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太史公自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太史公自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2 15: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是借古人说事——只有那些古代在历史和文化上有过贡献之人,才能不朽,才能为后世所称赞、敬仰;更是司马迁的表白——他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找到了其创作《史记》的动力。司马迁能够完成《史记》,时代因素不可忽略,家族影响也有重要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其自身努力。他本人就是“倜傥非常之人”。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史记》这部不朽巨著,而且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也为我们所敬仰和称道。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写作宗旨。
  课文选的是一、三、四的全部和五的部分内容,主要是突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堕,同“隳”,毁纂,同“缵”,继承拂,同“弼”,辅助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动词,遵奉名词,树木的根名词,根本副词,本来名词,稿本 名词,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动词,封赏动词,封闭名词,土堆,坟名词,边界,疆界介词,凭借,依靠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拿介词,因为动词,到动词,女子出嫁动词,享受,享有副词,恰好副词,刚才,刚刚动词,阐释动词,著述动词,论述动词,议论,讨论动词,诉说动词,议定动词,定罪名词作动词,做……相名词作动词,率领军队名词作动词,用土坑活埋名词作动词,封……为王名词作动词,出仕名词作状语,向南为动用法,为……死意动用法,以……为准则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被破坏、废弃的礼乐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名词作动词,像君;像臣;像父;像子掌管市场的官长参与其事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出奔逃亡……的原因旧事含义隐晦而言辞简约此指遗业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蒯聩其后也 __________
②是余之罪也夫 ___________
③见父于河洛之间 _______________
④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_____________
⑤使复典之 ___________
⑥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_____________
⑦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_____________
⑧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被动句被动句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名师指津] 从先祖影响、个人责任和家族使命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我的理解:司马迁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负责军旅事务的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军事眼光长远、独到,战功赫赫;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其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无泽分别做过主管冶铸铁器和掌管市场的官员,在当时属掌管经济的官员,他们所得的经验和知识无疑也会影响后人。其祖父为五大夫,父亲为太史官,他们的从政经历与史学修养又影响和滋养了司马迁。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是家族赋予的使命,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2.你怎么理解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
[名师指津] 从家庭孝义、时代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来思考。
我的理解:司马迁父亲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这段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司马谈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强调这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同时提出要求:写史和修史要像孔子那样,通过对历史的评述,起到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在与壶遂的对话中,司马迁为什么一再提到孔子著《春秋》?
[名师指津] 从创作《史记》的目的、作用及自我回护的角度来考虑。
我的理解: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首先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是“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对孔子作如此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最后说壶遂不应以《史记》比附《春秋》,否认是创作,不是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这是对自己的回护。4.联系全文思考,司马迁写作《史记》并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什么?
[名师指津] 从时代因素、家族影响、自身努力、前人的表率作用等角度考虑。我的理解:原因有四:隐微曲折的笔法
司马迁通过和壶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主旨:继承《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但这个话题是很敏感的,它涉及作者对当时朝廷的政治态度,处在专制政权高压下的司马迁,要对《史记》要旨的问题作出回答是非常受限制的。因此,作者反复强调《春秋》批判现实的意义,借以暗示自己的写作意图,流露出他的不满现实的深意。他时而闪烁其词,时而借他人之口点明旨意,有时也为最高统治者维护、涂饰一番,以掩饰自己的真意,巧妙地否定了壶遂将《史记》比附《春秋》的说法。全文采用的这种隐微曲折的笔法,读者应予注意。一、课内素材开发
忍辱负重,终以有为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以腐刑。面对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浩瀚的书海中,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面对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书,终有所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深思和学习吗?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挫折中奋起”“得失”“苦难”“勇敢地面对”“顺境与逆境”“逆境与成才”“不幸与幸运”等相关话题作文中。二、课外素材储备
爱丽丝·门罗:华丽蜕变的诺奖得主
  2013年,世界记住了爱丽丝·门罗。
  瑞典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0日,瑞典学院公布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加拿大知名女作家,现年82岁的爱丽丝·门罗,并致颁奖词: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爱丽丝·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在她37岁出版第一本小说集之前,她曾花了15年时间用来思考和阅读。曾无数次地给出版商寄出小说手稿,但这些手稿都在几周后被退还到她的邮箱。  28岁时,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天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的生活让她失去了自信——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但她终究没有放弃写作。在此后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她的许多创作,都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
  说到写作,门罗说:“写作是一件既困难但又让人着迷的
事,我知道因为专注于写作,我错过了一生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写作让我充满了幻想,让我觉得有事可做。”
谈到成功,门罗说:“我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被太多东西干扰。我想或许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坚持”“成功来之不易”“把握业务时间”“谦虚与低调”等相关话题作文中。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
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
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
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
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司马迁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赏析】 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