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看社戏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看社戏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3: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看 社 戏
             对应学生用书P18
一、字音辨读
1.陋闾(lǘ)      2.俚俗(lǐ)
3.熏炙(zhì) 4.商贾(ɡǔ)
5.蹊跷(qī) 6.不瘟不火(wēn)
7.悱恻(fěi cè) 8.恁(nèn)
9.聒动天地(ɡuō) 10.钹(bó)
11.嫡传(dí) 12.不囿陈法(yòu)
13.小觑(qù) 14.玉簪(zān)
15.喷嚏(tì) 16.倜傥(tì tǎnɡ)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飘零·漂泊
辨析
例句
2.关注·关心
辨析
例句
3.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
2.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3.缠绵悱恻:形容内心悲苦难以排遣。
4.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忧虑。
5.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6.大雅之堂:高雅的场所或场合。
             对应学生用书P19
一、走近作者
王英琦,1954年出生,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主张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她非常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二、相关背景
《看社戏》是王英琦在河南三年“体验生活”中写出的作品,记叙了自己在河南农村看社戏的经历。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三、主旨把握
本文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四、结构图示
1.作者开篇写房东“冬冬上楼”来催,自己夺下儿子喝剩的玉米粥,“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文章何处与此处相照应?
明确:(1)既写出了人们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又说明四乡八村的百姓对社戏有着浓厚的兴趣。(2)第14段,写戏班的锣鼓响得早,看戏的人去得早,可见当地人的确对豫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说明头晚上的演出很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兴致。
2.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
3.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
明确:(1)他们对艺术非常虔诚、执着。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执着。
(2)面对生活艰辛的顽强精神。如“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果然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个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
4.《看社戏》结尾说:“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如何理解这段话?
明确:这段话充分表现了“我”对“飘乡戏班子”演员的深深同情和对其命运的牵挂,寄寓了对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感慨。作者虽然不是每一场戏都看完,但对看戏的人和做戏的人的喜怒哀乐却有了深深的了解,铭记于心了,以至于心总是满满的、怅怅的,尤其是在寒凝雪飘的深冬,看戏的人和做戏的人的生活、命运更让人牵挂、揪心。
1.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
第一部分写武丑、武旦、老生,采用群像扫描的手法,说明这些艺人行头虽不雅致,表演虽不纯熟,但他们是凭本事在艰难度日,深受百姓的喜爱。第二部分将笔墨聚焦到两个典型人物身上,反映了她们的生存处境。两相结合,全面客观,更具说服力。
2.感性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作家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时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叙、议、抒情相映成趣,拉近了自己与艺人、读者之间的距离。第一部分对社戏认识的变化,以及第二部分对地方戏顽强生命力的阐述,从理性层面上作文化探寻式的思考,拓宽了主题的疆界,深化了主题的内蕴。
3.对比与照应相结合
第一部分的两处照应,既写出了百姓对社戏的喜爱程度,也为下文阐述社戏的顽强生命力做好了准备;一处对比,体现了作家对艺人生存状况的同情。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前后勾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应学生用书P20
阅读《看社戏》选段,完成1~4题。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个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惜乎的是那些配角,不是唱得跟不上锣鼓眼儿,便是手脚动作不配套。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豫剧毕竟姓豫。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有人统计,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不仅是豫剧的一大特点,还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目前戏剧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似乎还独有这个胡乱套的豫剧,未见衰败蔫垮,不靠官办俸禄,活得有滋有味。
1.作者对瞎编乱造的《老包坐监》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写?
答:



参考答案:作者对这种“瞎编乱造”是不以为然的。写这个是为了下文说明豫剧不囿陈法、兼收并蓄的特点。
2.请概括豫剧“未见衰败蔫垮”“活得有滋有味”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因为豫剧能“兼收并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3.试概括节选部分的大意。
答:



参考答案: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4.作者是怎样探讨豫剧长盛不衰原因的?
答:




参考答案:探索豫剧长盛不衰原因,作者是从单一现象回溯、深入到文化历史渊源之中,以高峻的目光审视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探源式的剖析使文章摆脱了就事论事的浅陋,显示出她摒弃女性作家惯常的小女人散文的局限,铸炼自己豪放文风的惊人气魄。
             对应学生用书P91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星崽(zǎi)       旋(xuán)即
疙瘩(ɡǎ) 倜傥(tì tǎnɡ)
俚俗(lǐ) 抖嗦(suō)
B.商贾(ɡǔ) 蹊跷(qī qiāo)
裙衩(chǎ) 心悸(jì)
发怵(chù) 恁小(nèn)
C.弦钹(bó) 暗忖(cǔn)
瑕疵(zī) 不囿(yòu)
小觑(qù) 蔫垮(niān)
D.鄙邑(bí) 咂摸(zá)
簪子(zàn) 发髻(jì)
粗糙(zào) 伪(wěi)造
解析:A项,“疙”读ɡē;C项,“疵”读cī;D项,“鄙”读bǐ,“咂”读zā,“簪”读zān,“糙”读cāo。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由于日复一日地听,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薰炙,竟也就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B.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暄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
C.然而那武丑的翻筋斗,却每令我心悸发怵。
D.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枕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
解析:A项,薰—熏;B项,暄—喧;D项,枕—忱。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 是豫剧的一大特点, 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 ,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 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
A.不但 而且/虽然 但   B.不仅 还/因为 所以
C.不但 而且/尽管 还 D.不仅 还/虽然 但
解析:①“不仅/还”表递进,语意轻;②强调转折,非因果。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种寒碜地挂着“穷村陋闾”相儿,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的“社戏”,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艺。
B.我自己虽说还未浅薄到对此横眉冷对、不管不顾的地步,但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的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
C.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D.台面恁小且又恁不平,他要稍有闪失,一个筋斗岂不砸了大家?好在我此虑纯属杞人忧天。
解析:A项,大雅之堂: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B项,不管不顾:①不照管;②指人莽撞。不合语境,应改为“不屑一顾”。C项,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D项,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忧虑。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运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当日12时50分许,40余辆军用卡车驶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车上悬挂着印有“烈士业绩永载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你们”等字样的条幅。
B.在过去的50年里,中法两国人民共同培育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对我们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D.中华书局经过论证与调研,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通性与普适性。
解析:B项,最后一句主语残缺。在“对我们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前加“这一精神”;C项,搭配不当。“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中“解决”与“风险”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互换位置。
答案:A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如水的越剧
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咿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
很难想象近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的一种奇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的撒野,茂密火红的高粱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
不仅如此,越剧的诞生更在江枫渔火、烟柳画桥,自古便以阴柔为美的江南,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芸芸众生,无不以登临为乐。
有道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阴柔之美莫不以女子为甚。如果说三十年代前,男女混演的“绍兴文戏”已如一匹妩媚的绸缎,颇具阴柔之秀的话;那么1938年以后,旦、生、面、丑诸角色以女子出演的新越剧,更是一条女性的河流,顾盼流转千娇百媚里,将女子的阴柔之美、江南的阴柔之美,充盈铺张到了极致,流泻洒扬到了极致。
就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则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
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江南丝竹本来便凝水的声色和精灵,在江南众多的戏剧里,这样的声色和精灵怕以越剧为最。
总思量江南地域里众多越剧的舞台常离不了水,或依偎于河边,或矗立于水中。这样的以水为伴,固然有江南水乡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细细地想来,当委婉的唱腔贴着水面活泼泼地度向四邻八乡,当飘飘的水袖袭着水波妖娆娆地迭出片片倒影,甚至当娇嗔的眼波借着水光的映衬湿漉漉地愈见鲜亮,那份极致的柔美和水灵,又岂是远水的舞台所能比拟?所能打量?
如果说“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不无肤浅地概括了诸多越剧剧目故事主题、情节主线的话,那么哪怕在如此肤浅的概括里,越剧所演绎、所展示的情感审美,尤其是女性情感的审美,其内涵和形态也已如江南之水的绮丽和丰沛一样,是何等缤纷和华美了。《红楼梦》里焚稿葬花的林黛玉,渗透的是一腔彻骨的愁怨和苍凉;《白蛇传》中断桥寄情的白素贞,洇漫的是一份大胆的追求和浪漫;而《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十八相送的祝英台,鼓荡的更是一种惊世的叛逆和勇敢——一部越剧大典,何尝不是水做骨肉的江南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情感的演示台、命运的演示台、人生的演示台?总说柔情如水,如水的越剧却让如水的柔情化为冰、化为火、化为永远芬芳在江南天空和地域上一坛情感的女儿红,让每一个品尝过越剧的人从此情也缱绻、梦也缱绻,侠骨氤氲、柔肠百回。
当一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一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的流淌。自然的河流,让多雨的江南分外娇媚,而越剧的河流,更让多情的江南令人迷醉。
6.作者认为越剧诞生于江南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江南有适合越剧生长的风土人情和温山软水的地理环境。(只要从人文和地理两个角度答题即可)
7.在本文看来,越剧具有哪些特点?(6分)
答:



参考答案:(1)新越剧全由女子出演,是一条女性的河流。(2)越剧曲调和唱腔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3)越剧的器乐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4)越剧的舞台以水为伴。
8.请你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文章大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开头提出越剧的总体特点,中间各段逐一分述,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9. (1)为什么说越剧的诞生“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3分)
答:


(2)读了此文,你认为越剧剧目的故事主题、情节主线肤浅吗?(3分)
答:


参考答案:(1)越剧在汲取了其他剧种精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越剧并不肤浅。越剧是中国女性情感、命运、人生的演示台;能感染人、震撼人。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把下面的长句变换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4分)
作为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新疆等十几个省区的,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语言纯正、乡土气息浓郁的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整个长句的主干成分,让它单独成句,再把其他的修饰成分拆分开来,组成句子,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整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豫剧”前面的定语比较长,有以下几层意思:在河南的重要性,流行区域,节奏、音调、语言特点等,这几个定语可以分别组成句子。
答案: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它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新疆等十几个省区,具有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语言纯正、乡土气息浓郁等特征。
11.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6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文学社:
摄影小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真面目”“留旧丰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地写出了演员的特点。
参考答案: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