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对应学生用书P22
一、字音辨读
1.翡翠(fěi) 2.蜜供(ɡònɡ) 3.薏仁米(yì)
4.蜜饯(jiàn) 5.庇佑(bì) 6.榛瓤(zhēn)
7.焚化(fén) 8.粘住(zhān) 9.享用(xiǎnɡ)
10.间断(jiàn) 11.白云观(ɡuàn) 12.城隍庙(huánɡ)
13.酬劳(chóu) 14.熏染(xūn)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庇佑·庇护
辨析
例句
2.熏染·熏陶
辨析
例句
3.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2.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3.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4.独出心裁: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办法、主意。
对应学生用书P23
一、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36年专门从事写作,先后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1950年写下了著名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相关背景
本文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俗,包括前后不同的日程、节目、玩意儿、吃食、礼仪、景观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北京春节的小百科全书。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北京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主旨把握
本文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俗,包括前后不同的日程、节目、玩意儿、吃食、礼仪、景观等等,作者着重写了春节的几个重要日子:腊八、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紧扣春节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文章的结尾也表示了一种肯定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付出代价的无奈,透露出一种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所表达的趋同、向往、保留和发扬的美好愿望。
四、结构图示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重要日子?哪些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1)作者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这些重要日子。
(2)其中腊八、除夕、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写得详细。
(3)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突出描写腊八、除夕和元宵节这三天,让春节的习俗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2.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
明确: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3.阅读最后一段,你认为北京过去和今天的春节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凭一年的劳动成果快活地过年。 作者这样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流露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1.时间为序,条理清晰
文章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具体的节日也是按时间顺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2.运用对比,凸现变化
对比大致有两类:一是春节前后的对比,二是社会新旧风俗的对比。如把元宵节与元旦进行对比,说明元宵节的独特魅力:时美,可出来踏月;景美,可出来赏灯;氛围更美,“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如第6段写“祭灶王”的习俗用对比反映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出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用意在于讴歌新时代。
3.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这篇课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对应学生用书P23
阅读《北京的春节》选段,完成1~3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盒。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丁丁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说明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通过与元旦的对比来说明元宵的热闹非凡:“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先肯定除夕的热闹,再跟元宵节比,说出它的缺陷。因为除夕没有月光,元宵节则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可是它还不够美”,作者先说元旦好,因为元旦“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穿着新衣裳”,尽管如此,元旦还不够美,由此可见元宵节是何等美丽。
2.文中说“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那么元宵节美在何处呢?
答:
参考答案:美在到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3.“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这句话有何含意?
答:
参考答案:一是通过对比说明旧社会的女人们平时没有自由;二是说明新社会的元宵节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