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齐与楚从亲
C.被发行吟泽畔
D.明道德之广崇
解析:选D。A.“离”同“罹”;B.“从”同“纵”;C.“被”同“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解析:选A。B.穷:处境艰难;C.夺:改变,更改;D.属:连,跟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以:介词,表凭借/凭着/连词,表目的,来。C.而: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但,却。D.为:介词,被/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泥而不滓
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用作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兵挫地削
解析:选A。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B.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
C.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怛:惊惧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解析:选B。A.聪:明;C.怛:痛;D.滓:污浊。
7.下列能直接表现屈原高洁品质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④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⑤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选B。①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③也是缘由,进一步解释为何怨,④《离骚》的思想内容,对现实的意义。
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与该句中的“此志”指代匹配正确的选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举类迩而见义远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解析:选D。“此志”即高洁的志向。
9.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遭遇困厄就会想到上天和父母,所以人们劳苦疲困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人们在疾苦、伤痛、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他的文辞简约,他的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解析:选D。谢:认错,道歉,谢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却,表转折;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项,动词,担任/表被动;D项,介词,在/介词,对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解析:选C。“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
(2)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3)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拆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作靖侯。
四、语言表达
14.(2015·邯郸高二检测)根据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修辞、句式要一致,语句通顺完整。
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梁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层绿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山涧两旁,峻峭的块块巨石都被淋湿,半山像刚刚描绘的水墨画。
15.(2015·佛山模拟)请根据下面的信息用四个三字短语概括中国军团亚运会战果的特点。
中国体育健儿在仁川亚运会上赢得151块金牌,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首;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多有突破;传统优势项目继续展现了笑傲世界赛场的实力,但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一金未入,回到中国1974年前首次参加亚运会的原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特点”既包括优点,也包括不足之处,压缩时要看准文段里面的分号,这样,才能做到要点全面。
答案:金牌多、突破多、优势强、三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