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周公在丰,病,将没
B.无坠天之降葆命
C.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D.武王蚤终
解析:选A。B.“葆”同“宝”;C.“蚤”同“爪”;D.“蚤”同“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乃屏璧与圭 屏:丢弃
B.使管叔、蔡叔傅之 傅:辅佐
C.天下未集 集:汇集
D.发书视之,信吉 信:书信
解析:选B。A.屏:藏而不给。C.集:安定。D.信:果然。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D项均为动词,到。A项,介词,向/介词,在;B项,介词,用来/连词,表目的,来;C项,代词,那/代词,他的。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
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B.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C.禾尽偃,大木尽拔
D.其民皆可诛
解析:选B。B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D项,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B.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C.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D.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解析:选B。A.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流言:古义,散布谣言;今义,谣言。D.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均为连词,于是,就。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因果。C.介词,因为;动词,主持。D.介词,对;介词,在。
7.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同时也为了他们自身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在流言面前,周公在召公和太公面前的极富个性化的表白表现了他的忠肝义胆和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的精神。
D.“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不仅是对伯禽的殷切期望,更体现出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及为人做事的标准。
解析:选B。“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不合文意,周公执政是他为国分忧高尚品格的表现,而非“想争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的命令,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2)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倾:推翻
B.逆旅之人曰 逆旅:客栈
C.未能集远方 集:平定
D.自泰山属之琅邪 属:属于
解析:选D。属:连接。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不译。C项,连词,来/介词,用。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武王行事与吕尚“谋计”有关的一组是( )
①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②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③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
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⑤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
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解析:选B。①是文王的行为,④占卜不是谋计,⑥是太公自己行事。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
B.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解析:选D。原文为“其天性也”,而D项却误以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属于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2)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3)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
参考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之人。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周西伯昌从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执持黄钺,右手握着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商纣军队彻底崩溃。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祗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囤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太公死时一百余岁。
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两千里,其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天性如此。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
四、语言表达
14.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沙发漫游”。(不超过20字)
近年来,“沙发漫游”(Couch Surfing)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经济拮据的青年人的青睐。沙发漫游者会加入专门的网站,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从而在那些愿意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的会员家里打地铺或者睡沙发,或跟他们换房旅游。这类网站通常会通过安全认证程序,比如核实姓名和地址,推荐和担保某位会员为可靠房主或房客。
沙发漫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下定义,解答时要找准有关概念内涵的关键信息——通过专门网站、免费住宿;还要弄清“沙发漫游”这一概念临近的属概念——旅游方式。
答案:通过专门网站获得免费住宿的旅游方式。
15.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联对出下联。
(1)某校园内有座“万卷楼”,楼上一幅楹联的上联是:万卷诗书培桃李
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村村委会门上有幅楹联,上联是:为国家,为人民,哪怕鞠躬尽瘁
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仿写句子的能力。拟对联是最严格的仿写,上下联要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内容相关。第(1)小题内容应涉及学校教育,第(2)小题应颂扬村委会干部。
答案:(1)数代园丁育才人
(2)干大事,干实事,就得心系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