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周公在丰,病,将没
B.无坠天之降葆命
C.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D.武王蚤终
解析:选A。B.“葆”同“宝”;C.“蚤”同“爪”;D.“蚤”同“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乃屏璧与圭 屏:丢弃
B.使管叔、蔡叔傅之 傅:辅佐
C.天下未集 集:汇集
D.发书视之,信吉 信:书信
解析:选B。A.屏:藏而不给。C.集:安定。D.信:果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B.及武王即位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C.是为鲁公 维长终是图
D.以续殷祀 以俟尔命
解析:选D。A.用:主持;因而。B.及:等到;和。C.是:代词,这;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子孙骄奢忘之
C.久为小人于外 D.不侮鳏寡
解析:选C。小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21cnjy.com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B.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C.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D.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解析:选B。A.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流言:古义,散布谣言;今义,谣言。D.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A.动词,攻克。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因果。C.介词,因为;动词,主持。D.介词,对;介词,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同时也为了他们自身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在流言面前,周公在召公和太公面前的极富个性化的表白表现了他的忠肝义胆和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的精神。www.21-cn-jy.com
D.“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不仅是对伯禽的殷切期望,更体现出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及为人做事的标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B。“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不合文意,周公执政是他为国分忧高尚品格的表现,而非“想争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2)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三、类文阅读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 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21·cn·jy·com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www-2-1-cnjy-com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21*cnjy*com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 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谢:道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本题考查“以、为、乃、而”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表原因。B.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出;第二个“为”是介词,替。C.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来源:21cnj*y.co*m】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解析:选A。本题从文章的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A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错,根据最后一段中“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可知他“名声未彰”不是因为“是商贾而非士大夫”。21教育网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解析:选D。本文主要选取人物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主要采用传神的语言描写。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省略句。(1)躬行:亲身践行。鼎足:三者并列。顾:只是,不过。(2)贸:买卖。下劣:成色不好。愠甚:很生气。(3)丧:动词,去世。无乃:恐怕。2·1·c·n·j·y
答案:(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参考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很多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劝勉学习的人。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凌、沈二人的名声更响,在沈端恪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21·世纪*教育网
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县人。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惠的妇人。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有希望了。”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谢罪,愿意改掉以前的不好品行。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诵读《大学》一遍,潜斋很喜欢他。一言一行,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求宽厚仁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2-1-c-n-j-y
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只是闽中的民力已经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为这使家道衰败了。
晚年因为莫须有之罪被捕入狱中。宪使到监狱中检阅囚犯,敬恒正在诵读《大学》,宪使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入他的牢房之中,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招呼他一起坐下和他谈论,大吃一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敬恒最终因为贫穷离世了。他平生凡事情亲自去做,不写文章,所以很少有知道他的人。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搜集了他的一些事情来为他立传,来匹配凌、沈两人,将等待后世有像李二曲那样的人。可惜寻访他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出处:21教育名师】
四、语言表达
14. 阅读下面文字,概括“巨蟒”发电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不超过6个字。
一根取名“巨蟒”的巨大橡胶管能为低成本海浪发电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巨蟒”两端密封,里面装满水。将“巨蟒”固定在海面以下,一端朝海浪袭来的方向。海浪拍打到“巨蟒”一端使之受挤压,管子内部就形成激突波(即内部压力波)。激突波在管内传动,而海浪则在管外以同速流动,这样就对管子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挤压,于是激突波也越来越大。随之,激突波使得固定在“巨蟒”另一端的涡轮启动,于是电能产生,并通过一根电缆传送到海岸上。【版权所有:21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形成激突波;②激突波传动;③启动涡轮。
15.阅读下面的两则新闻材料,补写两副对联。注意:①从告诫和歌颂两个角度补写;②不必考虑平仄。
(1)10天内,湖北省两位高官先后接受调查,2013年11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昨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2)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1)告诫类:上联:贪似火,无制则燎原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类: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式仿写。本题要求从“告诫和歌颂两个角度各写一副对联”,且不必考虑平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解题时注意语言对仗,格式整齐即可。
答案:(示例)(1)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2)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