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人言公之畔
D.秦之纲绝而维弛
解析:选D。A.“能”同“乃”,“罢”同“疲”;B.“倍”同“背”;C.“畔”同“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树起
B.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怨恨
C.始为布衣,贫无行 行:品行
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弟:弟弟
解析:选D。弟:但,只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A.欲东下井陉击赵
B.羞与绛、灌等列
C.水上军开入之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知其不用
A.何为为我禽
B.冤哉亨也
C.辞于淮阴侯
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9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千里馈粮 馈:赠送
B.何以加之 加:战胜
C.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排开阵势
D.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
解析:选A。馈:运输。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选D。“而”均为连词,表承接,于是,就,然后。A.乃:副词,又/副词,才;B.其:指示代词,那/代词,代广武君的计策;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军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愿君留意臣之计
B.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C.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D.陷之死地而后生
解析:选A。“留意”,古义:仔细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口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王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原旨,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诸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解析:选D。A项,李左车当时并未预见韩信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既非汉军擂鼓壮行,也非韩信亲领;C项,曲解原文,没有领会“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9.将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否则,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2)成安君是一介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阴谋诡计。
(3)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一番。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注]。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下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 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B.坐法当斩 坐:因为
C.虽为将,信必不留 必:一定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解析:选B。坐:犯罪。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解析:选D。①说的是韩信跟随项梁叔侄的经历,③说的是滕公对韩信的举荐,但刘邦并未看重,⑤说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许诺。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项羽,后投降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
D.本文刻画传主的形象与课本选段有所不同,文章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表现了韩信出类拔萃的才能。
解析:选D。A项,“投降”说法不正确;B项,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C项,强加因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2)大王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参考译文: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不斩杀他了。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滕公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都没去追赶;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
四、语言表达
14.(2015·保定高二检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①______________,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②________________,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③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整个语段的中心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是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①是照应环境是全球问题,后面是“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所以此空应为“环境没有国界”; ②后面是污染的具体原因,此处应该是总说;③是文段的结尾,应该总结,照应前面的“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
答案:①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
②污染的成因
③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
15.(2015·济南高二检测)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5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 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可先概括段意的内容,首先对语段进行大致的分层,然后找到各层的关键词语,然后概括,一般每句话都对应一个概括点。词语段一共5句,第一句是总体概括没有重要的信息,其余几句可以提炼出相关的词语: “公元前59年”“茶馆”“茶楼”“绝活”“讲究”。通过这些词语概括。有些说明中的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所涉及的句子可以忽略。
答案:(1)历史悠久;(2)茶馆众多;(3)档次多样;(4)茶技高超;(5)茶具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