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雷雨前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雷雨前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3: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雄浑、坦荡、妩媚、恒常、深邃、无私,大自然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大自然的景色尤其为作家所钟爱。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上下功夫。要将风景写活,写出它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人”。既可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其次,还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用心观察,多游历,多积累。
写景散文虽然偏重于写景,但风景里面一定会蕴含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写景散文重在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欣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本专题主要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雷雨前》
  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了雷雨到来之前的情景。
《云南冬天的树林》
  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古朴、本真的自然。
《森林与河流》
  描写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纯净之美。
《西湖的雪景》
  从色彩、温度等方面描摹雪景,极其生动。
《晚秋初冬》
  采用片断式的文体,展示了晚秋初冬独有的景致和独特的魅力。
第10课雷 雨 前
             对应学生用书P43
一、字音辨读
1.水门汀(tīng)       2.咆哮(páo)
3.揩汗(kāi) 4.龌龊(wò chuò)
5.噤声(jìn) 6.剥落(bō)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合拢·合龙
辨析
例句
2.焦躁·焦灼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2.密不通风:比喻包围紧密或防守严密。
             对应学生用书P43
一、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二、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茅盾,从个人感觉出发,以自己最为熟悉的中国江南小城为背景,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三、主旨把握
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之意,则是自然而明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四、结构图示
1.作品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各是什么?
明确: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接着指出由于反动统治,即“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因而引起革命力量的反抗,即“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在激烈的斗争中,尽管帮凶们纷纷出来捣乱,然而革命者不畏强暴,迎着黑暗势力搏击,“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文章结尾表明美好社会必将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2.对“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3.作者是怎样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结合起来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交织起来写。写人,有意略去具体的形象,只以写意的手法去勾勒;写景,从人的感受去描写,使自然景物顿通灵性。物与人,命运休戚相关。
这样写,更能揭露环境的恶劣,寄托作者憎恶的感情。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品借助自然事物用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文中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以灰色的幔象征束缚人们的枷锁,以雷电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以巨人同闷热、灰幔的斗争过程象征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进程,形象地反映了革命的规律。作品之所以运用象征手法,都有其相近的原因:一是为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二是作为一种策略手段,防止敌人对作品的扼杀。
2.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本文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对应学生用书P44
阅读《雷雨前》选段,完成1~4题。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地,绕住你,叮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实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1.概括文中“巨人”这一形象。
答:



参考答案:文中对执刀巨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如写他的动作:“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写他的语言和表情:“胜利地叫着”。这些描写展现出了一个粉碎黑暗现实的勇士的形象,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写照。
2.文中“苍蝇”、“蚊子”和“蝉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参考答案:苍蝇、蚊子、蝉儿象征了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3.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4.《雷雨前》分几个层次描写了自然界雷雨到来之前的情景?从中你触摸到了人类社会怎样的脉搏?
答:





参考答案:分五个层次:昨天白天——没有一丝儿风;傍晚——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夜里——仍然极闷;今天清早——还是很热;上午——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从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中,从结尾处“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主旨句中,可以触摸到人类社会的脉搏,那就是:当时的社会如同雷雨前一样让人憋闷,需要一场革命的“大雷雨”才能真正地改变面貌。
            对应学生用书P101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削弱(xuē)     粳米(jīng)
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
B.孱弱(chán) 豢养(huàn)
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
C.皈依(guī) 犒劳(kào)
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
D.韶光(sháo) 披靡(mǐ)
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
解析:A项,“食”读sì;B项,“佶”读jí;D项,“煊”读xuān。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威力   沧白  踱步  深邃无边
B.爽快 裂缝 禁声 令人愉悦
C.蒲扇 树捎 遮挡 曲高和寡
D.剥落 楷书 瞥视 举案齐眉
解析:A项,沧—苍;B项,禁—噤;C项,捎—梢。
答案:D
3.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他读完这本小说只用了三天 。
②人在野外遇雷雨时,应到较低处,双脚 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击的机会。
③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初步统计,临近中考和高考,考生最容易出现 、沉默、头晕等几类情况。
A.工夫 合龙 暴躁   B.功夫 合拢 暴躁
C.功夫 合龙 焦躁 D.工夫 合拢 焦躁
解析:“工夫”指时间(占用的时间);“功夫”指本领、造诣或武术;也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语境,句①该用“工夫”。“合拢”指合到一起,闭合;“合龙”指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据语境,句②该用“合拢”。“焦躁”指着急而烦躁;“暴躁”指遇事急躁,容易发怒,用于脾气秉性。据语境,句③该用“焦躁”。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解析:A项,暗换主语。“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的主语是“人”,而不是“贝母”,应改为“常常被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B项,结构混乱。“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写入法律”的主语实际上是“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且顺序应该是先“达成一致”,然后“定稿”,最后“写入法律”。D项,语序不当。“不仅……还”属于递进关系,前后内容倒置,应改为“他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
答案:C
5.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
。 , , ,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解析: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衔接才合乎情理。
答案:③②⑤④①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海南杂忆
茅 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去无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儋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与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到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牲畜。可是,还有比它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6.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6分)
答:


解析:作答信息区间是一、二两段。第一段写作者原以为“天涯海角”前去无路,第二段写如今的“天涯”环岛干线直通那里,现实与想象反差太大,自然发出“这哪里是‘天涯’”的慨叹。
参考答案:①“天涯”本义指天之尽头。②作者也以为前去无路。③如今已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7.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解析:要先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再结合第五段“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和第七段“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等信息作答。
参考答案:①“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②“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8.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这是为什么?(4分)
答:


解析:在古代,老百姓主要靠鸭脚粟、天南星生活,因为粮食被搜刮以去。如今喂牲畜的饲料,被王佐誉为“海外此美产”,这显然是一种反讽手法;再进一步问“中原知味不”,矛头直指中原统治者,你们知道这种东西的滋味吗?这种写作手法属于黑色幽默,因此作者称之为“含泪微笑”式结尾。
参考答案:①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②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是对搜刮百姓的统治者的反讽。
9.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本文共运用了四处对比:一是开头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二是“道旁石”与“补天手”的对比;三是北中国与南中国的对比;四是鸭脚粟与天南星古今不同作用的对比。其中第三点不符合题干中“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的要求,因此不能用来作答,其余三点任答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在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②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鸭脚粟喂牲畜,且还有比它好的饲料。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湖光山色》基本上是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但这恰恰说明了,本届评奖并没有把作品的知名度太当回事,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使得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颁布,第一次显得这样平静,而少了很多口舌和是非。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显示了这个奖项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
答:


参考答案:看重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包容风格多样性,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两大特色。
11.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5分)
始建于19世纪中叶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的建筑总面积650平方米的茅盾故居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能力。把长句变为短句可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再把句中的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
参考答案:茅盾故居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它始建于19世纪中叶,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它的建筑总面积为650平方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