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寒风吹彻
对应学生用书P32
一、字音辨读
1.悄无声息(qiǎo) 2.馍馍(mó) 3.凉飕飕(sōu)
4.柴垛(duò) 5.蜷缩(quán) 6.吆喝(yāo)
7.掖着(yē) 8.凛冽(lǐn) 9.蜗居(wō)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暗淡·黯淡
辨析
例句
2.预感·预料·意料
辨析
例句
3.漠不关心·漠然置之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2.漠不关心:漠:冷淡,不经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在意,或一点儿也不关心。
3.杯水车薪:用一杯水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对应学生用书P32
一、走近作者
刘亮程,1963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长篇小说《虚土》等。自2000年起,他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二、相关背景
“寒风”在诗词中仅是一道风景。此时的寒风是用来看的,用来听的,是用来触摸的,是冬天的春花秋月,是雪中的春蚕夏蝉。
刘亮程的寒风不是审美的,是太真实的。它摧枯拉朽,直入骨髓,无孔不入。当寒风不再是一种风景,当寒风需要你拿出生命的所有来抗衡的时候,寒风的唯一内涵就是寒风,大自然的风,最原始的一种力量。在文中,“寒风”不仅指自然界寒冷的风,也蕴涵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的一种个体领悟,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人是如此的孤独,面临时光的流逝,人往往感受到命运的无可奈何与悲怆难耐。
三、主旨把握
本文以沉静、冷峻的笔调,回顾岁月,回顾过去的“我”,死去的姑妈,联想“我”的母亲及现在的“我”,作者借助自己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四、结构图示
―→―→
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你认为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它们?
明确:我们最需要的是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似乎不能得到它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时父亲那责备的语气。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2.文中作者说:“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的透心寒冷,为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
明确:这种“无能为力”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所以“我”即使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对冷峻、凝重而严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义也许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等待盼望春天的来临。
3.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
明确:作者并不完全是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生命的火炉总是燃着的,哪怕火再少,光再弱,“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作者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4.全文以“寒冷”贯串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明确:寒冷的内涵: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十四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在冬天带来的温暖。
1.体验生命,感悟独特
文章写“我”和家人、路人等被寒风吹彻的生命痛感,是那么的具有原生态的质地。刘亮程放下了平庸的“意义架子”,坚信自己的生命体验,借助笔墨楔入感觉的本真,使人觉得特别鲜亮。“我”的感悟是独特的,没有可复制性,例如:“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这样的经历别人即使有,也绝不可能感悟完全相同。文中像这样充满个性的感悟,俯拾皆是。
2.时空交错,精心巧构
将“寒风吹彻”的阅历集中于三十岁的“我”在一个冬天的时段,而将十四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内容穿插其中。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岁月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文章借助对姑妈、母亲的叙述暗示“我”的未来仍会是“寒风吹彻”。
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可以回忆过去,可以叙述今天,也可以涉及未来,使文章内容丰富,转换自然巧妙,前后对比串连,更有力地强化了作品中关于生命的体验。
3.语言隽永,富有哲理
刘亮程的语言特别有味儿,往往平中见奇,富于哲理,极耐咀嚼。首句“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很是平朴,可韵味深浓。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形拙实慧,“那些年”隐含着对历史的“不言”的回溯,而“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它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本文善于由具体向抽象“偷渡”,在不露痕迹的偷渡中完成思想感情的概括化、哲理化。例如“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第3段),妙就妙在抚摸的对象是抽象的“一生”,而作者又确实要向读者叙说“我”和其他有关的人被“寒风吹彻”的一生。
对应学生用书P33
阅读《寒风吹彻》选段,完成1~4题。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着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这句话,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暄暄。”我又想起姑妈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1.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一句的含意?
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2.“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
答:
参考答案:同:“春天”都指美好幸福的生活。
异:两个人的“春天”又有区别,各自期盼的幸福并不一样。姑妈主要是希望周围有亲人陪伴,母亲则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
3.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答:
参考答案: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这是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
4.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
参考答案:文中的“冬天”有双关义,它既指季节上的冬天,也指生命中的“冬天”——生命中无情的寒冷与凄凉。
对应学生用书P97
(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蜗居(wō) 暖和(he)
凛冽(lǐn) 悄无声息(qiāo)
B.挣脱(zhènɡ) 倾听(qīnɡ)
骨髓(suí) 清新隽永(juàn)
C.裸露(lòu) 兴奋(xīnɡ)
吆喝(yāo) 引吭高歌(hánɡ)
D.蜷缩(quán) 勉强(qiǎnɡ)
漂白(piǎo) 相形见绌(chù)
解析:A项,“和”读huo,“悄”读qiǎo;B项,“髓”读suǐ;C项,“露”读lù。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喧 苍白 跺脚 活蹦乱跳
B.融化 隐秘 须臾 平添烦恼
C.脊背 愧疚 挑捡 一副表情
D.去逝 抚摸 暗淡 隔靴搔痒
解析:A项,喧—暄;C项,捡—拣;D项,逝—世。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 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一直 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②姑妈也会走出 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
③企业纷纷改革人事制度, 不再是一切。原本重视“平等主义”的企业中,员工之间待遇的差距逐渐拉大。
A.体验 持续 蛰居 资力
B.体味 持续 蜗居 资历
C.体验 延续 蜗居 资历
D.体味 延续 蛰居 资力
解析:体验:亲身经历、认识。体味:品味揣摩。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延续:强调照原样继续。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蜗居:比喻住在窄小的住所。资力:天资和能力。资历: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具有的经历。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针对房价的措施多如牛毛,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所起的作用也如杯水车薪。
B.几日前还闹得纷纷扬扬的巴神转会事件已经接近黄了,因为AC米兰的财政状况较差,他们愿意出2 100万镑,距离曼城3 100万镑可是差了1 000万镑。
C.屋主急匆匆赶回来,第一句就问家里的宠物狗怎样了,而对家里的财物损失漠不关心。
D.“国足大帅”归来,放在以往应该是值得全国媒体集体出动的大事件,但这次却搞得悄无声息,气氛比北京冬天的天气还冷。
解析: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使用对象不当。应用“沸沸扬扬”,意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就”字。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该过程中不仅技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艺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答案:B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 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6.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
解析:“柴禾”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借助“柴禾”,回忆了与之相关联的人、事,发表了对生活的感悟。首先“柴禾”是生活物资,是家力象征,是家的一部分;其次“柴禾”也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参考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7.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掌握全文主要内容,本文的中心是“柴禾”,第③段主要讲柴禾积累的过程。结构上的作用要根据第③段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分析。上一段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一段说我家积累的柴垛无人能比,可以承接上文;从下一段开始,文章开始谈柴禾在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它留给我们的永恒的回忆,引出下文。故第③段的作用为承上启下。
参考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8.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从画线部分看,反复出现了“我们看见了”,即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虽然看见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9.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
解析: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就要抓住柴禾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特别是抓住柴禾所代表的抽象意义,即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就要分析从柴禾到人之间主题的升华,把文章最终的主题归结到人的身上。
参考答案: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三、语言运用(10分)
10.联系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将某两部名著的内容从一侧面点出来。(4分)
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来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我时而在莺歌燕舞的花果山上嬉戏,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 ,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参考答案:时而在烟波浩淼的梁山泊上徜徉 时而在静寂无声的顿河岸边漫步
11.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6分)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日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 400万微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央视首播寻母启事 网友再传爱心接力
(示例二)孝子寻母传美德 爱心接力扬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