽头。②作者也以为前去无路。③如今已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7.解析:要先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再结合第五段“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和第七段“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等信息作答。
参考答案:①“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②“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8.解析:在古代,老百姓主要靠鸭脚粟、天南星生活,因为粮食被搜刮以去。如今喂牲畜的饲料,被王佐誉为“海外此美产”,这显然是一种反讽手法;再进一步问“中原知味不”,矛头直指中原统治者,你们知道这种东西的滋味吗?这种写作手法属于黑色幽默,因此作者称之为“含泪微笑”式结尾。
参考答案:①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②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是对搜刮百姓的统治者的反讽。
9.解析:本文共运用了四处对比:一是开头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二是“道旁石”与“补天手”的对比;三是北中国与南中国的对比;四是鸭脚粟与天南星古今不同作用的对比。其中第三点不符合题干中“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的要求,因此不能用来作答,其余三点任答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在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②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鸭脚粟喂牲畜,且还有比它好的饲料。
10.看重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包容风格多样性,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两大特色。
11.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能力。把长句变为短句可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再把句中的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
参考答案:茅盾故居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它始建于19世纪中叶,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它的建筑总面积为650平方米。
课时跟踪检测(四) 送 考
(时间:40分钟 满分:49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咿呀(yī) 耶稣(yē)
挪威(nuó) 不胜欣羡(xiàn)
B.吐露(lù) 押赴(fù)
踱步(duó) 沸反盈天(fèi)
C.门槛(kǎn) 窥知(kuī)
丰子恺(kǎi) 露马脚(lòu)
D.侥幸(jiāo) 碾死(niǎn)
霹雳(pī) 寝食不安(qǐ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船仓 脆弱 抱佛脚 愁容满面 老羞成怒
B.理睬 蚂蚁 携带 死而复生 陈词烂调
C.残酷 捞本 紧箍咒 心灰意懒 谈笑风生
D.欣羡 置备 缴学费 循序惭进 冤家对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B.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废寝忘食,茶饭无心。
C.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
D.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二、阅读鉴赏(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
①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②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甚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broken heart (极度伤心——编者),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以此来代替汽笛。宝姊姊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姊姊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时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发见了我腋下的长毛,当做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你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如同对被判定了死罪的亲友一样。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③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
④你们一定想:终日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日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你们所视为奇怪动物的我与你们的母亲,有时确实难为了你们,摧残了你们,回想起来,真是不安心得很!
⑤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刬袜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
⑥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的《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瞻瞻!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罢!
⑦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
⑧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⑨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甚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⑩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6.文中写了哪些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了很多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微博节选,请根据节选内容续写一段话。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50字(含标点)。(5分)
小时候,我经常纠结: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长大后,我才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选D “侥”读jiǎo。
2.选C A项,仓—舱;B项,烂—滥;D项,惭—渐。
3.选B A项,沸反盈天: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B项,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不合语境,应改为“寝食不安”。C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D项,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4.选C A项,否定失当,“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提防被念歪”。
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应在“音像制品”后加上“的人或单位”。
5.选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着眼于两个关键词“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第一处横线前的内容强调的是“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后面紧接着应说有哪些超越,所以第⑤句紧接其后;超越之后应是“改变了”什么,而第①句具体解说对文字和静态图像有哪些改变,故应在第⑤句后面;第④句中的“读、看、听”正对应了前句的内容,故应在第①句后面;第③句是对“网络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的优势的概括;第⑥句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特点,要注意“还具有”三字,说明应接在第③句后面;第②句是对前面句子中“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好处的阐述。
6.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7.①抒发了作者对失去童真的悲哀。②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因素: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等。
8.解析:赏析句子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句子中有“比起你来”,所以应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具体含意作答。
参考答案: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孩子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对大人间的所谓美德进行了批判。之所以说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是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真率,“沉默”“含蓄”等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9.解析:作者歌颂了孩子们的真率、自然与热情,批判了世俗风气。但是作者又清楚世俗的力量无处不在,所以这几句话是反语,是希望孩子们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回答时要紧扣这一点。
参考答案:世俗的力量太强大,孩子们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不要被世俗改变。
10.清华、北大是我幻想中的星星;站在大地上,我有更多的理想。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摘取哪颗星星不一样呢?
11.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画信息的能力。漫画内容即画面所能表现的所有信息,正确叙述即可。启示可从多个角度提出,答案不唯一,只要根据画面延伸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3分)
启示:(1)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