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森林与河流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森林与河流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3: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森林与河流
             对应学生用书P47
一、字音辨读
1.斑斓(lán)   2.湍急(tuān)    3.静谧(mì)
4.飓风(jù) 5.汩汩(ɡǔ) 6.璀璨(càn)
7.白皙(xī) 8.残骸(hái) 9.瞳孔(tónɡ)
10.惬意(qiè) 11.啃噬(shì) 12.深邃(suì)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衍生·派生
辨析
例句
2.蔓延·曼延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2.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3.万籁俱寂: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4.怒发冲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5.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6.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对应学生用书P48
一、走近作者
庞培,1962年出生,当代诗人,散文家。早年曾在江南各地漫游。散文著作有《低语》、《五种回忆》、《乡村肖像》、《黑暗中的晕眩》、《旅馆》、《帕米尔花》等。现居江苏江阴。
二、相关背景
本文节选自庞培散文集《帕米尔花》。1999年,庞培在新疆生活了半年,回来后便开始创作散文集《帕米尔花》,他说:“回来之后,感觉这部作品非写不可。”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庞培在书中写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文笔优美,充满诗意。
三、主旨把握
文章以额尔齐斯河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纯净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结构图示
1.作者说他们在森林旁停车,“一路向着林中狂奔”,在林中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森林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明确:
——
——
2.在作者笔下,森林和河流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森林:因为茂密和阳光的照射,在视觉上有着斑斓的美;又因为每一棵树和它的相邻的树有着奇特的渊源和默契,在听觉上有如完整的皇家大乐队,奏出音乐精美。②河流:由远而近地写出了其声音的变化,从海蓝色到幽蓝发黑到雪白,混浊,从色彩上写出了它变化莫测之美,更用“绸”的比喻,写出了水的质感。
3.本文除了表现森林和河流各自的美之外,还有着一种怎样的思索?
明确:河流因树而丰满,森林因河流而茂密,这说明自然的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
4.第9段中,为什么作者说“森林的存在是一种音乐般的精美”?文章最后一句说:“而树桠和树桠之间,也随风回荡起真实大地的《欢乐颂》、《冬之旅》、《春之祭》或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有从音乐、抽象乐理的角度,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命。它们的组合表明了宇宙对于创世之美、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浩大礼赞。作者列举了一些乐曲的名称,让我们从森林联想到四季、欢乐和作者心中对自然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1.比喻、拟人运用巧妙
文章运用比喻手法,营造了画一样的意境。如“树林宛如刚出嫁的新嫁娘,梳妆一新,脸上包着华贵的红盖头”。写出了秋天层林尽染、万木欲燃的鲜艳夺目。
文章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人的情感,形神毕肖。如“每一棵树都可以和人拥抱”,树的多情温柔透纸而出。再如“每一棵树都像殷勤陪伴母亲的孝子,在静静聆听那条汩汩流淌的地下河以及不远处碧波荡漾的额尔齐斯河”,写出了树深挚的情感。
2.调动感官,刻画入微
文章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各种感官来欣赏西北美景,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例如:“这阳光的发丛叫人温暖备生,撩拨得人心头痒痒的。”“我们沉醉在这样迷离的斑驳秋色里,就像孩子把手指头插进妈妈的头发丛中。”这是触觉。
再如:“即使在它格外沉静的流速中,你也可以听见水流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就像场面壮观的大乐队后面一小块三角铁,在它并未敲响之时,它也迫使周围的空气震荡出它敏锐触觉的音域。”写出水流的静中有动,视觉听觉,移情移觉。
             对应学生用书P48
阅读《森林与河流》选段,完成1~4题。
草丛稀落的空地上,裸露出大片干涸了的河床般的卵石地,一直延伸到水流潺潺的河中央,使我们的行走变得困难,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我们仿佛站在俄国19世纪风景画家的画里流淌出来的河边,不禁感到眼前这一片古老的森林风光正是时间所不能够统领的永恒大自然。它是一切大自然景致中最完整、充沛的那一部分:陡峭延绵的河床,清澈如画的水流,歌谣般的空气,居住着古老的树神和精灵的莽莽丛林……
水的侧影是一些异常纯净的海蓝色,即使在它格外沉静的流速中,你也可以听见水流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就像场面壮观的大乐队后面一小块三角铁,在它并未敲响之时,它也迫使周围的空气震荡出它敏锐触觉的音域。河床中间的卵石很大,有的高高隆起在水面上,使得潺潺的水流在这些障碍物面前变幻出各种不同的流速和音调,汇流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湍急水域。裸岩表层积起了滑腻腻的苔藓。水面的颜色像冰一样,时而幽蓝发黑,时而一片雪白,时而又显得浑浊不堪。波浪像移动的积雪,有时真的从密林深处载来小块的浮冰。冰块被卡在倒下的树干或巨石中间,一直到河水把它们完全融化掉为止。
水的艾德莱斯绸。
此地呈块状的大片的静谧从树上掉落。森林就像隐蔽在繁华都市地下的巨型军械仓库一样森严壁垒,万籁俱寂。
河床中央倒卧着几棵粗大的胡杨和干枯了的柳树。有时一大段树根仰面朝天,怒发冲冠,仿佛是被草原上的飓风吹刮抛掷到了这里似的,树的根须形成自然的栅栏或篱墙,河水在篱墙下静静地流淌,发出小动物一样汩汩的声音。这汩汩的水声,就是最初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那种奇特声音的来源。这额尔齐斯河上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它所流经的大片林地,在金黄色叶簇、气流和水域的深处,又隐隐透出一层蓝色幽光——森林上空万里晴空的蔚蓝大气,也加入到了这汩汩水声中去,使森林各处燃烧着的红叶显得更加鲜丽璀璨,使河床空地上的卵石更黑、更加饱满浑圆。而怒目而睁的树根的裂痕是白皙的,白得跟下面的河水一样清澈纯净。树的残骸处最大面积地裸露出瓦蓝的青天,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眼睛面孔手臂上——甚至开怀畅笑的身影中,都渗透进了这一层空气的幽蓝。大气的清凉、爽松、静谧……无处不在。无论我们走向哪里,它们都像湿漉漉的露水一样笼罩我们。如果不是在一条著名的河流边上,中亚的空气绝没有这样一份湿润,因此河水流经的地方,森林的植被格外茂盛,比我们去过的新疆任何别的地方都更加茂盛——也许阿勒泰山区的哈那斯湖区除外——在我们的前方,额尔齐斯河形成几个自然的水湾,那儿的树木都高耸入云、茂密异常,使人恍然觉得像是置身于火热阳光的夏天,或者是误入了几千公里以外的福建江西的山区。前方完全是夏天的景致,是水面辽阔平静的与一泓深秋红叶相辉映的蓝池碧水。我们仿佛已在刹那间置身于完全不同的省份和季候。我们向着那个前方的大水湾走去,由于空气湿润,天空看上去更加澄碧幽蓝,这一瞬间河流的瞳孔完全向我们睁开了,仿佛我们在卵石滩上的嬉笑打闹中断了它沉睡千年的梦。额尔齐斯河像草原上躺着的牧民的孩子,向我们睁开了他不谙世事而新鲜好奇的眼睛……
森林的存在是一种音乐般的精美,只有从音乐、抽象乐理的角度,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命。它们是隐藏在大地的万籁俱寂中的一整列阵容完整的皇家大乐队。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真正的皇家乐队的成员。它们的组合表明了宇宙对于创世之美、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浩大礼赞。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树林都不仅仅是单个的吟唱,而是一种优美的合唱,仿佛是大地裸露出地面的斑驳多节的粗野喉咙,在歌唱时形成种种多声部的音域——是它们存留在自然深处的一份人类音乐史实的抽象证明,是音乐这一门特殊艺术形成的源远流长的史前史……当我漫步林中,我仿佛聆听到了各种激昂的法国号、长号、长笛、风琴、班卓琴、都它尔、箫、鼓、钢琴、小提琴们在一刻不停地演奏,在声情并茂地奏响着各种神秘创世的乐曲。森林上空飘荡着奇妙的旋律,而树桠和树桠之间,也随风回荡起真实大地的《欢乐颂》《冬之旅》《春之祭》或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
1.选段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森林中的河流的风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从河流所处的环境、河流自身的情状、作者的主观感受等角度展现了森林中的河流的风貌。这样写使得河流的内涵变得丰厚,特点得到突出。
2.文中说:“我们仿佛站在俄国19世纪风景画家的画里流淌出来的河边,不禁感到眼前这一片古老的森林风光正是时间所不能够统领的永恒大自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参考答案:突出地表现了河流的历史悠久,景观迷人。
3.为什么作者说“森林的存在是一种音乐般的精美”?
答:

参考答案:因为森林让人体验到优美、丰富、变幻、神妙的感觉。
4.文章最后一句说“而树桠和树桠之间,也随风回荡起真实大地的《欢乐颂》《冬之旅》《春之祭》或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是什么意思?
答:



参考答案:只有从音乐、抽象乐理的角度,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命。它们的组合表明了宇宙对于创世之美、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浩大礼赞。作者列举了一些乐曲的名称,让我们从森林联想到四季、欢乐和作者心中对自然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对应学生用书P105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白桦林(huā) 旷原(kuànɡ) 嬉游(xī)  静谧(mì)
B.潺潺(chán) 僻静(pì) 飓风(jù) 汩汩(mì)
C.树荫(yīn) 啃噬(sì) 璀璨(càn) 白皙(xī)
D.枝柯(kē) 衍生(yǎn) 默契(qì) 湿漉漉(lù)
解析:A项,“桦”读huà;B项,“汩”读ɡǔ;C项,“噬”读shì。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明澈  撩拔  班斓  色彩绚丽
B.枝蔓  宛如  苔藓  晶萤剔透
C.隐蔽  浑浊  陡峭  恋恋不舍
D.颔首  聆听  栅栏  柔情密意
解析:A项,拔—拨,班—斑;B项,萤—莹;D项,密—蜜。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到中年再也没有了不谙世事孩子们的快乐感和刚走向社会时踌躇满志昂扬的心。
B.乡下的夜晚,万籁俱寂,偶尔的狗叫更衬托出夜晚的寂静。
C.大城市森严壁垒的户籍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阻碍生产要素和人才流动的人造壁垒。
D.在《中国达人秀》的选秀现场,七岁女孩声情并茂的演唱,令全场笑翻。
解析:“森严壁垒”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特色”可改为“突出……特色”。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所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D项,结构混乱,最后一个分句偷换了主语,可删掉“使它”。
答案:B
5.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已是夜深人静,月亮也爬上了中天 , , 。风来了,树木和山影在湖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悬挂着
②高高的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湖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树木和山影
⑥湖两岸的树木和山影倒映在湖水里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选B 显然前两句看主语,“月亮也爬上了中天”,所以主语是月亮,然后“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悬挂着”“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两句的主语也是月亮。下一句,“树木和山影在湖水中摇曳着”主语是树木和山影,所以选⑥。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注] 流中:地名。
6.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排比、拟人。(一种1分)作用要点:描写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意思对即可,1分)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和引出对河流流浪的感悟做铺垫;(意思对即可,1分)表达作者对冷水河的喜爱和对河流的倾慕。(意思对即可,1分)
7. 在第(5)段中,为什么作者写到“这异乡的美景”“扯出”“我”“淡淡的乡愁”?(4分)
答:

参考答案: 为引出下文反思,醒悟乡土意识和地域观念是人为的和狭隘可笑的做铺垫。(4分)
8.本文(7)~(11)段写了作者面对河流产生的独特感受,写了水的成长历程,高度赞扬了水的生存智慧,写这些内容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把“流浪”从空间提升到心灵和精神的层面,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②赋予“流浪”以深刻含义,增强了文章的理性成分。③表明河流给我的启示,为下文写“人类流浪”、揭示主题做了必要铺垫。(每点2分)
9. 本文第(13)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5分)
答:




参考答案:河流的流浪是一种成长,一种生命过程,奔向成熟的;(1分)呈现出对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智慧的思考;(1分)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1分)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把远方当做幸福的象征,是无谓的、丧失目的和方向的;(1分)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是虚弱贫瘠的。(1分)(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三、语言运用(1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出四个关键词。(4分)
黄河,全长约5 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段陈述的对象,根据文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再根据层义,选定能说明陈述对象特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 含沙量最高 母亲河
11.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理趣。请依照下面的例句另举一个带“山、水”的熟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理趣。(6分)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答:



参考答案:①“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③“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